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的玩耍
比格菲斯在动物园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以前感到无聊时它只会抓挠和啃咬自己,而现在它可以摆弄饲养员给它的木棒或其他什么东西,并从中学到各种技能,比如用鼻子推篮球、扑过去撕咬篮球。玩软管也是它喜爱的一种游戏。它用鼻子蹭、用嘴撕咬软管,在软管周围游来游去。在饲养员清洁水池时,它还会游到水柱的前面,一动不动地享受水流流过脸颊的感觉。这些行为让比格菲斯听起来像一只水獭或海豹,其实它是一只海龟。只有把比格菲斯的行为视频加快三倍回放,才能看出它和水獭、海豹等哺乳动物一样的玩耍行为。
动物真的会玩耍吗?事实上,玩耍行为在动物中是相当普遍的,从我们熟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到两栖、爬行动物等脊椎动物,甚至到较原始的无脊椎动物,世界上数以万计的各种动物都在享受着玩耍带来的乐趣。
那么,我们是如何确定动物在玩耍的呢?研究人员总结了以下三个原则:第一,玩耍行为看起来和捕食、躲避、繁殖等“必须的生存行为”非常相似,并且通常是由年幼的动物表现出来的,可以说是一种略有夸张或看似笨拙的、做了一些改变的“必须的生存行为”;第二,玩耍行为与生存目的并无直接的关联,动物在玩耍时并非为了觅食、躲避天敌或寻找配偶,玩耍更像是它们为了愉悦自身而做出的一种自愿的行为;第三,玩耍行为是动物在没有感受到压力或没有其他紧急行为时表现出来的。
符合上述原则的玩耍行为可以从调皮的蜥蜴、在水面跳跃的颌针鱼,以及在水中嬉戏的短吻鳄的身上见到。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中,一只科莫多巨蜥非常喜欢和饲养员玩游戏,它会用塑料环和饲养员玩拔河游戏,会从饲养员的口袋中叼出笔记本,然后含在嘴里在展厅中转来转去。它的这些行为看起来和宠物狗没什么区别,只是动作的速度只有狗的一半。这些行为显然不是寻常的觅食或狩猎行为,因为只要在塑料环上涂抹一些亚麻籽油或动物的血液,这种嬉闹行为就会立刻被更具侵略性的占有行为所替代。一只科莫多巨蜥可以直接吞下一整头猪,其摄食行为和玩耍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
玩耍的类型
不同的动物类别(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其玩耍行为的表现方式是不尽相同的。科学家将动物的玩耍行为主要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目标物玩耍”,即针对一定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玩耍行为,就像比格菲斯玩篮球和软管。“目标物玩耍”是最常见的玩耍行为,通常出现在具有狩猎行为,且食性较广泛的动物中。
第二种是“运动型玩耍”,例如无明显目的的跳跃行为等,这里所说的“运动”是指爬行、行走和奔跑等四肢协调动作的行为。“运动型玩耍”通常在日常活动量较多的动物身上出现,例如在水中游动、空中飞行或树上生活的动物种类,尤其是那些必须时刻注意躲避天敌的动物。
第三种,这也是最复杂的一种玩耍行为。这种玩耍有多种形式,包括模仿性的争斗、互相追逐和摔跤等,模仿行为是“社群型玩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群型玩耍”在那些行为复杂多样并集群生活的动物中最为常见,这种玩耍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年动物学习“必须的生存行为”。
此外,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还有一条简单的规律:动物的脑容量与身体的比值越大,动物就越可能出现“社群型玩耍”行为。更深入地说,在脑容量相似的情况下,哺乳动物的大脑新皮质区(在鸟类则称前脑区)越大,动物就越倾向于形成更大也更复杂的社群结构。雁鸭类会成群游动。类人猿如黑猩猩、大猩猩等,还包括我们人类,也拥有更复杂的社群关系,在“大家庭”中,幼年个体每天都在进行各种已为我们熟知的游戏,如互相追逐或扭打在一起。 玩耍行为并不局限于脊椎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如像鱿鱼和章鱼这样的头足纲动物可能有着最复杂的大脑也说不定。章鱼可以通过喷出水柱来回推动漂浮在水面的小药瓶,甚至能让药瓶在水面上转圈。章鱼虽然能做出如此复杂的行为,但实际上,即使与脑容量最小的哺乳动物相比,它们的大脑仍旧小了很多。另一种可能具有玩耍行为的无脊椎动物则是蜜蜂,蜜蜂被认为是一种拥有最庞大也最复杂神经系统的昆虫。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关于蜜蜂玩耍行为的研究报道。
玩耍的意义
那么,玩耍对动物包括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呢?从字面上看,玩耍就是“娱乐和游戏”,但这并不表明玩耍没有积极意义。
有人认为,玩耍是动物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动物在成年前针对那些“必须的生存行为”而进行的“预先演练”。当一只小猫在游戏中突然扑向一个玩具时,这也是它在学习自己长大后必须拥有的狩猎行为。小狗虽然不会经常性地抓扑物体,但它们会转着圈跳跃和嬉戏,这是一种类同于躲避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玩耍也应该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适应性行为。
那么,我们为什么喜欢玩耍?虽然总体来说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与生存目的相关联的,但如果我们在进行某种行为的同时,还能享受到这种行为本身所带来的乐趣,那么它就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很强的生存行为。例如我们享受美食,看上去这是我们为了从中得到乐趣,但从最基础的行为来看,进食是我们所必需的,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适应性行为(相比之下,那些厌食的人通常都面临一定的健康问题)。因此,一种行为如果让我们很享受,我们的大脑就会主动地去搜寻这种行为,并发出指令;反之,它就很可能被我们的大脑暂时或长时间忽略。
从脑科学研究来看,大脑在产生乐趣感时,会产生一种被科学家称之为“奖励信号”的重要的化学信号,这种化学信号使得我们愿意重复引起这种乐趣感的行为,以获得更多的“奖励”。“奖励信号”通过大脑的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传递。多巴胺在大脑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中担任着“信使”重任,可使各种神经信号在不同的神经细胞间进行传达。多巴胺由大脑内核心区域,即大脑黑质区及腹侧被盖区的细胞分泌。在多巴胺和玩耍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在一项相关试验中,科学家在大鼠身上试用了各种可以激发体内产生神经递质的药物,其中只有那些能激发产生多巴胺的药物能让大鼠产生玩耍行为。
我们如何才能证明玩耍对动物的益处?从理论上来说,想要知道玩耍对动物的益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动物停止玩耍,然后观察它们的行为及生理变化。但问题是,这种实验实际上根本无法实施,因为动物(包括人类孩子)的行为是无法压制的,即使在最不利的环境中它们(他们)也可能表现出玩耍行为。唯一能停止动物玩耍行为的办法是限制动物所有的活动,但这种限制会明显降低动物机体的运动能力,使它们陷于很大的生理压力中。
比格菲斯在动物园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以前感到无聊时它只会抓挠和啃咬自己,而现在它可以摆弄饲养员给它的木棒或其他什么东西,并从中学到各种技能,比如用鼻子推篮球、扑过去撕咬篮球。玩软管也是它喜爱的一种游戏。它用鼻子蹭、用嘴撕咬软管,在软管周围游来游去。在饲养员清洁水池时,它还会游到水柱的前面,一动不动地享受水流流过脸颊的感觉。这些行为让比格菲斯听起来像一只水獭或海豹,其实它是一只海龟。只有把比格菲斯的行为视频加快三倍回放,才能看出它和水獭、海豹等哺乳动物一样的玩耍行为。
动物真的会玩耍吗?事实上,玩耍行为在动物中是相当普遍的,从我们熟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到两栖、爬行动物等脊椎动物,甚至到较原始的无脊椎动物,世界上数以万计的各种动物都在享受着玩耍带来的乐趣。
那么,我们是如何确定动物在玩耍的呢?研究人员总结了以下三个原则:第一,玩耍行为看起来和捕食、躲避、繁殖等“必须的生存行为”非常相似,并且通常是由年幼的动物表现出来的,可以说是一种略有夸张或看似笨拙的、做了一些改变的“必须的生存行为”;第二,玩耍行为与生存目的并无直接的关联,动物在玩耍时并非为了觅食、躲避天敌或寻找配偶,玩耍更像是它们为了愉悦自身而做出的一种自愿的行为;第三,玩耍行为是动物在没有感受到压力或没有其他紧急行为时表现出来的。
符合上述原则的玩耍行为可以从调皮的蜥蜴、在水面跳跃的颌针鱼,以及在水中嬉戏的短吻鳄的身上见到。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中,一只科莫多巨蜥非常喜欢和饲养员玩游戏,它会用塑料环和饲养员玩拔河游戏,会从饲养员的口袋中叼出笔记本,然后含在嘴里在展厅中转来转去。它的这些行为看起来和宠物狗没什么区别,只是动作的速度只有狗的一半。这些行为显然不是寻常的觅食或狩猎行为,因为只要在塑料环上涂抹一些亚麻籽油或动物的血液,这种嬉闹行为就会立刻被更具侵略性的占有行为所替代。一只科莫多巨蜥可以直接吞下一整头猪,其摄食行为和玩耍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
玩耍的类型
不同的动物类别(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其玩耍行为的表现方式是不尽相同的。科学家将动物的玩耍行为主要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目标物玩耍”,即针对一定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玩耍行为,就像比格菲斯玩篮球和软管。“目标物玩耍”是最常见的玩耍行为,通常出现在具有狩猎行为,且食性较广泛的动物中。
第二种是“运动型玩耍”,例如无明显目的的跳跃行为等,这里所说的“运动”是指爬行、行走和奔跑等四肢协调动作的行为。“运动型玩耍”通常在日常活动量较多的动物身上出现,例如在水中游动、空中飞行或树上生活的动物种类,尤其是那些必须时刻注意躲避天敌的动物。
第三种,这也是最复杂的一种玩耍行为。这种玩耍有多种形式,包括模仿性的争斗、互相追逐和摔跤等,模仿行为是“社群型玩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群型玩耍”在那些行为复杂多样并集群生活的动物中最为常见,这种玩耍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年动物学习“必须的生存行为”。
此外,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还有一条简单的规律:动物的脑容量与身体的比值越大,动物就越可能出现“社群型玩耍”行为。更深入地说,在脑容量相似的情况下,哺乳动物的大脑新皮质区(在鸟类则称前脑区)越大,动物就越倾向于形成更大也更复杂的社群结构。雁鸭类会成群游动。类人猿如黑猩猩、大猩猩等,还包括我们人类,也拥有更复杂的社群关系,在“大家庭”中,幼年个体每天都在进行各种已为我们熟知的游戏,如互相追逐或扭打在一起。 玩耍行为并不局限于脊椎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如像鱿鱼和章鱼这样的头足纲动物可能有着最复杂的大脑也说不定。章鱼可以通过喷出水柱来回推动漂浮在水面的小药瓶,甚至能让药瓶在水面上转圈。章鱼虽然能做出如此复杂的行为,但实际上,即使与脑容量最小的哺乳动物相比,它们的大脑仍旧小了很多。另一种可能具有玩耍行为的无脊椎动物则是蜜蜂,蜜蜂被认为是一种拥有最庞大也最复杂神经系统的昆虫。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关于蜜蜂玩耍行为的研究报道。
玩耍的意义
那么,玩耍对动物包括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呢?从字面上看,玩耍就是“娱乐和游戏”,但这并不表明玩耍没有积极意义。
有人认为,玩耍是动物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动物在成年前针对那些“必须的生存行为”而进行的“预先演练”。当一只小猫在游戏中突然扑向一个玩具时,这也是它在学习自己长大后必须拥有的狩猎行为。小狗虽然不会经常性地抓扑物体,但它们会转着圈跳跃和嬉戏,这是一种类同于躲避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玩耍也应该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适应性行为。
那么,我们为什么喜欢玩耍?虽然总体来说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与生存目的相关联的,但如果我们在进行某种行为的同时,还能享受到这种行为本身所带来的乐趣,那么它就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很强的生存行为。例如我们享受美食,看上去这是我们为了从中得到乐趣,但从最基础的行为来看,进食是我们所必需的,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适应性行为(相比之下,那些厌食的人通常都面临一定的健康问题)。因此,一种行为如果让我们很享受,我们的大脑就会主动地去搜寻这种行为,并发出指令;反之,它就很可能被我们的大脑暂时或长时间忽略。
从脑科学研究来看,大脑在产生乐趣感时,会产生一种被科学家称之为“奖励信号”的重要的化学信号,这种化学信号使得我们愿意重复引起这种乐趣感的行为,以获得更多的“奖励”。“奖励信号”通过大脑的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传递。多巴胺在大脑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中担任着“信使”重任,可使各种神经信号在不同的神经细胞间进行传达。多巴胺由大脑内核心区域,即大脑黑质区及腹侧被盖区的细胞分泌。在多巴胺和玩耍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在一项相关试验中,科学家在大鼠身上试用了各种可以激发体内产生神经递质的药物,其中只有那些能激发产生多巴胺的药物能让大鼠产生玩耍行为。
我们如何才能证明玩耍对动物的益处?从理论上来说,想要知道玩耍对动物的益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动物停止玩耍,然后观察它们的行为及生理变化。但问题是,这种实验实际上根本无法实施,因为动物(包括人类孩子)的行为是无法压制的,即使在最不利的环境中它们(他们)也可能表现出玩耍行为。唯一能停止动物玩耍行为的办法是限制动物所有的活动,但这种限制会明显降低动物机体的运动能力,使它们陷于很大的生理压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