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思维性极强的学科,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极强的逻辑和思维能力,能够很好地掌握数学这门学科。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进入高中,数学成绩就急剧退步,对于如何学好数学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找不到学好高中数学的方法,最后导致对高中数学学习产生惧怕心理,也导致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科发展不均衡,直至影响以后的升学。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经过多年在教学中的观察、积累、研究和总结,认为在高一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应注意分析初高中数学教材安排上的差异
初中阶段处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为了兼顾全体中学生,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在初中数学教材的安排上注重“简、浅、少”的特点,课程的难度不大,如函数部分只要求掌握二次函数,与高中的要求和难度相差较大。除了教材内容、难度上的差异之外,在课时的安排上初高中也存在较大差别。初中数学一般每周安排5至6节课,而到了高一,课时安排缩水将近一半,每周只有4节课。课时少了,而课程内容却多了,课程难度也加大了。面对这一差异,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调整。
首先,教师要调整“教”的步骤。教师在面对刚上高中的学生时,首先要消除学生“高中数学难学”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从心理上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要培养学习数学的习惯和方法。在课前要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课中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认真听课、主动思考;课后要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设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其次,学生要调整“学”的步骤。针对课时的缩水情况,学生应及时调整学习步骤,合理安排时间,制订科学有效的学习计划,以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节奏。第一,根据教师的安排及时地预习,并纪录不理解的问题;第二,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做到认真听讲,积极质疑,合作探究。第三,课后要及时复习,落实基础,做到当天知识当天消化。
只有“教”与“学”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学生学习高中数学这一“数学消化系统”的良好运行和良性循环,为学好高中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应注意分析分学习环境和心理变化因素
初中学生大部分就读于离家教较近的中学,吃住在家中,在生活上都得到很好的照顾,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学习缺乏主动性,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甚至需要家长陪读和监督。到了高中,大部分学生寄宿,都需要独立自主,环境的变化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加上青春期的心理封闭状态等特征的出现,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面对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变化,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适当渗透心理健康和健康的情感教育,引導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好心态,形成有利于学好数学这一学科的良性循环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应注意分析数学思维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
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往往是一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在正初中阶段也往往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形成机械的定式思维。同初中生相比,高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大幅度增加,对学生的函数思想、运算能力、空间思维等的要求更高。这种思维方式的突变,让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宜高中的数学学习生活。
针对数学思维上的差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培养并形成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题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从而逐步转变初中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形成适合高中数学的思维方式。
除了思维上的差异外,高中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也存在不同之处。由于初中课程内容相对教浅显,很多学生课后并没有复习就直接做作业,加上试题难度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大多能较好地完成作业并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因此造成了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究。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初中的这种学习方法沿用到了高中,给高中数学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与初中相比,高中数学学习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针对初高中生学习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个人数学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新课程改革注重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
当然,教学是“教”与“学”双向和互动的过程,仅有教学方式的改变是不够的,学生如何“学”也是学好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高中学生应该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要善于思考、善于质疑,此外还要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敢于争论。课后还要及时地归纳总结并进行反思,再一次深入地挖掘问题。只有这样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才能不断地进步。
总之,数学是一门对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要求极高的学科。学习数学讲究的是一个“活”字,只有结合只身特点、调整好心态、吃透教材、注重积累,才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一、应注意分析初高中数学教材安排上的差异
初中阶段处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为了兼顾全体中学生,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在初中数学教材的安排上注重“简、浅、少”的特点,课程的难度不大,如函数部分只要求掌握二次函数,与高中的要求和难度相差较大。除了教材内容、难度上的差异之外,在课时的安排上初高中也存在较大差别。初中数学一般每周安排5至6节课,而到了高一,课时安排缩水将近一半,每周只有4节课。课时少了,而课程内容却多了,课程难度也加大了。面对这一差异,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调整。
首先,教师要调整“教”的步骤。教师在面对刚上高中的学生时,首先要消除学生“高中数学难学”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从心理上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要培养学习数学的习惯和方法。在课前要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课中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认真听课、主动思考;课后要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设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其次,学生要调整“学”的步骤。针对课时的缩水情况,学生应及时调整学习步骤,合理安排时间,制订科学有效的学习计划,以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节奏。第一,根据教师的安排及时地预习,并纪录不理解的问题;第二,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做到认真听讲,积极质疑,合作探究。第三,课后要及时复习,落实基础,做到当天知识当天消化。
只有“教”与“学”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学生学习高中数学这一“数学消化系统”的良好运行和良性循环,为学好高中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应注意分析分学习环境和心理变化因素
初中学生大部分就读于离家教较近的中学,吃住在家中,在生活上都得到很好的照顾,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学习缺乏主动性,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甚至需要家长陪读和监督。到了高中,大部分学生寄宿,都需要独立自主,环境的变化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加上青春期的心理封闭状态等特征的出现,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面对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变化,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适当渗透心理健康和健康的情感教育,引導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好心态,形成有利于学好数学这一学科的良性循环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应注意分析数学思维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
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往往是一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在正初中阶段也往往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形成机械的定式思维。同初中生相比,高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大幅度增加,对学生的函数思想、运算能力、空间思维等的要求更高。这种思维方式的突变,让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宜高中的数学学习生活。
针对数学思维上的差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培养并形成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题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从而逐步转变初中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形成适合高中数学的思维方式。
除了思维上的差异外,高中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也存在不同之处。由于初中课程内容相对教浅显,很多学生课后并没有复习就直接做作业,加上试题难度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大多能较好地完成作业并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因此造成了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究。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初中的这种学习方法沿用到了高中,给高中数学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与初中相比,高中数学学习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针对初高中生学习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个人数学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新课程改革注重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
当然,教学是“教”与“学”双向和互动的过程,仅有教学方式的改变是不够的,学生如何“学”也是学好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高中学生应该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要善于思考、善于质疑,此外还要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敢于争论。课后还要及时地归纳总结并进行反思,再一次深入地挖掘问题。只有这样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才能不断地进步。
总之,数学是一门对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要求极高的学科。学习数学讲究的是一个“活”字,只有结合只身特点、调整好心态、吃透教材、注重积累,才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