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高校调研和调查问卷了解目前红色文化的挖掘利用情况、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根据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分析,最后探寻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资源和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载体。红色文化中蕴含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攻坚克难、不屈不挠、敢于创新、无私奉献、努力拼搏、干一行爱一行精神等,在强大的育人功能得以发挥的同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
一、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
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二者在传承方面表现的特点是:伴随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都会经历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发展、不断完善自身。华夏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作为源头的红色文化和作为支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统一为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的相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在我们的时代发展洪流中,在红色文化的“源”头上开出了核心价值观的“流”派思想。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和价值体系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流”的形成之 “源”。因此“源”和“流”之间具有联系性,依存性,且互为表里。
二、从现状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不足
1、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大多数远离大中城市且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地区,因为当地可利用资金有限,导致很多革命遗址年久失修,无人过问,破旧不堪,更谈不上建设红色基地,对一些文物、旧址没有保护能力,也没有相关部门配套相关设施和修缮原来的遗址。
另外,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加上部分不合理开发,导致资源损害严重,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竞争意识,产业链的缺乏,旅游项目单一,基本上没有融入本地的特色文化。 “一间旧房、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几张照片、一部老式电话机”成为很多红色地区的真实写照。
2、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家庭等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目前,为数不多的高校把红色文化带到了思想政治课堂,但有些课程内容衔接比较生硬,形式单一;部分教师无法将红色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课堂中去,这是因为其对红色文化教学不感兴趣,不能认识到其重大的教育意义,或者是因为其缺乏专业的红色文化知识素养,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思政教师的科学性、创新性、稳定性。
从教育方式来说,部分高校多以传统的方式,比如还仅仅停留在观看红色电影等形式,形式过于单一,社会实践形式的教育活动明显缺乏。唱红歌、观看红色电影这样的教育形式,和现阶段学生们的思想格格不入,无法提起他们的深入学习的兴趣。此外,有一项关于改进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的调查显示:接近50%的学生认为应该突出实践教学。
3、 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性急需提高
图为课题组在整年度对《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及需求的调查研宄》中的一部分图表:
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定义和概念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对红色文化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相应的历史价值上存在理解的误区,未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重视,不能积极主动的传播和发扬红色文化。因此,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在传承和延续红色文化上下足功夫,在紅色文化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三、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融入了红色文化全新的培育路径
1、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其引导功能,固牢培育之根基
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控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可见理论的重要性。政府应该推进红色文化改革,使其融入到思政教育的课堂中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重点打造培养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做到专款专用。以郑州市为例,“拥有二七纪念塔、郑州烈士陵园、二七纪念堂、孝义兵工厂旧址等10多所区级以上红色文化或相关纪念场馆。新中国的诞生之路是由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泪、牺牲等红色资源见证的,体现了郑州这个省会城市的峥嵘岁月史。这些红色教育基地应该重点下大力建设、维护。各级政府应该转变思路,做到统筹兼顾,建立红色文化资金的专项建设任务,编制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项预算,也可以列入思政专项经费。作为政府的喉舌媒体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对红色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的引导,主流媒体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完善完备基础通讯设施建设,实行软硬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手段。
2、红色文化长效教育机制需要持久的建设
①高校领导层面重视
我高校担负着培养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人才,因此需要坚定学生们的信仰,就需要强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其红色文化教育机制建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将红色文化的内容有效融入课堂。第二,运用丰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第三,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方法将红色文化引入教学全过程。第四,要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素养培训,让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发挥主力军作用,教学内容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新鲜感,让他们真正喜欢上思政课,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③ 建立健全教育考评机制
首先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这种机制是有大学生参与活动,并且有他们根据老师的授课情况及授课效果,对老师进行评判。其次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估模式,我们评估要多元化,需要新的评估方法方式介入进来,当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问卷法、教学方法方式的量化评估、定时召开座谈会等,其目标和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评估教学效果的,但是多元化的评估会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评估过程需要民主。学生可采取发散性思维,老师通过头脑风暴理论,告别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感悟,确保了评估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④发挥校园的熏陶作用
马克思曾指出: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以结合学校的发展史,让学生们感受学长们优良品质。校园中矗立的雕像,并在下面刻上其历史事迹。在教室中悬挂名言警句,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感受红色文化。此外,宣传科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宣传教育上,利用广播站、官微、多媒体、学生记者站等等方式方法,描述好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人物,讲好红色文化中的经典事迹,让学生们无时无刻都处在红色文化的熏染之中。其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必不可少,其主要包括红色文化所包含的精神领域方面与校园文化有效融会贯通,将红色文化教学常规化,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层面的内涵。
3、 不断增强家庭教育的渗透功能
红色教育的连续性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体系,家中长辈跟老师相比更具有感召力,威慑性也更大。由于父母及长辈长时陪伴着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其思想动态易被家长、长辈所觉察发现,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与红色文化发生偏离时,父母及长辈可以及时地发现并正确地引导,培育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在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是其首要阵地,孩子的第一任重要的老师是父母,其担负着培养少年乃至青年的价值观的任务。因此,父母需要借助节假日团聚的机会,对孩子多进行红色文化和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汤红兵.《湘鄂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及开发——以洪湖、监利红色文化资源为主体透视》[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谢建平.《苏区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郑楠.《當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宄》[D].济南:山东大学,2012.
[5]刘海东.《民主党派人士在我国政治体系中任职比例演进过程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
[6]吴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基金项目:此文是河南省社科联2019年调研课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KL-2019-1287.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资源和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载体。红色文化中蕴含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攻坚克难、不屈不挠、敢于创新、无私奉献、努力拼搏、干一行爱一行精神等,在强大的育人功能得以发挥的同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
一、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
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二者在传承方面表现的特点是:伴随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都会经历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发展、不断完善自身。华夏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作为源头的红色文化和作为支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统一为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的相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在我们的时代发展洪流中,在红色文化的“源”头上开出了核心价值观的“流”派思想。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和价值体系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流”的形成之 “源”。因此“源”和“流”之间具有联系性,依存性,且互为表里。
二、从现状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不足
1、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大多数远离大中城市且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地区,因为当地可利用资金有限,导致很多革命遗址年久失修,无人过问,破旧不堪,更谈不上建设红色基地,对一些文物、旧址没有保护能力,也没有相关部门配套相关设施和修缮原来的遗址。
另外,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加上部分不合理开发,导致资源损害严重,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竞争意识,产业链的缺乏,旅游项目单一,基本上没有融入本地的特色文化。 “一间旧房、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几张照片、一部老式电话机”成为很多红色地区的真实写照。
2、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家庭等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目前,为数不多的高校把红色文化带到了思想政治课堂,但有些课程内容衔接比较生硬,形式单一;部分教师无法将红色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课堂中去,这是因为其对红色文化教学不感兴趣,不能认识到其重大的教育意义,或者是因为其缺乏专业的红色文化知识素养,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思政教师的科学性、创新性、稳定性。
从教育方式来说,部分高校多以传统的方式,比如还仅仅停留在观看红色电影等形式,形式过于单一,社会实践形式的教育活动明显缺乏。唱红歌、观看红色电影这样的教育形式,和现阶段学生们的思想格格不入,无法提起他们的深入学习的兴趣。此外,有一项关于改进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的调查显示:接近50%的学生认为应该突出实践教学。
3、 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性急需提高
图为课题组在整年度对《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及需求的调查研宄》中的一部分图表:
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定义和概念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对红色文化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相应的历史价值上存在理解的误区,未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重视,不能积极主动的传播和发扬红色文化。因此,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在传承和延续红色文化上下足功夫,在紅色文化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三、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融入了红色文化全新的培育路径
1、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其引导功能,固牢培育之根基
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控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可见理论的重要性。政府应该推进红色文化改革,使其融入到思政教育的课堂中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重点打造培养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做到专款专用。以郑州市为例,“拥有二七纪念塔、郑州烈士陵园、二七纪念堂、孝义兵工厂旧址等10多所区级以上红色文化或相关纪念场馆。新中国的诞生之路是由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泪、牺牲等红色资源见证的,体现了郑州这个省会城市的峥嵘岁月史。这些红色教育基地应该重点下大力建设、维护。各级政府应该转变思路,做到统筹兼顾,建立红色文化资金的专项建设任务,编制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项预算,也可以列入思政专项经费。作为政府的喉舌媒体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对红色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的引导,主流媒体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完善完备基础通讯设施建设,实行软硬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手段。
2、红色文化长效教育机制需要持久的建设
①高校领导层面重视
我高校担负着培养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人才,因此需要坚定学生们的信仰,就需要强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其红色文化教育机制建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将红色文化的内容有效融入课堂。第二,运用丰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第三,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方法将红色文化引入教学全过程。第四,要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素养培训,让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发挥主力军作用,教学内容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新鲜感,让他们真正喜欢上思政课,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③ 建立健全教育考评机制
首先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这种机制是有大学生参与活动,并且有他们根据老师的授课情况及授课效果,对老师进行评判。其次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估模式,我们评估要多元化,需要新的评估方法方式介入进来,当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问卷法、教学方法方式的量化评估、定时召开座谈会等,其目标和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评估教学效果的,但是多元化的评估会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评估过程需要民主。学生可采取发散性思维,老师通过头脑风暴理论,告别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感悟,确保了评估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④发挥校园的熏陶作用
马克思曾指出: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以结合学校的发展史,让学生们感受学长们优良品质。校园中矗立的雕像,并在下面刻上其历史事迹。在教室中悬挂名言警句,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感受红色文化。此外,宣传科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宣传教育上,利用广播站、官微、多媒体、学生记者站等等方式方法,描述好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人物,讲好红色文化中的经典事迹,让学生们无时无刻都处在红色文化的熏染之中。其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必不可少,其主要包括红色文化所包含的精神领域方面与校园文化有效融会贯通,将红色文化教学常规化,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层面的内涵。
3、 不断增强家庭教育的渗透功能
红色教育的连续性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体系,家中长辈跟老师相比更具有感召力,威慑性也更大。由于父母及长辈长时陪伴着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其思想动态易被家长、长辈所觉察发现,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与红色文化发生偏离时,父母及长辈可以及时地发现并正确地引导,培育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在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是其首要阵地,孩子的第一任重要的老师是父母,其担负着培养少年乃至青年的价值观的任务。因此,父母需要借助节假日团聚的机会,对孩子多进行红色文化和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汤红兵.《湘鄂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及开发——以洪湖、监利红色文化资源为主体透视》[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谢建平.《苏区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郑楠.《當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宄》[D].济南:山东大学,2012.
[5]刘海东.《民主党派人士在我国政治体系中任职比例演进过程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
[6]吴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基金项目:此文是河南省社科联2019年调研课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KL-2019-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