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的法理基础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完善进路

来源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and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正式开启交易,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本身具备温室气体减排的功效,但使其发挥作用还需要严密且充分的制度设计.厘清碳排放权之法理基础及法律属性,探寻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内生缺陷,并提出相应解决进路,是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的核心措施.通过私属性制度和多元碳排放治理体系构建,优化能源消耗结构,有助于为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两大目标的实现注入动力.
其他文献
为探究滨水步道不同空间类型与景观特征对游人心理和生理感知的差异,该文以福州市闽江公园为例,经过拍摄取样,建立6类具有代表性环境特征的步道空间场景.并对40名被试者进行心理恢复性评价问卷,结合使用ErgoLab多导仪器的环境模拟实验,采集皮电皮温数据(EDA)以及心率数据(HRV)和恢复性评价得分.结果表明:滨水步道6类空间感知恢复性排序为:远景高绿视率空间>近景高绿视率空间>远景中绿视率空间>远景低绿视率空间>近景中绿视率空间>近景低绿视率空间;环境偏好特征对感知恢复性影响最为显著;滨水步道6类空间对被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