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近年曾多次组织学生赴日开展研学旅行,积累了丰富教学实践经验,深入地挖掘研学旅行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研学旅行;自然与生存;艺术与生命;历史與使命
如今,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以创新理念为特色的校内外教育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研学旅行是一大热门。作为一种校外集体活动,研学旅行秉持“研为学之常态、学为研之生态、研学结合为活态”的理念,使学生置身于与日常环境迥异的空间里生活,开拓青少年的身心体验。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曾多次组织学生赴日开展研学旅行,致力于组织青少年参与探索大自然,了解人文历史,体验传统文化与艺术,全方位地培养青少年宽广的胸怀、强健的体魄及公民的责任感。在此,笔者作为多次赴日研学旅行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想探讨研学旅行所蕴含教育理念的启示。
一、探索自然与生存意义
树立对自然界的整体观念以及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伙伴关系,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协调发展的前提,我们应该对生态环境的问题有一个足够清晰的认识。人作为世界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界同处一个系统中,我们一方面不能破坏这个系统的有序性,另一方面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物质前提。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也是自然界的调节者和控制者,而这种调节的能力和控制的能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高的。此外,还必须解决好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调整好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没有合理的社会制度,就不可能和谐有序地利用和开发自然,就不可能真正协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我们荔湾区青少年宫则尝试通过研学旅行使学生在自然生活的体验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理。
(一)了解与自然并存的乐趣
2016年暑期,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书画部组织学员们到达日本福井县若狭,学员们与当地的渔民、农户的孩子们一同生活,开展了融合生存能力之锻炼与综合能力之培养于一体的研学旅行。
若狭地处日本北陆道,三方五湖,北面朝海,而此次研学旅行正是以此海洋文化的大平台展开。期间,学员们参观了当地渔民大网捕鱼作业、钓鱼以及沙滩的“砂雕”,身体力行地体验如何使用“锯子”和“柴刀”制作花碳,并亲自在野外生火煮食。同时,与当地居民及孩子们一同用捕获的竹荚鱼制作鱼干。学员们在若狭自然生活中的体验,反映在他们亲手撰写的《福井县研学日记》中——“大自然如此的神秘而有趣,我要爱护她!”
(二)加深人与自然的交流
为了使学员们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我们还设计了“身为人类而生存”的研学主题,希望学员可以切身体会丰富多样的自然界与生存的知识。比如,通过参观大网捕鱼,亲身经历体验渔民的工作,了解捕鱼的辛苦与喜悦;通过观察海洋与鱼的生活动态,让学员们学到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信息动态)是人类获取知识与生存的必要条件;通过深入海洋周边的生存环境,让学员们重新认识“自然”和“人”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接触艺术与生命价值
生命,是世间真实存在的艺术,总是能够让人产生遐想和敬意,总是与沉思、快乐、满足,与格调、品位、优雅联系在一起。对生命的崇拜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一种深情的期待,一种审美的表达。生命如歌,生命如画,生命如舞,生命如棋。艺术的生命从来不会单调,总是充满创造和激情,即使生命河流表面波澜不惊,但内在仍翻涌着激情与幻想,灵感与创造。生命本身是一种艺术,艺术是生命的一种呈现形式,种类繁多的生命群体亦如百花齐放,展示着自己的艺术境界。艺术创造的过程是对一种物质的对象,使其理想化,美化。而生命的创造过程,也仿佛是一种有机的构造的生命的原动力,贯注到物质中间,使其成为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理想化生物。你视生命如艺术,她会回报你灵性之美,也会成就你的一切美好愿望。而生命之美也可以通过研学旅行显现,使学生体会到植根于生命的艺术。
(一)亲身体验触摸传统工艺
我们荔湾区青少年宫设计的赴日研学旅程中还创设了体验学习:让学员们亲自动手,在形式多样的体验中学习。2016年暑期,我们荔湾区青少年宫带领学员们参观了“和纸文化博物馆”,近距离地观赏世界最大的手抄和纸以及其他1000多种有代表性的和纸,深入了解越前和纸的起源与历史沿革,以及制作和纸的古法。学员们体验了拥有1500年历史的和纸的触感,目睹江户时代中期造纸家屋“卯立工艺馆”传统工艺师手抄纸的制作过程,学员还有幸亲自动手学习制作越前和纸。
(二)接触艺术磨练感性
艺术的生命从来不会单调,总是充满创造和激情,研学旅行让学员们接触了多元艺术,让学员们在领悟人类生存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欣赏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艺术交织的美感。学员们在各种实践中通过“制作”,体会到将自己的奇思妙想投射到现实的喜悦和趣味。
三、感悟历史增强使命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一种居安思危、防忠于未然的意识。它既是历史主体对社会危机或危难的一种清醒预见和防范意识,又是历史主体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进取精神,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它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一种巨大精神动力,也是当今教育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自觉。忧患意识来源于历史主体对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历史主体对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深层思考。“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的规律性。忧患意识的可贵就在于,能够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古往今来,多有哀兵胜利之师,也不乏骄兵惨败之旅;多有负重奋起之邦,也不乏逸豫覆亡之国。历史的经验表明,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与使命感。学生不仅仅可以通过研学旅行体会寓教于乐的愉悦,还可以在旅行的过程中回顾历史,思索未来,特别的行程安排可以培植他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一)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
基于培育学生忧患意识与历史视野的考虑,荔湾区青少年宫设计的研学旅程有针对性地让同学走进博物馆参观学习。2016年暑期,我们荔湾区青少年宫的学员们在福井县参观了当地县立的恐龙博物馆。沉浸在距今1亿年前的古代恐龙世界,学员们学习到地球的形式、环境的变迁和生命的物竞天择。福井县恐龙博物馆共分为四个展区,在“恐龙的世界展示区”中,学员观摩了40多具恐龙全身骨骼,这些恐龙骨骸中,埃德蒙顿龙等6具骨架是实物。对面式屏幕的“恐龙剧院”以及立体透明的“中国四川省的恐龙”模型,则直观再现了恐龙动态。而另一个区域——“地球的科学展区”,可以让学员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观察孕育出生命并且为我们带来恩泽的地球。通过了解构成地球的岩石、矿物和宝石等身边的物品与现象来认识地球。“生命的历史展示区”则以标本和复原模型为主,穿插图片和解说来展示从生命诞生到人类出现的历史。使用了等比例的立体透视模型,简单明了地介绍“生命迈向陆地的历程”。
学员们在探索体验区“心跳加速恐龙挖掘乐园”里,可以体验到挖掘化石的乐趣,为了加深学习体验的思考力与观察力,我们还要求学员们填写挖掘化石过程的工作报告。
学员们的《研学日记》中描写到:当我亲眼看到长84米,宽37.5米的巨大无柱空间里,展示着40具恐龙骨骼,可使我们欣赏到恐龙的英姿,参观体验活动使我们学习到地球的形成和环境的变迁以及生命的进化。我们人类要爱护自己生活的美好环境,要有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与使命感。
(二)植入校园师生的互动交流感受地域人文情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唐伊始多元交流便渐趋频繁:鉴真和尚不畏艰险,六渡重洋,前往日本传播佛法;吉备真备与阿倍仲麻吕等遣唐使往返两地,促进了两国的社会发展;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正是两国的深摯情谊的见证。其中,漆艺在两国交流频繁的大背景下传入日本,在两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当信使的角色。漆艺的相互借鉴,共同交流,促进了中日两国漆艺的创新与发展。漆,使中日两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中日漆文化艺术交流经历了许多曲折和风雨的洗礼,但是两国文化交流的种子——“漆”,早已在两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中日两国漆艺的缘分注定继续,荔湾区青少年宫在此背景下策划了以漆艺交流为主题的研学旅行。
2017年暑期,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书画学员们开赴日本轮岛进行漆艺交流。在研学的过程中,学员们带上自己的漆画作品与具有漆艺传承特色的轮岛小学的师生们一起学习交流制作漆器乐趣。在日本轮岛漆艺研学旅行中,我们青少年宫的老师与学生继承了中日两岸先辈们艺术文化平等交流、互鉴学习的精神,通过两地漆艺文化交流活动,构筑中日漆艺文化交流研学新桥梁。百年前两国结下的漆艺缘分如今再续。艺术无国界,以漆艺文化为载体的中日友谊将研学旅行为依托的新形式而世代传承!
四、结语
国家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通过义务教育惠及每一个适龄儿童“有书可读”,通过创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研学旅行则是素质教育的其中一种创新形式,研学旅行可以使学生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更好了解学习不同文化文明的价值,让素质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性转化服务。而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争当开展研学旅行教学模式探索的先行者。过去5年内多次组织赴日研学旅行的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研学旅行教学与实践经验。在此分享探讨研学旅行所蕴含教育理念的启示,希望能与中小学教育的同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Z].2016-11-30.
[3]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石川县县民文化局国际课.日本石川县文化局国际交流学习指南手册[M].石川县:石川县县民文化局国际课,2003.
作者简介:
林少芳,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书画部部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关键词:研学旅行;自然与生存;艺术与生命;历史與使命
如今,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以创新理念为特色的校内外教育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研学旅行是一大热门。作为一种校外集体活动,研学旅行秉持“研为学之常态、学为研之生态、研学结合为活态”的理念,使学生置身于与日常环境迥异的空间里生活,开拓青少年的身心体验。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曾多次组织学生赴日开展研学旅行,致力于组织青少年参与探索大自然,了解人文历史,体验传统文化与艺术,全方位地培养青少年宽广的胸怀、强健的体魄及公民的责任感。在此,笔者作为多次赴日研学旅行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想探讨研学旅行所蕴含教育理念的启示。
一、探索自然与生存意义
树立对自然界的整体观念以及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伙伴关系,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协调发展的前提,我们应该对生态环境的问题有一个足够清晰的认识。人作为世界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界同处一个系统中,我们一方面不能破坏这个系统的有序性,另一方面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物质前提。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也是自然界的调节者和控制者,而这种调节的能力和控制的能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高的。此外,还必须解决好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调整好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没有合理的社会制度,就不可能和谐有序地利用和开发自然,就不可能真正协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我们荔湾区青少年宫则尝试通过研学旅行使学生在自然生活的体验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理。
(一)了解与自然并存的乐趣
2016年暑期,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书画部组织学员们到达日本福井县若狭,学员们与当地的渔民、农户的孩子们一同生活,开展了融合生存能力之锻炼与综合能力之培养于一体的研学旅行。
若狭地处日本北陆道,三方五湖,北面朝海,而此次研学旅行正是以此海洋文化的大平台展开。期间,学员们参观了当地渔民大网捕鱼作业、钓鱼以及沙滩的“砂雕”,身体力行地体验如何使用“锯子”和“柴刀”制作花碳,并亲自在野外生火煮食。同时,与当地居民及孩子们一同用捕获的竹荚鱼制作鱼干。学员们在若狭自然生活中的体验,反映在他们亲手撰写的《福井县研学日记》中——“大自然如此的神秘而有趣,我要爱护她!”
(二)加深人与自然的交流
为了使学员们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我们还设计了“身为人类而生存”的研学主题,希望学员可以切身体会丰富多样的自然界与生存的知识。比如,通过参观大网捕鱼,亲身经历体验渔民的工作,了解捕鱼的辛苦与喜悦;通过观察海洋与鱼的生活动态,让学员们学到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信息动态)是人类获取知识与生存的必要条件;通过深入海洋周边的生存环境,让学员们重新认识“自然”和“人”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接触艺术与生命价值
生命,是世间真实存在的艺术,总是能够让人产生遐想和敬意,总是与沉思、快乐、满足,与格调、品位、优雅联系在一起。对生命的崇拜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一种深情的期待,一种审美的表达。生命如歌,生命如画,生命如舞,生命如棋。艺术的生命从来不会单调,总是充满创造和激情,即使生命河流表面波澜不惊,但内在仍翻涌着激情与幻想,灵感与创造。生命本身是一种艺术,艺术是生命的一种呈现形式,种类繁多的生命群体亦如百花齐放,展示着自己的艺术境界。艺术创造的过程是对一种物质的对象,使其理想化,美化。而生命的创造过程,也仿佛是一种有机的构造的生命的原动力,贯注到物质中间,使其成为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理想化生物。你视生命如艺术,她会回报你灵性之美,也会成就你的一切美好愿望。而生命之美也可以通过研学旅行显现,使学生体会到植根于生命的艺术。
(一)亲身体验触摸传统工艺
我们荔湾区青少年宫设计的赴日研学旅程中还创设了体验学习:让学员们亲自动手,在形式多样的体验中学习。2016年暑期,我们荔湾区青少年宫带领学员们参观了“和纸文化博物馆”,近距离地观赏世界最大的手抄和纸以及其他1000多种有代表性的和纸,深入了解越前和纸的起源与历史沿革,以及制作和纸的古法。学员们体验了拥有1500年历史的和纸的触感,目睹江户时代中期造纸家屋“卯立工艺馆”传统工艺师手抄纸的制作过程,学员还有幸亲自动手学习制作越前和纸。
(二)接触艺术磨练感性
艺术的生命从来不会单调,总是充满创造和激情,研学旅行让学员们接触了多元艺术,让学员们在领悟人类生存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欣赏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艺术交织的美感。学员们在各种实践中通过“制作”,体会到将自己的奇思妙想投射到现实的喜悦和趣味。
三、感悟历史增强使命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一种居安思危、防忠于未然的意识。它既是历史主体对社会危机或危难的一种清醒预见和防范意识,又是历史主体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进取精神,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它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一种巨大精神动力,也是当今教育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自觉。忧患意识来源于历史主体对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历史主体对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深层思考。“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的规律性。忧患意识的可贵就在于,能够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古往今来,多有哀兵胜利之师,也不乏骄兵惨败之旅;多有负重奋起之邦,也不乏逸豫覆亡之国。历史的经验表明,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与使命感。学生不仅仅可以通过研学旅行体会寓教于乐的愉悦,还可以在旅行的过程中回顾历史,思索未来,特别的行程安排可以培植他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一)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
基于培育学生忧患意识与历史视野的考虑,荔湾区青少年宫设计的研学旅程有针对性地让同学走进博物馆参观学习。2016年暑期,我们荔湾区青少年宫的学员们在福井县参观了当地县立的恐龙博物馆。沉浸在距今1亿年前的古代恐龙世界,学员们学习到地球的形式、环境的变迁和生命的物竞天择。福井县恐龙博物馆共分为四个展区,在“恐龙的世界展示区”中,学员观摩了40多具恐龙全身骨骼,这些恐龙骨骸中,埃德蒙顿龙等6具骨架是实物。对面式屏幕的“恐龙剧院”以及立体透明的“中国四川省的恐龙”模型,则直观再现了恐龙动态。而另一个区域——“地球的科学展区”,可以让学员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观察孕育出生命并且为我们带来恩泽的地球。通过了解构成地球的岩石、矿物和宝石等身边的物品与现象来认识地球。“生命的历史展示区”则以标本和复原模型为主,穿插图片和解说来展示从生命诞生到人类出现的历史。使用了等比例的立体透视模型,简单明了地介绍“生命迈向陆地的历程”。
学员们在探索体验区“心跳加速恐龙挖掘乐园”里,可以体验到挖掘化石的乐趣,为了加深学习体验的思考力与观察力,我们还要求学员们填写挖掘化石过程的工作报告。
学员们的《研学日记》中描写到:当我亲眼看到长84米,宽37.5米的巨大无柱空间里,展示着40具恐龙骨骼,可使我们欣赏到恐龙的英姿,参观体验活动使我们学习到地球的形成和环境的变迁以及生命的进化。我们人类要爱护自己生活的美好环境,要有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与使命感。
(二)植入校园师生的互动交流感受地域人文情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唐伊始多元交流便渐趋频繁:鉴真和尚不畏艰险,六渡重洋,前往日本传播佛法;吉备真备与阿倍仲麻吕等遣唐使往返两地,促进了两国的社会发展;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正是两国的深摯情谊的见证。其中,漆艺在两国交流频繁的大背景下传入日本,在两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当信使的角色。漆艺的相互借鉴,共同交流,促进了中日两国漆艺的创新与发展。漆,使中日两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中日漆文化艺术交流经历了许多曲折和风雨的洗礼,但是两国文化交流的种子——“漆”,早已在两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中日两国漆艺的缘分注定继续,荔湾区青少年宫在此背景下策划了以漆艺交流为主题的研学旅行。
2017年暑期,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书画学员们开赴日本轮岛进行漆艺交流。在研学的过程中,学员们带上自己的漆画作品与具有漆艺传承特色的轮岛小学的师生们一起学习交流制作漆器乐趣。在日本轮岛漆艺研学旅行中,我们青少年宫的老师与学生继承了中日两岸先辈们艺术文化平等交流、互鉴学习的精神,通过两地漆艺文化交流活动,构筑中日漆艺文化交流研学新桥梁。百年前两国结下的漆艺缘分如今再续。艺术无国界,以漆艺文化为载体的中日友谊将研学旅行为依托的新形式而世代传承!
四、结语
国家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通过义务教育惠及每一个适龄儿童“有书可读”,通过创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研学旅行则是素质教育的其中一种创新形式,研学旅行可以使学生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更好了解学习不同文化文明的价值,让素质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性转化服务。而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争当开展研学旅行教学模式探索的先行者。过去5年内多次组织赴日研学旅行的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研学旅行教学与实践经验。在此分享探讨研学旅行所蕴含教育理念的启示,希望能与中小学教育的同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Z].2016-11-30.
[3]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石川县县民文化局国际课.日本石川县文化局国际交流学习指南手册[M].石川县:石川县县民文化局国际课,2003.
作者简介:
林少芳,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宫书画部部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