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一些老师总把课堂设计得满满当当,唯恐会有所遗漏。为达此目的,教师只好霸占学生的思维领地,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嘴巴没法停下来;或者闭嘴之前也要抛出设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言以蔽之:教师没有把握好“闭嘴艺术”和“留白艺术”。
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知,笔者在讲授《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大刀阔斧,革除旧有模式,探寻“闭嘴”和“留白”的艺术,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上教师“闭嘴”和“留白”的理论依据之一是:语文学习要回归生活,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体差异是教师所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应适当“闭嘴”和“留白”,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探寻语文阅读与鉴赏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生活的经验解读文本。具体到《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课文,笔者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1)安排两个课时,笔者“张嘴讲课”总共约20分钟,其余时间“闭嘴旁观”。(2)雕像欣赏,导入正课——约4分钟。(3)学生研读全文——约12分钟。(4)老师提出问题:作者的审美观点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评析约8分钟。(5)老师抛出问题:学习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实在的感受?请在作业本上列出要点或写出全文——约16分钟。(6)第二课时学生就上节课写下的“感受”发言、交流。期间老师偶加点评。总共有16位同学比较系统和完整地发言。课后笔者把这些发言稿打印出来给同学们传阅。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发言提要:
学生一:维纳斯偶然失去了双臂,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美感,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学生二:作者认为维纳斯失去双臂“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我想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有放弃,才会有所获得。比如现在的我们虽然失去了很多玩耍嬉戏的时间,却获得了知识与更美好的未来。
学生三:维纳斯失去双臂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美往往在缥缈的想象中产生。我喜欢在静夜里一个人聆听音乐,思想意识往往超越时空界限和音乐本身,虚无缥缈,不知所起,不知所终。很惬意,很享受。
学生的这些发言,闪烁着思想的火花,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透射出生活的感悟与积淀。他们的目光已经超越了断臂的维纳斯,触及生活的深处。学习一篇课文,能有什么收获比这更令老师倍感欣慰呢?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悄然间温润了学生纯洁的灵魂。
语文课堂上教师“闭嘴”和“留白”的理论依据之二是:语文学习要回归“自由”与“个性”,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审美体验,尊重审美体验中的个性差异。只有教师适当“闭嘴”和巧妙“留白”,学生才可能拥有“自由”与“个性”的空间。
韩军老师说过:真实、自由、个性,是“新语文教育”的精神内核。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严肃地批评这样的现象:“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语文学习中要找到自己,要说属于自己的话,要写属于自己的语言。
说说笔者上《米洛斯的维纳斯》时的课堂情景。学生四的发言是这样的:
刚才大家都认可了一个道理,即“维纳斯因残缺产生美,所以残缺是一种极美。”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生活中,你认为残缺不全的家庭幸福吗?美吗?比如你父母离异了,伤亡了,等等,你会感觉如何?还美吗?又比如,大家都赞叹霍金、邰丽华因残疾铸就坚强,创造生命之美,那么如果位置可以调换,你愿意选择他们的“美”吗?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反对者有之,赞同者有之,好不热闹。立场鲜明的两派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我马上意识到,学生的这些争论不但是审美体验中的多元价值观问题,而且出现了课堂知识生成问题,十分珍贵,必须好好开发,及时处理。于是在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约8分钟后我开口点评5分钟。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肯定每个同学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只是各人的视角不同而已,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二是这问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味,是典型的“悖论”命题。我先简单解说了一下学生可能陌生的“悖论”这个概念,接着举出一些实例来阐释。如文学史上的悖论“国家不幸诗家幸”,杰出人物有屈原、杜甫、司马迁、曹雪芹等。至此学生基本上理解了。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17
[2]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责编 雷 艳)
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知,笔者在讲授《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大刀阔斧,革除旧有模式,探寻“闭嘴”和“留白”的艺术,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上教师“闭嘴”和“留白”的理论依据之一是:语文学习要回归生活,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体差异是教师所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应适当“闭嘴”和“留白”,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探寻语文阅读与鉴赏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用生活的经验解读文本。具体到《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课文,笔者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1)安排两个课时,笔者“张嘴讲课”总共约20分钟,其余时间“闭嘴旁观”。(2)雕像欣赏,导入正课——约4分钟。(3)学生研读全文——约12分钟。(4)老师提出问题:作者的审美观点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评析约8分钟。(5)老师抛出问题:学习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实在的感受?请在作业本上列出要点或写出全文——约16分钟。(6)第二课时学生就上节课写下的“感受”发言、交流。期间老师偶加点评。总共有16位同学比较系统和完整地发言。课后笔者把这些发言稿打印出来给同学们传阅。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发言提要:
学生一:维纳斯偶然失去了双臂,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美感,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学生二:作者认为维纳斯失去双臂“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我想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有放弃,才会有所获得。比如现在的我们虽然失去了很多玩耍嬉戏的时间,却获得了知识与更美好的未来。
学生三:维纳斯失去双臂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美往往在缥缈的想象中产生。我喜欢在静夜里一个人聆听音乐,思想意识往往超越时空界限和音乐本身,虚无缥缈,不知所起,不知所终。很惬意,很享受。
学生的这些发言,闪烁着思想的火花,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透射出生活的感悟与积淀。他们的目光已经超越了断臂的维纳斯,触及生活的深处。学习一篇课文,能有什么收获比这更令老师倍感欣慰呢?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悄然间温润了学生纯洁的灵魂。
语文课堂上教师“闭嘴”和“留白”的理论依据之二是:语文学习要回归“自由”与“个性”,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审美体验,尊重审美体验中的个性差异。只有教师适当“闭嘴”和巧妙“留白”,学生才可能拥有“自由”与“个性”的空间。
韩军老师说过:真实、自由、个性,是“新语文教育”的精神内核。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严肃地批评这样的现象:“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语文学习中要找到自己,要说属于自己的话,要写属于自己的语言。
说说笔者上《米洛斯的维纳斯》时的课堂情景。学生四的发言是这样的:
刚才大家都认可了一个道理,即“维纳斯因残缺产生美,所以残缺是一种极美。”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生活中,你认为残缺不全的家庭幸福吗?美吗?比如你父母离异了,伤亡了,等等,你会感觉如何?还美吗?又比如,大家都赞叹霍金、邰丽华因残疾铸就坚强,创造生命之美,那么如果位置可以调换,你愿意选择他们的“美”吗?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反对者有之,赞同者有之,好不热闹。立场鲜明的两派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我马上意识到,学生的这些争论不但是审美体验中的多元价值观问题,而且出现了课堂知识生成问题,十分珍贵,必须好好开发,及时处理。于是在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约8分钟后我开口点评5分钟。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肯定每个同学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只是各人的视角不同而已,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二是这问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味,是典型的“悖论”命题。我先简单解说了一下学生可能陌生的“悖论”这个概念,接着举出一些实例来阐释。如文学史上的悖论“国家不幸诗家幸”,杰出人物有屈原、杜甫、司马迁、曹雪芹等。至此学生基本上理解了。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17
[2]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