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手机短信的用户在高校校园中快速增长,短信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在前文中我曾实证性地探讨了手机短信语言在高校中的实际运用状况,从调查中我们看到,短信语言不仅展现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折射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本文将从理论性角度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一、短信在大学校园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语言特征
1.表现形式
走进大学校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学生低着头,拇指不断地在小键盘中运行,不时地流露出高兴或悲伤的表情。这是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通过短信的形式向对方传达信息。那么这些大学生到底在发送怎样的短信呢?笔者通过收集短信息,并对短信进行了归纳,其大致表现为:
(1)调侃类信息。这类短信通常与语言环境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常用于活跃生活、调节情感。此类信息融笑话、整蛊、俏皮话、节日纪念日祝福等内容于一体,以最炫、最时尚、最精彩和充满情趣的语言为媒介,通过巧妙的编辑,往往能取得让人捧腹大笑或忍俊不禁的效果,因而乐此不疲者比比皆是。如,“做家具的是木材,懂诗词的是秀才,众人想的是发财,被培养的是人才,女人要的是身材,发消息的是天才,正看短信的是蠢材!”虽然看短信的人挨了“骂”,可谁也不会为此生气,因为它的意义就是博得人们一笑。
(2)联络类信息。这类短信具有明确的对象,主要是与父母亲人的亲情短信、与朋友的友情短信、与恋人的爱情短信和校内的工作短信,具有极大的互动作用。通过本类短信双方维系联络,及时沟通交流,保持情感温度。如“妈,近来身体好吗”“哥,工作找到没”等。但蜻蜓点水式的交流使得各种感情越来越流于形式,短信发送量与情感浓度不成正比,容易加剧情感危机。
(3)评论类信息。这类短信主要针对社会现实和动态,以参与社会评论、阐述自己观点为主要内容。集思想性、哲理性、深刻性、新颖性、通俗性于一体。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表达个人的思想见解,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在阐述哲理或发表评论时,语言言简意赅或文采斐然。如:“我个人认为《超级女声》《湖南卫视》是成功的,它的市场运作很成功,节目制作也很新颖,更重要的是它给很多人实现梦想的机会……”可见,评论类信息是大学生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
(4)诈骗类信息。是诈骗类案件近期出现的新作案方式。此类短信,有的谎称收到信息的人“中奖”了;有的谎称自己手头有“海关罚没车”,要低价出售;有的谎称“将此短信转发若干条即可获赠手机话费若干”等。利用人们中奖后易放松警惕的心理和发送短信较隐蔽的特点,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大肆发送中奖、办理各种假证件、假文凭,出售走私轿车、假票据、假钞、窃听器、药品等短信息,实施诈骗活动,给公众带来难以估计的财产损失,尤其是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涉世未深,受骗几率更大,更应谨防此类温柔“陷阱”!
除以上列举的四类信息外,还有如色情短信、诅咒短信等等,其来源有自编原创短信,有别人发给的短信进行转发,网上下载短信,花样繁多、形式各异。
2. 语言特点
(1)简练性。手机短信息一般设置70个汉字,为了以最少的文字表达完整的信息,提高传播的速度,防对话的延迟脱节,在编辑短信时语言往往短小精炼、言简意赅,这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一致,他们不喜欢拖沓,很洒脱。从短信的内容来看一般以排比句、诗句等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
(2)形象性。用符号代替词表达意义是短信的一大特色。符号代词的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是“谐音代码式”,如在男女朋友之间用520表示“我爱你”,345是“相思苦”,7456是“气死我了”。二是“形象联想式”,这就是用中文文字、英文文字、数字、指示性符号、图形各中符号杂糅使用,形成交相辉映、文符交叉、相应成趣的表情符号,如表示“高兴,笑脸,开开玩笑”的“:)”, “@@@@@@@@@”代表“九朵玫瑰”等等。三是减缩式。这是将要说的话用几个汉语字母或英语字母来表达。如“我爱我爱”是“WAWA”,跟我来(follow me)是“FM”。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加,许多同学还使用图片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大学生喜欢使用这些轻松休闲的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3)原创性。从手机短信的内容来看,大多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校园新闻以及自身的思想观念、态度的表露。由于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多元化和实用性,在思维方面的开放性和行为方面的参与性,性格鲜明,生活丰富多样,注重实际等特点,充分表现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4)庸俗性。这是由于短信环境具有虚拟性的特点所造成的。在良莠不齐的短信息中,大学生们经常可收到许多不健康的信息,明里暗里玩弄语言游戏的双关语,其语言粗俗,内容污秽,兼具挑逗性、双关性、直白性和粗鄙性等特征。而大学生在短信上也会表现出如下特点:蛮不讲理、自我宣泄、黄色下流等。并主要通过发送诈骗短信、谣言短信、色情短信、诅咒短信来满足个人欲望。
从短信语言背后折射出的大学生思想动态
1.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但是非辨别能力较差
首先,大学生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接受着最新、最时尚的事物。他们思想活跃,能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内心思想、情感需要和自己的审美观点。丰富的短信语言和形式多样的短信内容,充分表现了大学生思想活跃的一面。其次,他们感觉敏锐,时常留心身边事物,关心政治动态,关注社会发展,加上一定的文化基础,使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急剧扩大又富于变化性,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短信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机会。短信语言没有规定格式,每个人都能阐述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的语言风格。再次,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以及特定的校园环境,心理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他们的价值观念不够成熟,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常常处于一种迷惘、波动和抉择中,因此情绪变化大。再加上狭隘的校园生活环境使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实质,易受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短信这个自由的环境上,不管对错,好坏,是非,真假,只要有见解就可以发挥,有想法就可以表达,主观上缺乏对短信语言进行善恶辨别,往往被其语言迷惑,使之受骗上当。
2.崇尚自由、快乐,但又无法释放
语言是人内心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体现。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分子,他们崇尚自由,追求快乐,尽情享受生活,但是压抑的生活和学习无形当中制约了这种自由和快乐的发挥。现实生活不能释放他们的情感,这些心理压力就从客观上促使他们去寻找一条自我发泄的途径。由于短信具有超时空性和便捷性,这就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宽松、快捷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交流,采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来展现自我。文字的交流减轻了面对面的紧张和拘束,赞扬或批判都可以在短信里尽情宣泄,这一方面为沉默寡言、不善于交际的学生提供了一种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在现实空间里不能追求的自由和快乐可以在短信里暂时获得小小的满足。
3.追求个性,渴望展现自我,但又缺乏理性
个人的意识是自由的,个人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他们每个人都希望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个性,渴望能有一个舞台表现自我,获得社会的肯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现实生活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完美和单纯。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展现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大学生由于阅历不深,思想往往比较简单,甚至钻牛角尖,在问题的处理上容易走极端,一意孤行。短信中反映出来的一味崇拜或一味批判,很容易在起哄中达成共识,考虑问题、处理事情缺乏理性的思考。短信具有群发功能,可以将那些具有迷惑性的短信语言进行群发或转发,达到散布与个性相符的意识的目的。前些年发生的“抵制日货”事件就是一些极端分子利用手机短信群发来散布信息,唆使部分大学生参与其中。
短信语言现象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1.活跃校园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从短信语言上,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善于运用新颖的形式、别致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这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站在发挥大学生创造力的基础之上。如开展优秀健康短信的征集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用健康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词句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2.规范短信语言,促进大学生短信语言运用正规化
短信语言作为继网络语言的又一种新兴语言,一方面,短信语言和网络语言一样,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和词义,增添了汉语的时代活力,促进了汉语的发展。另一方面,短信语言的不规范性,也对汉语文字表达提出了挑战。一旦大学生养成使用短信语言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势必下降,不利于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应注意:一要肯定大学生在短信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新动态、新形式,并对这一新文化现象加以利用。二要规范短信语言。对短信语言的规范应从教学和宣传两方面着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短信语言作为例子,进行实证性研讨,阐述短信语言运用的利弊;同时也应加大合理利用语言的宣传,规范大学生语言运用走正规化道路。
3.加强短信文明教育力度,引导短信语言健康发展
手机短信带给我们的直观好处显而易见,然而,在信息时代手机短信这把“双刃剑”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及信息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人对短信的负面作用总结了“七宗罪”:中奖、推销、吹嘘、侮辱、无聊、黄段子、反政治等,它在改变着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污染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如果任由不良短信泛滥,任由短信语言恶俗化,一味沉溺于低级趣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毒害。如何加强短信文明教育也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难题。然而加强短信文明教育必须先从规范短信语言入手,对手机短信语言污染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治理。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法律之前,高校可以开展对短信语言的规范教育,系统的短信媒介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筛选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不良信息的传播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辅助必要的强制措施,对被称作“文字垃圾”的短信语言进行监督和管理,真正引导手机短信语言朝健康方向发展。
4.把握时代特点,培养学生“三信”
在强化短信文明教育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三信”,即信心、信用、信仰的塑造和培养。新形势下,加强青年学生的“三信”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信心的培养。当今的大学生面对商品经济的大潮,思想趋于复杂,人生的追求五花八门,透过短信语言,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思想层次良莠不齐,自信心和道德水准高低各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摇摆不定。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创设一种适合大学生需要的文化环境,重塑大学生的信心。
(2)信用的培育。从短信语言中可以发现,部分为逃课传达信息、答案传递信息等短信,如“兄弟,别忘了老师点名帮我答应一下,友情后补”。这种短信语言行为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度,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大学生的虚假人格。因此,应该强化“信用”机制的培育,鼓励学生们创作积极向上的短信语言,传递真情实感。
(3)信仰的升华。信仰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意志表现形式,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在加强短信文明教育力度的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思想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有了明确、崇高的人生信仰,对他们确定人生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和归宿。
一、短信在大学校园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语言特征
1.表现形式
走进大学校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学生低着头,拇指不断地在小键盘中运行,不时地流露出高兴或悲伤的表情。这是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通过短信的形式向对方传达信息。那么这些大学生到底在发送怎样的短信呢?笔者通过收集短信息,并对短信进行了归纳,其大致表现为:
(1)调侃类信息。这类短信通常与语言环境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常用于活跃生活、调节情感。此类信息融笑话、整蛊、俏皮话、节日纪念日祝福等内容于一体,以最炫、最时尚、最精彩和充满情趣的语言为媒介,通过巧妙的编辑,往往能取得让人捧腹大笑或忍俊不禁的效果,因而乐此不疲者比比皆是。如,“做家具的是木材,懂诗词的是秀才,众人想的是发财,被培养的是人才,女人要的是身材,发消息的是天才,正看短信的是蠢材!”虽然看短信的人挨了“骂”,可谁也不会为此生气,因为它的意义就是博得人们一笑。
(2)联络类信息。这类短信具有明确的对象,主要是与父母亲人的亲情短信、与朋友的友情短信、与恋人的爱情短信和校内的工作短信,具有极大的互动作用。通过本类短信双方维系联络,及时沟通交流,保持情感温度。如“妈,近来身体好吗”“哥,工作找到没”等。但蜻蜓点水式的交流使得各种感情越来越流于形式,短信发送量与情感浓度不成正比,容易加剧情感危机。
(3)评论类信息。这类短信主要针对社会现实和动态,以参与社会评论、阐述自己观点为主要内容。集思想性、哲理性、深刻性、新颖性、通俗性于一体。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表达个人的思想见解,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在阐述哲理或发表评论时,语言言简意赅或文采斐然。如:“我个人认为《超级女声》《湖南卫视》是成功的,它的市场运作很成功,节目制作也很新颖,更重要的是它给很多人实现梦想的机会……”可见,评论类信息是大学生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
(4)诈骗类信息。是诈骗类案件近期出现的新作案方式。此类短信,有的谎称收到信息的人“中奖”了;有的谎称自己手头有“海关罚没车”,要低价出售;有的谎称“将此短信转发若干条即可获赠手机话费若干”等。利用人们中奖后易放松警惕的心理和发送短信较隐蔽的特点,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大肆发送中奖、办理各种假证件、假文凭,出售走私轿车、假票据、假钞、窃听器、药品等短信息,实施诈骗活动,给公众带来难以估计的财产损失,尤其是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涉世未深,受骗几率更大,更应谨防此类温柔“陷阱”!
除以上列举的四类信息外,还有如色情短信、诅咒短信等等,其来源有自编原创短信,有别人发给的短信进行转发,网上下载短信,花样繁多、形式各异。
2. 语言特点
(1)简练性。手机短信息一般设置70个汉字,为了以最少的文字表达完整的信息,提高传播的速度,防对话的延迟脱节,在编辑短信时语言往往短小精炼、言简意赅,这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一致,他们不喜欢拖沓,很洒脱。从短信的内容来看一般以排比句、诗句等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
(2)形象性。用符号代替词表达意义是短信的一大特色。符号代词的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是“谐音代码式”,如在男女朋友之间用520表示“我爱你”,345是“相思苦”,7456是“气死我了”。二是“形象联想式”,这就是用中文文字、英文文字、数字、指示性符号、图形各中符号杂糅使用,形成交相辉映、文符交叉、相应成趣的表情符号,如表示“高兴,笑脸,开开玩笑”的“:)”, “@@@@@@@@@”代表“九朵玫瑰”等等。三是减缩式。这是将要说的话用几个汉语字母或英语字母来表达。如“我爱我爱”是“WAWA”,跟我来(follow me)是“FM”。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加,许多同学还使用图片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大学生喜欢使用这些轻松休闲的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3)原创性。从手机短信的内容来看,大多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校园新闻以及自身的思想观念、态度的表露。由于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多元化和实用性,在思维方面的开放性和行为方面的参与性,性格鲜明,生活丰富多样,注重实际等特点,充分表现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4)庸俗性。这是由于短信环境具有虚拟性的特点所造成的。在良莠不齐的短信息中,大学生们经常可收到许多不健康的信息,明里暗里玩弄语言游戏的双关语,其语言粗俗,内容污秽,兼具挑逗性、双关性、直白性和粗鄙性等特征。而大学生在短信上也会表现出如下特点:蛮不讲理、自我宣泄、黄色下流等。并主要通过发送诈骗短信、谣言短信、色情短信、诅咒短信来满足个人欲望。
从短信语言背后折射出的大学生思想动态
1.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但是非辨别能力较差
首先,大学生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接受着最新、最时尚的事物。他们思想活跃,能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内心思想、情感需要和自己的审美观点。丰富的短信语言和形式多样的短信内容,充分表现了大学生思想活跃的一面。其次,他们感觉敏锐,时常留心身边事物,关心政治动态,关注社会发展,加上一定的文化基础,使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急剧扩大又富于变化性,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短信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机会。短信语言没有规定格式,每个人都能阐述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的语言风格。再次,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以及特定的校园环境,心理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他们的价值观念不够成熟,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常常处于一种迷惘、波动和抉择中,因此情绪变化大。再加上狭隘的校园生活环境使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实质,易受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短信这个自由的环境上,不管对错,好坏,是非,真假,只要有见解就可以发挥,有想法就可以表达,主观上缺乏对短信语言进行善恶辨别,往往被其语言迷惑,使之受骗上当。
2.崇尚自由、快乐,但又无法释放
语言是人内心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体现。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分子,他们崇尚自由,追求快乐,尽情享受生活,但是压抑的生活和学习无形当中制约了这种自由和快乐的发挥。现实生活不能释放他们的情感,这些心理压力就从客观上促使他们去寻找一条自我发泄的途径。由于短信具有超时空性和便捷性,这就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宽松、快捷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交流,采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来展现自我。文字的交流减轻了面对面的紧张和拘束,赞扬或批判都可以在短信里尽情宣泄,这一方面为沉默寡言、不善于交际的学生提供了一种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在现实空间里不能追求的自由和快乐可以在短信里暂时获得小小的满足。
3.追求个性,渴望展现自我,但又缺乏理性
个人的意识是自由的,个人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他们每个人都希望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个性,渴望能有一个舞台表现自我,获得社会的肯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现实生活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完美和单纯。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展现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大学生由于阅历不深,思想往往比较简单,甚至钻牛角尖,在问题的处理上容易走极端,一意孤行。短信中反映出来的一味崇拜或一味批判,很容易在起哄中达成共识,考虑问题、处理事情缺乏理性的思考。短信具有群发功能,可以将那些具有迷惑性的短信语言进行群发或转发,达到散布与个性相符的意识的目的。前些年发生的“抵制日货”事件就是一些极端分子利用手机短信群发来散布信息,唆使部分大学生参与其中。
短信语言现象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1.活跃校园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从短信语言上,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善于运用新颖的形式、别致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这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站在发挥大学生创造力的基础之上。如开展优秀健康短信的征集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用健康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词句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2.规范短信语言,促进大学生短信语言运用正规化
短信语言作为继网络语言的又一种新兴语言,一方面,短信语言和网络语言一样,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和词义,增添了汉语的时代活力,促进了汉语的发展。另一方面,短信语言的不规范性,也对汉语文字表达提出了挑战。一旦大学生养成使用短信语言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势必下降,不利于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应注意:一要肯定大学生在短信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新动态、新形式,并对这一新文化现象加以利用。二要规范短信语言。对短信语言的规范应从教学和宣传两方面着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短信语言作为例子,进行实证性研讨,阐述短信语言运用的利弊;同时也应加大合理利用语言的宣传,规范大学生语言运用走正规化道路。
3.加强短信文明教育力度,引导短信语言健康发展
手机短信带给我们的直观好处显而易见,然而,在信息时代手机短信这把“双刃剑”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及信息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有人对短信的负面作用总结了“七宗罪”:中奖、推销、吹嘘、侮辱、无聊、黄段子、反政治等,它在改变着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污染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如果任由不良短信泛滥,任由短信语言恶俗化,一味沉溺于低级趣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毒害。如何加强短信文明教育也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难题。然而加强短信文明教育必须先从规范短信语言入手,对手机短信语言污染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治理。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法律之前,高校可以开展对短信语言的规范教育,系统的短信媒介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筛选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不良信息的传播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辅助必要的强制措施,对被称作“文字垃圾”的短信语言进行监督和管理,真正引导手机短信语言朝健康方向发展。
4.把握时代特点,培养学生“三信”
在强化短信文明教育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三信”,即信心、信用、信仰的塑造和培养。新形势下,加强青年学生的“三信”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信心的培养。当今的大学生面对商品经济的大潮,思想趋于复杂,人生的追求五花八门,透过短信语言,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思想层次良莠不齐,自信心和道德水准高低各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摇摆不定。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创设一种适合大学生需要的文化环境,重塑大学生的信心。
(2)信用的培育。从短信语言中可以发现,部分为逃课传达信息、答案传递信息等短信,如“兄弟,别忘了老师点名帮我答应一下,友情后补”。这种短信语言行为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度,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大学生的虚假人格。因此,应该强化“信用”机制的培育,鼓励学生们创作积极向上的短信语言,传递真情实感。
(3)信仰的升华。信仰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意志表现形式,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在加强短信文明教育力度的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思想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有了明确、崇高的人生信仰,对他们确定人生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