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夏天,成千上万的以色列民众走向街头,他们挥舞着手臂,高呼“革命”。面对物价飞涨,生活成本急剧增高和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公,他们不再沉默。在罗斯柴尔德林荫大道两旁,示威人群搭起帐篷,向内塔尼亚胡政府抗议。2013年1月23日,这些搭帐篷的以色列人表示,他们已经把不满诉诸选票,他们这一次选出了一个自己的心仪领袖,亚伊尔·拉皮德。
“国王”缔造者
拉皮德,49岁,以色列“拥有未来党”领导人。这位电视主播出身的新闻评论员拉皮德虽然是第一次参加竞选,但是在感性认知的层面,他才是以色列大选的真正赢家。出身媒体,外形英俊,虽然参政不到一年,但是拉皮德已经拥有很高的人气。这一次的大选中,拥有未来党在以色列议会大选中斩获19个议席,这个数字仅次于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使得该党成为议会第二大政党。一时间,以色列左右翼政党都争相拉拢拉皮德,希望能同其结盟。这让拉皮德俨然成为未来可以左右以色列政坛“颜色”的人物。
一年前,也就是2012年4月30日,当拉皮德正式注册组建拥有未来党时,兴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料到这个新党会在大选中一鸣惊人。在2013年1月22日结束的以色列第19届议会选举中,拥有未来党获得19个议席,一时间炙手可热。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有不少选票来自于原本支持执政党利库德集团的选民。利库德集团原本以为只会输掉少许的选票,可没想到会输这么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次选举是一个新党派的胜利。
这次选举过后,利库德集团的席位从42个减少为31个。虽然保住了第一大党的位置,但是实力却大大削弱。而如果利库德能够成功联盟拥有未来党,那么右翼势力将在以色列政坛迈出重要的一步。显然,拉皮德已成为“造王者”。
“一个正常的以色列”,这是拉皮德的竞选口号。和老牌政客不同,拉皮德的纲领中很少有“巴以冲突”“安全威胁”这类的字眼,他看重的是普通以色列人的生活。拉皮德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努力想让人们知道,政治是关乎我们自身的东西,关乎平等地承担义务,关乎居者有其屋,关乎教育,关乎中产阶级的痛苦挣扎。”
而支持者也非常认同这些观点。有选民说:“他知道该如何兜售这些梦想,而我们则追随他的梦想。”其实对于这个外形英俊、煽情能力极强的“造梦者”,以色列人一点都不陌生。拉皮德曾是知名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还在报纸上撰写专栏,拍过电影,写过歌,常以时尚的黑色装扮在公开场合露面,举止文雅,镜头感极好。
时势造英雄
当然,这些都还不算是拉皮德的全部标签。拉皮德的父亲汤米·拉皮德是二战大屠杀的幸存者。1948年,老拉皮德移民以色列,是以色列著名记者和政治家。2003年的议会选举中,汤米·拉皮德领导的非宗教自由党派变革党曾斩获15个议席,成为议会第三大党。当时他受邀加入沙龙领导的联合政府,担任副总理和司法部长。
2008年,老拉皮德去世,儿子小拉皮德便撰写了一部以其父亲为原型的传记类作品,讲述了老拉皮德的政坛往事。在书中,小拉皮德这么写道:“去世前四天,父亲曾对我说,‘亚伊尔,我把这个家和这个国家都留给你了’。”
出身名门,拥有超凡的个人魅力,政治主张务实温和,这些都是拉皮德成为政坛黑马的原因。但熟悉以色列政坛的人都知道,拉皮德能脱颖而出,内塔尼亚胡才是最大的“助推器”。拉皮德的脱颖而出,折射出内塔尼亚胡的褪色。尽管保住了议会第一大党,但是内塔尼亚胡和利库德还是看到了以色列民众对自己的不满和否定。
黛弗妮,曾是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一名视频编辑。2011年7月,由于自己居住的大楼装修,25岁的黛弗妮到处寻找落脚处。然而,令她吃惊的是,特拉维夫的公寓租金已经涨到令她难以承受的地步。随后,黛弗妮组织一批人在广场上搭起了帐篷,向政府抗议,要求降低房价。她还将拍的照片上传到Facebook上,号召网民一起来加入到抗议中。渐渐地,这个队伍越来越大,到2011年9月,在以色列全国700多万人口中,上街抗议人数已达到43万,形成以色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群众抗议活动。
民意调查显示,有90%的以色列人对这一抗议活动表示支持;75%的民众认为与伊朗核武器相比,社会和经济危机是更大的威胁,贫困问题和社会不公是以色列国民最关注的公共问题;56%的人承认,贫困问题是影响其大选投票的因素。近一年来,内塔尼亚胡政府一直在描绘以色列经济发展的“千里嘉禾图”,然而实际情况已经让民众难以承受。在普通以色列人看来,发展经济并不是根本目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应有目标。
对此,拉皮德开始站出来,表达不满。2011年7月20日,上街示威开始后的第二周,拉皮德就发表专栏文章《以色列的努力反抗》,将批评矛头直指内塔尼亚胡政府。9个月后,拉皮德辞去电视台主播的职务,开始组建拥有未来党,正式转战政坛。
复杂的外交现实
当选举计票结果公布之后,内塔尼亚胡对媒体作出了这样一个承诺:他将成立一个最具有包容性的政府来解决国内问题。而媒体也注意到,在竞选期间,内塔尼亚胡很少涉足国内问题。而这番话更像是说给拉皮德听的,他的意图很明显:拉拢这位“造王者”。事实上,在选举结果公布之后,内塔尼亚胡在第一时间给拉皮德打了个电话。在电话中,内塔尼亚胡饱有暗示地表示:“我们将有机会大干一场。”
其实拉皮德和内塔尼亚胡并非迥异的陌路人。两人都出身名门,口才出众,善于和媒体打交道。和拉皮德一样,内塔尼亚胡从政之初也曾被评选为以色列“最性感先生”。但是国际社会更关注的是两人在巴以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内塔尼亚胡是典型鹰派,性格强硬,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他坚持加强军备,增加对哈马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军事压力,停停打打,以打促谈;对宿敌伊朗更是摩拳擦掌。拉皮德则主张承认巴勒斯坦国,与巴方展开和平谈判。拉皮德曾打了个很巧妙的比喻:“我们并不寻求与巴勒斯坦的幸福婚姻,而是试图找到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离婚协议。”但同时,拉皮德认同应保留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居住区,为此他还特意将自己的首场竞选活动选在约旦河西岸的一个犹太人定居点。
2013年1月24日下午,内塔尼亚胡在耶路撒冷的总理官邸会见了拉皮德,两人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会谈。据以色列《新消息报》报道,内塔尼亚胡有意邀请拉皮德担任以色列的外交部长或者财政部长。而最近的一项民调显示,40%的以色列人希望在4年之内看到拉皮德成为以色列总理。
内塔尼亚胡现在试图同化拉皮德,一旦两人合流,那么未来的以色列将出现一个中右翼政府,立场偏向温和。而从巴勒斯坦的角度来看,如果说这一次的赢家是以色列的选民,那么右翼立场的联合政府仍然是断送掉巴以和平进程的推手。即便是由拉皮德入阁,甚至未来由拉皮德执政,他依然无法回避他力图淡化的巴以问题。因此,对于这位“造王者”来说,选举的胜利只是第一步,而真正考验他的还在后面。
“国王”缔造者
拉皮德,49岁,以色列“拥有未来党”领导人。这位电视主播出身的新闻评论员拉皮德虽然是第一次参加竞选,但是在感性认知的层面,他才是以色列大选的真正赢家。出身媒体,外形英俊,虽然参政不到一年,但是拉皮德已经拥有很高的人气。这一次的大选中,拥有未来党在以色列议会大选中斩获19个议席,这个数字仅次于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使得该党成为议会第二大政党。一时间,以色列左右翼政党都争相拉拢拉皮德,希望能同其结盟。这让拉皮德俨然成为未来可以左右以色列政坛“颜色”的人物。
一年前,也就是2012年4月30日,当拉皮德正式注册组建拥有未来党时,兴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料到这个新党会在大选中一鸣惊人。在2013年1月22日结束的以色列第19届议会选举中,拥有未来党获得19个议席,一时间炙手可热。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有不少选票来自于原本支持执政党利库德集团的选民。利库德集团原本以为只会输掉少许的选票,可没想到会输这么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次选举是一个新党派的胜利。
这次选举过后,利库德集团的席位从42个减少为31个。虽然保住了第一大党的位置,但是实力却大大削弱。而如果利库德能够成功联盟拥有未来党,那么右翼势力将在以色列政坛迈出重要的一步。显然,拉皮德已成为“造王者”。
“一个正常的以色列”,这是拉皮德的竞选口号。和老牌政客不同,拉皮德的纲领中很少有“巴以冲突”“安全威胁”这类的字眼,他看重的是普通以色列人的生活。拉皮德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努力想让人们知道,政治是关乎我们自身的东西,关乎平等地承担义务,关乎居者有其屋,关乎教育,关乎中产阶级的痛苦挣扎。”
而支持者也非常认同这些观点。有选民说:“他知道该如何兜售这些梦想,而我们则追随他的梦想。”其实对于这个外形英俊、煽情能力极强的“造梦者”,以色列人一点都不陌生。拉皮德曾是知名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还在报纸上撰写专栏,拍过电影,写过歌,常以时尚的黑色装扮在公开场合露面,举止文雅,镜头感极好。
时势造英雄
当然,这些都还不算是拉皮德的全部标签。拉皮德的父亲汤米·拉皮德是二战大屠杀的幸存者。1948年,老拉皮德移民以色列,是以色列著名记者和政治家。2003年的议会选举中,汤米·拉皮德领导的非宗教自由党派变革党曾斩获15个议席,成为议会第三大党。当时他受邀加入沙龙领导的联合政府,担任副总理和司法部长。
2008年,老拉皮德去世,儿子小拉皮德便撰写了一部以其父亲为原型的传记类作品,讲述了老拉皮德的政坛往事。在书中,小拉皮德这么写道:“去世前四天,父亲曾对我说,‘亚伊尔,我把这个家和这个国家都留给你了’。”
出身名门,拥有超凡的个人魅力,政治主张务实温和,这些都是拉皮德成为政坛黑马的原因。但熟悉以色列政坛的人都知道,拉皮德能脱颖而出,内塔尼亚胡才是最大的“助推器”。拉皮德的脱颖而出,折射出内塔尼亚胡的褪色。尽管保住了议会第一大党,但是内塔尼亚胡和利库德还是看到了以色列民众对自己的不满和否定。
黛弗妮,曾是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一名视频编辑。2011年7月,由于自己居住的大楼装修,25岁的黛弗妮到处寻找落脚处。然而,令她吃惊的是,特拉维夫的公寓租金已经涨到令她难以承受的地步。随后,黛弗妮组织一批人在广场上搭起了帐篷,向政府抗议,要求降低房价。她还将拍的照片上传到Facebook上,号召网民一起来加入到抗议中。渐渐地,这个队伍越来越大,到2011年9月,在以色列全国700多万人口中,上街抗议人数已达到43万,形成以色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群众抗议活动。
民意调查显示,有90%的以色列人对这一抗议活动表示支持;75%的民众认为与伊朗核武器相比,社会和经济危机是更大的威胁,贫困问题和社会不公是以色列国民最关注的公共问题;56%的人承认,贫困问题是影响其大选投票的因素。近一年来,内塔尼亚胡政府一直在描绘以色列经济发展的“千里嘉禾图”,然而实际情况已经让民众难以承受。在普通以色列人看来,发展经济并不是根本目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应有目标。
对此,拉皮德开始站出来,表达不满。2011年7月20日,上街示威开始后的第二周,拉皮德就发表专栏文章《以色列的努力反抗》,将批评矛头直指内塔尼亚胡政府。9个月后,拉皮德辞去电视台主播的职务,开始组建拥有未来党,正式转战政坛。
复杂的外交现实
当选举计票结果公布之后,内塔尼亚胡对媒体作出了这样一个承诺:他将成立一个最具有包容性的政府来解决国内问题。而媒体也注意到,在竞选期间,内塔尼亚胡很少涉足国内问题。而这番话更像是说给拉皮德听的,他的意图很明显:拉拢这位“造王者”。事实上,在选举结果公布之后,内塔尼亚胡在第一时间给拉皮德打了个电话。在电话中,内塔尼亚胡饱有暗示地表示:“我们将有机会大干一场。”
其实拉皮德和内塔尼亚胡并非迥异的陌路人。两人都出身名门,口才出众,善于和媒体打交道。和拉皮德一样,内塔尼亚胡从政之初也曾被评选为以色列“最性感先生”。但是国际社会更关注的是两人在巴以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内塔尼亚胡是典型鹰派,性格强硬,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他坚持加强军备,增加对哈马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军事压力,停停打打,以打促谈;对宿敌伊朗更是摩拳擦掌。拉皮德则主张承认巴勒斯坦国,与巴方展开和平谈判。拉皮德曾打了个很巧妙的比喻:“我们并不寻求与巴勒斯坦的幸福婚姻,而是试图找到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离婚协议。”但同时,拉皮德认同应保留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居住区,为此他还特意将自己的首场竞选活动选在约旦河西岸的一个犹太人定居点。
2013年1月24日下午,内塔尼亚胡在耶路撒冷的总理官邸会见了拉皮德,两人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会谈。据以色列《新消息报》报道,内塔尼亚胡有意邀请拉皮德担任以色列的外交部长或者财政部长。而最近的一项民调显示,40%的以色列人希望在4年之内看到拉皮德成为以色列总理。
内塔尼亚胡现在试图同化拉皮德,一旦两人合流,那么未来的以色列将出现一个中右翼政府,立场偏向温和。而从巴勒斯坦的角度来看,如果说这一次的赢家是以色列的选民,那么右翼立场的联合政府仍然是断送掉巴以和平进程的推手。即便是由拉皮德入阁,甚至未来由拉皮德执政,他依然无法回避他力图淡化的巴以问题。因此,对于这位“造王者”来说,选举的胜利只是第一步,而真正考验他的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