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金笔今尚在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b54223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秀春的成名作《十里鋼城尽朝晖》,在1973年山西省曲艺调演中获得优秀节目奖。《山西日报》全文刊登了这篇数来宝作品,并奖励了王秀春一支英雄金笔。当年这也算是一件贵重的奖品。但在写作主要靠电脑的今天,键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钢笔。而王秀春珍而重之赠送给孙女的英雄笔,也不免有人调侃:“现在还有谁希罕钢笔?你不如把它埋进土里,哪天还能成出土文物。”
  英雄金笔成为意味深长的一个象征。
  几十年过去,王秀春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仍是我脑海中最灵动的光。人们说,王秀春的眼睛会放电,到舞台上不用演,光凭眼神就能和观众充分交流。1973年的山西省曲艺调演,我太太严淑鹤担任报幕员,她回忆说,王秀春一出场,剧场就是一股热流,一股笑流,火热的程度不亚于如今的明星出场。每次节目演完,报幕员上台,都会遭到观众的轰台,一阵阵的掌声如雷动,根本不容她开口报下一个节目。王秀春和搭档返场谢幕,观众还是不让,有一次竟然谢幕达四次之多。
  王秀春从事曲艺工作近60年,创作演出数来宝、小品等作品300多件,有近百件作品分别刊登在《曲艺》杂志、《天津演唱》《工人日报》《山西日报》等报刊和各种曲艺作品集中,数十件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及省市电视台录制播出。他创作并演出的《新炉长》《说话》《该怨谁》《信不信由你》等节目在曲坛大获成功。现任山西曲协副主席、山西曲艺团团长王兆麟回忆说:“1992年,我与蔡石基、马小平三人有幸表演了王老师的《真假之间》,那个年头,曲艺小品比赛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我们的对手是潘长江、黄小娟、巩汉林、崔凯,都是这样级别的大腕。王老师的《真假之间》却力压群雄获得了一等奖。”王兆麟又说:“我们当年都是初出茅庐,没有什么表演经验,能得一等奖,完全是王秀春老师创作的作品好,用我们曲艺界的行话说,就是‘活儿保人’了。”
  山西曲艺界另一文化遗产太原莲花落的传承人王灏伟回忆:“著名曲艺评论家常祥霖评价:‘像王秀春这样既能创作又善于表演的曲艺家在全国恐怕也没有几个,是我国曲坛名不虚传的大腕’。1984年在北京香山的全国曲艺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可,王秀春的数来宝是中国曲坛的一朵奇葩,一大流派。”
  20世纪末可说是王秀春的黄金岁月。一次次从北京载誉归来,一顶顶桂冠落在头上:山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山西省青联副主席、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说唱中心常务理事、中国快板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一个工厂里土生土长的业余曲艺爱好者,成长到今天的地步,很是难得。
  但王秀春清醒理智地对我说:“‘死去元知万事空’,过年就77岁奔80岁去了,我总对自己说,轰轰烈烈一场,风光过,人五人六过,自己折腾得也算可以了。75年的戏剧人生过来了,你就认命吧,你就老老实实当个观众,坐到观众席上把‘戏’看下去。算了吧,舞台上的聚光灯,还能总照着你,老不熄灭呢?掌声再热烈,也总有停下来的时候……”
  王秀春说的是实话,毕竟曲坛辈有才俊现,各领风流一眨眼,江湖后浪推前浪,前浪消逝沙滩上。谁人头上的光环,耐得住岁月流水的磨砺冲刷?可尽管江潮浪涌起伏有时,而那一片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磐石却能始终屹立,焕发磨洗之后的光彩。
  王秀春不能被遗忘,老一辈曲艺工作者不能被遗忘。
  这些潜台词正是我撰写《撇捺人生王秀春》的意在笔先。
  后来担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唐达成20世纪70年代被下放至太钢,我们编辑着一本不定期的《太钢文艺》,也担负着为太钢文工团创作一些小节目的任务。因着这关系,王秀春与唐达成和我接触很多。王秀春经常会谦恭得像小学生一样,向我们请教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
  王秀春说:“我虽然是个搞曲艺的,但在本质上我是崇拜与痴迷文学的。常听你和唐达成先生说‘文学即人学’呀,写出‘这一个’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时我听着不仅新鲜、好奇,而且似乎点醒了我,解除了对创作问题的蒙惑,创作的最高归宿就是写出具有时代典型性的人物来。之后我便着手于曲艺创作的实践与摸索,并走出了一条‘写人’‘以人说事,以事喻理’的自己的路子。当然,曲艺有它的自身规律,还不完全等同于文学。你和唐达成先生的谈话经常就触动了我。‘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句话就是听你们说的。日后对文学和文艺理论的学习与思考,也不断验证着这些观点的可行与正确。”
  以曲艺的形式,如文学一样走塑造人物的路,成为王秀春一段时间里的探索和追求。王秀春在一篇《从生活中来》的创作谈中写道:
  “20多年的钢城生活,使我真切地看到并了解了周围大量的人和事。他们身上展示出千差万别的人物性格和时代风貌,这些真实而原始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激发着我的创作热情,同时为我提供了极宝贵的创作原料。数来宝《新炉长》即取材于一位炼钢工,在试炼一炉特殊钢中,科学加勇气,甚至在补炉时被烤得脸、臂起水泡的英雄事例。由于感受真切,所以避开了一般化的手法。”
  任何文学形式,或隐或现,都有塑造英雄人物的表现冲动,无产阶级文学之表现力尤其强烈。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文学要“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此后,以高尔基为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就开始了“大写的人”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塑造。新中国文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塑造反映“时代风貌”的英雄人物。塑造站在历史潮流前面的新人形象,这是一个时代对作家提出的神圣职责。王秀春在曲艺领域,也难能可贵地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王秀春说:“还有一件事也是听唐先生和你在一起时说的,一位大作家下农村,在农家院里看到鸡在地上走过留下的印迹都是一个个单个的‘个’字,便又引发了联想,由此写出一篇关于‘个人’‘个体’主题的文章。这件事对我触动非常大,所谓过去在心中空泛的词句‘观察生活,提炼生活,从生活中来’一下子就变得具体起来了,并且铭刻于心,长期地指引着我创作的思路和方法。”   王秀春在一个美展上偶然看到一幅工笔画《莲藕图》,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莲之姣美,浅出于水,其根在藕,深入于泥。”一个“深入”,一个“浅出”,形象而生动地喻明了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之间有机的依附关系。形式即“莲”, 内容即“藕”,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而内容则是形式的生命所在。“不少数来宝作品有技巧,有笑料,不失数来宝的风格,但缺少较深刻的思想、艺术深度,通俗话叫作没什么‘琢磨头’;还有的数来宝作品,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和政治观点,但表现手法过于死板,说教性太强,政治名词、豪言壮语连篇,无生活气息,无艺术趣味,失去了曲艺生动风趣的特色。通俗说管这类段子称作‘皮厚’。”
  王秀春把溜嘴皮耍花腔玩语言的花里胡哨,自觉升华为追求话中有话、弦外有音。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秀春所创作的《新炉长》中的炉长,《说话》中的“我”,《排队》中的疤拉眼,《该怨谁》中的大梁和小梁,及《美莉的心灵》中的姜美莉,无一不依附着某一生活原型,无一不努力地按着这一创作原则进行形象的塑造。王秀春数来宝作品特有的语言风格、表现形式,自有一种得天独厚、俗中见雅的优势。梅花香自苦寒来,天道不负有心人。
  中国曲艺家协会快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大同数来宝的艺术家柴京云说:“王秀春老师的作品把握住了一个平民定位。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王秀春老师的作品具有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王老师的创新意识很强,他的数来宝已经不仅是两个演员在表述一段故事,而是通过故事展现人物性格和发掘思想灵魂。所以他的作品百看不厌,常看常新,人物非常生动。王秀春老师的作品至今仍是曲艺界学习的一个样板。”
  在王秀春的身上,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情结。王秀春不止息地思索着曲艺与文学的关系。王秀春并不一定能把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做得多好多成功,但这种对文学性的追求及努力,使他在曲艺的创作和表演上能够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使他的曲艺作品比同时期的曲艺作品显得棋高一招。
  王秀春曾写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谁说的?尼采?是冷笑吧!”王秀春爱思考,所以按自己的思维诠释了这句名言。人依天地而生,天地因宇宙而在,人毕竟是因为有思想而区别于万物。人生烦恼因心生,你不去思不去想,日子就得过且过“浮光掠影”,一头驴子是没有烦恼的,一只母鸡的愿望只不过是一把谷糠。但人是“会思索的芦苇”,我思故我在。人的思索,不可避免地都要面对价值取向,也就是究竟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然而,每个人自身力量的局限,又使得追求或不尽如人意或无功而返。不如意就产生不堪回首,事倍功半总让人悔不当初,克尔凯郭尔说人的痛苦有两种:一种人是因为要做自己而痛苦;另一种人是因为不要做自己而痛苦。于是就有了要做自己,特立独行而不得;拒绝做自己,随波逐流而不甘。谓之进则忧退亦忧。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伴随人一生的“不得已”。“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人生在世,多在“不得已”中挣扎沉浮。
  2018年11月5日,在《撇捺人生王秀春》《王秀春曲艺作品集》首发座谈会上,现任山西省曲协主席柴京海评价王秀春:“王秀春老师从未自诩过自己是大师,但他是我心目中的曲艺大师;王秀春老师从未自诩过自己是名家,但他在舞台上所展现的高超表演艺术是曲艺界共认的名家。”柴京海还评价说:“舞台上能演,拿起笔能写,课堂上能讲,王秀春老师都具备了。”
  王兆麟说:“我们山西曲艺团在中正天街有一个好悦来说唱剧场,王秀春老师的作品作为保留节目,历史的记忆、历史的经典,还一直在演出。王秀春老师笔下的人物,仍然鲜活在舞台上,唱到现在经久不衰,生命之树常青。”王兆麟还说:“王秀春老师的作品在我们北方曲艺学校成为范本,一直是历届学生的必读教材。”
  我曾多次涌起过一个念头:擅长创作数来宝的王秀春,他写的所谓诗,有着鲜明的“快板”特色。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的引言中开宗明义:“作诗的人,叫‘诗人’;说作诗的话,叫‘诗话’。李有才作出来的歌,不是‘诗’,明明叫作‘快板’,因此不能算‘诗人’,只能算‘板人’。”剧作家华而实曾为王秀春写过一篇文章:《“宝”中之宝 人中之人》,文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赵树理称《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为‘板人’,那么,擅长数来宝吟诵的人,可不可以称之为‘来宝人’呢?我就是这样戏称王秀春的。”
  王秀春的成就在于他创作及表演了许多数来宝,也因此而在中国曲坛闻名。写出王秀春数来宝的创作历程,也许还能与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相得益彰。一个是农民中的智者,一个是工人中的智者,工人作者、农民作者,构成共和国民间话语的两翼。一个农民智者用“板话”记录和描绘了中国乡村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沧桑变迁,一个工人智者的数来宝,则折射出中国曲艺在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特色。
  1973年王秀春获奖的那支英雄金笔,大概寄寓了“首选一支笔”的深意。王秀春也挥笔十年试锋芒,书写下不少可圈可点,或让人捧腹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的作品。随着时过境迁,近半个世纪的岁月尘埃,似乎已将这支英雄金笔掩埋进幽幽的历史深处。然而,犹如曾有生命的植物掩埋于地层深处转化为煤藏,煤藏终究要重见天日发出光和热。
  唐代诗人韩翃有诗句:“轻烟散入五侯家”。也许正如柴京海所说:“王秀春老师自己并不知道他对我们这一代的影响,我们是站在了王秀春老师的肩上。王秀春老师的创作功力始终是我们无法逾越的标高。”王秀春的创作表演技艺,已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山西曲坛的后继精英们,安得倚天挥金笔,在万里如洗晴空,健笔书写曲坛新篇章。
其他文献
【铰子腔】  合 五彩云霞艳阳天,  春日普照张家湾。  甲 村子里走来了郑老万,  正碰上村主任他叫赵大年。  乙 赵主任迎面忙搭话:  “老万叔,今儿个是太阳出   西山(啦),  平日里你衣裤稀巴烂,  今天是从头到脚新崭崭。  是不是又有啥好事儿?  有好事儿可别把我瞒。”  甲 “要说好事儿还真有。”  乙 (白)“啥好事儿啊?”  甲 “嘿嘿,这好事儿还靠你周  
期刊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技术和各种APP的升级,极大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催生了新的传播形态——“自媒体”①。网民无疑是自媒体时代的最大受益者,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获得资讯。在自媒体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探索中国曲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具有崭新的、富有开创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期刊
热爱曲艺 矢志不渝  刘文龙从小受家庭和民间艺术的熏陶,酷爱曲艺。11岁就登台说快板,宣传党的政策。1963年拜陕西快书创始人刘志鹏为师,学习创作与表演。50多年来创作快板数百篇,演出数千场。  几十年来,刘文龙骑着一辆自行车,到工厂,下农村,进军营,入校园,自己能做到的,尽量不麻烦接待单位。在职时,不管晚上演出回去多晚,第二天他也按时上班,再辛苦都不耽误工作。有一次他受邀到外县农村演出,他骑上自
期刊
相声是一门通俗艺术,除追求艺术完美外,追求雅俗共赏是相声非常重要的审美理想。基于这个理想和目的,我们来谈青年相声演员的艺术价值观。雅俗共赏之赏,是赏心悦目之赏,是艺术最重要的审美特性,也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享受。  相声这门通俗语言艺术,逗人笑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使受众愉悦是其内在审美要求。愉悦是一种身心放松、精神放松状态,要达到愉悦状态不仅要求表演者表演技巧高超,表演内容新奇,更要求表演者在
期刊
在曲艺作品中,我们经常通过两条路径来进行创作,一条是改编,具有延展性,从古到今,由此及彼,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形成新的作品;另一条是原创,具有开创性,从无到有,由表及里,全新打造新的作品。改编和原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推动曲艺的繁荣和发展。改编:从传承到弘扬再到升华  改编主要聚焦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进行形式上的改编,把一种艺术门类改编成曲艺作
期刊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广大曲艺工作者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快板、相声、评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说唱形式开展宣讲活动,入社区、进乡镇,让理论宣讲声声入耳句句入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曲艺小分队创编节目宣讲全会精神  “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公报,字字句句光华耀!十三个显著优势是亮点,意义深刻又长远!”  “对,读公报,学公报,咱为祖国而骄傲!十三个显著优势,我
期刊
叙事是曲艺的本质属性。我们在尝试系统讨论当代通俗文学的曲艺性创演可能性时,对以叙事为主的通俗小说和心灵鸡汤式的情感美文或打油诗的选择,很明显应当倾向于前者。基于网络对写作阅读习惯的巨大影响,进行通俗文学曲艺性创演的对象或许可以缩小到网络小说。传统曲艺在新时代能以积极的姿态拥抱网络与新媒体,探索出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这令人向往与憧憬。但在梦想照进现实之前,我们还是应该冷静下来,聊聊几个现实问题。  
期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自发生以来,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社会各界迅速响应,捐款捐物支援前线,尤其是无数的一线医务人员千里驰援武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谱写生命赞歌,感动了全国人民。  本文的作者既是奋战在疫情前线的一名医生,也是一名曲艺爱好者,她以医生和曲艺爱好者的双重视角,以日记的形式真实记
期刊
由上海评弹团和上海艺动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原创中篇评弹《蒋月泉》,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头戏之一,连续6天献演于上海大剧院,受到业内外专家受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呈现出一票难求的市场胜景。  在2017年中国曲协和江浙沪评弹界隆重举行纪念蒋月泉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时,相关人士就开始筹划和酝酿用评弹形式来演绎这位“评弹符号”的一生,最终由上海戏曲广播吴方言艺术顾问朱信陵、苏州弹词演员司马
期刊
今年5月21日至29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海峡两岸音乐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福建省曲艺家协会、财团法人台北艺术家文教推广基金会联合承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在台湾成功举办。至此“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品牌已走过八年风华岁月。  时光荏苒,抚今追昔。福建作为海西战略前沿,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及与台湾海峡特有的情感纽带,其在两岸交流中的优越性显著。进入21世纪,为贯彻落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