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语文老师,明确自己的语文教学追求对提升语文教学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语文课堂、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学生学习评价三个维度阐释了追求“本真”语文的教学追求。这些教学追求既是对以往十三年教学工作的反思,亦是对未来教学方向思考。
[关键词]教学追求 本真 课堂 课程资源 学生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250-0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教已经整整十三个年头,时至今日,笔者依然庆幸自己选择当一名语文老师,语文,是比较接近生命本真的一门学科,能够以此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谈及语文教学追求,翻看了近几年自己写的教学文章,头脑里出现的词语,便是“本真”。
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做“本真”的语文人。
一、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是师生围绕“文本”进行对话的课堂, “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尊重文本,立足文本,挖掘文本。在经典的文章面前,师生处于平等的位置。平等,是语文课堂具有生命力最为重要的元素,只有在平等的情况下,才会在对话的过程中生发出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比如在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备课时笔者给本文的教学定位即为“对话”,本文自身就存在多重对话,是梁实秋先生二十多年后,在回忆梁启超先生时所写下的一篇文章,既有两位梁公之间的对话,亦有两位梁公分别与三段引用的诗文间的对话。可以说,本文是实现语文课堂学习“对话”的一篇不错的文章。故此本课的教学侧重点定位在“情感”,深入文本,开掘文本内在深意,明确作者选材意图是关键点。课前让学生完成《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节选)》一文的赏读,一方面是扩展学生阅读广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梁启超这篇演讲的具体内容,这样更容易也更直观的与本文进行对比分析。课堂上,围绕核心问题“梁实秋为何只在文中选用了梁启超演讲中的三段诗文”,抓住重点语段《箜篌引》的理解,即“一位梁启超,一位梁实秋,一首《箜篌引》,这三者有着怎样的情感勾连”这一关键点来进行讨论,期间加入闻一多的描述,梁启超的年表,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拓展的文本,更是挖掘了文本内容,实现了多重对话向广度与深度的发展。
二、开发 “本真”的语文课程资源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具备专业敏感度,也就是能够时刻发现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从而实现对语文课程资源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挖掘。
激活常规的语文教学活动,使之具有多重价值。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在作文素材积累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遗忘,而比较不容易忘记的文章就是自己的演讲稿。因此,围绕着高考热点话题,同时结合学生语文学习薄弱点,笔者设置了相关的演讲题目。这样,学生在演讲活动中,既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又积累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精品素材。
时间也是一种资源。因此,开发“本真”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该包括开发语文学习时间。鉴于笔者所在学校学生(新疆生)常年住校的情况,将每天晚上自习课前十分钟设定为语文诵读时间,根据学生情况,设定诵读篇目,学生自由诵读。另外,每天在学生做理科试题间隙,固定时间下发文言小短文进行断句、翻译。语文学习,是积累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做一个“本真”的语文老师,也许注定了就是一个“拾荒者”。
学生学习兴趣,更是一种资源。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特别是课堂学习过程。笔者尝试进行了学分兑换活动,由同学们讨论后,制订了围绕语文学习情况的学分累计表,内容包括上课积极准确回答问题、及时上交作业、作业达到A等级等加分项目,也包括考试不及格、阶段学习目标未达到、上交作业不及时等减分项目。一段时间后进行学分兑换,主要为免写语文科指定类别作业。这种激励方式,效果很理想,学生们上课积极发言,特别是对于默写诗句、翻译文言文等问题,原来无人问津,现在常常是争先恐后,提前和老师预约回答问题。
三、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本真”的评价
高考制度下,我们无法改变其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但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模仿高考,对学生进行单一的量化评价。世界是多维的,评价也应是多维度的。
比如在诗歌教学中,利用诵读成长记录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量化全面化,评价结论动态化。配合这一记录袋,设置评价细化表。这个评价表和学生共同制订,每个方面细化到分数。同时,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点评,创新点评,还专门在表格上设置了评语栏,这样从“客观”“主观”两个角度的评价也很公平,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再比如在作文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评的方式,学生反复写,教师反复评,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中,看到自己在作文写作上的进步,实现了回归“本真”的评价初衷。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每天走进课堂,便走进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未知世界,在纷纭众多的语文课程理念中,只要做唯一的自己,遵循语文学科规律,做一名真正的语文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教学追求 本真 课堂 课程资源 学生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250-0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教已经整整十三个年头,时至今日,笔者依然庆幸自己选择当一名语文老师,语文,是比较接近生命本真的一门学科,能够以此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谈及语文教学追求,翻看了近几年自己写的教学文章,头脑里出现的词语,便是“本真”。
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做“本真”的语文人。
一、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是师生围绕“文本”进行对话的课堂, “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尊重文本,立足文本,挖掘文本。在经典的文章面前,师生处于平等的位置。平等,是语文课堂具有生命力最为重要的元素,只有在平等的情况下,才会在对话的过程中生发出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比如在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备课时笔者给本文的教学定位即为“对话”,本文自身就存在多重对话,是梁实秋先生二十多年后,在回忆梁启超先生时所写下的一篇文章,既有两位梁公之间的对话,亦有两位梁公分别与三段引用的诗文间的对话。可以说,本文是实现语文课堂学习“对话”的一篇不错的文章。故此本课的教学侧重点定位在“情感”,深入文本,开掘文本内在深意,明确作者选材意图是关键点。课前让学生完成《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节选)》一文的赏读,一方面是扩展学生阅读广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梁启超这篇演讲的具体内容,这样更容易也更直观的与本文进行对比分析。课堂上,围绕核心问题“梁实秋为何只在文中选用了梁启超演讲中的三段诗文”,抓住重点语段《箜篌引》的理解,即“一位梁启超,一位梁实秋,一首《箜篌引》,这三者有着怎样的情感勾连”这一关键点来进行讨论,期间加入闻一多的描述,梁启超的年表,这些内容,不仅仅是拓展的文本,更是挖掘了文本内容,实现了多重对话向广度与深度的发展。
二、开发 “本真”的语文课程资源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具备专业敏感度,也就是能够时刻发现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从而实现对语文课程资源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挖掘。
激活常规的语文教学活动,使之具有多重价值。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在作文素材积累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遗忘,而比较不容易忘记的文章就是自己的演讲稿。因此,围绕着高考热点话题,同时结合学生语文学习薄弱点,笔者设置了相关的演讲题目。这样,学生在演讲活动中,既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又积累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精品素材。
时间也是一种资源。因此,开发“本真”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该包括开发语文学习时间。鉴于笔者所在学校学生(新疆生)常年住校的情况,将每天晚上自习课前十分钟设定为语文诵读时间,根据学生情况,设定诵读篇目,学生自由诵读。另外,每天在学生做理科试题间隙,固定时间下发文言小短文进行断句、翻译。语文学习,是积累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做一个“本真”的语文老师,也许注定了就是一个“拾荒者”。
学生学习兴趣,更是一种资源。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特别是课堂学习过程。笔者尝试进行了学分兑换活动,由同学们讨论后,制订了围绕语文学习情况的学分累计表,内容包括上课积极准确回答问题、及时上交作业、作业达到A等级等加分项目,也包括考试不及格、阶段学习目标未达到、上交作业不及时等减分项目。一段时间后进行学分兑换,主要为免写语文科指定类别作业。这种激励方式,效果很理想,学生们上课积极发言,特别是对于默写诗句、翻译文言文等问题,原来无人问津,现在常常是争先恐后,提前和老师预约回答问题。
三、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本真”的评价
高考制度下,我们无法改变其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但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模仿高考,对学生进行单一的量化评价。世界是多维的,评价也应是多维度的。
比如在诗歌教学中,利用诵读成长记录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量化全面化,评价结论动态化。配合这一记录袋,设置评价细化表。这个评价表和学生共同制订,每个方面细化到分数。同时,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点评,创新点评,还专门在表格上设置了评语栏,这样从“客观”“主观”两个角度的评价也很公平,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再比如在作文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评的方式,学生反复写,教师反复评,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中,看到自己在作文写作上的进步,实现了回归“本真”的评价初衷。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每天走进课堂,便走进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未知世界,在纷纭众多的语文课程理念中,只要做唯一的自己,遵循语文学科规律,做一名真正的语文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