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飞天形象来自佛教,玉飞天自唐代开始进入玉器家族,几经变化,始终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但每个朝代的玉飞天都有各朝代的特点。笔者通过学习发现,唐代玉飞天的显著特征是其婀娜的身姿和袒露的上身;宋代的玉飞天略显呆板;辽金的玉飞天有北方的健硕;明代的玉飞天体型肥硕;清朝的玉飞天身姿优雅,做工极其精细。飞天作为佛教用物,其用途始终是业内讨论的焦点,因此文章探究了飞天在玉步摇耳珰等佩饰上的运用。
关键词:玉飞天;头饰;玉步摇;飞天艺术
1 中国玉飞天的起源
飞天形象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资料显示佛教中乾闼婆与紧那罗二神是飞天艺术形象的原型。二人原为夫妇,齐飞入极乐世界,弹琴唱歌,因而称之为飞天。
佛教艺术的深入传播使得飞天的形象出现在更多的物品上,如玉器、木雕、建筑构件的表面。据现有资料的记载用玉琢磨而成的飞天形象始于唐代。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中期及之前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经济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从未有过之繁荣,也因此出现了灿烂辉煌、举世瞩目的文化盛象。在这种欣欣向荣、一派祥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下,王侯将相之家多向往和追求神佛世界,因此当时流行的霓裳羽衣舞乐以及玉佩饰中都出现了不同形象的玉飞天。唐代开始直至此后的宋、辽、金、元、明、清都一直流行着玉器物上的飞天形象。而早期的飞天形象基本为男性,后期才逐渐演变为姿态各异的女性形象,玉器上所刻画的飞天形象也因此有所改变。
2 中国历代玉飞天的特点
2.1 唐代玉飞天
唐代的飞天如壁画飞天等都出现了祥云伴舞的形态,长飘带,或合十拿踏紫云,或双手过头,祥云在其头部上方,悠悠然似一幅飞翔曼舞的姿态。而唐代玉飞天的造型及风格特征与壁画飞天基本相同。玉飞天是唐代开始兴起的一种玉饰物图样或式样。唐代文字资料中有玉飞天的相关的记载,但在考古发掘中尚未有唐代玉飞天相关的玉器。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收藏了一些被断定为唐代玉飞天的相关佩饰。
图1中的玉飞天,主要纹饰为云纹和飞天造型,工艺为阴刻和镂雕。白玉飞天体态丰腴,与唐代仕女丰腴美的审美一致。双手平举,上身袒露,下身着紧身长裙,衣物线条轮廓清晰。
图2中的两件飞天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白玉、青玉镂空玉飞天,其主要纹饰有云纹和飞天像,工艺为镂雕和阴刻,玉质较好。此玉飞天头戴莲花帽,双手举起或托举,体态婀娜,流云曼舞,面相慈善。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唐代玉飞天的整体形象小,一般3~6厘米,基本为长方形片状、透雕、侧身飞舞的形象,此外,骨架较明显,面部表情端庄大方,体态丰腴,基本上是袒露上身,下身着长裙,脚踏流云;而有些玉飞天面带笑意,和善慈祥,手握祥物。唐代玉飞天的形象极大地吸收了当时造型艺术和绘画作品的特点,在玉飞天的作品中更加凸显了艺术魅力,少了几分匠气。
2.2 宋代玉飞天
宋代的玉飞天风格深受当时的佛教影响,崇尚修身养性的禅意,传世作品的玉飞天几乎都不追求形象的美,造型简单甚至生硬,多为粗犷简单的线条,缺乏唐代玉飞天的飘然之感。
图3中的白玉镂雕飛天身下有多个云纹相接,飞天的体态呆板,毫无婀娜可言,正如明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言:“宋工制玉,发古之巧,形后之拙,无奈宋人焉。”面部线条清晰,开脸甚至与宋代的童子造型相似,手托花苞,裹腿不露足,服饰虽有唐代的风韵但线条僵硬,这一点也与整个宋代清雅质朴的艺术风格相吻合。
2.3 辽代玉飞天
辽代的统治者是契丹族,因此包括玉飞天在内的各类艺术作品几乎都与以前的造型有一些差异,凸显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出土的玉飞天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图4中的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出土的5.2厘米、形似三角形的玉飞天,玉质一般,伴有褐色沁色,主要的工艺有阴刻和透雕。玉飞天五官清晰,头戴北方民族特色的平帽,上身着短袖,下身长裤。衣服上的纹饰由长短不一的阴刻线表现,身下浮动白云,体态轻盈,又不乏北方的健壮。双手合拢呈朝拜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4 元、明、清代玉飞天
元、明、清三代的玉器相对之前更多也更加复杂,玉器不仅仅是王公贵族的专用品,全国各地也出现了大量的玉作坊,玉器物也在民间大量出现,玉器物的商品化功能更加突出。与此同时,玉飞天的形象也被民间熟悉并喜爱,在造型风格上也体现了世俗之风和写实风格。如玉飞天整体形态增大,相较前朝更加厚实,凸显了工艺美、装饰美、商品化的特点。
图5中的明代玉飞天与一般的玉飞天不同,此玉飞天为戴帽的男性飞天造型,体态略显肥硕,五官清秀,露正脸,飘带抓在手中,还重点运用了剔地和圆雕工艺来表现飞天的肌肉与骨骼之美。此外,露足,腰处有复杂的阴刻线组成的华贵的腰带。这件玉器的主要工艺为阴刻和镂雕透雕,做工精细;玉质为优质的白玉,有糖色,并泛油脂光泽。
图6中的清代玉飞天做工精美,飞天身下有密集的云纹连成的云朵,飘带灵动,飘带中间有很深的阴刻线。飞天的身形更加写实,另外,此玉飞天最具特色的是双手手结法印,这也是清代人们对于宗教极致信仰的体现。
3 历代玉飞天的对比
3.1 整体大小
笔者通过对比不同玉飞天的具体尺寸发现,唐代和辽代的玉飞天的器形较小,大多3~6厘米,而宋代的大多在6厘米以上,元明清的玉飞天器形逐渐增大。
3.2 纹饰工艺及玉质
唐、宋、辽、金的纹饰工艺没有太大的差别,以云纹阴刻线为主,工艺包括阴刻和透雕镂雕。明清的工艺精致化,出现利用剔地等手法表现肌肉和手足。玉质逐渐向优质发展。
3.3 面部雕刻
从图1至图6的玉飞天面部特征不难得出,唐代的玉飞天面部雕刻较粗糙,寥寥几笔,而唐朝之后的玉飞天面部五官愈见清晰秀丽,面部表情慈祥和蔼。
3.4 身形姿态 各个朝代的玉飞天姿态都代表着该时代的文化特点。唐代的文化氛围开放,玉飞天的姿态婀娜;而宋代的玉飞天较呆板,姿态单一;辽金的玉飞天具有北方民族的特点,身姿较其他朝代的健壮。元明清的玉飞天姿态多样,有单一的,也有如图6中的身姿—流云似水。
3.5 服饰衣着
玉飞天的衣着极具时代特点。唐代的玉飞天衣着最为开放,上身多袒露,下身紧身长裤,且不露足;宋代的玉飞天衣着早期有唐代的风韵,但线条规范僵硬;辽代的玉飞天则身着短袖长裤,衣物线条柔和飘逸;明代的衣着华丽,但出现了裹腿露足的器形;清代的飞天衣着精致,更似仙子气质。
3.6 手势特征
玉飞天的手势各异,有平举,有高举挥舞,有手托祥物等。但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渗透,人们对佛的虔诚不断加深,玉飞天的手势由平举、高举挥舞、手托祥物逐渐演化出了双手合拢朝拜和手结法印。
4 玉飞天的佩戴用途初探
迄今为止,在收藏和文博业内对玉飞天的佩戴方式和使用一直有所研究,但未有统一的认定。部分学者认为玉飞天是用来镶嵌佛龛或佛坛座的,还有些学者认为玉飞天是虔诚信仰佛教的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佩戴的辟邪饰物。而作者通过对资料文献的研究发现,古代的一些头饰尤其是唐代权贵阶级佩戴的一些玉头饰如玉步摇,整个饰物由金或银镶嵌薄薄的有花鸟图样的玉片制作而成,而这种扁平三角形状的薄玉片和玉飞天通常所见的形状非常相似。其中,1993年上海明顾氏墓出土了一对白玉飞天簪饰(图7),位于发簪柄端,该对玉飞天饰物透雕和镂雕工艺十分精美,飞天袒露上半身,下着飘飘长裙,整体呈尖锥形。明显可见与图8中的唐代嵌金玉凤钗器形十分相似。这也为这种器形的玉飞天作为玉步摇挂佩耳珰等提供了证据。此外,唐代人高髻均为假发,在高耸的髻发上必须要佩戴有一定重量的玉步摇方显和谐。而唐代墓葬出土的玉凤簪组合之一的玉步摇基本都采用约0.7厘米的玉片,和故宫博物院清藏的玉飞天是一致的,而这一点也为玉飞天的佩戴提供了证据。
笔者由此得出玉飞天饰品应是古人头部的装饰,或者用金银镶嵌在发髻上作为发簪使用,或者是嵌缝在帽子上作为帽饰。笔者在研究玉飞天的過程中认识到,古人把玉飞天佩戴在身上不仅仅是对佛的敬仰,还有在玉飞天身上寄予的美好寓意,希望通过佩戴玉飞天饰物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5 小结
东汉末年,艺术在中原大地开始兴起,而飞天作为其中重要的文化象征也因此开始进入中原文明。在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碰撞的时期,儒家文化代表的礼仪玉器受压制,而飞天艺术却进一步的发展推广开了。自唐代出现玉飞天开始,飞天艺术就和玉器密不可分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玉飞天的纹饰工艺也在不断变化。
玉飞天从唐代袒露上身的丰腴姿态,到宋代呆板的形态,到辽金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壮硕体型,再到明代体型肥硕和清代精美写实的仙人姿态,工艺也从阴刻镂雕到用剔地来表现四肢、肌肉。玉飞天不仅仅是中国古代伟大而浪漫的艺术作品,更是人们心中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寄托。在朝代的更迭中,它的美好寓意越发的被古代人们所需要并进一步发展。
然而,玉飞天的用途向来颇有争议。笔者通过对佩戴方面的研究,认识到玉飞天在头饰上的运用,尤其是近三角厚片状的玉飞天,与玉步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也令笔者坚信,玉飞天作为头饰的可能性。作为头饰的玉飞天有着很不一般的意义,它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作为陪葬品时也是对逝者的祝福。
参考文献
[1]张泽莹.浅谈历代玉雕飞天的分期与特点[J].文物春秋,2000(6):57-61.
[2]徐文宁.古玉飞天佩的饰用方式初探[J].艺术市场,2007(1):82-83.
[3]蔡霞,宋家桂.悠悠曼舞玉飞天[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1):70-72.
[4]赵旻.中国古玉识真[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5]王晓强.中国记忆5000年:古玉里隐藏的秘密[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关键词:玉飞天;头饰;玉步摇;飞天艺术
1 中国玉飞天的起源
飞天形象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资料显示佛教中乾闼婆与紧那罗二神是飞天艺术形象的原型。二人原为夫妇,齐飞入极乐世界,弹琴唱歌,因而称之为飞天。
佛教艺术的深入传播使得飞天的形象出现在更多的物品上,如玉器、木雕、建筑构件的表面。据现有资料的记载用玉琢磨而成的飞天形象始于唐代。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中期及之前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经济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从未有过之繁荣,也因此出现了灿烂辉煌、举世瞩目的文化盛象。在这种欣欣向荣、一派祥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下,王侯将相之家多向往和追求神佛世界,因此当时流行的霓裳羽衣舞乐以及玉佩饰中都出现了不同形象的玉飞天。唐代开始直至此后的宋、辽、金、元、明、清都一直流行着玉器物上的飞天形象。而早期的飞天形象基本为男性,后期才逐渐演变为姿态各异的女性形象,玉器上所刻画的飞天形象也因此有所改变。
2 中国历代玉飞天的特点
2.1 唐代玉飞天
唐代的飞天如壁画飞天等都出现了祥云伴舞的形态,长飘带,或合十拿踏紫云,或双手过头,祥云在其头部上方,悠悠然似一幅飞翔曼舞的姿态。而唐代玉飞天的造型及风格特征与壁画飞天基本相同。玉飞天是唐代开始兴起的一种玉饰物图样或式样。唐代文字资料中有玉飞天的相关的记载,但在考古发掘中尚未有唐代玉飞天相关的玉器。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收藏了一些被断定为唐代玉飞天的相关佩饰。
图1中的玉飞天,主要纹饰为云纹和飞天造型,工艺为阴刻和镂雕。白玉飞天体态丰腴,与唐代仕女丰腴美的审美一致。双手平举,上身袒露,下身着紧身长裙,衣物线条轮廓清晰。
图2中的两件飞天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白玉、青玉镂空玉飞天,其主要纹饰有云纹和飞天像,工艺为镂雕和阴刻,玉质较好。此玉飞天头戴莲花帽,双手举起或托举,体态婀娜,流云曼舞,面相慈善。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唐代玉飞天的整体形象小,一般3~6厘米,基本为长方形片状、透雕、侧身飞舞的形象,此外,骨架较明显,面部表情端庄大方,体态丰腴,基本上是袒露上身,下身着长裙,脚踏流云;而有些玉飞天面带笑意,和善慈祥,手握祥物。唐代玉飞天的形象极大地吸收了当时造型艺术和绘画作品的特点,在玉飞天的作品中更加凸显了艺术魅力,少了几分匠气。
2.2 宋代玉飞天
宋代的玉飞天风格深受当时的佛教影响,崇尚修身养性的禅意,传世作品的玉飞天几乎都不追求形象的美,造型简单甚至生硬,多为粗犷简单的线条,缺乏唐代玉飞天的飘然之感。
图3中的白玉镂雕飛天身下有多个云纹相接,飞天的体态呆板,毫无婀娜可言,正如明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言:“宋工制玉,发古之巧,形后之拙,无奈宋人焉。”面部线条清晰,开脸甚至与宋代的童子造型相似,手托花苞,裹腿不露足,服饰虽有唐代的风韵但线条僵硬,这一点也与整个宋代清雅质朴的艺术风格相吻合。
2.3 辽代玉飞天
辽代的统治者是契丹族,因此包括玉飞天在内的各类艺术作品几乎都与以前的造型有一些差异,凸显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出土的玉飞天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图4中的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出土的5.2厘米、形似三角形的玉飞天,玉质一般,伴有褐色沁色,主要的工艺有阴刻和透雕。玉飞天五官清晰,头戴北方民族特色的平帽,上身着短袖,下身长裤。衣服上的纹饰由长短不一的阴刻线表现,身下浮动白云,体态轻盈,又不乏北方的健壮。双手合拢呈朝拜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4 元、明、清代玉飞天
元、明、清三代的玉器相对之前更多也更加复杂,玉器不仅仅是王公贵族的专用品,全国各地也出现了大量的玉作坊,玉器物也在民间大量出现,玉器物的商品化功能更加突出。与此同时,玉飞天的形象也被民间熟悉并喜爱,在造型风格上也体现了世俗之风和写实风格。如玉飞天整体形态增大,相较前朝更加厚实,凸显了工艺美、装饰美、商品化的特点。
图5中的明代玉飞天与一般的玉飞天不同,此玉飞天为戴帽的男性飞天造型,体态略显肥硕,五官清秀,露正脸,飘带抓在手中,还重点运用了剔地和圆雕工艺来表现飞天的肌肉与骨骼之美。此外,露足,腰处有复杂的阴刻线组成的华贵的腰带。这件玉器的主要工艺为阴刻和镂雕透雕,做工精细;玉质为优质的白玉,有糖色,并泛油脂光泽。
图6中的清代玉飞天做工精美,飞天身下有密集的云纹连成的云朵,飘带灵动,飘带中间有很深的阴刻线。飞天的身形更加写实,另外,此玉飞天最具特色的是双手手结法印,这也是清代人们对于宗教极致信仰的体现。
3 历代玉飞天的对比
3.1 整体大小
笔者通过对比不同玉飞天的具体尺寸发现,唐代和辽代的玉飞天的器形较小,大多3~6厘米,而宋代的大多在6厘米以上,元明清的玉飞天器形逐渐增大。
3.2 纹饰工艺及玉质
唐、宋、辽、金的纹饰工艺没有太大的差别,以云纹阴刻线为主,工艺包括阴刻和透雕镂雕。明清的工艺精致化,出现利用剔地等手法表现肌肉和手足。玉质逐渐向优质发展。
3.3 面部雕刻
从图1至图6的玉飞天面部特征不难得出,唐代的玉飞天面部雕刻较粗糙,寥寥几笔,而唐朝之后的玉飞天面部五官愈见清晰秀丽,面部表情慈祥和蔼。
3.4 身形姿态 各个朝代的玉飞天姿态都代表着该时代的文化特点。唐代的文化氛围开放,玉飞天的姿态婀娜;而宋代的玉飞天较呆板,姿态单一;辽金的玉飞天具有北方民族的特点,身姿较其他朝代的健壮。元明清的玉飞天姿态多样,有单一的,也有如图6中的身姿—流云似水。
3.5 服饰衣着
玉飞天的衣着极具时代特点。唐代的玉飞天衣着最为开放,上身多袒露,下身紧身长裤,且不露足;宋代的玉飞天衣着早期有唐代的风韵,但线条规范僵硬;辽代的玉飞天则身着短袖长裤,衣物线条柔和飘逸;明代的衣着华丽,但出现了裹腿露足的器形;清代的飞天衣着精致,更似仙子气质。
3.6 手势特征
玉飞天的手势各异,有平举,有高举挥舞,有手托祥物等。但随着佛教文化的不断渗透,人们对佛的虔诚不断加深,玉飞天的手势由平举、高举挥舞、手托祥物逐渐演化出了双手合拢朝拜和手结法印。
4 玉飞天的佩戴用途初探
迄今为止,在收藏和文博业内对玉飞天的佩戴方式和使用一直有所研究,但未有统一的认定。部分学者认为玉飞天是用来镶嵌佛龛或佛坛座的,还有些学者认为玉飞天是虔诚信仰佛教的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佩戴的辟邪饰物。而作者通过对资料文献的研究发现,古代的一些头饰尤其是唐代权贵阶级佩戴的一些玉头饰如玉步摇,整个饰物由金或银镶嵌薄薄的有花鸟图样的玉片制作而成,而这种扁平三角形状的薄玉片和玉飞天通常所见的形状非常相似。其中,1993年上海明顾氏墓出土了一对白玉飞天簪饰(图7),位于发簪柄端,该对玉飞天饰物透雕和镂雕工艺十分精美,飞天袒露上半身,下着飘飘长裙,整体呈尖锥形。明显可见与图8中的唐代嵌金玉凤钗器形十分相似。这也为这种器形的玉飞天作为玉步摇挂佩耳珰等提供了证据。此外,唐代人高髻均为假发,在高耸的髻发上必须要佩戴有一定重量的玉步摇方显和谐。而唐代墓葬出土的玉凤簪组合之一的玉步摇基本都采用约0.7厘米的玉片,和故宫博物院清藏的玉飞天是一致的,而这一点也为玉飞天的佩戴提供了证据。
笔者由此得出玉飞天饰品应是古人头部的装饰,或者用金银镶嵌在发髻上作为发簪使用,或者是嵌缝在帽子上作为帽饰。笔者在研究玉飞天的過程中认识到,古人把玉飞天佩戴在身上不仅仅是对佛的敬仰,还有在玉飞天身上寄予的美好寓意,希望通过佩戴玉飞天饰物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5 小结
东汉末年,艺术在中原大地开始兴起,而飞天作为其中重要的文化象征也因此开始进入中原文明。在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碰撞的时期,儒家文化代表的礼仪玉器受压制,而飞天艺术却进一步的发展推广开了。自唐代出现玉飞天开始,飞天艺术就和玉器密不可分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玉飞天的纹饰工艺也在不断变化。
玉飞天从唐代袒露上身的丰腴姿态,到宋代呆板的形态,到辽金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壮硕体型,再到明代体型肥硕和清代精美写实的仙人姿态,工艺也从阴刻镂雕到用剔地来表现四肢、肌肉。玉飞天不仅仅是中国古代伟大而浪漫的艺术作品,更是人们心中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寄托。在朝代的更迭中,它的美好寓意越发的被古代人们所需要并进一步发展。
然而,玉飞天的用途向来颇有争议。笔者通过对佩戴方面的研究,认识到玉飞天在头饰上的运用,尤其是近三角厚片状的玉飞天,与玉步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也令笔者坚信,玉飞天作为头饰的可能性。作为头饰的玉飞天有着很不一般的意义,它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作为陪葬品时也是对逝者的祝福。
参考文献
[1]张泽莹.浅谈历代玉雕飞天的分期与特点[J].文物春秋,2000(6):57-61.
[2]徐文宁.古玉飞天佩的饰用方式初探[J].艺术市场,2007(1):82-83.
[3]蔡霞,宋家桂.悠悠曼舞玉飞天[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1):70-72.
[4]赵旻.中国古玉识真[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5]王晓强.中国记忆5000年:古玉里隐藏的秘密[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