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tao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必须承认香港今天的繁荣,无论如何都离不开聪明勤奋的香港人的自身努力。马逢国就是这样的香港人——深爱着香港这片热土,把个人的命运和香港紧密相联,把智慧和勤劳积极奉献出来,与香港共同发展。
  马逢国属于优秀的香港人,体现在对香港的透彻了解、对香港繁荣责无旁贷的责任心,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贡献和不息的奋斗。同时,他对中华民族有着高度的认同,对“一国两制”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上升到为中华复兴而“有一份力,发一份光”的自发境界,跳动着一颗炙热的赤子之心。
  
  香港交融的城市特色
  
  作为一个存在,也许只有“东方之珠”才是对香港最准确的称谓,不管“东方的纽约”,还是“东方的好莱坞”,来形容香港都有失偏颇。你可以在香港看到比肩巴黎的时装,比好莱坞毫不逊色的电影;也能看到浓郁侠义精神的武侠小说,吃到比广州还地道的粤菜。中西文化的全面交融,并由此而升华出来的香港特色,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所没有的。它们,将香港永远定格为“东方闪耀的明珠”。
  “香港之所以特别,是她长达100年的殖民统治,在此过程中,她是全方位开放的,由此形成了一个相对包容的开放气氛,不同的思潮不同的意念都可以在这里融合、发挥。”马逢国说,“如果剔除了这些,将香港置于中国城市中,就不再有任何特别。”香港曾经并且仍然是西方登陆中国和中国沟通世界的窗口,但是,随着香港的回归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窗口”作用越来越不明显。这个微妙的变化,和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情况很相似。当西方不再以香港为跳板,涉足深圳,继而辐射中国之后,由于意识形态不同而具优势的香港,就泯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城市。香港的有识之士,都看到了这一点。马逢国强调说:“香港真正的与众不同,在于她交融的文化。除了西方人,这里还有东南亚人、南美人,甚至非洲人。那么多不同的族群,却在这里和睦相处。他们一方面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激荡出新的文化成份。它们一直存在着,但是还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掘。因此,我觉得应该发掘出来,并将之变得更有特色。”
  马逢国从人文角度定位香港,把人文上升到和经济同等重要的高度。
  作为外向型经济,香港最重要的支柱是出口,其中包括很大比重的文化出口和创意出口。如果没有人文这个“本”,文化和创意就成了“无本之木”。有人说,美国发达因素很多,但 “三片”占有很大份量——以因特尔和AMD为代表的芯片、以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代表的薯片及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片,这“三片”渗透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张“片”上,都深深的烙着美国烙印——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美国文化。是文化,赋予了它们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韩流”的侵袭可以作为佐证,以“韩剧”为代表的“韩流”席卷整个亚洲甚至世界,靠的依然是文化——虽然大部分所谓的“大韩文化”实际上是中国的。
  “我正在考虑向特区政府提建议,比如香港那么多东南亚劳工,我们可以考虑搞这方面的文化交流。香港有20万菲律宾佣人,他们有的在这里定居了,有了第二代,还有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南亚劳工和移民,我觉得都可以发掘出来。”马逢国说,“一旦整合成功,不但可以在文化交流层面与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并创造效益,为香港的艺术和文艺产品拓展新的市场和空间,还可能产生新的艺术和创意,激荡出新的文化元素。”
  
  艺术拓展的文化空间
  
  艺术是需要空间的。尤其是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一种艺术就可能消亡。但是,如果做得好,艺术不但可以发扬光大,还能带来经济效益。“香港艺术发展局的主要任务就是专责策划、推广及支持本港艺术以及艺术教育、艺术评论及艺术行政的发展。”马逢国说,“我们尽量利用香港创作自由和中西文化荟萃的优势,促进国内外的专才和艺团来港交流,使香港成为艺文表演及创作发放与交流中心。”一方面,马逢国想引入更多的艺术元素,巩固香港作为亚洲文化艺术重镇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整合多方资源,拓展香港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发展空间。
  香港艺术发展局成立于1995年,是政府指定全方位发展香港艺术的法定机构。2003年,马逢国被委任为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影视业出身的他,目睹了香港电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发展、九十年代的鼎盛及进入新世纪后的低迷,对于艺术(包括影视)需要文化的源、市场的根、空间的本,认识深刻,马主席秉承了艺术发展局一贯精神的同时,在提倡文化创意、拓展文艺空间方面,用功至深。
  “艺术发展局之前比较重视的是经费上的支持,但我的理解是,不应该只是资金,还有艺术空间上的支持,包括艺术团体演唱的场所、展出作品的场地等,都需要支持。”马逢国说,“在香港,由于地价昂贵,几乎没有民间演艺场所,这大大限制了艺术的交流和传播。因此,我们想推动政府释放相关空间给艺术家演艺。没有空间,艺术家是很难展出作品和发挥才能的。我很想推动这方面的事宜,特别是表演艺术的空间。我觉得,应该有政策,让民间团体来经营一些演艺场地,促进艺术的发展。”如果没有舞台,舞蹈艺术就难以发挥;如果没有空间,艺术家就无从表达。随着公共财政的持续紧缩,政府投放于文艺发展的公共资源在可预见的将来将难有增长。如何协助香港文艺界开拓社会资源、减低对财政的依赖,促成政府、商界及文艺界缔结合作伙伴,成为香港文艺发展局的首要重点工作之一。马逢国说:“我们希望调动民间资源,让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如果光是政府财政支持,它需要考虑财务的公开和透明,决策周期比较长,难度也比较大,不容易操作。但如果是民间团体的话,就好办很多。”在拓展艺术空间方面,马逢国不遗余力。
  随着大型文化发展项目“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倡议和执行,社会资源以另一种形式对香港艺术文化做出了重要支持。艺术发展局和马逢国主席认为这在整合资源方面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信心。“另外,我们正着手参与把一个废旧工厂改造成艺术中心,这能够提供100多个创作室给艺术家们创作。这个项目花了近一个亿资金,由香港赛马会支持。”马逢国说,“我们希望能够开拓更多的空间给艺术家,让他们充分发挥。另外,我们希望把更多的企业资金引入到艺术中来,增加经费投入。越来越多企业都乐于参与,因为这能提升它们的形象。香港的艺术团体很蓬勃,注册的就有1000多个,我们不可能都照顾到。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政府废弃的建筑,希望政府能利用这些古旧建筑,保持它们原貌的同时,改造成为艺术发展的场所,提供给艺术团体和艺术家。”
  香港回归十年来,和内地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广阔的内地市场和资源,为香港提供了发展机遇。作为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马逢国也早早的把目光投向了内地。近年来,香港在表演艺术方面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由于资源和场所的限制,很多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得不到足够的空间。为此,身兼全国人大代表的马逢国,在内地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收获颇多。他说:“我们希望有一个好的场地环境,希望我们的艺术和艺术家,能够通过华南地区影响到整个中国。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新修建了很多演艺场所,比如展览馆、图书馆、音乐厅剧院等。我们考察过,它们的硬件都很好,但是仍缺少软件方面的配套。我们正考虑能否成立一个架构来做这个事情——将香港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引入内地,利用内地的硬件设施,拓展他们的表演空间。”马逢国认为,香港的文化产业尤其是影视,曾经非常蓬勃,虽然出现了低谷,但元气仍在。在广告创意、动漫制作、印刷出版等方面,香港相当成熟,具有优势。“在文化艺术方面,牵涉到意识形态等问题,内地管得较严。但我觉得这些也在改变中,香港的电影演艺等文艺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探索空间。”作为资深电影人,马主席如是说。
  
  电影社会的内涵载体
  
  作为现任艺发局主席,马逢国是资深电影人。1979年,二十出头的他就涉足影视,次年,即到内地拍摄电影。此后,马逢国曾担任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和内地影视界充分合作,1991年,张艺谋担任导演、马逢国担任监制,拍摄了《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秋菊只想讨一个说法的奔波,和影片朴实的拍摄手法,加上偷拍的一些实际生活状态,成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优秀作品。这是一部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电影,开始秋菊无论如何也要向村长讨个说法,最后不惜告到市里的法院,但在影片结尾村长和秋菊一家和好时,村长却被抓走了。对法律的思考,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本片广受好评的原因。担任监制的马逢国,功不可没。
  1994年,马逢国创立了寰亚综艺集团,以投资方和制片人的身份,再次进军影视业。在马逢国创立并任执行董事的1994到1998年间,寰亚先后拍摄了50多部影片。陈嘉上导演、黄秋生主演、1998年上映的获香港第十八届(1999年)金像奖8项提名5个奖项的《野兽刑警》,成为其中的优秀代表。本片在兵与贼之间的灰色地带加重笔墨,拍出了过去港产警匪片较少有人触及的敏感地带,黄秋生性格化的演出极具神采。另外,编导为加强兵与贼双方的戏剧性矛盾,将本片的故事框架故意放置在兵与贼均面临转变的动荡形势下。兵与贼的互动转换产生的讽喻,使本片跳出了黑白分明的传统警匪片模式。
  “挂了马逢国的名字,我就希望影片除了商业外,还有多一点艺术和社会性的东西在里面。”马逢国说,“行内有句话,叫‘叫好又叫座’。没有哪个制片人想做烂片,但是并不是所有片子都能‘叫好叫座’。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希望先‘叫好’,然后才是‘叫座’。我希望做有内涵的电影,要有一些社会意义在里面。如果电影没有了社会意义,不能让人思考,那么很多人都可以做的,为什么我还要做呢?”以社会责任为电影的第一要素,这,才是个合格的电影制片人。1998年,当选香港立法委员后,马逢国售卖了寰亚,不过寰亚依然保持了马逢国“叫好优先”的作风,2002年拍出了盛极一时的《无间道》。而此时的马逢国,在人大的参政议政中,也卓有建树。
  
  参政辨证的一国两制
  
  2002年,马逢国当选第十届全国港区人大代表,政治舞台从香港放大到了整个中国。对于港区人大代表的身份,马逢国在参与国内政治的时候,持负责任的审慎态度。
  “我当然关心国家大事,但是作为一个不长期在国内生活的人,我只能接受报纸、电视等报道的二手资料,对很多事情了解不深入,由于这个局限,参政议政的时候,我更关注文化和环保问题。”马逢国说,“另外就是农业问题。中国是农业国家,几千年都强调农业立国,有着数亿农民,他们中的很多都很穷,我比较关心。还有就是科技发展,我觉得科技能够改善‘三农’的状态。”马逢国的一席话,让笔者想起了《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做人态度。对于参政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口号,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论语》有言“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一个不负责任的参政者的一句话,如果被稀里糊涂的采纳了,可能就会祸国殃民。罪莫大矣!
  马逢国的参政水平除了正确的态度,还体现在其思想认识上,尤其是对“一国两制”的深刻了解。马逢国说:“我曾是香港立法会委员,香港的参政议政和内地是不同的,在香港更多是表现自我来赢得选举,内地人大的选举则不同。相对而言,我感觉压力不大。只是很多时候想提些意见,但由于了解不够多,觉得力不从心。另外,我是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我很清楚香港的问题在哪里,很多时候想发表意见,出于避免干预两制的考虑又觉得不应该在全国人大发表。所以在参政中,我们一方面要参政议政,另一方面又不能干预香港的政策,显得进退两难。如何分别好‘一国’与‘两制’,是港区人大代表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之前,不少人注意到了两制,但忽略了一国。比如最近一些关于香港的热议如政制发展问题,其实更多是‘一国’的事情!新一届人大代表选举在即,也许,我不再是人大代表了,但我觉得,如何选取立足点,辨证统一的对待‘一国两制’,对于港区人大代表而言,至关重要。”
  
  马逢国主席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香港文艺事业的建设、发展中。尤其是对于香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共存、交融,表现了很高的责任心。他说:“毫不夸张的说,香港存在着几乎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我觉得,可以考虑把它们和中华文化有机的融合起来,如果香港做好了,对整个国家都很重要的。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快30年了,一直都在处理如何融通中西的问题,我希望香港能在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一颗鲜红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马逢国先生座右铭:
  有一份力,发一份光
其他文献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对於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对於自己的事业,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进而将这种深情转化为执著的付出、默默的奉献,而且他们是以不问收穫、不求回报的心态来做这些事的。  香港旅遊业议会总幹事董耀中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耕耘者、奉献者。十多年来,他在香港旅遊事业这片沃土上默默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和心血,用辛勤的劳动诠释着自己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他说,付出的同时就意味着收穫
期刊
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华民族有许多关於“勤”的格言警句。《论语》有言:“天道酬勤”,唐代大文豪韩愈亦云:“业精於勤荒於嬉”,现代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些都道出了一条真理:勤奋是创造业绩的先导。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勤奋工作,努力进取的结果。而这也是梁海明先生在事业上收穫累累硕果、一步一步达至成功的秘诀所在。  ——题记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究竟什麽
期刊
上中学时,读到近代中国历史,我内心的情感此起彼伏,和同学一起流下悲愤的淚水。从那一刻起,我就萌发了报效祖国的理想。大学毕业後,五年的经商生活,使我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对於国家的发展有如杯水车薪,所以选择从事职业教育工作。我希望将香港的一批批有志青年培养成社会的栋樑,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推动祖国的繁荣富強。  ——郭启兴论人生观    情真意切是郭启兴校长给人的第一印象,健谈的他言语之间富有逻辑性、思
期刊
人生犹如一幅画。当我们来到人世间,所迈出的每一个步伐,经历的每一个昼夜,发出的每一次欢笑,就好象洁白的纸上留下的一道道色彩,在日积月累的沉淀中,最终绘出自己的人生画卷。  ——题记    自大學畢業從香港來到澳門後,在這塊充滿自由氣息的土地上,葉榮發先生已奮鬥了二十七年。如今,涉足地産、旅遊、博彩、餐飲等多個行業的他,在歲月的推移中,更增添了對澳門的深深眷戀和歸屬感。  儘管身爲澳門娛樂博彩公司的
期刊
参悟《易经》之道,运用辨证思想,是杨东辉先生的处世之道。虽年近古稀,但他仍具“左擎苍,右牵黄”之豪迈心态。不仅演绎旅港实业家的角色,执掌好世界饮食集团等多家公司,还担任中国侨联常务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等重要社会职务,履行爱国归侨的社会责任。  年少时历经的坎坷,让他深悟易经中的“损”、“益”之变,面对得失总能淡然处之;数十年的商场拼搏,使他通晓易经里的“乾”、“坤”之理,处风云变幻而宠辱不惊。虽天
期刊
大凡世界上留存下来的辉煌业绩和傑出成就,无一例外得益於勤奋的工作和执著的追求,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也不论是诗人还是艺术家。  2006年6月1日是澳门书画界风光无限的日子。由澳门中国书艺会、澳门书画联谊会联合举办的“李秋平书画展”在教科文中心隆重揭幕。  参加主持剪彩仪式的有中联办宣传文化部部长孔繁壮、文化局代表李丽娇、民政署代表仇丽芬、广东省政协委员吴利勲、澳门日报常务副总编黎胜培等文化
期刊
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成为香港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回归之後,香港特区政府多年都在这个日子向社会各界的傑出人士和机构颁授勲章或奖状,以此表彰他们为香港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在这些授勲名单中,获颁铜紫荆星章的尖沙咀街坊会理事长游俊英先生是香港众多街坊会首长当中唯一获此殊荣者,时任特首董建华先生在为游俊英先生颁授勲章时的嘉许辞中称讚他“长期尽心竭力为油尖旺社群服务”。这一喜讯不胫而
期刊
仰望艺术的天空,群星荟萃、星光璀璨。当流星静静地划过天际,用一道光诉说艺术生命的短暂时,卻不知有一颗星辰已闪耀於艺术的星空长达半个多世纪。她就是赵春琳女士,一位有着“印尼之莺”美誉的舞蹈家和歌唱家,至今仍充满青春活力地活跃於艺术舞台。作为中国和印尼之间友好往来的艺术交流使者,赵春琳女士将舞动的长袖化作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用磁性的歌喉唱响两国人民的情感共鸣。   ——採访手记    赵春琳女士能歌善
期刊
流云志在四方,霓彩情洒大地。成功女性的志向丝毫不逊色於鬚眉男子,她们的柔情更似一江春水滋润着慈善事业。在濠江之畔就湧现出这样一群傑出的女性,她们在走过风雨飘零的日子之後,获得了事业、家庭和社会工作的三赢,为晴朗的人生天空镶嵌了一片美丽的云彩。   ——题 记    澳门的移民公司不在少数,但如果你问澳门的出租车司机,哪一家移民顾问公司服务质量最佳?他会告知你:“永利!”  那麽,究竟是什麽使永利国
期刊
1974年,许宏全和曾敏丽伉俪放棄内地教师享有的优厚待遇,来到香港,另谋出路。初来香港,语言不通,囊中羞涩,整整三个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内地的亲人还要靠他们供养,更要面对众人的冷嘲热讽……那段日子,是他们人生当中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  32年後的今天,一切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们不仅早已在香港扎下根来,事业上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一手创办的港怡企业有限公司,旗下业务涵盖了金银珠宝、包装、彩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