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为女性,57岁.因乏力、腹胀半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腹胀,当地医院诊断为肝内多发囊肿,未予特殊治疗.入院前1个月,患者出现胃部不适症状,伴全身瘙痒,排茶色尿,腹部CT显示,肝门部胆管局限性狭窄,管壁增厚,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肝内多发低密度影,考虑为肝囊肿。
【机 构】
:
30019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0019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0019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0019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0019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为女性,57岁.因乏力、腹胀半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腹胀,当地医院诊断为肝内多发囊肿,未予特殊治疗.入院前1个月,患者出现胃部不适症状,伴全身瘙痒,排茶色尿,腹部CT显示,肝门部胆管局限性狭窄,管壁增厚,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肝内多发低密度影,考虑为肝囊肿。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中国汉族肾移植受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9(UGT1A9)基因多态性对体内麦考酚酸(MPA)浓度的影响.方法 使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方法对196例汉族肾移植受者的UGT1A9编码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检测,分别检测C-440T/T-331C、C-2152T、T-275A和T98C突变位点.移植后第28天,通过检测3个时间点(服用吗替麦考酚
活化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EC)在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启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黏附分子和共刺激分子不仅在急性排斥反应的启动阶段.而且在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也发挥重要作用~([1,2])。
乳糜性腹水是肝硬化患者晚期的一种少见并发症,据国外报道,其发生率在0.5%~1.3%~([1,2]),而肝硬化同时合并大量乳糜性胸水和腹水则更是罕见,其内科治疗效果相对较差.我们于2004年4月27日为1例肝硬化晚期合并巨大量乳糜性胸水和腹水患者施行原位肝移植,效果良好.现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该例的治疗体会。
目的 分析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前存在的致敏因素. 方法 自2002年4月至2008年12月,共对2429例准备进行肾移植的尿毒症患者进行了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检测.在检测PRA之前,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同,分为5组.(1)无既往病史组(1097例):患者既往无输血、妊娠和移植史;(2)单纯输血组(361例):患者曾输血200ml以上;(3)单纯妊娠组(481例):患者曾有妊娠史;(4)输血+妊娠
目的 探讨HLA配型对肾移植受者术后近期和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肾移植术前HLA配型结果,将2508例次肾移植受者分为7组(即:0、1、2、3、4、5、6个抗原错配组).观察HLA配型对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移植肾1、5、10年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2508例次进行了HLA-A、B、DR抗原配型的肾移植中,0个抗原错配仅有7例,2~3个抗原错配占74%.0个抗原错配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目的 评估经皮血管成形术在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导致的移植肾功能损害和(或)高血压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7年1月经皮肾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移植肾动脉狭窄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16例患者被确诊前先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有13例被发现TRAS,3例阴性,假阴性率为18.75%.对16例TRAS患者均采取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了3年的随访,分别在术后1周、6个
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理想治疗手段是胰肾联合移植,但对于稀有血型的患者,在术前往往不能得到充足的备血,所以其往往失去了施行胰肾联合移植的机会,只能接受单纯肾移植.在肾移植术后,随着受者的贫血及心肺功能的改善,患者有可能接受胰腺移植.2009年5月21日,我院为1例Rh阴性患者在尸体肾移植术后10个月再行胰腺移植,术前储备自体血,术后受者恢复顺利,现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不同免疫抑制剂对受损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用细胞松弛素B可逆性地损害处于增殖期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株(HBZY-1细胞),然后将细胞分成5组:对照组,仅加入橄榄油10 μl;环孢素A(CsA)组,加入CsA 3μg/ml(2.5 mmol/L);他克莫司(Tac)组,加入Tac 1μg/ml;吗替麦考酚酯(MMF)组,加入MMF 0.3μg/ml;西罗莫司(SRL)组,
目前,能有效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惟一方法是进行肝移植,但长期以来供肝短缺一直是困扰国际肝移植界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活体供肝移植(LDLT)的兴起缓解了供肝短缺这一矛盾。
(十一)高致敏受者 在等待肾移植的尿毒症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由于多次输血、妊娠或曾经移植等原因,受到同种HLA免疫致敏而产生高水平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PRA超过50%即可归入免疫高危(高敏)人群.对此类受者,采用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糖皮质激素的维持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