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文化修养。语文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重视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
雕塑家罗丹认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蕴涵着人格美、生活美、景物美、语言美、形式美等,特别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美,它所反映的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而显得内涵丰富。同是写“莲”,周敦颐咏叹的是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杨万里笔下的莲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朱自清描绘的莲则是“亭亭的舞女的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意境是那样优美。大量美文所蕴含的审美信息,为语文课堂教学审美的形成奠定了客观基础。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像导游一样,既引导学生领略课文结构精巧缜密之美,又有意识地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细细咀嚼词语在一定语境中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推敲斟酌的艺术匠心,深入到作品描绘的美好境界中去领会教材所蕴涵的形象美、情感美。
二、重视教学流程的审美
教学过程审美体现了教学的动态美,它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发展的逻辑结构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产生教学美育心理效应。语文教学的审美,要求教师从仪表到语言,从备课到上课、结课,都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在紧张有序的学习中享受求知的快乐,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具体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优化导入方法。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地在充满情趣的愉快氛围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善于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和学生心理要求,激发其探究心理,唤起其阅读需求,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语文课堂内始终洋溢着愉悦的气氛和情调。导入内容贵求新颖独创,因为新鲜感、好奇心是人们普遍的审美心理倾向;贵在巧不在多,诸如一个故事、一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都可以作为“课引子”,启开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在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中学习新知,为教学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精心设计流程。语文教学应该突破程式化的教学框子,不断地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诱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学习过程富有美的律动。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安排课堂教学进程,进行教学活动,力求形成最优化的课堂结构组合。
3.善于激疑问难。学贵有疑,知疑而进。激疑问难能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激疑问难,一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二是教师要善于在关键之处设疑促思,引导学生多向思维,积极析疑,每釋一次疑都要能让学生享受到一份成功的喜悦。富有创意的提问,犹如一石击水,可促使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为学生加深理解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必然会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教学境界。
4.具备应变机智。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情况,这时教师要善于应变,表现出较强的调控课堂的能力,努力使原有的良好氛围不被破坏。课堂上的应变艺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其本质是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5.美化教学用语。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以情激情,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以美的旋律拨响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使他们深入作品的美好意境去探寻美、感知美,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6.板书规范系统。板书是一种综合的教学艺术,优秀的板书通常集教材编者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教学的“教路”和学生学习的“学路”于一体,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象化、简洁化,既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又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学生美的享受启发。因此,教师设计板书时要在准确把握教材思路、表现教学思路、引导学习思路的前提下,重视板书设计的形式美(结构、书法)、凝练美(内容)、和谐美(整体),力求给学生最美的熏陶。
三、重视诱发审美的情感
文学作品是要抒发感情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这种感情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冲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使学生在形象感知、审美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出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不知不觉地得到升华,眼界更加开阔。激发情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1.反复吟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的诵读,常能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2.巧设问题,引发联想想象。通过引导、联想、想象,学生便会从文学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美,表现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现这种美,这便是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选字择词,借景抒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出新的景象。持之以恒,学生会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最终提高作文水平。
一、重视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
雕塑家罗丹认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蕴涵着人格美、生活美、景物美、语言美、形式美等,特别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美,它所反映的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而显得内涵丰富。同是写“莲”,周敦颐咏叹的是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杨万里笔下的莲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朱自清描绘的莲则是“亭亭的舞女的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意境是那样优美。大量美文所蕴含的审美信息,为语文课堂教学审美的形成奠定了客观基础。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像导游一样,既引导学生领略课文结构精巧缜密之美,又有意识地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细细咀嚼词语在一定语境中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推敲斟酌的艺术匠心,深入到作品描绘的美好境界中去领会教材所蕴涵的形象美、情感美。
二、重视教学流程的审美
教学过程审美体现了教学的动态美,它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发展的逻辑结构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产生教学美育心理效应。语文教学的审美,要求教师从仪表到语言,从备课到上课、结课,都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在紧张有序的学习中享受求知的快乐,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具体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优化导入方法。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地在充满情趣的愉快氛围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善于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和学生心理要求,激发其探究心理,唤起其阅读需求,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语文课堂内始终洋溢着愉悦的气氛和情调。导入内容贵求新颖独创,因为新鲜感、好奇心是人们普遍的审美心理倾向;贵在巧不在多,诸如一个故事、一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都可以作为“课引子”,启开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在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中学习新知,为教学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精心设计流程。语文教学应该突破程式化的教学框子,不断地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诱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学习过程富有美的律动。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安排课堂教学进程,进行教学活动,力求形成最优化的课堂结构组合。
3.善于激疑问难。学贵有疑,知疑而进。激疑问难能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激疑问难,一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二是教师要善于在关键之处设疑促思,引导学生多向思维,积极析疑,每釋一次疑都要能让学生享受到一份成功的喜悦。富有创意的提问,犹如一石击水,可促使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为学生加深理解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必然会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教学境界。
4.具备应变机智。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情况,这时教师要善于应变,表现出较强的调控课堂的能力,努力使原有的良好氛围不被破坏。课堂上的应变艺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其本质是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5.美化教学用语。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以情激情,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以美的旋律拨响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使他们深入作品的美好意境去探寻美、感知美,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6.板书规范系统。板书是一种综合的教学艺术,优秀的板书通常集教材编者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教学的“教路”和学生学习的“学路”于一体,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象化、简洁化,既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又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学生美的享受启发。因此,教师设计板书时要在准确把握教材思路、表现教学思路、引导学习思路的前提下,重视板书设计的形式美(结构、书法)、凝练美(内容)、和谐美(整体),力求给学生最美的熏陶。
三、重视诱发审美的情感
文学作品是要抒发感情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这种感情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冲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使学生在形象感知、审美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出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不知不觉地得到升华,眼界更加开阔。激发情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1.反复吟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的诵读,常能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2.巧设问题,引发联想想象。通过引导、联想、想象,学生便会从文学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美,表现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现这种美,这便是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选字择词,借景抒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出新的景象。持之以恒,学生会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最终提高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