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现存的元青花瓷真品非常稀少,全世界加起来大约只有400余件,国内被专家认可的也只有100多件,所以元青花瓷器的价值非常昂贵,也导致仿品数量非常多。藏家在收藏过程中要想不上当受骗,就必须知道怎样鉴定元青花瓷。
鉴定元青花可以先从元青花瓷上常见的纹饰入手。元代青花瓷器最主要的特征是纹饰繁密复杂、层次多,特别是体型硕大的瓶、罐类器物上青花纹饰往往有七、八层之多,一般喜欢在这些器物的口沿绘卷草纹,颈部绘蕉叶纹,中间主题纹饰受元曲影响常常绘戏剧人物,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桃园结义”“昭君出塞”“西厢”故事中的人物,也有绘龙纹和花卉纹的,在主题纹饰的上部或下部绘一些海水纹或缠枝花卉,在下腹部通常绘莲瓣纹。元青花瓷上常出现的纹饰有龙纹、凤纹、麒麟、垂云纹、山水芭蕉纹、鱼藻纹、菊花、牡丹、人物等,还有一些纹饰以连续组合的形式表现,如卷草纹、海水纹、回纹、卐字纹、蕉叶纹、缠枝菊、缠枝牡丹、莲瓣纹等。一些典型纹饰的具体特征如下:
(1)凤纹:凤头像鹦鹉头,喙的上部长下部短,眼睛画成圆形,身上绘着细细的鱼鳞片代替羽毛,凤尾长长的有分叉,分成两至五条。元青花凤纹喜欢画凤菊图、凤穿牡丹图等。
(2)龙纹:元代的龙纹龙头较小,多数没有毛发,颈子细细的,龙身长而弯曲绘有鱼鳞纹,龙尾像蛇尾,龙爪大多为三爪或四爪,龙纹常常由云纹烘托着,元代的云纹也很特别,形状像蘑菇拖着长长的尾巴。大型的器物龙纹画得精细,小型器物龙纹画得简单,龙鳞就用斜方格代替。
(3)麒麟:元代麒麟头像鹿头,蹄为牛蹄,尾巴像马尾。
(4)花叶纹:元青花瓷上莲花像麦穗;菊花多为单层花瓣,双层的较少;牡丹花的花朵大叶子也大,叶子呈葫芦形;卷草纹为各个纹饰单位分开画,没有中心连续波谷线;莲瓣纹的轮廓为一粗一细两根线,两线之间不填色,下腹部莲瓣纹之间有空隙,并不相连,莲瓣内加绘卷草纹或杂宝纹(双角、银锭、珊瑚、火珠、火焰、犀角、法螺、双钱、火轮等,也有称海八宝,因无固定排列顺序,可以重复出现,故称杂宝);这些纹饰勾线后都不填满色,留有一些空白。在画山石、人物衣纹时也有这一特征。
(5)海水纹:元青花瓷上海水纹画成鱼鳞状的漩涡,一圈向左一圈向右,浪花既像棕榈叶,又像生姜嫩芽一样排列着,因此也称姜芽海水。
(6)山水芭蕉纹:元青花瓷上的山石纹画出轮廓后,留些空白,不填满色,造型简洁而雄浑有力,以写实为主,常配合人物、松树、芭蕉、花卉等纹饰组成画面。元代芭蕉纹也很有特色,由内外两条线勾出轮廓,外轮廓线如粗锯齿,两条轮廓线之间填满色,中茎用一笔画成,里面填满色,中茎两边画着鱼骨一样的叶脉,叶脉部分不填色。蕉叶纹作为辅助纹饰画在瓶、大罐等大型器物的颈部、肩部等位置和盖上。
明代青花瓷器纹饰沿袭了元代的纹饰图案,但又有自己的时代特征。明代青花瓷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中期为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晚期为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朝。每个时期分别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在纹饰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明洪武时期,青花瓷的纹饰尤其是官窑还有一些元代遗风,如龙纹的身子仍是细长的,但龙爪多为五爪;到了永乐、宣德时期,龙纹的身体逐渐变粗,上颚有高高的凸起,爪也是五爪,常常团成圆形,与龙纹相配的如意云纹的云脚变短变粗了,并向一侧弯曲。洪武时期的牡丹花花瓣内填上色后外加单线勾边,叶子瘦身了,但变化多样,不像元代的花大叶也大;芭蕉叶纹用细密如锯齿的轮廓线勾成后用复笔加粗,中茎由两条平行的直线画至叶尖相连,中茎两侧有鱼骨一样细瘦的叶脉;永乐、宣德时期蕉叶纹的中茎由两条粗线画成,在不到叶尖处相连,呈细长的三角形,蕉叶的轮廓由有较宽锯齿纹细线勾成;明代蕉叶纹与元代区别最大的地方是中茎不填色,而元代的填色。洪武时期莲瓣纹边框由双线勾成,莲瓣内画有团花图案,莲瓣纹之间相互连着;永乐、宣德时期的莲瓣纹和洪武时期相似,不同之处是瓣内填色,有的器物用的是单层莲瓣,如青花碗、盘类;宣德后期的莲瓣纹各莲瓣之间多一个小小的花瓣尖,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明中后期。缠枝花在宣德时期变化比较大,叶子如飞鸟状(有“鸟身”和两“鸟翼”)。明早期海水纹的浪花卷曲如佛手状,并在佛手状浪花中包一螺旋状水涡。洪武、永乐时期青花器上人物不多,因进口青花料容易晕散,人物面部五官不清,到了宣德时期既用进口料又用呈色稳定的国产料,因而青花器上有了仕女的纹饰,并与山石、亭台构成画面,还有十六个童子的婴戏图(称“十六子”),这些题材明中后期一直沿用,成了传统题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上还出现了梵文、藏文,这种纹饰为宣德首创。
明正统时期,是青花瓷装饰风格由宣德时期的豪壮大气风格向成化时期的纤弱秀丽风格转变过渡时期,但纹饰仍有宣德遗风,人物仍然不多见,最常用的是缠枝莲,其次是缠枝牡丹。独特的纹饰有犀牛望月图,四周空白用道家杂宝作辅助纹饰;还有螺纹、桃形的变体莲瓣纹和正圆形的松针球,后期为椭圆形。到了成化时期,青花瓷纹饰风格变得非常清丽典雅,因这时用的是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淡雅,很少有明初青花瓷上的黑褐色斑点;成化时期还首创“斗彩”工艺,用淡雅的青花画出轮廓后再填彩色,有黄、红、绿、赭、紫等颜色,除了姹紫色深而无光、手感毛糙,别的颜色都很鲜艳;这时期绘画采用单线平涂的方法,纹饰不分阴阳面,画花卉时“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只画一件单衣,因而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童子的头为正圆形,上有一束头发向前翘起,这些都是成化时期的特点。弘治时期纹饰风格和成化差不多,但没有成化的精细。明正德是一个上承成化下启嘉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纹饰早期有成化的特点,如仕女画得纤细文弱,晚期出现了嘉靖时期的风格,如道教题材的八宝、八仙等图案;另外青花瓷器上有了波斯文作纹饰,也是正德时期的一大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初年民间禁止使用龙纹,明中期民窑开始出现了龙纹,但以三爪、四爪为限,五爪龙仍然被禁用。
明晚期带有道教色彩的纹饰是嘉靖青花瓷的一大特色,如云鹤“寿”字、八仙祝寿、灵芝八宝、八卦图等,三羊开泰题材首次出现;龙纹出现了正面龙的纹饰,龙身又开始变细长了,龙头上颚伸出,鼻尖画成如意状,像猪嘴,俗称“猪嘴龙”,到隆庆、万历时也一直这么画;青花的花卉叶子较小,叶脉密,像西瓜籽;牡丹、芍药、菊花的叶子像鹅掌;灵芝“菌伞”上画网格;这时期童子的后脑勺开始向后凸出,愈到晚明愈突出,与身体不成比例。隆庆时期的纹饰和嘉靖时的相似,但笔法更潇洒,画的人物身材修长,姿态飘逸。万历时期青花器的纹饰又变得繁密起来,器物上见缝插针,不留空白,内外都有纹饰,并喜欢纹饰混搭,如龙纹与人物、梅花与鱼藻、梵文与仕女等纹饰相互组合;这时期青花特有的补白纹饰有竹枝、折扇、折枝槐等;万历晚期纹饰变得粗糙,填色经常超出轮廓线,龙纹也画得草率,龙鳞用斜方格代替,显得呆滞无力。天启时期青花瓷器改变了元代至明早期规整写实的风格,纹饰多写意,人物都画得较小,这时特有的纹饰有莲花上托“寿”字,在莲花左右上方各伸出一变体莲叶;山石呈圭形或外形用内凹圆弧连成,又称花瓣边;三脚如意云纹,在云头左右上方和下方各有云脚向外伸出;八字状树,分桠呈八字形,右枝有时画一小鸟、梦幻图景等,这时期道教题材明显减少了。崇祯时期青花纹饰题材广泛,构图生动自然,如山水纹多用国画构图,青花瓷器上所绘刀马人物(或称战将纹)也很生动,这时期特有的纹饰有《赤壁赋》全文并苏东坡游赤壁图、鹅掌形(三角形)叶牡丹花、云脚内侧加点的卐字云、扁圆形较大的折枝果、满填藤蔓的缠枝葡萄、枯木寒鸦、双角灵芝等。
鉴定元青花可以先从元青花瓷上常见的纹饰入手。元代青花瓷器最主要的特征是纹饰繁密复杂、层次多,特别是体型硕大的瓶、罐类器物上青花纹饰往往有七、八层之多,一般喜欢在这些器物的口沿绘卷草纹,颈部绘蕉叶纹,中间主题纹饰受元曲影响常常绘戏剧人物,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桃园结义”“昭君出塞”“西厢”故事中的人物,也有绘龙纹和花卉纹的,在主题纹饰的上部或下部绘一些海水纹或缠枝花卉,在下腹部通常绘莲瓣纹。元青花瓷上常出现的纹饰有龙纹、凤纹、麒麟、垂云纹、山水芭蕉纹、鱼藻纹、菊花、牡丹、人物等,还有一些纹饰以连续组合的形式表现,如卷草纹、海水纹、回纹、卐字纹、蕉叶纹、缠枝菊、缠枝牡丹、莲瓣纹等。一些典型纹饰的具体特征如下:
(1)凤纹:凤头像鹦鹉头,喙的上部长下部短,眼睛画成圆形,身上绘着细细的鱼鳞片代替羽毛,凤尾长长的有分叉,分成两至五条。元青花凤纹喜欢画凤菊图、凤穿牡丹图等。
(2)龙纹:元代的龙纹龙头较小,多数没有毛发,颈子细细的,龙身长而弯曲绘有鱼鳞纹,龙尾像蛇尾,龙爪大多为三爪或四爪,龙纹常常由云纹烘托着,元代的云纹也很特别,形状像蘑菇拖着长长的尾巴。大型的器物龙纹画得精细,小型器物龙纹画得简单,龙鳞就用斜方格代替。
(3)麒麟:元代麒麟头像鹿头,蹄为牛蹄,尾巴像马尾。
(4)花叶纹:元青花瓷上莲花像麦穗;菊花多为单层花瓣,双层的较少;牡丹花的花朵大叶子也大,叶子呈葫芦形;卷草纹为各个纹饰单位分开画,没有中心连续波谷线;莲瓣纹的轮廓为一粗一细两根线,两线之间不填色,下腹部莲瓣纹之间有空隙,并不相连,莲瓣内加绘卷草纹或杂宝纹(双角、银锭、珊瑚、火珠、火焰、犀角、法螺、双钱、火轮等,也有称海八宝,因无固定排列顺序,可以重复出现,故称杂宝);这些纹饰勾线后都不填满色,留有一些空白。在画山石、人物衣纹时也有这一特征。
(5)海水纹:元青花瓷上海水纹画成鱼鳞状的漩涡,一圈向左一圈向右,浪花既像棕榈叶,又像生姜嫩芽一样排列着,因此也称姜芽海水。
(6)山水芭蕉纹:元青花瓷上的山石纹画出轮廓后,留些空白,不填满色,造型简洁而雄浑有力,以写实为主,常配合人物、松树、芭蕉、花卉等纹饰组成画面。元代芭蕉纹也很有特色,由内外两条线勾出轮廓,外轮廓线如粗锯齿,两条轮廓线之间填满色,中茎用一笔画成,里面填满色,中茎两边画着鱼骨一样的叶脉,叶脉部分不填色。蕉叶纹作为辅助纹饰画在瓶、大罐等大型器物的颈部、肩部等位置和盖上。
明代青花瓷器纹饰沿袭了元代的纹饰图案,但又有自己的时代特征。明代青花瓷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中期为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晚期为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朝。每个时期分别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在纹饰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明洪武时期,青花瓷的纹饰尤其是官窑还有一些元代遗风,如龙纹的身子仍是细长的,但龙爪多为五爪;到了永乐、宣德时期,龙纹的身体逐渐变粗,上颚有高高的凸起,爪也是五爪,常常团成圆形,与龙纹相配的如意云纹的云脚变短变粗了,并向一侧弯曲。洪武时期的牡丹花花瓣内填上色后外加单线勾边,叶子瘦身了,但变化多样,不像元代的花大叶也大;芭蕉叶纹用细密如锯齿的轮廓线勾成后用复笔加粗,中茎由两条平行的直线画至叶尖相连,中茎两侧有鱼骨一样细瘦的叶脉;永乐、宣德时期蕉叶纹的中茎由两条粗线画成,在不到叶尖处相连,呈细长的三角形,蕉叶的轮廓由有较宽锯齿纹细线勾成;明代蕉叶纹与元代区别最大的地方是中茎不填色,而元代的填色。洪武时期莲瓣纹边框由双线勾成,莲瓣内画有团花图案,莲瓣纹之间相互连着;永乐、宣德时期的莲瓣纹和洪武时期相似,不同之处是瓣内填色,有的器物用的是单层莲瓣,如青花碗、盘类;宣德后期的莲瓣纹各莲瓣之间多一个小小的花瓣尖,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明中后期。缠枝花在宣德时期变化比较大,叶子如飞鸟状(有“鸟身”和两“鸟翼”)。明早期海水纹的浪花卷曲如佛手状,并在佛手状浪花中包一螺旋状水涡。洪武、永乐时期青花器上人物不多,因进口青花料容易晕散,人物面部五官不清,到了宣德时期既用进口料又用呈色稳定的国产料,因而青花器上有了仕女的纹饰,并与山石、亭台构成画面,还有十六个童子的婴戏图(称“十六子”),这些题材明中后期一直沿用,成了传统题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上还出现了梵文、藏文,这种纹饰为宣德首创。
明正统时期,是青花瓷装饰风格由宣德时期的豪壮大气风格向成化时期的纤弱秀丽风格转变过渡时期,但纹饰仍有宣德遗风,人物仍然不多见,最常用的是缠枝莲,其次是缠枝牡丹。独特的纹饰有犀牛望月图,四周空白用道家杂宝作辅助纹饰;还有螺纹、桃形的变体莲瓣纹和正圆形的松针球,后期为椭圆形。到了成化时期,青花瓷纹饰风格变得非常清丽典雅,因这时用的是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淡雅,很少有明初青花瓷上的黑褐色斑点;成化时期还首创“斗彩”工艺,用淡雅的青花画出轮廓后再填彩色,有黄、红、绿、赭、紫等颜色,除了姹紫色深而无光、手感毛糙,别的颜色都很鲜艳;这时期绘画采用单线平涂的方法,纹饰不分阴阳面,画花卉时“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只画一件单衣,因而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童子的头为正圆形,上有一束头发向前翘起,这些都是成化时期的特点。弘治时期纹饰风格和成化差不多,但没有成化的精细。明正德是一个上承成化下启嘉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纹饰早期有成化的特点,如仕女画得纤细文弱,晚期出现了嘉靖时期的风格,如道教题材的八宝、八仙等图案;另外青花瓷器上有了波斯文作纹饰,也是正德时期的一大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初年民间禁止使用龙纹,明中期民窑开始出现了龙纹,但以三爪、四爪为限,五爪龙仍然被禁用。
明晚期带有道教色彩的纹饰是嘉靖青花瓷的一大特色,如云鹤“寿”字、八仙祝寿、灵芝八宝、八卦图等,三羊开泰题材首次出现;龙纹出现了正面龙的纹饰,龙身又开始变细长了,龙头上颚伸出,鼻尖画成如意状,像猪嘴,俗称“猪嘴龙”,到隆庆、万历时也一直这么画;青花的花卉叶子较小,叶脉密,像西瓜籽;牡丹、芍药、菊花的叶子像鹅掌;灵芝“菌伞”上画网格;这时期童子的后脑勺开始向后凸出,愈到晚明愈突出,与身体不成比例。隆庆时期的纹饰和嘉靖时的相似,但笔法更潇洒,画的人物身材修长,姿态飘逸。万历时期青花器的纹饰又变得繁密起来,器物上见缝插针,不留空白,内外都有纹饰,并喜欢纹饰混搭,如龙纹与人物、梅花与鱼藻、梵文与仕女等纹饰相互组合;这时期青花特有的补白纹饰有竹枝、折扇、折枝槐等;万历晚期纹饰变得粗糙,填色经常超出轮廓线,龙纹也画得草率,龙鳞用斜方格代替,显得呆滞无力。天启时期青花瓷器改变了元代至明早期规整写实的风格,纹饰多写意,人物都画得较小,这时特有的纹饰有莲花上托“寿”字,在莲花左右上方各伸出一变体莲叶;山石呈圭形或外形用内凹圆弧连成,又称花瓣边;三脚如意云纹,在云头左右上方和下方各有云脚向外伸出;八字状树,分桠呈八字形,右枝有时画一小鸟、梦幻图景等,这时期道教题材明显减少了。崇祯时期青花纹饰题材广泛,构图生动自然,如山水纹多用国画构图,青花瓷器上所绘刀马人物(或称战将纹)也很生动,这时期特有的纹饰有《赤壁赋》全文并苏东坡游赤壁图、鹅掌形(三角形)叶牡丹花、云脚内侧加点的卐字云、扁圆形较大的折枝果、满填藤蔓的缠枝葡萄、枯木寒鸦、双角灵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