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操作人员的营养保健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h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因其使用产生的人体危害也日益明显。本文通过阐述VDT综合征的产生原因,针对人体的营养损耗加以分析,详细介绍了计算机操作人员营养保健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人员阴极射线损害营养保健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02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助手。但计算机在方便、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的同时,它所产生的各种阴极射线也对人体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首先会出现由于长时间在显示器前注视或操作而引起的视疲劳,随着各种阴极射线对人体辐射的增加,可使体内多种营养素受到破坏和消耗,出现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不平衡,造成一系列生理和病理的改变,会出现手颈肩腰腿脚疲劳和酸痛,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全身症状(VDT综合征)。因此,配合药物和各种保价措施的作用,提供较为完善的营养,对于防治阴极射线对人体的损伤,改善代谢功能,增强抵抗力,具有重要意义。
  1 阴极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1.1 VDT所造成的视疲劳是通过多种因素影响眼本身及大脑调节而诱发的
  目前应用的终端显示器荧光屏,发出的光为闪烁跳跃光,光线强度不断变化,人眼为看清图像必须随时通过眼内肌进行调整,即,当光线强时通过瞳孔括约肌收缩减少进入内眼的光线量,光线弱时则瞳孔括约肌放松,增加光线量。荧光屏为近距离实用,为看清近处睫状肌收缩,脉络膜被向前牵引,睫状体凸向晶体,赤道部靠前,使睫装小带松弛,晶体前凸焦距变小。因此眼内肌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造成视物不清及眼球酸胀感。眼球前表面覆盖由脂质层泪水层及粘液层构成的泪膜,正常情况下,泪膜在眼球表面是完整的,人眼通过每隔5-10秒的周期性瞬目来保证泪膜不会出现破裂。 然而在使用显示器操作时,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增强,是周期性瞬目减少甚至长时间不出现,造成泪膜破裂角膜干燥。角膜长期处于干燥状态就会出现疼痛,异物感,眼干涩等症状。显示器在工作过程中除可见光外还能发出人眼不能察觉的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等射线。这些射线对人眼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紫外线可以通过光化学效应损伤角膜和晶体,尤其角膜损伤最为严重,可造成角膜上皮坏死、水肿,并能造成晶体老化及核性白内障的发生;红外线通过热效应引发皮质性白内障;微波的生物学作用主要为致热效应,对眼部的影响主要为晶状体混浊,还可造成对全身其他组织的损伤,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及生殖系统的功能紊乱。
  1.2 阴极射线对人体代谢的影响
  人体在接受阴极射线作用后,蛋白质代谢很快就受到影响,。主要是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障碍,尿氮排出增多,出现负担平衡。血清中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以致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下降。脂肪代谢方面,往往会出现高脂血症,增加较多的是甘油三脂,磷脂含量也增高,肝中脂类过氧化物含量上升。碳水化合物代谢主要为糖原异生作用增强,常出现高血糖症。
  更重要的是,人体在受阴极射线作用后,体内多种维生素消耗增加,如补充不及时,严重者会出现相应维生素缺乏的症状。使用显示器时,其发出的弱光会诱发视网膜杆状细胞中的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使由维生素A醛衍生物(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结合生成的视紫红质分解为使蛋白和全反位视黄醛。因为在此过程中视紫红质分解而退色,所以又叫做“漂白”。视紫红质的漂白是放能反应,通过视杆细胞外端特有的结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引起视觉。长期使用显示器,视紫红质大量消耗,也大量消耗维生素A,维生素A补充不及时就不能再合成足够的视紫红质,视网膜感受弱光的刺激能力降低,暗视力下降,久之会形成夜盲。维生素A还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健全的必须物质,缺乏时上皮干燥、增生及角化,尤其在眼部,由于泪腺上皮角化,泪液分泌受阻,以致角膜、结膜干燥产生干眼病。硫胺素和核黄素都是体内生物氧化过程中重要的辅酶成分。随着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强,这两种维生素的消耗量也必然增加,就会出现因硫胺素缺乏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脚气病的症状以及核黄素缺乏的口角炎、舌炎、睑缘炎、脂溢性皮炎等症状。
  2 营养保健措施
  以上各项原因使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会出现眼部及全身的不适。但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又不可能脱离这一得力的工作助手。我们必须根据它对人体损伤的原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平衡膳食进行调理,改善代谢功能,恢复机体健康。
  2.1 营养素供给
  能量 :建议每日营养素供给量如下:
  成年男子(体重65公斤)女子(体重55公斤)
  热量:男:12.55MJ(3000千卡)
  女:11.7 MJ(2800千卡)
  蛋白质:膳食中蛋白质水平为12%--18%,应注意补充足量的优质蛋白质,以抵抗射线对蛋白质的破坏。含蛋白质多的食品有牛奶、瘦肉、鸡蛋、豆类、肉皮、蹄筋等。这样可以使机体处于蛋白质营养的良好状态,及时补充了蛋白质的损害,增强了机体对射线的抵抗力。建议:每日85-100克
  脂肪:尽量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含量,并提高脂肪酸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从事微机操作的人员膳食应以植物油为主,多吃含亚油酸较高的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等。建议:总热量的15%—25%。
  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 60%—70%。
  维生素:应针对阴极射线辐射造成的维生素消耗进行补充,重点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建议量:维生素A2200IU,硫胺素2mg,核黄素2mg,维生素B62.5 mg,尼克酸20mg,叶酸0.5 mg,维生素B123μg,维生素C100 mg。
  无机盐:补充钠盐、碘剂、钙、镁、锌。建议每日服用钙600--800 mg,磷600—800 mg,镁300--350 mg,铁10--12mg,锌15mg,碘130--140μg。
  2.2 适宜的食物
  (1)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有助于补肝明目,缓解眼睛疲劳。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蛋黄中,植物性食物只能提供维生素A原。β-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胡萝卜、西红柿、波菜等蔬果中。
  (2)维生素C对眼睛也十分有益。人眼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血液中高出数倍。随着年龄增长,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晶状体营养不良,久而久之会引起晶状体变性。所以要多吃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韭菜、枸杞子、青椒、 杏 、枣、红薯等。
  (3)多吃含钙量高、有益骨骼的食品,可以减轻电脑操作对肌肤骨骼的伤害。牛奶不仅含钙量高,而且其中的乳酸能促进钙的吸收,是最好的天然钙源。另外,奶酪、酸奶等奶制品中钙的含量也很高,应经常食用。海米营养丰富,富含钙、磷等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也很高。海米和其他海产品都是钙的较好来源。油菜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食疗价值可称得上蔬菜中的佼佼者。其钙、铁含量十分丰富,常吃油菜有清血降压、强健骨骼、清热解毒的作用。黑芝麻是很好的补钙来源,其补钙、养生效果优于白芝麻数倍。不爱喝牛奶的人,可以一天吃三匙黑芝麻替代。此外,芝麻酱含钙量也很高。黄豆是高蛋白食物,含钙量很高,且富含赖氨酸和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的铁。其他豆制品也是补钙良品,150克豆腐含钙高达500毫克。
  2.3 一日饮食指导
  早餐
  应吃好,营养充分,以保证旺盛的精力,并有足够的热量。
  应包括热稀饭、热燕麦片、热牛奶、热豆浆、芝麻糊、山药粥等,再配着吃蔬菜、面包、三明治、水果、点心。
  午餐
  午餐应多吃含蛋白质高的食物。
  瘦猪肉、牛肉、羊肉、鸡鸭、动物内脏、各种鱼、豆类及豆制品。
  晚餐
  晚餐宜清淡。
  多吃含维生素高的食物,如各种新鲜蔬菜,饭后吃点新鲜水果。
  饮品
  有助于抗疲劳、防辐射的饮料。
  绿茶、杜仲茶、决明子茶。多喝茶有助于减轻辐射损害,茶叶中的脂多糖,还可改善肌体造血工能。
  参考文献
  [1]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武警指挥学院门诊部300250
其他文献
【摘要】对护士在某些针对异性病人的护理操作中如导尿、备皮、灌肠等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护士异性病人护理操作伦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01    护理工作基本上是女性所从事的职业,男性很少,而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护理操作,如给男性病人导尿、备皮、灌肠等,涉及的伦理问题较突出
设计和规划了一个通用网络平台,即可以满足体工大队对因特网信息的需求,又可以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供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该网络平台综合使用有线网和无线网技术,确保网络的可
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应用临床实际典型病例结合基础与临床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式、提问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及主动性,同时注重超声操作技能的培养,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病患病率进一步加强弱势群体医疗卫生服务。方法 全市15岁以上人群慢性病调查。结果 普通人群慢性病发病率和其他地区基本相同,但弱势群体(以重症精神疾病患者为例)慢性病率显示太低。结论 加强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关键词】 慢性病;患病率;弱势群体慢性病  1 资料及结果  近年来许多研究已证明重症精神疾病是高患病率、高慢性复发率、高疾病负担及高自杀死亡率的精神疾患,
本文主要介绍了通风用空气过滤器和座舱式空气过滤器两个不同类型的空气过滤器的试验方法和标准,以及目前国际的现状和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座舱式空气过滤器检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