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入门的导向,是动的起源,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始于动作。他主张课堂教学要变“座中学”为“做中学”。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依据学生素质发展之要求,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活动,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产生兴趣,主动发展。
一、动手—操作实验
我们知道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数学教学中,与其教师滔滔不绝地空洞讲授,不如让学生动手亲自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学具拼拼摆摆,比比分分,既学到了知识,由满足了他们的好动心理需求。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形教具,用小棒摆一摆长方形,用量角器量一下长方形的每个内角是多少度,并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动作操作和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自然领悟:长方形有四条边,相对的两边相等,每一个内角都是90?。
我们知道,教学本身是一种实验科学,在小学教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学生的操作实验。例如,通过操作实验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的原理;通过操作实验,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操作实验,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实验,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等。这些操作实验教师应做到心里有数,要精心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注意引导学生适时进行抽象概括,以帮助他们认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动眼—仔细观察
我们知道观察是思维的触觉,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活动时,必须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重视他们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以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状况,并依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讲明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在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在思考中再观察,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应让学生讲出观察的结果,并引导他们做出观察小结。
例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时,可出示一下观察思考题:1、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2、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3、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你能试着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吗?这样,学生便能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主动获取新知识。
三、动口—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常常借助语言,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动口表述自己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看法,可以将其思维过程外显,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动口,尤其是要敢于发表于别人不同的意見,以营造学生自我探索的氛围和促进他们主动发展。例如在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口述计算过程,以便他们掌握算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教学12-9,要引导学生这样表述:因为9加上3得12 。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12-9还可以怎样算?于是一些学生还可以联系旧知识说出还可以这样算:先把12分成10和2,用2减去9得1,再把剩下的加上10减去9得到的1,结果是3。
四、动脑—积极思考
曾经有位教育家指出:人身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脑是人们的思维中枢,任何感知活动都离不开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多动脑思维,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大有好处。
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多动脑思维,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尽力创设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认识实际,使创设的为题情境接近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尝试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某发电厂每月节约用煤1.44吨,3公斤煤可以发电7.5度,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
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动脑思维:1、先求出煤公斤煤发电多少度;再求出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应怎样列算式?2、先求出节约的总公斤数里有几个3公斤;再求出每月可以多发电多少度;应怎样列算式?3、先求出1度电要多少煤;再求出每月可以多发电多少度;应怎样列算式?4、你能用比例方法解答吗?5、你能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吗?……这样,学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地动脑思维,探究出该题的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一、动手—操作实验
我们知道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数学教学中,与其教师滔滔不绝地空洞讲授,不如让学生动手亲自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学具拼拼摆摆,比比分分,既学到了知识,由满足了他们的好动心理需求。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形教具,用小棒摆一摆长方形,用量角器量一下长方形的每个内角是多少度,并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动作操作和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自然领悟:长方形有四条边,相对的两边相等,每一个内角都是90?。
我们知道,教学本身是一种实验科学,在小学教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学生的操作实验。例如,通过操作实验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的原理;通过操作实验,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操作实验,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实验,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等。这些操作实验教师应做到心里有数,要精心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注意引导学生适时进行抽象概括,以帮助他们认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动眼—仔细观察
我们知道观察是思维的触觉,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活动时,必须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重视他们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以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状况,并依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讲明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在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在思考中再观察,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应让学生讲出观察的结果,并引导他们做出观察小结。
例如在推导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时,可出示一下观察思考题:1、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2、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3、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你能试着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吗?这样,学生便能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主动获取新知识。
三、动口—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常常借助语言,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动口表述自己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看法,可以将其思维过程外显,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动口,尤其是要敢于发表于别人不同的意見,以营造学生自我探索的氛围和促进他们主动发展。例如在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口述计算过程,以便他们掌握算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教学12-9,要引导学生这样表述:因为9加上3得12 。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12-9还可以怎样算?于是一些学生还可以联系旧知识说出还可以这样算:先把12分成10和2,用2减去9得1,再把剩下的加上10减去9得到的1,结果是3。
四、动脑—积极思考
曾经有位教育家指出:人身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脑是人们的思维中枢,任何感知活动都离不开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多动脑思维,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大有好处。
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多动脑思维,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尽力创设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认识实际,使创设的为题情境接近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尝试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某发电厂每月节约用煤1.44吨,3公斤煤可以发电7.5度,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
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动脑思维:1、先求出煤公斤煤发电多少度;再求出每月可以发电多少度;应怎样列算式?2、先求出节约的总公斤数里有几个3公斤;再求出每月可以多发电多少度;应怎样列算式?3、先求出1度电要多少煤;再求出每月可以多发电多少度;应怎样列算式?4、你能用比例方法解答吗?5、你能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吗?……这样,学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地动脑思维,探究出该题的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