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信仰高度依赖情感因素,塑造企业信仰靠制度和管理,而使之真正深入员工内心、成为企业相承的精神则应借助一些方式和技巧。开题之前,先来讲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美西战争时期,一个年轻的中尉罗文接到命令“必须把信送到加西亚的手中”,于是他开始徒步穿越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穿越崇山峻岭,把信送给一个没有确定地点的人一加西亚。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差事,可以肯定他一定会遇到许许多多无法想象的困难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没有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更没有找出种种理由,把任务推给他人,甚至连一句加西亚在哪里都没有问,就毅然决然地踏上征程。而今,有关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有关送信人罗文,有关《至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在全世界已经广为流传,“送信”变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象征。目前,这本书受到了很多知名企业的青睐,包括TCL、华为、松下电器等在内的几百家著名企业将其作为教材赠送给自己的员工,把这个故事体现出的爱岗精神作为一种企业信仰来熏染,结果,收到的效果事半功倍。
领导者成为企业信仰的楷模
用仁达方略的董事长王吉鹏的话说:“企业一定要把理念的东西转化为企业行为和企业人的行为。”这也是企业信仰落地的核心。在中国,很多企业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主把“私”、“利”看得太重了,却缺乏企业真正发展的坚定信念,由此导致“信仰危机”。
事实上,下属的信仰是比照直接领导者而来的,一个没有信仰的领导者想要去建立下属的信仰几乎不可能。信仰不坚定的领导者,在变化面前表现出的轻微动摇会被下属放大,甚至会不知所措。说“企业信仰”,听起来似乎是在探讨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能够把这种无形的力量转化为员工切实行为的企业,则一定能够成功地实现组织与员工积极的共同成长。在接受《中国企业文化评论杂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刘光明多次提到青岛港老总常德传,此人在20年的青岛港口管理中,坚持“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企业理念,在“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国企改革大潮中顶住各种压力,新建了大于老港十倍的黄岛港安置富余员工,最终实现了“不让一个员工下岗”的誓言,创造了青岛港从5亿到156亿企业资产的飞速扩张的奇迹。企业长青的秘诀还不仅如此,地位和实力都很了得的他依然坚持用极其简陋的办公桌,东西实在是搁不下了,他索性找来木匠加钉几块木板就算了事、出差从来不住星级宾馆,吃饭从不挥霍浪费、为了树立青岛港典型力推许振超却很少有人知道常德传名字……诸此种种,都把他的这种企业信仰通过个人行为传递给了广大员工,使得青岛港这棵企业之树得以常青。
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美国俄亥俄州伊利里亚镇贝克特企业公司是世界上生产家用暖气油炉最大的制造商。在公司总裁约翰·贝克特的努力下,该公司由六七个人的小作坊,壮大成现在的拥有六百多位员工,年创造12亿美元的大公司。这其中,贝克特本人的信仰和整个企业的信仰功不可没。吉姆是贝克特企业的一个业务经理,他发现一家小客户的订单下得不够,短缺了某种零件。时值圣诞假期,但这家客户希望工厂能照常运作,如果无法取得这些短缺零件,他们就只得关门大吉。吉姆除了妻子外来不及告诉公司的任何人,就一路冒着风雪开车走了几百公里的路,后车厢载着零件,去客户那里协助他们照常运作。吉姆的“雪中送炭”令客户大为震惊和感激,他们感到如果单单是以利润为目的的企业,是做不出这样的行为的。吉姆用爱心和舍己精神巩固了本已友好的客户关系,是对企业是服务机构的最鲜活的实践。这个例子使吉姆成为贝克特企业的英雄人物,教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贝克特员工。
用实际行动让企业信仰更有效
很多企业在进行企业信仰塑造的时候,多采用宣传说教的形式。这样的方式当然要有用,目的是使企业上下首先“认知”信仰的大义,但其后的工作自然就不仅是说教所能解决的了,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信仰的存在。
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业企业沃尔玛,为了实现上下及时地沟通,管理者一概实行“走动式”管理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后面发号施令,“将员工当作是伙伴一样看待”是沃尔玛领导一贯坚持的做法,基层员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有想法或意见,随时都能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和管理员沟通,这使沃尔玛营造了一种温馨友好的氛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思科,也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思科总部的员工看到他们的总裁钱珀思先生,大老远地从街对面小跑着过来,这位员工后来才知道,原来钱珀斯先生看到公司门口的停车位已满,就把车停到街对面,但又有几位重要的客人在等着他,所以他只好几乎是小跑着回公司了。因为在思科,最好的停车位是留给员工的,管理人员哪怕是全球总裁也不享有特权。再比如GE公司,有一个价值观的卡片,要求每个人必须随身携带,就连总裁,也随时都拿出这个卡片,对员工进行宣传,对顾客进行讲解。如若能有这般“积跬步至千里”的决心和毅力,不愁企业信仰不耳濡目染深入人心。
故事成就企业信仰
在接受采访中,刘光明给记者讲了很多故事,其中之一是:正值二战激烈时期,也就是1942年的夏天,日军在太平洋区域偷袭珍珠港。当战争进行到白炽化程度时,突然有日本年方18岁的少年驾驶飞机猛冲进美军“亚利桑纳”号的烟囱,致使“亚利桑纳”号在珍珠港战斗中被日军飞机投掷的炸弹击中弹药库,引起弹药自爆而被彻底炸毁,1900多名士兵壮烈牺牲。这是美国海军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被彻底摧毁的唯一一艘战列舰。后美国历届总统努力均试图打捞沉船,但因沉船体积巨大且装有大量军火未获成功,最后的结果是,美国领导人在沉船海面建起了一座美国纪念馆,碑上刻有所有沉船士兵的名字。每年像通用汽车这样的大型企业均组织带领员工进行关于企业信仰的教育,以此增加员工的凝聚力。讲这个故事无非是想说明两点:其一、18岁的日本少年胆敢牺牲生命撞向美国战舰,毋庸置疑是日本军国主义信仰所致;其二,通用公司每年选择厂庆的日子到美国海上纪念馆听故事、参加纪念活动,以这种形式使员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信仰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程度。
在企业信仰建设中,企业领导把企业理念变成生动活泼的寓言和故事进行宣传,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可靠。比如通过先进的人物和事迹进行提炼和宣传,一方面可以树立榜样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企业信仰的推广变得具体而生动。
领导者成为企业信仰的楷模
用仁达方略的董事长王吉鹏的话说:“企业一定要把理念的东西转化为企业行为和企业人的行为。”这也是企业信仰落地的核心。在中国,很多企业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主把“私”、“利”看得太重了,却缺乏企业真正发展的坚定信念,由此导致“信仰危机”。
事实上,下属的信仰是比照直接领导者而来的,一个没有信仰的领导者想要去建立下属的信仰几乎不可能。信仰不坚定的领导者,在变化面前表现出的轻微动摇会被下属放大,甚至会不知所措。说“企业信仰”,听起来似乎是在探讨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但是能够把这种无形的力量转化为员工切实行为的企业,则一定能够成功地实现组织与员工积极的共同成长。在接受《中国企业文化评论杂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刘光明多次提到青岛港老总常德传,此人在20年的青岛港口管理中,坚持“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企业理念,在“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国企改革大潮中顶住各种压力,新建了大于老港十倍的黄岛港安置富余员工,最终实现了“不让一个员工下岗”的誓言,创造了青岛港从5亿到156亿企业资产的飞速扩张的奇迹。企业长青的秘诀还不仅如此,地位和实力都很了得的他依然坚持用极其简陋的办公桌,东西实在是搁不下了,他索性找来木匠加钉几块木板就算了事、出差从来不住星级宾馆,吃饭从不挥霍浪费、为了树立青岛港典型力推许振超却很少有人知道常德传名字……诸此种种,都把他的这种企业信仰通过个人行为传递给了广大员工,使得青岛港这棵企业之树得以常青。
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美国俄亥俄州伊利里亚镇贝克特企业公司是世界上生产家用暖气油炉最大的制造商。在公司总裁约翰·贝克特的努力下,该公司由六七个人的小作坊,壮大成现在的拥有六百多位员工,年创造12亿美元的大公司。这其中,贝克特本人的信仰和整个企业的信仰功不可没。吉姆是贝克特企业的一个业务经理,他发现一家小客户的订单下得不够,短缺了某种零件。时值圣诞假期,但这家客户希望工厂能照常运作,如果无法取得这些短缺零件,他们就只得关门大吉。吉姆除了妻子外来不及告诉公司的任何人,就一路冒着风雪开车走了几百公里的路,后车厢载着零件,去客户那里协助他们照常运作。吉姆的“雪中送炭”令客户大为震惊和感激,他们感到如果单单是以利润为目的的企业,是做不出这样的行为的。吉姆用爱心和舍己精神巩固了本已友好的客户关系,是对企业是服务机构的最鲜活的实践。这个例子使吉姆成为贝克特企业的英雄人物,教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贝克特员工。
用实际行动让企业信仰更有效
很多企业在进行企业信仰塑造的时候,多采用宣传说教的形式。这样的方式当然要有用,目的是使企业上下首先“认知”信仰的大义,但其后的工作自然就不仅是说教所能解决的了,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信仰的存在。
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业企业沃尔玛,为了实现上下及时地沟通,管理者一概实行“走动式”管理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后面发号施令,“将员工当作是伙伴一样看待”是沃尔玛领导一贯坚持的做法,基层员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有想法或意见,随时都能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和管理员沟通,这使沃尔玛营造了一种温馨友好的氛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思科,也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思科总部的员工看到他们的总裁钱珀思先生,大老远地从街对面小跑着过来,这位员工后来才知道,原来钱珀斯先生看到公司门口的停车位已满,就把车停到街对面,但又有几位重要的客人在等着他,所以他只好几乎是小跑着回公司了。因为在思科,最好的停车位是留给员工的,管理人员哪怕是全球总裁也不享有特权。再比如GE公司,有一个价值观的卡片,要求每个人必须随身携带,就连总裁,也随时都拿出这个卡片,对员工进行宣传,对顾客进行讲解。如若能有这般“积跬步至千里”的决心和毅力,不愁企业信仰不耳濡目染深入人心。
故事成就企业信仰
在接受采访中,刘光明给记者讲了很多故事,其中之一是:正值二战激烈时期,也就是1942年的夏天,日军在太平洋区域偷袭珍珠港。当战争进行到白炽化程度时,突然有日本年方18岁的少年驾驶飞机猛冲进美军“亚利桑纳”号的烟囱,致使“亚利桑纳”号在珍珠港战斗中被日军飞机投掷的炸弹击中弹药库,引起弹药自爆而被彻底炸毁,1900多名士兵壮烈牺牲。这是美国海军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被彻底摧毁的唯一一艘战列舰。后美国历届总统努力均试图打捞沉船,但因沉船体积巨大且装有大量军火未获成功,最后的结果是,美国领导人在沉船海面建起了一座美国纪念馆,碑上刻有所有沉船士兵的名字。每年像通用汽车这样的大型企业均组织带领员工进行关于企业信仰的教育,以此增加员工的凝聚力。讲这个故事无非是想说明两点:其一、18岁的日本少年胆敢牺牲生命撞向美国战舰,毋庸置疑是日本军国主义信仰所致;其二,通用公司每年选择厂庆的日子到美国海上纪念馆听故事、参加纪念活动,以这种形式使员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信仰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程度。
在企业信仰建设中,企业领导把企业理念变成生动活泼的寓言和故事进行宣传,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可靠。比如通过先进的人物和事迹进行提炼和宣传,一方面可以树立榜样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企业信仰的推广变得具体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