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行为、情绪和发展是一个贯穿联系的过程,我们需要通过连续的观察,前后联系,才能分析出行为、情绪的原因;诊断出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的自主发展。要想实现观察的连续性,记录儿童的行为便显得尤为重要。而从儿童自身角度出发所记录的事件可以帮助教师更客观地分析和了解儿童。我们在研读了陈鹤琴先生著作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之后,一场关于“记录儿童,儿童记录”的活动被我们实践了起来,最关键的问题是“5W”原则。
一、明确记录的主体——“Who”原则,即“记录谁”和“谁来记”
·教师: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存在着两个主体——教师和幼儿。教师是主要记录人,同时关于教师发生的事件也是被记录的内容之一。
·幼儿:幼儿可通过画“娃娃日记”的方式进行活动、事件和心情的记录,用以辅助教师收集资料,同时也是被记录的主要对象,个体行为或集体、小组行为表现都可以是被记录的内容。
·家长:家长是幼儿园教育最有力的协助者,他们可以记录孩子那些“没有在幼儿园表现的、教师看不见的”行为,辅助教师收集资料,帮助教师客观全面地利用资料评价幼儿。
二、找到记录的方式——“How”原则,即“如何记”
1.记录工具
·便笺本(主要是老师、区域游戏中即时发生的事件或是对话、行为等)。
·手机、DV、相机等电子设备(主要是老师用)。
·废旧台历。废旧台历非常环保,容易收集,但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将底图用纸蒙上。(可用于幼儿画日记)
·各种素描本。非常适合记录,但需要购买。(可用于幼儿画日记)
2.记录方式
(1)按记录、呈现方式划分,可以分为教师白描式、师幼合作式和文档编辑式。
·教师白描式。此方式是指教师将所观察到的事件、幼儿在事件中的表现等内容用文字描述的方式直接记录在便笺本上。该记录方式的主体是教师,且比较灵活,教师可以随时记录。
·师幼合作式。顾名思义,这一记录方式是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合作完成的。幼儿年龄小,还不会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自己想要记录的事件和心情,他们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再请他们将所记内容口述给老师,让老师或家长在画面空白处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便了解幼儿所记录的具体内容。
·文档编辑式。这一方式比“教师白描式”正式,主题也比较固定。教师将近期班级里发生的事件、活动按时间、性质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加以归纳和整理,最终形成电子稿打印出来。如“班级日志”“每周亮点”等。
(2)按幼儿年龄特点划分,可分为小班幼儿记录方式、中班幼儿记录方式及大班幼儿记录方式。
·小班幼儿记录方式。小班幼儿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不足以有能力主动回忆并记录活动、事件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制定好记录主题,引导幼儿回忆主题内容进行记录。主要记录方式是绘画。
·中班幼儿记录方式。中班幼儿是整个幼儿时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即思维的形象性最为突出。此时,无须教师再制定主题,他们已能回忆出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记录时,因为幼儿只能用极简单的形象记录活动或事件,教师提供给幼儿小张的纸即可。
·大班幼儿记录方式。大班幼儿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发。他们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标准性、概括性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在记忆一些具体事物时,也会自动地把事物进行分类,按类别记忆。对于大班幼儿,首先,我们不再给他们设定主题,而是让他们记“自己比较有感触”“觉得有趣”的事情,同时对日期有了要求,希望他们记录的事件能够跟日期相对应;其次,我们要求大班幼儿合理布局页面,分隔好一个区域留作口述内容,让大人用文字记录。幼儿记录的主要方式是绘画和个别简单的、会写的文字。
三、了解记录的时间——“When”原则,即“何时记”
不同的记录主体根据幼儿园作息及其他因素的作用应有不同的记录时间。
·教师记录时间:教师可以随时记,将记录的便利贴贴于相应的本子上。
·幼儿记录时间:小班定时定题记录,中大班每周记录2~3次,一切非集体活动时间均可,如点心后、游戏时、放学前等。
·家长记录时间:幼儿放学后、节假日等。
四、掌握需要记录的内容——“What”原则,即“记什么”
我们有三个记录的主体,教师关注的是和幼儿有关的事件;幼儿可能关注与自身、同伴、老师相关的事件,也有可能关注他们眼里的世界;家长关注的也和老师一样,即与幼儿相关的活动及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我就平时收集到的资料讯息,整理归纳可记录的内容如下:
五、每周整理所记录的内容——“Work Sum mary”原则,合理安置
以绘画和文字记录下来的资料,我们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收集和呈现:
1.张贴在墙饰中。
2.收集在幼儿成长档案中。
3.收入文件夹陈列在班级中。
一、明确记录的主体——“Who”原则,即“记录谁”和“谁来记”
·教师: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存在着两个主体——教师和幼儿。教师是主要记录人,同时关于教师发生的事件也是被记录的内容之一。
·幼儿:幼儿可通过画“娃娃日记”的方式进行活动、事件和心情的记录,用以辅助教师收集资料,同时也是被记录的主要对象,个体行为或集体、小组行为表现都可以是被记录的内容。
·家长:家长是幼儿园教育最有力的协助者,他们可以记录孩子那些“没有在幼儿园表现的、教师看不见的”行为,辅助教师收集资料,帮助教师客观全面地利用资料评价幼儿。
二、找到记录的方式——“How”原则,即“如何记”
1.记录工具
·便笺本(主要是老师、区域游戏中即时发生的事件或是对话、行为等)。
·手机、DV、相机等电子设备(主要是老师用)。
·废旧台历。废旧台历非常环保,容易收集,但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将底图用纸蒙上。(可用于幼儿画日记)
·各种素描本。非常适合记录,但需要购买。(可用于幼儿画日记)
2.记录方式
(1)按记录、呈现方式划分,可以分为教师白描式、师幼合作式和文档编辑式。
·教师白描式。此方式是指教师将所观察到的事件、幼儿在事件中的表现等内容用文字描述的方式直接记录在便笺本上。该记录方式的主体是教师,且比较灵活,教师可以随时记录。
·师幼合作式。顾名思义,这一记录方式是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合作完成的。幼儿年龄小,还不会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自己想要记录的事件和心情,他们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再请他们将所记内容口述给老师,让老师或家长在画面空白处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便了解幼儿所记录的具体内容。
·文档编辑式。这一方式比“教师白描式”正式,主题也比较固定。教师将近期班级里发生的事件、活动按时间、性质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加以归纳和整理,最终形成电子稿打印出来。如“班级日志”“每周亮点”等。
(2)按幼儿年龄特点划分,可分为小班幼儿记录方式、中班幼儿记录方式及大班幼儿记录方式。
·小班幼儿记录方式。小班幼儿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不足以有能力主动回忆并记录活动、事件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制定好记录主题,引导幼儿回忆主题内容进行记录。主要记录方式是绘画。
·中班幼儿记录方式。中班幼儿是整个幼儿时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即思维的形象性最为突出。此时,无须教师再制定主题,他们已能回忆出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记录时,因为幼儿只能用极简单的形象记录活动或事件,教师提供给幼儿小张的纸即可。
·大班幼儿记录方式。大班幼儿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发。他们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标准性、概括性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在记忆一些具体事物时,也会自动地把事物进行分类,按类别记忆。对于大班幼儿,首先,我们不再给他们设定主题,而是让他们记“自己比较有感触”“觉得有趣”的事情,同时对日期有了要求,希望他们记录的事件能够跟日期相对应;其次,我们要求大班幼儿合理布局页面,分隔好一个区域留作口述内容,让大人用文字记录。幼儿记录的主要方式是绘画和个别简单的、会写的文字。
三、了解记录的时间——“When”原则,即“何时记”
不同的记录主体根据幼儿园作息及其他因素的作用应有不同的记录时间。
·教师记录时间:教师可以随时记,将记录的便利贴贴于相应的本子上。
·幼儿记录时间:小班定时定题记录,中大班每周记录2~3次,一切非集体活动时间均可,如点心后、游戏时、放学前等。
·家长记录时间:幼儿放学后、节假日等。
四、掌握需要记录的内容——“What”原则,即“记什么”
我们有三个记录的主体,教师关注的是和幼儿有关的事件;幼儿可能关注与自身、同伴、老师相关的事件,也有可能关注他们眼里的世界;家长关注的也和老师一样,即与幼儿相关的活动及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我就平时收集到的资料讯息,整理归纳可记录的内容如下:
五、每周整理所记录的内容——“Work Sum mary”原则,合理安置
以绘画和文字记录下来的资料,我们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收集和呈现:
1.张贴在墙饰中。
2.收集在幼儿成长档案中。
3.收入文件夹陈列在班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