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生成数学素养。学生在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之后,就能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轻松地将认知转为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让他们的数学素养逐步得到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素养;多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148-0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状况,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渐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当前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关注的更多是学生的分数,是学生的解题结果,其实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只有知道他们的思维特点,才能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
1 精心导入,激发思维火花
精心导入的方式很多,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事与物开始,也可以从学生身上的点点滴滴开始,更可以从截取能引发他们动脑的画面开始。在导入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充分观察学生的表情,将他们的兴趣不断向新学的知识上转移,这样导入的过程就能成为他们思考的过程。教师在导入时,要借助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地问他们问题,以引发其思考,使他们真正进入课堂。教师在导入时切忌变成自己一个人的表演,再精彩的导入,没有学生的参与也难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1]。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数学活动”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轴对称以及相关的运用。对于轴对称,学生已经有一些认知,教师可让他们举一些简单的例子。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引发他们新的思考。教师要从生活出发,给学生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原来轴对称还有这么多奥秘,课堂上还有这么多精彩。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 —”,即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学生对黑板上的图形感到好奇,想知道这究竟要做什么。教师再问:“能不能以这三组图形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成轴对称的图形。”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不停地在草稿纸上“摆弄”这三组图形,以发现生活中与其相似的图形。探究中,学生不仅仅要思考什么是轴对称,还要思考这些图形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更要思考能不能用仅有的一些条件构思出轴对称图形。他们自然就会与同伴一起讨论,一起合作。学生在合作中会萌发出更多的想法。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一样,他们能想到的图形也就不一样。一个学生组合出如图1所示的轴对称图形,并给它取名为“两盏电灯”。可见这样的导入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热情,让他们思维的火花迸发。
2 创设情境,培植形象思维
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要想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就需要让他们用数字、公式等解决相应的问题。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思维的优势,继续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以让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及时转化,将深奥化为简单,让问题在一步步的化解中得到解决。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就能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引发他们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对接
起来[2]。
仍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数学活动”为例,教师可问学生:“喜欢汽车吗?”学生说:“喜欢。”教师再问学生:“能不能就一些图标说出一些汽车的品牌?”这是生活中的情境,大多数男生也很喜欢,他们表现得较活跃。接下来,教师可展示生活中一些汽车的标志,让学生说出其品牌。在学生说出后,教师要表扬他们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同时告诉他们学习数学也需要一双留意生活的眼睛。教师可再对这些汽车的标志做一些处理,即展示出图形的一半。这可能会将学生难住,部分学生猜不出来,觉得太难。有一些学生会突然想到,如果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对着图形的一半将另外一半补充完整就可以了。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总是活跃的,他们很快就能补全图形,如图2、图3。让学生就事物产生联想,是培植其形象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的能力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3 提倡动手,塑造深层思维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往深处发展。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他们不断思考。且他们思考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又自然地会促使他们动手操作。
以这道题为例,等腰三角形ABC中,D、E、F分别为三边上的一点,其中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将等腰三角形ABC沿对称轴AD翻折,观察DE与DF的关系。对于这样的题,教师应让学生拿出一张纸,按照题目的要求绘图思考。自然地,他们就能得到DE=DF。接着让学生思考怎样证明这样的结论。教师可问:“利用类似的操作方法,你还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中的哪些线段相等?”这个问题使每个学生思考的兴致都很浓,即使是平常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愿意动手试一试。有学生想到图4这样的情形,即假设DE、DF分别是AB、AC的中线,论证这两条线段是否相等?有学生折叠后发现,当DE、DF分别是∠ADB、∠ADC的角平分线时,这两条线段也是相等的,如图5所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他们在操作中又发现这样的情形,即AD上任意一点与B、C的连接线都是相等的。这时候教师应将目光聚焦于学困生,问他们:“沿着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折叠会发现什么?”学生折叠后发现,这些线段也相等。教师再问学困生:“能不能再想出一个。”他们想到沿着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得到的线段也相等。最后,教师再问全班学生:“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很容易想到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可见,让学生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不间断漫溯。
4 缩小差距,分层提升思维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就要针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分层提升思维,让学生一步步地发展。分层提升学生思维还有一个好处,能缩小班级学生之间的差距,让每个学生在能力上都有提升。
以这题为例,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 y 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且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一支在第一象限交于点C,CD⊥x軸于点D,若OA=OB=OD=1,求点A、B、D的坐标。对于这样的题,教师要从基本的条件入手。教师可问:“根据设置的问题能找到的相应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会回答:“OA=OB=OD=1。”教师再问:“这说明了什么呢?”进而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图,将条件展示出来,他们会发现点A、B、D的坐标分别为(-1,0)、(0,1)、(1,0)。教师的启发,也会让班上的学困生有思考的机会。教师接着问:“如果你是教师,你会问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在将条件理清后会说:“可不可以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于是,他们发现因为点A、B在一次函数 y=kx+b(k≠0)的图象上,所以就有,解得,因而一次
函数的表达式为y=x+1。学生接着会想既然可以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那么能不能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呢。他们自己讨论起来,因为点C在一次函数 y=x+1的图象上,且CD⊥x 轴,所以他们推断出点C的坐标为(1,2);同时他们发现既然点C在反比例函数 y=(m≠0)的图象上,那么m=2,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分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拾阶而上,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苗。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只有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的素养才能提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以让它们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俞品.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渗透——以“等面积”知识点为例[J].试题与研究,2019(24)
[2]罗绵景.设计数学实验,发展理性思维——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2020(0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素养;多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148-0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状况,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渐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当前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关注的更多是学生的分数,是学生的解题结果,其实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只有知道他们的思维特点,才能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
1 精心导入,激发思维火花
精心导入的方式很多,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事与物开始,也可以从学生身上的点点滴滴开始,更可以从截取能引发他们动脑的画面开始。在导入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充分观察学生的表情,将他们的兴趣不断向新学的知识上转移,这样导入的过程就能成为他们思考的过程。教师在导入时,要借助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地问他们问题,以引发其思考,使他们真正进入课堂。教师在导入时切忌变成自己一个人的表演,再精彩的导入,没有学生的参与也难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1]。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数学活动”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轴对称以及相关的运用。对于轴对称,学生已经有一些认知,教师可让他们举一些简单的例子。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引发他们新的思考。教师要从生活出发,给学生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原来轴对称还有这么多奥秘,课堂上还有这么多精彩。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 —”,即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学生对黑板上的图形感到好奇,想知道这究竟要做什么。教师再问:“能不能以这三组图形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成轴对称的图形。”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不停地在草稿纸上“摆弄”这三组图形,以发现生活中与其相似的图形。探究中,学生不仅仅要思考什么是轴对称,还要思考这些图形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更要思考能不能用仅有的一些条件构思出轴对称图形。他们自然就会与同伴一起讨论,一起合作。学生在合作中会萌发出更多的想法。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一样,他们能想到的图形也就不一样。一个学生组合出如图1所示的轴对称图形,并给它取名为“两盏电灯”。可见这样的导入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热情,让他们思维的火花迸发。
2 创设情境,培植形象思维
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要想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就需要让他们用数字、公式等解决相应的问题。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思维的优势,继续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以让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及时转化,将深奥化为简单,让问题在一步步的化解中得到解决。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就能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引发他们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对接
起来[2]。
仍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数学活动”为例,教师可问学生:“喜欢汽车吗?”学生说:“喜欢。”教师再问学生:“能不能就一些图标说出一些汽车的品牌?”这是生活中的情境,大多数男生也很喜欢,他们表现得较活跃。接下来,教师可展示生活中一些汽车的标志,让学生说出其品牌。在学生说出后,教师要表扬他们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同时告诉他们学习数学也需要一双留意生活的眼睛。教师可再对这些汽车的标志做一些处理,即展示出图形的一半。这可能会将学生难住,部分学生猜不出来,觉得太难。有一些学生会突然想到,如果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对着图形的一半将另外一半补充完整就可以了。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总是活跃的,他们很快就能补全图形,如图2、图3。让学生就事物产生联想,是培植其形象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的能力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3 提倡动手,塑造深层思维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往深处发展。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他们不断思考。且他们思考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又自然地会促使他们动手操作。
以这道题为例,等腰三角形ABC中,D、E、F分别为三边上的一点,其中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将等腰三角形ABC沿对称轴AD翻折,观察DE与DF的关系。对于这样的题,教师应让学生拿出一张纸,按照题目的要求绘图思考。自然地,他们就能得到DE=DF。接着让学生思考怎样证明这样的结论。教师可问:“利用类似的操作方法,你还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中的哪些线段相等?”这个问题使每个学生思考的兴致都很浓,即使是平常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愿意动手试一试。有学生想到图4这样的情形,即假设DE、DF分别是AB、AC的中线,论证这两条线段是否相等?有学生折叠后发现,当DE、DF分别是∠ADB、∠ADC的角平分线时,这两条线段也是相等的,如图5所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他们在操作中又发现这样的情形,即AD上任意一点与B、C的连接线都是相等的。这时候教师应将目光聚焦于学困生,问他们:“沿着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折叠会发现什么?”学生折叠后发现,这些线段也相等。教师再问学困生:“能不能再想出一个。”他们想到沿着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得到的线段也相等。最后,教师再问全班学生:“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很容易想到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可见,让学生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不间断漫溯。
4 缩小差距,分层提升思维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就要针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分层提升思维,让学生一步步地发展。分层提升学生思维还有一个好处,能缩小班级学生之间的差距,让每个学生在能力上都有提升。
以这题为例,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 y 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且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一支在第一象限交于点C,CD⊥x軸于点D,若OA=OB=OD=1,求点A、B、D的坐标。对于这样的题,教师要从基本的条件入手。教师可问:“根据设置的问题能找到的相应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会回答:“OA=OB=OD=1。”教师再问:“这说明了什么呢?”进而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图,将条件展示出来,他们会发现点A、B、D的坐标分别为(-1,0)、(0,1)、(1,0)。教师的启发,也会让班上的学困生有思考的机会。教师接着问:“如果你是教师,你会问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在将条件理清后会说:“可不可以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于是,他们发现因为点A、B在一次函数 y=kx+b(k≠0)的图象上,所以就有,解得,因而一次
函数的表达式为y=x+1。学生接着会想既然可以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那么能不能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呢。他们自己讨论起来,因为点C在一次函数 y=x+1的图象上,且CD⊥x 轴,所以他们推断出点C的坐标为(1,2);同时他们发现既然点C在反比例函数 y=(m≠0)的图象上,那么m=2,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分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拾阶而上,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苗。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只有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的素养才能提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以让它们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俞品.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渗透——以“等面积”知识点为例[J].试题与研究,2019(24)
[2]罗绵景.设计数学实验,发展理性思维——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