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者本人通过长年担任《电路基本分析》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感到该门课程难学难懂难理解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且对于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出了有效观点。
关键词:电路基本分析;多种教学方法;
1《电路基本分析》课程介绍
《电路基本分析》课程是电力技术类、电子信息类和自动化类所有涉及电类专业的必修专业技术基础课,主要讨论电路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和电磁学,并为后续信号与系统、数字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方向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教学中反应出的问题及其成因剖析
2.1 课程本身具备难学难懂难理解的特点
《电路基本分析》课程本身虽内容丰富,但基于其牵连高等数学知识点较多、电路图复杂抽象以及理论性质极强的特点,让该门课程虽为基础课程,但教学起点高,难学难懂难理解。
2.2 学生自身具备客观与主观双重因素
2.2.1 客观因素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若是文科生源,则其对前期需求的数学及物理基础知识储备更是有限。
2.2.2 主观因素
首先,学生未从主观意识上认识到该门课程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加之基础薄弱的客观原因让学生还未接触就对课程产生本能的抵触;
其次,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习惯于依赖老师的讲解与演示,对已学的知识不复习,对未学的知识不预习,就算凭借兴趣的支撑对课程充满期望,当老师的教授未达到有效效果时,学生对课程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吸收,让本就抵触的情绪持续酝酿,最终对课程失去兴趣;
2.3 教师本身具备客观与主观双重因素
2.3.1 客观因素
高职生源层次繁杂,既有高中学生生源,也有中职学生生源,不同的生源结构具有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基础,因此,高职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困难高于其他层次教育工作者。
2.3.2 教师主观因素
学生基础较差,老师教学压力过大,往往会放松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3多种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多种教学方法协调使用,如下是我个人在实践中采用的几种方法:
3.1 善于搭建知识框架,以提升学生重视该课程的意识
首先,应当树立课程整体知识框架,即对其涉及的先期课程做回顾,对其影响的后期课程做介绍,对课程本身的历史及发展做系统解说,让学生从主观上意识到该门课程在专业中的重要性并对课程有初步的了解。
其次,对每一章的知识点搭建分支框架,学生可以按知识框架学习知识点,按框架复习知识点,最终能自行万事或搭建适用自己的知识框架结构。
例如,课程第一章为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涉及到较多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搭建出这一章的知识结构框架。
通过知识框架的建立,我们能直观的看到这一章的知识点。由此,我们最终可以构建全书的知识框架体系,从而掌握课程的清晰脉络。
3.2 善于打比方,以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电路基本分析》课程汇集了大量电路专业名词,这些名词的文字解释都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在讲授的过程中会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并易懂的情况来打比方,以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例如关于最基本电路物理量“电流”的定义,教材给出的解释为:电荷或带点粒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即形成电流需要两个条件,首先要是电荷或带电的粒子,其次还要发生定向移动或者有规则的移动,方可形成电流,且二者均为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同学们对定向移动或有规律的移动的表述感觉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于是我打了一个比方:假设我们教室中每一名同学都代表一个电荷,当你们上课的时候都安静的坐在各自的位置上,这时因为你们没有产生定向的移动,所以认为你们没有形成电流;下课了,大家在教室的不同方向随机的移动,我们也认为没有形成电流,因为随机的移动无规则可寻;可是当下课铃响,大家都一起往教室外走,这时你们已经形成了有规则的移动或称为定向的移动,就形成了电流。这样的比喻让学生自己进入假设情景,如同演员诠释了某一角色,既新奇又提升了兴趣,还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
3.3 善于使用多媒体课件,稳固学生对该专业的喜爱
传统的课件都是教师写在备课本上,上课的时候对各项内容逐一板书,但该课程涉及的电路图及高等数学微积分知识较多,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一板书罗列的话,工作量巨大不说,制作板书的时间也较多,不利于课程的进度。随着多媒体的发展,现在高校的教室均配备了投影仪等设备,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幻灯片、实验视频等电子课件,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学生,再配以适量的板书,对学生而言内容即直观又清晰,对教师而言也能达到省时省力又高效的目的。
3.4 善于使用仿真系统软件,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该专业理论性强,虽配合适量的实验,但因课程内容丰富而往往实验时间较少,又因价格原因,学生自己购买实验设备进行练习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仿真系统软件的使用可满足学生自己练习的目的。
仿真系统软件的界面都比较直观,易懂,能最大程度的模拟电路的特性,达到仿真实际效果的目的,并能对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提示,便于老师和学生自学,现在比较常用的电路仿真软件有Multisim系列,Cadence等。
4结束语
《电路基本分析》课程是电类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由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及教学双方主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作为教师,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针对不同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总结出更多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石生主.电路基本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燕庆明.电路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电路基本分析;多种教学方法;
1《电路基本分析》课程介绍
《电路基本分析》课程是电力技术类、电子信息类和自动化类所有涉及电类专业的必修专业技术基础课,主要讨论电路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和电磁学,并为后续信号与系统、数字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方向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教学中反应出的问题及其成因剖析
2.1 课程本身具备难学难懂难理解的特点
《电路基本分析》课程本身虽内容丰富,但基于其牵连高等数学知识点较多、电路图复杂抽象以及理论性质极强的特点,让该门课程虽为基础课程,但教学起点高,难学难懂难理解。
2.2 学生自身具备客观与主观双重因素
2.2.1 客观因素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若是文科生源,则其对前期需求的数学及物理基础知识储备更是有限。
2.2.2 主观因素
首先,学生未从主观意识上认识到该门课程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加之基础薄弱的客观原因让学生还未接触就对课程产生本能的抵触;
其次,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习惯于依赖老师的讲解与演示,对已学的知识不复习,对未学的知识不预习,就算凭借兴趣的支撑对课程充满期望,当老师的教授未达到有效效果时,学生对课程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吸收,让本就抵触的情绪持续酝酿,最终对课程失去兴趣;
2.3 教师本身具备客观与主观双重因素
2.3.1 客观因素
高职生源层次繁杂,既有高中学生生源,也有中职学生生源,不同的生源结构具有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基础,因此,高职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困难高于其他层次教育工作者。
2.3.2 教师主观因素
学生基础较差,老师教学压力过大,往往会放松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3多种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多种教学方法协调使用,如下是我个人在实践中采用的几种方法:
3.1 善于搭建知识框架,以提升学生重视该课程的意识
首先,应当树立课程整体知识框架,即对其涉及的先期课程做回顾,对其影响的后期课程做介绍,对课程本身的历史及发展做系统解说,让学生从主观上意识到该门课程在专业中的重要性并对课程有初步的了解。
其次,对每一章的知识点搭建分支框架,学生可以按知识框架学习知识点,按框架复习知识点,最终能自行万事或搭建适用自己的知识框架结构。
例如,课程第一章为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涉及到较多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搭建出这一章的知识结构框架。
通过知识框架的建立,我们能直观的看到这一章的知识点。由此,我们最终可以构建全书的知识框架体系,从而掌握课程的清晰脉络。
3.2 善于打比方,以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电路基本分析》课程汇集了大量电路专业名词,这些名词的文字解释都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在讲授的过程中会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并易懂的情况来打比方,以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例如关于最基本电路物理量“电流”的定义,教材给出的解释为:电荷或带点粒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即形成电流需要两个条件,首先要是电荷或带电的粒子,其次还要发生定向移动或者有规则的移动,方可形成电流,且二者均为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同学们对定向移动或有规律的移动的表述感觉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于是我打了一个比方:假设我们教室中每一名同学都代表一个电荷,当你们上课的时候都安静的坐在各自的位置上,这时因为你们没有产生定向的移动,所以认为你们没有形成电流;下课了,大家在教室的不同方向随机的移动,我们也认为没有形成电流,因为随机的移动无规则可寻;可是当下课铃响,大家都一起往教室外走,这时你们已经形成了有规则的移动或称为定向的移动,就形成了电流。这样的比喻让学生自己进入假设情景,如同演员诠释了某一角色,既新奇又提升了兴趣,还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
3.3 善于使用多媒体课件,稳固学生对该专业的喜爱
传统的课件都是教师写在备课本上,上课的时候对各项内容逐一板书,但该课程涉及的电路图及高等数学微积分知识较多,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一板书罗列的话,工作量巨大不说,制作板书的时间也较多,不利于课程的进度。随着多媒体的发展,现在高校的教室均配备了投影仪等设备,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幻灯片、实验视频等电子课件,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学生,再配以适量的板书,对学生而言内容即直观又清晰,对教师而言也能达到省时省力又高效的目的。
3.4 善于使用仿真系统软件,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该专业理论性强,虽配合适量的实验,但因课程内容丰富而往往实验时间较少,又因价格原因,学生自己购买实验设备进行练习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仿真系统软件的使用可满足学生自己练习的目的。
仿真系统软件的界面都比较直观,易懂,能最大程度的模拟电路的特性,达到仿真实际效果的目的,并能对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提示,便于老师和学生自学,现在比较常用的电路仿真软件有Multisim系列,Cadence等。
4结束语
《电路基本分析》课程是电类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由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及教学双方主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作为教师,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针对不同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总结出更多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石生主.电路基本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燕庆明.电路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