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级国家档案馆是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收集、保管、利用这三项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还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保存着社会共同的信息资源和文化财富。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布局,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支柱。县级国家档案馆作为基层文化机构,应抓住国家发展文化、繁荣文化的有利时机,探索自身“化茧成蝶”之路,实现“以文兴档,以档兴文”的华丽转身。
一、县级国家档案馆现状——“五少五多”
县级国家档案馆与当地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它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全县人民的根本利益。调查发现当前县级国家档案馆存在“五多五少”现象。
一是档案保管多,开发利用少。传统的档案管理重保管轻利用,片面强调“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的管理原则和“以档为本”的价值取向,许多县级档案馆把每年吸收进馆档案数量做为工作目标,开发利用却没有目标化、制度化,造成档案人员成为文件资料的“看摊者”、“守门人”,把看管好档案认定为主要职责,缺乏开发利用档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传统载体多,电子档案少。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文件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档案馆只把婚姻档案条目、部分党政机关文书档案条目录入微机,应付上级检查,大部分馆藏档案还是以纸质为主,电子化率较低。照片档案、声像档案等少之又少,许多大型活动的档案也不齐全,不利于档案社会功能的实现。
三是专业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档案工作清贫而平凡,许多档案员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们对于档案业务熟知于心,特别是立卷、整理、保管等都是行家,是优秀的档案管理员但不是档案信息员,现代化档案管理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基层国家档案馆往往单纯停留在简单的档案保管这个层次,因此出现了人才结构与档案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四是资政服务多,惠民服务少。许多县级国家档案馆把利用的重点放在为同级党委、政府及机关单位的提供利用上,能够较好地为党和政府提供资政服务,却没有把为群众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导致档案发挥作用的范围较小,给档案工作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广大公众被挡在了档案馆的大门外,对档案部门的认识片面单一,影响了档案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五是单一编辑多,创新成果少。档案编研是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重要手段,但基层国家档案馆存在编研成果不丰、风气不浓现象,特别是“研”与“编”相比,重编轻研,“研”的能力低,手段单一、“含金量”不高,创新成果少。
二、县级国家档案馆的发展优势——“三大时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档案馆事业经历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档案事业也实现由收集、保管到提供档案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0年中央书记处提出“开放历史档案”的要求,从此,档案馆开放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给基层国家档案馆带来了发展的春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设列入现代化建设布局之中,更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力量。
一是夯实基础的时机。档案部门贯彻落实十八大,就要写好“为民服务”文章。档案与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基层国家档案馆,婚姻档案、土地档案、城建档案、人事花名册等群众利用率非常高,为群众房屋买卖、办理贷款、养老保险、领取独生子女费等提供依据。以南皮县国家档案馆为例,2012年全年接待查档群众6000余人次,提供档案8000余卷,解决群众难题2000多个,通过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夯实了档案馆工作基础,有效宣传了档案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二是创新发展的时机。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档案馆应以此为机,谱唱“文化产业”之歌。积极探索把档案事业做成文化产业,如把馆藏档案做成专题片,让它教育人、鼓舞人、影响人,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如为建国六十年献礼,国家档案局出版的《毛泽东:1949》,就是把档案做成文化产品的创新成果。
三是承担角色的时机。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档案馆要履行好“历史见证人”之责。积极把党的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档案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档案体系,以发挥资政襄政、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县级国家档案馆的“成蝶”之路——“四个力争”
随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档案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档案工作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和魄力谱写档案工作的美好明天。笔者研究发现,越是发达地区,档案事业做得越好,档案馆功能发挥也好。我省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档案发展之路,实现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
一是力争档案“全覆盖”,实现“多腿走路”。档案馆要实现基本功能,就必须真正成为档案保管基地。储存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的丰富馆藏,这是档案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要尽量形成档案“全覆盖”,构建以县级国家档案馆为中心的档案网络。档案部门要发挥“龙头”作用,指导帮助建好各机关单位档案、新农村档案、企业档案、事业单位档案、城市建设档案等,把这个网络统一到为民服务的体系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现档案事业的“多腿走路”。
二是力争档案“深挖掘”,实现“文化产业”。要提高档案和档案工作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一切理论成果都以档案为载体,要积极促进档案资源开发与服务,促使档案价值的实现。每个县级国家档案馆,都有一部分独具特色的历史档案,把它们进行深入挖掘,编成“档案文化出版物”、制作“档案电视节目”、发行“档案音像制品”等都是把档案当成文化来经营。文化产品来源于档案更有可信度,能够更好地重温历史、教育群众,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力争档案“多利用”,实现“排忧解难”。县级国家档案馆要树立“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从主要向领导或领导机关提供档案,转变到为全体社会公众提供档案的利用服务上来。要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可以探索开展电话代查、网上查阅和来函查阅等服务形式,尽量为查档者提供依据,排忧解难。
四是力争档案“信息化”,实现“与时俱进”。县级国家档案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采用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技术等管理手段,才能实现档案馆现代性、公共性的特点,更好地适应服务群众的要求。特别要强化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载体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应用现代信息检索技术方便快捷的查询、浏览和检索电子文件,逐步实现档案事业与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南皮县档案局)
一、县级国家档案馆现状——“五少五多”
县级国家档案馆与当地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它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全县人民的根本利益。调查发现当前县级国家档案馆存在“五多五少”现象。
一是档案保管多,开发利用少。传统的档案管理重保管轻利用,片面强调“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的管理原则和“以档为本”的价值取向,许多县级档案馆把每年吸收进馆档案数量做为工作目标,开发利用却没有目标化、制度化,造成档案人员成为文件资料的“看摊者”、“守门人”,把看管好档案认定为主要职责,缺乏开发利用档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传统载体多,电子档案少。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文件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档案馆只把婚姻档案条目、部分党政机关文书档案条目录入微机,应付上级检查,大部分馆藏档案还是以纸质为主,电子化率较低。照片档案、声像档案等少之又少,许多大型活动的档案也不齐全,不利于档案社会功能的实现。
三是专业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档案工作清贫而平凡,许多档案员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们对于档案业务熟知于心,特别是立卷、整理、保管等都是行家,是优秀的档案管理员但不是档案信息员,现代化档案管理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基层国家档案馆往往单纯停留在简单的档案保管这个层次,因此出现了人才结构与档案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四是资政服务多,惠民服务少。许多县级国家档案馆把利用的重点放在为同级党委、政府及机关单位的提供利用上,能够较好地为党和政府提供资政服务,却没有把为群众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导致档案发挥作用的范围较小,给档案工作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广大公众被挡在了档案馆的大门外,对档案部门的认识片面单一,影响了档案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五是单一编辑多,创新成果少。档案编研是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重要手段,但基层国家档案馆存在编研成果不丰、风气不浓现象,特别是“研”与“编”相比,重编轻研,“研”的能力低,手段单一、“含金量”不高,创新成果少。
二、县级国家档案馆的发展优势——“三大时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档案馆事业经历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档案事业也实现由收集、保管到提供档案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0年中央书记处提出“开放历史档案”的要求,从此,档案馆开放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给基层国家档案馆带来了发展的春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设列入现代化建设布局之中,更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力量。
一是夯实基础的时机。档案部门贯彻落实十八大,就要写好“为民服务”文章。档案与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基层国家档案馆,婚姻档案、土地档案、城建档案、人事花名册等群众利用率非常高,为群众房屋买卖、办理贷款、养老保险、领取独生子女费等提供依据。以南皮县国家档案馆为例,2012年全年接待查档群众6000余人次,提供档案8000余卷,解决群众难题2000多个,通过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夯实了档案馆工作基础,有效宣传了档案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二是创新发展的时机。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档案馆应以此为机,谱唱“文化产业”之歌。积极探索把档案事业做成文化产业,如把馆藏档案做成专题片,让它教育人、鼓舞人、影响人,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如为建国六十年献礼,国家档案局出版的《毛泽东:1949》,就是把档案做成文化产品的创新成果。
三是承担角色的时机。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档案馆要履行好“历史见证人”之责。积极把党的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档案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档案体系,以发挥资政襄政、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县级国家档案馆的“成蝶”之路——“四个力争”
随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档案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档案工作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和魄力谱写档案工作的美好明天。笔者研究发现,越是发达地区,档案事业做得越好,档案馆功能发挥也好。我省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档案发展之路,实现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
一是力争档案“全覆盖”,实现“多腿走路”。档案馆要实现基本功能,就必须真正成为档案保管基地。储存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的丰富馆藏,这是档案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要尽量形成档案“全覆盖”,构建以县级国家档案馆为中心的档案网络。档案部门要发挥“龙头”作用,指导帮助建好各机关单位档案、新农村档案、企业档案、事业单位档案、城市建设档案等,把这个网络统一到为民服务的体系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现档案事业的“多腿走路”。
二是力争档案“深挖掘”,实现“文化产业”。要提高档案和档案工作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一切理论成果都以档案为载体,要积极促进档案资源开发与服务,促使档案价值的实现。每个县级国家档案馆,都有一部分独具特色的历史档案,把它们进行深入挖掘,编成“档案文化出版物”、制作“档案电视节目”、发行“档案音像制品”等都是把档案当成文化来经营。文化产品来源于档案更有可信度,能够更好地重温历史、教育群众,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力争档案“多利用”,实现“排忧解难”。县级国家档案馆要树立“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从主要向领导或领导机关提供档案,转变到为全体社会公众提供档案的利用服务上来。要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可以探索开展电话代查、网上查阅和来函查阅等服务形式,尽量为查档者提供依据,排忧解难。
四是力争档案“信息化”,实现“与时俱进”。县级国家档案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采用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技术等管理手段,才能实现档案馆现代性、公共性的特点,更好地适应服务群众的要求。特别要强化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载体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应用现代信息检索技术方便快捷的查询、浏览和检索电子文件,逐步实现档案事业与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南皮县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