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货·记忆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在我的视野里渐渐远去,可经岁月冲洗的底片,在我心灵里有那么几处,或雕塑般的景致、或散发草香的植物、或小巧玲珑的昆虫,依然清晰浮现在眼前。走得越远越久,那画面反倒越加深沉、柔美和明晰,虽然不见其影,不嗅其香,不闻其鸣,但收获记忆却是永恒而又珍贵的!
  ?
  景致篇
  碾道:也叫磨房,是过去磨米面的地方。它大都位于村子中间,在生产队房子的一头,是一大间干打垒的土房子。那里面有碾子、磨盘两套工具。一匹马或一头毛驴戴着蒙眼布,一圈圈不紧不慢地走着……在碾道里,我接触了专门吹糠皮的风车子(也叫扇车子),认识了装米面的大笸箩、簸糠皮的小簸箕,收粮食的洋撮子,还有眼子大小不一的各类筛子。
  碾道里陈旧的棚和四壁总是挂着丝丝缕缕的尘埃,或纵横交错的蜘蛛网或横七竖八的串串灰嘟噜。
  接近年关,家家淘黄米蒸豆包,碾道日夜不停地转。
  母亲常在夜里,点着煤油灯,在碾道里磨米磨面。她的鬓角总是流淌着汗道子,脸和衣服上沾着一块块灰白的粉面。
  戴蒙眼儿的毛驴,总是任劳任怨一圈圈走着。一次母亲出去了,我好奇的把它的蒙眼布摘掉,毛驴就势偷吃一口碾子上的玉米,正好被回来的母亲撞见了,她心疼粮食,生气地操起鞭子使劲抽了毛驴一下,毛驴疼得一边咀嚼嘴里的粮食,一边飞转起来。
  到现在我还后悔,没有我的好奇,怎么能有碾道里毛驴的“委屈”。
  ?
  大钟:还记得电影《地道战》里那口大钟吧?绳子一拉就嗡嗡响彻全屯,提醒人们鬼子进村了,赶快躲到地道里。
  “大帮轰”时,我们村生产队房子后的老榆树上,也吊着一口锈迹斑斑的大钟。
  那口大钟,其实就是破旧的车钢圈或链轨片子做的,每天生产队长早午用铁棒各敲打一遍,那一敲就响遍全屯,社员们就陆陆续续上工来,在生产队大院等待队长分配活。
  那时,各家根本没有钟表,到田里或草甸上干活,有经验的老农,常取一根树棍,直立在地上,看日影估算下工时间。
  老榆树下,那口大钟是整个村庄的上工时间,它的响声就是命令,几乎没有农民迟到,有贪睡的,也被妻子早早的推醒,免得去晚了扣工分。如今的计时方式既先进又便捷,有钟表、手机闹钟提醒。可是,这些还是不如四十年前生产队那口大钟顶用,一呼百应。进入科技时代,不知为什么脚步却迟缓下来!
  听听那口大钟的声音吧!
  ?
  土井:那时,全屯共用一口井,井水微咸略苦。
  那土井在村道路南,很宽敞的地方,这井水不仅供全屯百姓用,连生产队的牲畜也都用。所以在土井旁,放有一个长长的土槽子,是专供牲畜饮水用的。
  那土井井口有个木架子,架上安个轱辘,绳子下面系着柳条编织的吊桶,还有用胶皮车外胎制作的柳罐,至于用铁皮桶,那是以后的事了。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冬季,井沿结满了冰。村里的妇女担起扁担去挑水,吃力地摇着轱辘把儿,一圈圈地将吊绳缠绕到轱辘上,最后将吊桶里的水倒在水桶里,再将吊桶一圈圈地放下去,一般一桶水都需要打两次。有时候井沿上的水桶顺势滑出好远,也有不少妇女在井边滑倒,干活路过的男人不但不体贴妻子,还瞪起眼睛骂咧咧的,女人爬起来默不作声,脸上火烧火燎的,继续摇着井架上的轱辘……
  小时候我们很少靠近土井,因为不安全,大人们常对我们说:那里过去有女人大头朝下投井死了,晚上井里还有嘤嘤的哭声,如果你们小孩到井沿,她就会顺手将你们拽进去……
  土井,有点像那个时期农村女人的命运,好苦!
  ?
  粪堆:那粪堆就像一座圆形的大山,申报吉尼斯纪录绝对榜上有名。
  那个时代,依靠集体的力量,一年劳动成果就体现在那个超大的粪堆上。 哪个屯的粪堆大,那头头就披红戴花受表彰,还组织全乡干部参观学习呢。我敢说,那时的超级粪堆该是世界之最。粪堆,位于村子的空旷处,靠近各类牲畜的棚圈,有利于积肥和起圈运送。小时候,总攀上高高的粪堆玩耍,那里一冬总是热气腾腾的,像战争年代的狼烟。原来村民早早就在里面挖坑点燃了,烟气一串,不但粪发酵好,还不至于冻死心。每年一过正月初五,广大社员便抡起大镐,咣咣地刨粪,车老板和队长则往车上装粪送到地里,那真是热火朝天的场面。
  后来,人们想出新招,减轻了劳动强度。那就是在粪堆上打眼,然后将事先炒好的硝铵和锯沫制成炸药,把雷管放到里面,外面留一根长长的药捻,社员们都事先躲起来,由一个人将药稔点着后迅速离开。不多时,一声巨响,附近居民的窗户被震得哗哗直响,有的小土块甚至会打破窗纸射进屋来……
  这种方式虽然减少了劳动强度,但是,危险性是极大的,据说曾炸死过人。因为药捻里的药不匀,长时间雷管不响,点捻的误以为嗑捻了,等他返回再去点时,往往雷管就响了,将人炸得粉身碎骨。
  一代代农民用苦力和生命,终于抚平了那个压在头上巨大的“山”。
  ?
  场院:生产队的场院,装进了整个秋天的果实。
  秋收时节,这里人欢马叫,五谷堆满了场院的各个角落。
  场院的四周都是高高的土围墙。我们村最早的场院在村子西北角,由于离村子近,又改为远离村子的东北角,比原来的宽大了许多。
  一车车庄稼拉进场院,一垛垛五谷堆积如山。
  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妇女、孩子守在玉米堆旁扒着玉米叶子;男劳力则日夜打场,马拉的石磙子在铺好的谷子或高粱上,一圈圈哒哒地跑个不停。
  夜深人静时,月光下的场院依然传出马蹄的哒哒声。
  粮食打完了,口粮就在场院分到各户。每人最多分250公斤,最低分180公斤,都是毛粮,余粮除队里储存的外,大都交了公粮,那是国家任务,必须完成的。
  场院里,分粮的农民一袋袋往家背,人口多的用车拉。他们明知这口粮不够吃,可大人孩子都露出满意的笑容。   “劳动光荣”,场院大墙上刷着的标语给了我答案!
  ?
  电线:对孩子来说,那时农村的生活实在单调,电线杆子是我们探索性的“宠物”。
  电线,有两种,一种是电话线,一种是电灯线。那时,我们小伙伴常聚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那一根线,怎么能把电传来,还亮了灯泡呢?怎么能把说话声传来呢?为此,我们常常搂着电线杆子,把耳朵紧紧贴上去,仔细听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终于有一天,东鹏发现了点东西,他说里面有嗡嗡的说话声。为此,我们对着电线杆子大声喊叫,很相信能传到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地方。当天,好奇的占牛偷出家里的线板子,亚平和我一人找一个火柴盒,跑到房后拉起长长的线,一边系一个火柴盒,两头打起电话……那天晚上占牛没敢回家吃饭,因为线板子上的线让我们祸害没了。
  后来,我们把目光对准了村内电线上的一对对燕子,没事就用弹弓瞄着,为此常挨家长一顿“炮脚”。无奈,我们顺着杆子转移到野外,寻找电线上的鸟,可惜村外电线上的鸟特别稀少,有几只也非常狡猾,远远的就飞走了……
  但我们并不失望,还是顺着它耐心寻找。几年后,终于发现一双美丽的金翅膀,带我们飞出了天真的童年!
  植物篇
  青草芽:一冬一冬的盼,青草芽终于拱破了冰冷的地皮,冒出淡紫色的小尖尖,像襁褓中的婴儿,在春的怀抱里,裹着几丝寒意降生了。
  青草芽的清香味,包围着整个村庄,浓郁着这片刚刚苏醒的土地。
  青草其实才是春的象征,它不像垂柳那样妩媚诱人,也不像白杨那样挺拔显耀,它悄悄给大地披上绿装。
  一只紫燕叽叽鸣叫着,嘴里衔着一棵青青的草芽,它把春含在嘴里,在村庄里手舞足蹈。
  一只蚂蚁顺着青草芽爬出洞穴,把一缕缕明媚的春光,带进了笔直的小屋,让阴冷变得温暖。
  一挂马车的车辙还有马蹄印蹍踏过青草芽,它把青草的香汁和色彩带回老宅,香了满满的院落。
  一头小黑牛,悠闲地在古老的乡道上平心静气,贪婪地吮吸着青草芽,把春天的清香融进了它的五脏六腑。
  一群儿童,趴在土地上,用耳朵倾听青草芽的悄悄话儿,用小手拔起一棵油绿的草芽,草芽疼得咧着嘴哭出声来。一群蚂蚁愤怒了,拥出洞穴,爬上孩子手里的青草芽,对儿童群起而攻之,手心手背全是抗战的蚂蚁,孩子惊惧了,即刻甩掉攥在手心里温热的草芽……
  只要你细细观察,青草芽到处都是,大道边、墙角里、房前屋后……只要春风吹过的地方,就有青草芽的小脑袋在晃,小手在摆,它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青草芽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多么厚重、多么顽固、多么坚硬的土层,都阻止不了它生长的进程。
  它虽没有天高,没有地阔,却有着执着的追求和神奇的力量。
  青草芽虽微小,却把春天铺满大地,青草芽虽单薄,却把浓香洒向人间。
  打碗花:顾名思义,碗型的小花朵,开在路边或是草原上。
  打碗花不是大红大紫的花,在绿草丛中极不显眼,淡粉色、小小的、薄薄的,在阳光下闪烁,在晨露中沐浴。
  村北的土道两旁开满了打碗花。母亲讲的打碗花的传说,至今仍记忆犹新。过去有个财主过大寿,一个漂亮的小丫鬟给他煮了一碗长寿面,没留神,一碗面在财主面前落地,把碗摔个粉碎。手狠心毒的财主大怒:这是不吉的预兆,让家人把小丫鬟活埋在路旁。第二年春天,在活埋丫鬟的路旁,就长满了粉红色的打碗花。苦命的丫鬟,死后也把美丽留给了人间,那一个个粉红的小碗,是她用生命换来的,那粉红色是她用鲜血凝成的。
  妈妈讲时,眼里总是噙满泪水。
  北道上打碗花一年比一年多,小蜜蜂嗡嗡飞来,在她的花蕊上采蜜;小蜻蜓轻轻飞来,在她眼前手舞足蹈;小蝴蝶双双飞来,在她头顶讲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打碗花凭借她纯朴、自然的美,凭借她善良、纯洁的爱,吸引更多生灵的关注和呵护……
  母亲病故了,可她的故事还留在儿女心间,母亲的坟头,长满了打碗花和苦菜花……
  几十载春秋过去了,我从农村老宅搬进了城市。那年夏天,儿子去农村姥姥家住了近一个月,孩子陪姥姥在草甸子上放羊。突然发现一朵朵打碗花,他用小手一朵朵的采撷着。他把一朵稍大的打碗花放在手心里,扬起小脸对姥姥说:“姥姥,你说我一吹这小花,能不能吹到我妈手里呢?”
  姥姥笑了,她知道孩子想妈妈了。于是说:“能,能的,你妈明天就来接你!”姥姥说着抱过外孙子,眼角有些湿润。
  孩子听说妈妈明天来接他,就挣脱出姥姥的怀抱,开始大把大把采撷打碗花。第二天我们来接孩子时,他从屋里飞快地跑出来,一边喊妈妈,一边把一大束打碗花堆放在妈妈怀里。爱人好想孩子,落泪了,泪润湿了儿子手里的一朵朵打碗花……
  甜草:学名甘草,是一种人人皆知的中药材。
  在家乡的大地上,甜草到处都有它的根。有根就到处生长、开花、结果。
  田地里、壕沟内、草甸子上、大道边,到处都能见到甜草默默无闻的身影。甜草的叶是黑绿色的,扇形小叶,一串串的,没有耀眼的光泽,没有灵性的展示,雨水或晨露淋在它的身上,也是暗淡色的叶片,从不张扬,从不由于天气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生存的信念。可以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比喻甜草生长的个性,生存的资本。
  甜草从叶到花,乃至埋藏在地下的根,都比不上五光十色的鲜花,它从没有自暴自弃过。其实,甜草最大价值是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看到甜草,我常常想起自己朴素而勤劳的母亲,母亲没有花容月貌,穿着朴素、生活简朴。母亲的善良和为人就像甜草一样,用人格、人品和辛勤丰饶了那个艰苦的岁月。
  那个年代,缺吃少穿一直困扰着父母的心。
  于是,我们小伙伴把目光对准了漫山遍野的甜草。我们拎着铁锹,到草原或沙坨子上挖甜草根,这是药材,晒干到供销社卖钱,能买回一包火柴或几个方格本、算草本、橡皮、小刀什么的,真的能缓解一些家里的贫困。   每年春天,我们都到草原上挖出不少连环坑,甜草根大都有小拇指般粗,长的有好几米。有时运气好,能挖到甜草棒子,那可有大拇指般粗,甚至有和铁锹把一般粗壮的。我们把挖到的甜草,晒干后一捆捆扎好,送到附近的供销社,卖个三五块钱,最多能卖几十块钱,对贫困家庭来说,这可是不小的收入。记得我家曾用卖甜草的钱买回一口十二印大锅,至今弟弟家还在使用它。四牛子用卖甜草的钱,给要结婚的大哥买了一幅被面;六指头用卖甜草的钱,给妈妈买了一件的确良半袖衬衫。对了,我还用卖甜草的钱给姥爷装了半斤“老白干”酒。姥爷一边用牛眼珠似的酒盅一口口品尝,一边用滴滴白酒逗引我好奇的嘴巴,致使我学会了喝酒。
  甜草伴我们度过了那个艰苦的年代,含辛茹苦的母亲刚走过那个漫长的岁月,就倒在了那片土地上,倒在了生长大片大片甜草的土地上!
  昆虫篇
  现在的生态,确实存在问题,别的不说,就连乡下那小小的昆虫也很少见了。这些小生灵,是我童年的伙伴,我常常想起它们,并赋予它们美妙的联想。
  瞎蠓:大则身长近寸;小则几厘米不等,浅黄色的外衣,铁嘴钢牙,专以吸人畜之血为生。
  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瞎蠓。别说人,就是在院子或草地上的牛马,如果被它叮住,或耳朵旁或肚皮上,或大腿上或脊背上,都疼得一哆嗦。马常用长长的尾巴进行扫射,但大都打不中它;牛也回头回脑地晃动笨重的身体,也常是无济于事。每每看到这一幕,我对瞎蠓更畏惧三分。它不像嘤嘤乱叫的小蚊子,因身小嘴细,对人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何况蚊子叮人前还给个动静。瞎蠓不这样,它偷袭能力很强,它一叮上你,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干活的你会立即扔下工具;睡觉的你,会忽地从睡梦中坐起……
  小时候没少受瞎蠓的欺负,但我也仔细地观察过瞎蠓,它本来视力就不好,尤其是吸人血之后,就飘飘然迷失了方向。它常常撞到明亮的玻璃镜上,急得嗡嗡直叫,就是逃不出去。这时,我就把它抓住,惩罚它教训它:首先揪掉它一只翅膀,独翅的瞎蠓,失去了身体的平衡,仰身一圈又一圈的打转,并发出凄惨的嗡嗡声。
  瞎蠓专做坏事,失去了翅膀,失去了方向。
  沙沙虫:在所有昆虫中,应该说是最忠诚可靠的,它其貌不扬,就连那件美丽红丝衣,也穿在里面,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和炫耀。
  树荫下,母亲总讲沙沙虫的来历。说蝴蝶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变的,沙沙虫则是马文才变的,当它看到变成一双美丽蝴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鲜花丛中双双起舞,就变成了沙沙虫,在后面紧追不舍,还是一边飞一边喊:仨(沙),仨(沙),咱们仨(沙)……
  传说是美丽的,但我对沙沙虫还是情有独钟。
  它起舞在两个时辰。一个是夏日中午炎炎烈日下,一个是傍晚落日余晖里。它选择的时间,都是人稀少而寂静时,或许真是马文才因婚姻的惨败,无颜见江东父老吧!
  要想捉住几只沙沙虫,那简直太容易了,说易如反掌,那是相当准确的。不管是烈日下的蒿草地,还是暮霭中的庄稼地,只要听到它“沙沙——”起舞了,你就坐在路边或是院子里,伴随着它的舞曲“叭叭——”拍着手掌,那沙沙虫就缓缓向你靠拢,一直落到你眼前,你用小手一扣,它就被活捉了。此时,它可能还没有在醉人的掌声中醒过神来。
  是掌声,让沙沙虫迷失了自己,乃至丢了性命。
  蝴蝶:是有目共睹的美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忠贞爱情,伴随美丽蝴蝶传颂一代又一代。
  蝴蝶是流动的风景,成双成对,多彩多姿。女孩羡慕它,总好站在菜园栅栏旁边,静静地望着它在菜花上飞来飞去;男孩憧憬它,总是猫着腰,在野花丛中追逐亲密的蝴蝶……
  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蝴蝶也有轻浮和攀高结贵的缺欠。
  它飞落光顾之处,都是鲜花盛开、芳香馥郁的地方。应该说,它能传递花香,让花香漫溢;它能传递美丽,让美丽流淌。可见到昨夜被风雨摧毁的残花败叶时,它却远远的绕开了;遇到被烈日暴晒后枯萎的花瓣时,它却双双飘遥而去……
  再美的东西,经不起岁月考验,也不算美丽。
  螳螂:俗称“刀螂”,是草丛中的“大将军”,这是我们给它封的官衔。因为螳螂长得实有将军的气质,尖尖的头顶,像皇帝的帽子;锋利的牙齿,敢争好斗;身后佩带着大刀,威风凛凛;大大的将军肚,一看便有腐败之嫌……
  上小学时就读过《螳臂当车》的故事。《庄子·人世间》载:“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道边那片草丛就是螳螂的“王国”,但它总想侵略那条土道,以扩充它统领的地盘。一天,在我们的怂恿下,一只螳螂横在路上,正赶上一挂牛车路过,螳螂举起前臂去阻挡车轮的前行……
  车轮辗碎了螳螂的美梦。面对粉身碎骨的它,我们想自古以来都有了前车之鉴,为什么螳螂还铤而走险呢?
  扁担钩:也不知学名叫什么,它可是草丛中的公主。有时像文静秀婉的少女,有时像温柔可爱的少妇,其装其行有似大家闺秀之典范。
  扁担钩大小与螳螂相似,但它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品行和追求。
  扁担钩与邻居和睦相处,宠辱不惊。
  用一根“扁担”承担着压力,一头担着忍让,一头担着宽容。好图虚名的蝈蝈在其身边噪音不断,它忍让了,蝈蝈羞得跳下草尖没了声音;螳螂在与“别人”厮斗中,不慎伤了“扁担钩”的腿,它忍疼宽容了螳螂,结果它们成了好邻居……多少个春秋过去了,我惊奇地发现,如今的草丛中,好战的螳螂少了,图名的蝈蝈也稀了,唯有大大小小的扁担钩到处可见,成了草丛中的主流。
其他文献
冬天  下雪了  一场雪收获了棕色的大地  大地收获了被子  夏天  草原上  一只奔跑的羊收获了绿色  草原收获了风  我不回去了  我就在冬天,我不回春天了  我就在晚上,我不回白天了  我已经把生命的网倾尽全力吐在脚下  我把呼啸的冷风收进了网兜  把夜的漫长也收了进来  是的,我决定不回去了  我要在这里一步一步生活,而不留下一些什么  所谓的前方,是前进的,直线型  一往无前  但我要做
期刊
在乡村生活了将近三十年,当看惯一种事物后,反而找不到恰当的话语描述它了。暂且这样说起:深秋的田野开阔,宁静,站满了成熟的稻子,那色彩黄得扎眼,黄得让人无法平静。水稻从播种到成熟,要经过一个长夏和秋天。每天见到它们,会觉得它们长得太慢,就像父母亲总唠叨孩子长不大,不能替他们分担农活。水稻也有青春期的,是抽穗扬花期。这期间,水稻风华正茂,青涩的模样,昂首挺胸,迎着阳光发育生长。接下来的日子,它们在季节
期刊
稻草头发灰白,稻籽已经归仓  高粱褪了红脸膛,高粱米已经归仓  玉米刮去胡须,玉米棒已经归仓  大豆解下小铃铛,豆丸已经归仓  卸下扛着顶着揣着的收成  秸秆在院墙根下晒太阳  一抬头,目光撞落瓦楞上的枯霜  苦果  借助秋风提醒  我揽几枚遗忘枝头的苦果入怀  像访贫问苦的圣者  脚步叩响九九重阳之外  在高山流水间生成的苦果  筛选着偶然的品尝者  譬如苦瓜,譬如苦荞  几度挤兑过春寒饥荒的逼
期刊
山野寂静 ,没有火车的轰鸣  月光与蝉合奏  母亲的糕点散发草香  暗示一个季节的临近与离开  好了,话在酒中  辛劳的夏天也需要碰撞的杯盏  炎热消退  一次收获也只是一个小结  我们望不见的风暴在远方  我们望不见的波浪紧随其后  山野寂静 ,卸下的一些疲惫  为了有力扛住锄头  村庄不能少了耕作  土地需要我们躬下身体  柔软禾苗  继续植入,这个夜晚之后  迎接更欣慰的相遇  馨香野花  
期刊
一根饱满的麦穗  遗落在田间  像一串颗粒无收的汗珠  拾麦穗的孩子  挂在额头上的汗珠  像一串灌浆中的麦穗  一根麦穗被稚嫩的小手拾起  和失散的姐妹紧紧相抱  像一串串喜极而泣的泪珠  它们有幸成为生活中  含糖的一部分  喂甜我们童年的记忆  有的将成为种子  撒回到生它养它的地方  在阳光中受孕  成为这片大地的母亲  插秧  稻草紧紧怀抱着秧苗  这对父子,依依惜别  为了与大地更亲近
期刊
江西婺源人,鲁迅文学院结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选本。出版散文集《影像·记忆》《婺源的桥》等多部。  金沙江  本名金相喜。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散文》《星星》发表作品,有散文诗入选2001年《中国最佳散文诗年选》。  十八须  本名李付齐,河南人,现居东莞。写诗。偶有涉猎小说和散文。有诗作发表于
期刊
人类的童年欢乐无比  日月光华。三万年前的  飞禽和瑞兽依然灵动,只是森林消失  风雨雷电一次次打磨  淘洗出时间的晶体  狩猎、巫术、歌舞、图腾  以及没有禁忌的性和生殖崇拜  岩石成了最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护者  人类的童年欢乐无比  野性的交欢和自然的舞蹈  神灵的祭拜和无畏的杀伐  动物的驯服和工具的应用  广袤的大地和立体的崖壁  成了他们天赋的图版  敲凿磨刻,世间行走的翱翔的活物  垫起
期刊
罗曼·罗兰说:生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整个生活贯穿着痛苦。看来,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苦难伴随着成长。我曾经以为,那些经历过的苦难会永远地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像一粒微尘融入整个沙漠。谁会把苦难时刻挂在脑海呢?但事实证明,越是苦,越深刻,越难抹去。  我出生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村里的房子低矮单薄,北方没有火炉的冬天是一个难熬的季节,一盘大炕是全家活下来最温暖的保证,柴火萎着淡蓝色的火苗,做饭时
期刊
银匠睡着了,银匠睡着的时候银子醒着  纳木错,他的熔炉,静静地煮着时光的银水  念青唐古拉,这敲打雪花碎银的匠人  比鹰飞得高的是他的梦,比梦高的是天空  比天空高的,是神慈悲的额头  比神的额头高的——是青稞  风一吹,青稞丛就露出一个磕长头的红衣喇嘛  神在他的身体里,一次次吻热了脚下的大地  黄昏  远方是贡嘎雪山,白发苍苍的老人  时光是旧的,雪是旧的,一群迁徙的斑头雁  飞过去就旧了许多
期刊
国庆长假,丫头没有从北京回来,提前给刑春花发了条微信:“亲爱的妈咪,来京不足半月,过节我就不回去看望二老了。”  丫头的措词彬彬有礼,刑春花愣了愣神,电话打了过去。刑春花说:“丫头,不回来也好,咱们一家子在北京团聚。”“可是——”丫头说,“可是我和同学已经约好了,我们要去苏州玩。”“去苏州干什么?首都那么大还找不到个玩的地方?”刑春花的声音不由得提高了,“丫头,你和谁去?你刚到学校,对同学还不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