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占据重要位置。分值大,难度高,但是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却常常忽略这个分值最大的模块。即使有相应的教学,恐怕收效也较小。本文以高考题目的具体实例入手,从学生作文这一行为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出发,指出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意义,倡导在教学過程中实践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思维加工
作文是高考试题中分值最大,也是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困惑的问题。究其原因,因为没有抓住写作这一行为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因素。仅就高考作文来看,完成这一道题的过程无外乎审题、立意、确定文体、拟写提纲、展开写作几个步骤,但是知道了这些,并不见得就能写出好的作文,甚至也难说能否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而决定这一“能否”的,正是背后经常被忽略了的思维。
原因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高考的作文题,给出了自2000年以来的一系列事实,要求“写一封信给2035年18岁的人读”。作文题中的关键要求,是“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阅读”等等。所谓的审题就是按照任务指令一步一步做。这就要自己的思维参与,分析每个关键时间点背后能有什么样的含义,能向哪些方面拓展,找出背后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的东西,抓住这个共同的东西,就可以定出立意了。而高考的其他作文题和这个其实是类似的,这个审题过程如出一辙,不过是把“两三个关键词”换成了“两三句”而已。
从对作文题的审题过程的梳理,可以从中看出,作文其实是对具体的文字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得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然后根据这些深层含义进行分析综合,得到具体立意,再外化为一篇文字,也就是“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过程。笔者认为,高考的作文题,无论出来什么样的题目,其实质不过是在考量考生面对所给材料时的这个思维加工过程。了解了这一本质内涵,那么作文题考什么,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化的要求。作文则是一个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放在高考这一特殊环境中,就更要求这一思维过程的直接迅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写好作文。那么,具体到高中作文的教学中,“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即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相应的句法文体等知识以外,还应该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做到文、思并举。
讲一点哲学
思维的层面,其实本身和哲学有着剪不断的联系。讲一点辩证法,学一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一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这些都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增添一些哲学意义上的思辨色彩。从前面所举高考题的实例来看,无论是关键词还是名言句子,好像其中并无联系,所给材料显得散乱,让人摸不着头脑。对待这样的语言材料,除了会概括其内涵之外,还要学会把一些形象的词汇和另外一些抽象的意义关联起来,然后再使这些抽象的意义之间发生关联,再度提炼概况,就容易形成写作的意旨,有了要写的中心意旨,作文就顺理成章了。
做一点引导
高中生的哲学思维相对欠缺,因此,在作文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时常贯彻一些哲学思维,是有必要的。更要从指导写作的角度加以引导,才能促使学生在思维层面有所转变。
高中生的特点是见而不思,尤其是对平常习惯了的事物,更缺乏一种深入思考的习惯。我们要时常给学生一点这种思维层面的引导,要让学生克服这种惰性,在“见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能够“想到”,引导学生学会看现象背后的东西,学会把“这一现象”和“其他现象”发生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这便是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了。
有一点训练
高中语文中的作文教学,可能多数是松散而随意的。作文水平的提高是要靠学生不断的训练,这固然不错,但作文的实践可能多数存在于文体、结构、语言等方面的锤炼,对于学生的思维层面,则可能有所忽视。诚然,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思维的参与,本身也是一种训练。但如前所述,学生常有一种思维上的惰性,这种自发的训练,于思维层面的影响,或许收效甚微,换言之,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可能有必要成为一种刻意。比如,梳理一些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做一些本质的探寻,成一些总结的文字,这样就可以完成一次刻意的训练。当然,简单不代表随意,所有的这些,都必须在一系列有序的课堂活动中完成,这样对学生来说,这正是一种“刻意”,只有让这种训练变成一种教学层面的严谨和正式,才会促使学生意识上的觉醒,才能更进一步影响其思维层面的种种因素来参与,久而久之,才有可能实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作文绝不是很多学生认为的无奈之举,也不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难以耕作的“自留地”,它必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作文要想获得发展,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思维层面的成熟和提高,作出文来,也就只是自我思维外化为文字的过程。
【本文系淮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说阅读与写作》(HBJK18006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濉溪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思维加工
作文是高考试题中分值最大,也是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困惑的问题。究其原因,因为没有抓住写作这一行为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因素。仅就高考作文来看,完成这一道题的过程无外乎审题、立意、确定文体、拟写提纲、展开写作几个步骤,但是知道了这些,并不见得就能写出好的作文,甚至也难说能否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而决定这一“能否”的,正是背后经常被忽略了的思维。
原因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高考的作文题,给出了自2000年以来的一系列事实,要求“写一封信给2035年18岁的人读”。作文题中的关键要求,是“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阅读”等等。所谓的审题就是按照任务指令一步一步做。这就要自己的思维参与,分析每个关键时间点背后能有什么样的含义,能向哪些方面拓展,找出背后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的东西,抓住这个共同的东西,就可以定出立意了。而高考的其他作文题和这个其实是类似的,这个审题过程如出一辙,不过是把“两三个关键词”换成了“两三句”而已。
从对作文题的审题过程的梳理,可以从中看出,作文其实是对具体的文字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得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然后根据这些深层含义进行分析综合,得到具体立意,再外化为一篇文字,也就是“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过程。笔者认为,高考的作文题,无论出来什么样的题目,其实质不过是在考量考生面对所给材料时的这个思维加工过程。了解了这一本质内涵,那么作文题考什么,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化的要求。作文则是一个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放在高考这一特殊环境中,就更要求这一思维过程的直接迅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写好作文。那么,具体到高中作文的教学中,“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即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相应的句法文体等知识以外,还应该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做到文、思并举。
讲一点哲学
思维的层面,其实本身和哲学有着剪不断的联系。讲一点辩证法,学一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一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这些都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增添一些哲学意义上的思辨色彩。从前面所举高考题的实例来看,无论是关键词还是名言句子,好像其中并无联系,所给材料显得散乱,让人摸不着头脑。对待这样的语言材料,除了会概括其内涵之外,还要学会把一些形象的词汇和另外一些抽象的意义关联起来,然后再使这些抽象的意义之间发生关联,再度提炼概况,就容易形成写作的意旨,有了要写的中心意旨,作文就顺理成章了。
做一点引导
高中生的哲学思维相对欠缺,因此,在作文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时常贯彻一些哲学思维,是有必要的。更要从指导写作的角度加以引导,才能促使学生在思维层面有所转变。
高中生的特点是见而不思,尤其是对平常习惯了的事物,更缺乏一种深入思考的习惯。我们要时常给学生一点这种思维层面的引导,要让学生克服这种惰性,在“见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能够“想到”,引导学生学会看现象背后的东西,学会把“这一现象”和“其他现象”发生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这便是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了。
有一点训练
高中语文中的作文教学,可能多数是松散而随意的。作文水平的提高是要靠学生不断的训练,这固然不错,但作文的实践可能多数存在于文体、结构、语言等方面的锤炼,对于学生的思维层面,则可能有所忽视。诚然,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思维的参与,本身也是一种训练。但如前所述,学生常有一种思维上的惰性,这种自发的训练,于思维层面的影响,或许收效甚微,换言之,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可能有必要成为一种刻意。比如,梳理一些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做一些本质的探寻,成一些总结的文字,这样就可以完成一次刻意的训练。当然,简单不代表随意,所有的这些,都必须在一系列有序的课堂活动中完成,这样对学生来说,这正是一种“刻意”,只有让这种训练变成一种教学层面的严谨和正式,才会促使学生意识上的觉醒,才能更进一步影响其思维层面的种种因素来参与,久而久之,才有可能实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作文绝不是很多学生认为的无奈之举,也不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难以耕作的“自留地”,它必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作文要想获得发展,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思维层面的成熟和提高,作出文来,也就只是自我思维外化为文字的过程。
【本文系淮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说阅读与写作》(HBJK18006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濉溪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