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柏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yx77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年的乌柏树,树皮松树般开裂,看起来很难与美丽沾上边。
  对乌柏树,我还有一种畏惧,因为在它的大树干上,有时还会出现一种能让皮肤起包的毛毛虫。这样一种看似令人生厌的树种,却能堂而皇之地占据农民珍贵的土地,立于田间地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讨厌,我也很少去关注乌柏树。
  一天,父亲带上我一起去地里翻番薯藤。正值仲夏,只见乌柏树上一片片近似卵形的叶子,尽情舒展身姿。它们交错叠加,簇簇相堆,以自己柔嫩的身躯遮挡着毒辣辣的太阳,在树底下撑起一片难得的阴凉。树梢头,还开出了一束束条状的乌柏花,黄中带绿。一群群蜜蜂闻香而动,在枝头穿梭忙碌,采撷着浓郁的花粉。眼前的盛景,使我幼小的心灵有了些许的震撼。
  翻完两垄番薯藤,父子俩坐在乌柏树创造出的浓荫底下小憩。父亲取下脖子上的毛巾,给我擦了擦汗,指着乌柏树意味深长地说:“你别看乌柏树样子不怎么好看,但是不管在哪块地里,它都能存活。它全靠自己寻找养分,即使落在高高的地坎边上,长势也从不会差。”
  听了父亲的话,我仔细地回忆起来。其他树木栽下后,大家都会及时浇水,精心管理,即使这样还不一定能够存活。而我好像从没看见过谁给乌柏树浇过水、施过肥,想到这一层,我对乌柏树的看法又有了改变。
  不久,树上结出了串串绿色的乌柏果,就像一个个浓缩版的小铜锤,微风拂过,它们在梢头轻轻晃动,犹如在向我们频频点头。在漫长的等待中,乌柏果由绿变灰,由灰变黑,黑色便宣告了果实的成熟。當黑色的外壳炸裂剥落,一颗颗白色的球状乌柏籽,也就轻轻灵灵地跳脱了出来。这些白色的乌柏籽,如同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银光。
  眼前的乌柏树,苍干虬枝,白籽缀满梢头,与蓝天映衬,这一景象我当时不知如何形容。多年后,读到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我才找到了最好的比喻,珍珠样的白籽缀在枝头,一点一丛,与白梅何等相似!
  在一个晴好天气,父亲挑上箩筐,带着一根奇特的竹竿出发了,我则挎着竹篓跟在身后。定睛细看,我发现竹竿顶端有一金属物,像刀刃向外的新月形镰刀,边上还有一个钩子。
  父亲点燃稻秆,将树干上的毛毛虫驱离后,腰挎竹篓,三两下便爬上了乌桕树。他双脚稳稳地钉在大树杈上,伸手将周边的乌柏果连细枝轻轻折下,投入竹篓中。竹篓中的乌柏果越积越多,父亲用细长的绳子将竹篓悬下来。我接过竹篓倒入箩筐,父亲又将竹篓拉了上去。
  当身边的乌柏果皆乖乖地进入竹篓的怀抱后,特制的工具便开始大显身手了。父亲熟练地举起竹竿,新月形的刀具向上划过,一朵晶莹的“白梅”便应声飞离梢头,在空中经过几个旋转后,轻盈地飘落地面。有些顽皮的不肯束手就缚,挂在枝杈上,像个倔强的孩子说啥都不愿下来。父亲便将竹竿探入枝杈间,转动细钩轻巧一挑,它们才极不情愿地离开树杈,从空中飘落下来,稳稳地落于地面之上。
  一个时辰后,地面上便满是带着短枝的乌柏果。大地就像一张褐色的水彩幕布,朵朵的“白梅”盛开其间,加上外壳的黑和乌桕叶的红,天地间瞬间被描画下了一幅多彩的油画。
  看着这一奇特的景致,我兴奋异常,上前将一朵朵的“白梅”小心翼翼地捡拾起来,放入箩筐中。半天工夫,我们收获了满满两担乌柏籽。此时,站在乌柏树底下朝上望,我发现原先的遮天蔽日已然转化成了光秃秃的一片。树枝上几乎没有一片叶子,梢头的细枝也被连籽一起折了下来,因此天空清清朗朗,清晰可见。
  看着我怔怔的样子,父亲拍了拍我的脑袋,仿佛早已看穿了我的心思,说:“不用担心,明年又会是一片枝叶繁茂的样子。”
  乌柏籽拿到集市上,卖了一些钱,换成了我的文具,换成了家里的生活用品。此时我对乌柏树的讨厌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而对于它为什么能幸运地留存于田间地头,也仿佛找寻到了答案。
  工作以后,甚少回老家,也就少了与乌柏树面对面的机会。一次妻子要上一节美术课,内容为树叶画,要用到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树叶。在妻子看来,乌柏叶是必不可少的材料,因此,我们驱车回到了老家,回到了曾经劳作的地方。
  正值深秋,一棵一棵的乌柏树挺立原野,风神疏朗,铮骨凌空,颇有一番傲然于世之感。
  淡红的,深红的,红绿相间的,一簇一簇堆积在树枝上,仿佛画家将红颜色全部调和了,涂抹在同一棵乌柏树上。这夺目的艳红,成了秋天里最美的一道风景。我闻着秋的气息,慢慢靠近,一片艳红从空中轻轻飘下,化作一只翩翩的蝴蝶,舞姿是那样轻盈。我摊开手掌,接住那一抹飘然而下的红,那纤细清晰的叶脉,就像血管,在阳光下缓缓流动。我们将各种颜色的乌柏叶都采撷了一些,不久,它们成了“金鱼”,成了“孔雀”,成了“天鹅”……
  在我看来,乌柏树是深秋最美的写意,它映入我的眼帘,也照进了我的心灵。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她五岁时,父亲被劳教,母亲离家出走。爷爷奶奶几乎靠着半乞讨供她读到五年级才辍学。十一岁开始跟爷爷放羊,呆坐在山坡上看那些不解人间风情的闲云飘来飘去,听爷爷讲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爷爷奶奶是她最亲的人,爷爷奶奶去世后,她就成了一个爪娃子,常常一个人坐在山坡上,和羊说话,拿鞭子抽风撒气。  十八岁那年,舅舅带她到河西去寻生活。说河西张掖不愁吃,不愁穿,要啥有啥。对她来说,活命比啥都重要,她像一只羔羊般被
期刊
今年初,我迁到一个新的小区居住。一天早上骑摩托车上班的时候,在一个巷口被一位老妇人拦住。她张开双手拦在我面前,一个劲地问:“你认得我吗,你认得我吗?”我定睛一看,连忙停车:“认得,认得,您是玉贞姨!”她见到我很高兴,就像见到自己久别的儿子一样,拉着我的手上下打量。我又何尝不像遇到了自己久别的亲人?聊了一会儿家常之后,她指着巷尾一栋美丽的楼房说:“那就是我家,你一定要带你母亲来。”  辞别玉贞姨后,
期刊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个老房子,薄薄的木板,围成四堵墙,一扇小木门,门左边有一扇用皮纸糊的小窗户,它颤巍巍地立在一个斜坡边。  寒冷的冬天,凛冽的西北风肆无忌惮地穿透木板缝隙,穿着单薄衣裳的我们就像钻进了无处藏身的“冷柜”里。  厨房与客厅连在一起,只用一大块竹篾子隔开,中间还断了一大截,就像一个穷酸孩子裤腿上的大破洞。每当烧饭灶火猛烈时,客厅里的人都能感觉到那炽热。厨房边上是猪圈,老房子就像搭积
期刊
我是个追求简单的人,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和事并不多。也正因此,每场离别于我都声势浩大而郑重。  从14岁到16岁,在母亲任教的初中,作为教师子女被赋予较高的期待,可我不是学理科的料,而文科常占魁首。数学老师据此认定我懒惰和态度不端正,由于他是班主任,久了,其他老师对我也淡淡的。  只有语文老师理解我,支持我对文学的喜爱,并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元旦文艺汇演怕我冷,她借自己的棉衣予我;放学后我
期刊
母亲去世太早,刚与爸爸结婚一年多,生我时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宿,生我后的第13天竟离我而去,我脑海里根本没有记忆的影像,只能从父亲的回忆中得知,母亲很漂亮,是蒙古族姑娘。  我只能从爸爸多年后的讲述中了解到母亲弥留之际那次微笑的点滴,是存在我脑海中唯一的有关母亲容貌的信息。  那年二月初二的早晨,这位刚刚做了母亲的妻子,昏昏沉沉,醒醒睡睡,两天两宿难产的折磨,病痛煎熬,刚强的母亲与死神已整整又搏斗了
期刊
清明节的晚上,我特别想父亲。父亲是1992年年底猝然离世的,距今已有28年了,如果还在世的话已经76岁了,应该是一个白发老人。  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严格上讲,父亲是一位重病的卑微者。父亲不到30岁,一次,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外出捕鱼,划船时,不小心前额重重地砸在桥门上,导致里面长期淤血,而生了脑瘤,失去了干重活儿的能力。虽然在他35岁那年,家里变卖家产去杭州给父亲医治,但由于当时医疗技术所限,
期刊
水是一面具有洞穿性的镜子。  一滴自然之水的诞生与繁衍必然会经历一次复杂的机缘巧合,需要一些时间与事物的契合碰撞,一系列的起承转合,譬如一朵云与另一朵云的孕育,一次雨水直线式的坠落过程,又那么恰好地相遇在一条波澜不惊的河面上。一滴水与另一滴水的相遇,乃至汇聚一身,便是水流。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它的透明澄净与光影交杂,可以想象一滴水从云层之中伶伶俐俐地降落下来,它穿透云、穿透风、穿透尘埃,穿透一切从空中
期刊
水从雪域高原顺着天地的脉络蜿蜒而行。这是河流的源头,它把沿途的生命唤醒,也呼唤每一滴落雨,第一股清泉,每一条溪涧,并汇成了一条江,一条河,一片海。它们聚集成一个喧嚣的大家庭,拥有了许多共同的烙印和记忆,又永不停歇地向前奔流。流着流着,又分出许多支流,就像一棵树,蔓延出许多枝丫一样。  我顺着河流,一次次踏上这片土地。  我还是不太习惯于它的新名号——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它与泉州市新行政中心隔着后渚那
期刊
雨,瓢泼似的,鼓槌般敲打着房屋和地面,惹人牵挂。  早晨,我走在沙市中山路上,风一阵紧似一阵,街面若隐若现,雾气弥漫,路旁青草微晃,树枝慢摇。东西走向的中山路略显苍老,南北接洪家巷、觉楼街、共和巷、巡司巷、杜工巷、青阳巷等二十多条街巷,恰似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的道道皱纹。  据记载,全球以孙中山命名或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道路达360条。而沙市中山路,始建于1932年,1934年竣工,为纪念孙中山先
期刊
竹园是一座村庄的名字。唐代柳宗元有诗云:“道人庭院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悟本性,有竹园。  鸡啼声后,竹园的人习惯了吃井水,而且是吃西边林姓的那口古井的水。古井和那几个黑衣老婆婆特别亲密无间,亦和洗衣的中年妇女无话不谈。古井是一种古典的美和记忆,更是一种传承。鸡啼的第一声,六婆和三婶最机灵,她们“噌”的一声起来,简单洗漱一下就去挑水了。挑水和她们的走路声像音乐,是铁器和木头的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