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所以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而言,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生涯的规划,注重个人与职业的关系,这种关系范畴,在美学的视野里,便依次表现为个人与职业二者之间的认识关系、功利关系、伦理关系和审美关系,这四种关系结成一种递进式的关系链条,最终并全部的展现职业教育的美学本质——即“职业生活本质的教育”。所以,职业教育的美学本质必然在人的本质与职业本质之间探寻,表现为对学生进行个人职业生活本质的认识和实践的教育。
当然,抽象的谈论职业教育的美学本质是毫无意义的,作为职业教育的元价值,应具体化的指导职业教育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宗旨以及教育模式等实践环节的确立和完善,实现职业教育美学本质的美育功能是美学视野研究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表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上,就是不断促进职业与学生个体之间在认识关系、功利关系、伦理关系和审美关系中更高层次的关系结合,使学生首先从“知业”到实现“就业”、再实现“敬业”并最终达到“乐业”。因此,“知业”、“就业”、“敬业”和“乐业”是职业生活本质的实际再现,是职业教育的四个境界。
职业教育的“四境界”
1、“知业”——职业教育的第一境界
“知业”的内涵主要包括对职业(或行业)的认知,表现为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职业基本素质的不断完善。实现“知业”是职业院校培育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认识基础,是职业教育职业定向教育功能的体现,是职业教育的第一境界。
“知业”在职业与个人审美关系中,是第一阶段——认识关系的体现,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认识职业的特征、本质、联系和规律,不断扩大、提高和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形成将来职业劳动的内在力量。因而说,这种认识关系是以合乎职业发展的规律性为指归,是合规律性的认识,是求真的过程。当然,“知业”不仅是学生在职业学校里的学习目的,随着职业的变化和发展,“知业”是一个不断的认识过程。而认识的结果——职业志向或理想的确立,则是人对职业的掌握和对自身掌握的希冀,是人职业化、社会化的前提,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物化的精神根源,是从“知业”第一境界到“就业”第二境界的桥梁。
2、“就业”——职业教育的第二境界
“就业”的内涵比较广,指在学生对自我智力、身体、性格、志趣等的认知基础上,确立职业取向,正确进行职业选择,谋得了合适的职业岗位并不断提高职业适应性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注意,这里的就业包含两层含义,不仅是指谋得职业,找到了岗位;还指创立职业,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谋业,是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更高的要求,是对自我潜能更大程度的开发。实现学生成功就业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导向,是由学生(准职业人)转向职业人、实现职业生活本质的实践第一步,是职业教育实现学生学会自我认、自我定位的功能体现,是职业教育的第二境界。
“就业“”为职业与个人审美关系中第二阶段——功利关系的体现。表现为是职业的存在与人的实际需要之间的关系。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安全、衣食住行、尊重与爱等等。所以,“就业”教育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身职业愿望的目的性为指归,是合目的性的教育,是学生实现职业对自身的意义的过程,是求善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物质基础。就业的本质就是劳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认为“劳动创造了美”,然而这是从劳动的整个过程中来说的,在职业生活的起始——就业阶段,我们说劳动为职业教育美学本质的实现提供了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条件,从而使学生创造美、感受美成为可能。
当前,很多职业学校在教育理念上把“就业为导向”错误地理解为“以就业为宗旨”,把就业率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最终目标,作为“指挥棒”,这必然会导致职业教育办学的功利主义倾向,使职业教育逐渐脱离其育人本质。可以说,无论从教育学还是从美学的角度,职业教育绝不仅是职业培训所,绝不仅是为生产流水线制造大批会说话的现代“工具”,这是“制器”教育,而非“育人”;是“半人”教育,而非“完人”教育。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下,学生会迷失自我,离美的职业生活本质渐行渐远;学校会走向发展的死胡同。所以摒弃狭隘的就业导向观,不仅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3、“敬业”——职业教育的第三境界
“敬业”指对职业的敬重、自信、荣誉感、责任感,是一种在职业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职业道德情感,是尊重职业和尊重自己的统一。“敬业”教育克服了单纯的就业教育的见物不见人的倾向,较好的体现了育人的社会功能,是职业教育实现学生在职业生活中自我成长的功能,是职业教育的第三境界。
“敬业”作为职业与个人审美关系中第三阶段——伦理关系的体现,其产生及要求符合审美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职业者之间人与人的关系,调节凝结成为了超生物意义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意志,“团结他人,服务群众”成为人与人的关系体现;劳动本身也超越了满足人为需要的目的,“勤劳”、“忠诚”、“自信”、“精益求精”凝结成的职业与人之间的社会伦理尺度。
“敬业”作为具有道德倾向性的评价力量,会使自己在做错事后感到悔恨、自责,从而进一步明辨是非、善恶、荣辱。在职业教育中,敬业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职业观教育、职业规范纪律教育、职业事业心教育等环节。对于学生而言,“敬业”是寻求职业生活中更高的善。
4、“乐业”——职业教育的第四境界
“乐业”即职业已成为快乐的源泉,成为创造、体验、享受生活美好、生命美好、自然美好的源泉,是职业教育帮助学生自我超越的功能的体现,是职业教育的第四境界。
“乐业” 是一种至善,至善便是美。是职业与人生在审美关系上的体现,是职业生活美学本质的最高的和最终的展示。马克思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这一命题,意思是说:人在职业生活中创造着美的事物(产品),同时也创造越来越回鉴赏美的自己,这本质上就是“乐业”境界的实现。在乐业中,职业对于人不仅是生存、规范的意义,已上升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心灵的体验,不仅发现了自我,而且实现了自我超越。
职业教育“四境界”是职业教育美学本质美育功能的外化“四境界”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美学本质美育功能的现实化,职业生活的真、善、美本质得以全部实现。“四境界’教育不仅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教育的统一,而且是社会本位教育与人本本位教育的统一,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职业与人的发展中寻求二者最佳的关系状态:一方面实现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全面发展,使人的职业化;一方面实现职业在按照人的目的性发展,实现职业的人化;并最终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与共赢,实现和谐统一。
总之,我们论述美学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本质,意义不仅是在美学与职业教育学之间做跨学科的研究,而是用美学的原理使职业教育与美育结合,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因为审美教育--教育富有美感的人——是人应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全面复归”的历史任务。这里的“人的全面复归”内在的包含在职业生活中的“复归”;因此美育中“全面复归’与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当然,抽象的谈论职业教育的美学本质是毫无意义的,作为职业教育的元价值,应具体化的指导职业教育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宗旨以及教育模式等实践环节的确立和完善,实现职业教育美学本质的美育功能是美学视野研究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表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上,就是不断促进职业与学生个体之间在认识关系、功利关系、伦理关系和审美关系中更高层次的关系结合,使学生首先从“知业”到实现“就业”、再实现“敬业”并最终达到“乐业”。因此,“知业”、“就业”、“敬业”和“乐业”是职业生活本质的实际再现,是职业教育的四个境界。
职业教育的“四境界”
1、“知业”——职业教育的第一境界
“知业”的内涵主要包括对职业(或行业)的认知,表现为职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职业基本素质的不断完善。实现“知业”是职业院校培育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认识基础,是职业教育职业定向教育功能的体现,是职业教育的第一境界。
“知业”在职业与个人审美关系中,是第一阶段——认识关系的体现,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认识职业的特征、本质、联系和规律,不断扩大、提高和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形成将来职业劳动的内在力量。因而说,这种认识关系是以合乎职业发展的规律性为指归,是合规律性的认识,是求真的过程。当然,“知业”不仅是学生在职业学校里的学习目的,随着职业的变化和发展,“知业”是一个不断的认识过程。而认识的结果——职业志向或理想的确立,则是人对职业的掌握和对自身掌握的希冀,是人职业化、社会化的前提,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物化的精神根源,是从“知业”第一境界到“就业”第二境界的桥梁。
2、“就业”——职业教育的第二境界
“就业”的内涵比较广,指在学生对自我智力、身体、性格、志趣等的认知基础上,确立职业取向,正确进行职业选择,谋得了合适的职业岗位并不断提高职业适应性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注意,这里的就业包含两层含义,不仅是指谋得职业,找到了岗位;还指创立职业,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谋业,是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更高的要求,是对自我潜能更大程度的开发。实现学生成功就业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导向,是由学生(准职业人)转向职业人、实现职业生活本质的实践第一步,是职业教育实现学生学会自我认、自我定位的功能体现,是职业教育的第二境界。
“就业“”为职业与个人审美关系中第二阶段——功利关系的体现。表现为是职业的存在与人的实际需要之间的关系。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安全、衣食住行、尊重与爱等等。所以,“就业”教育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身职业愿望的目的性为指归,是合目的性的教育,是学生实现职业对自身的意义的过程,是求善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物质基础。就业的本质就是劳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认为“劳动创造了美”,然而这是从劳动的整个过程中来说的,在职业生活的起始——就业阶段,我们说劳动为职业教育美学本质的实现提供了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条件,从而使学生创造美、感受美成为可能。
当前,很多职业学校在教育理念上把“就业为导向”错误地理解为“以就业为宗旨”,把就业率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最终目标,作为“指挥棒”,这必然会导致职业教育办学的功利主义倾向,使职业教育逐渐脱离其育人本质。可以说,无论从教育学还是从美学的角度,职业教育绝不仅是职业培训所,绝不仅是为生产流水线制造大批会说话的现代“工具”,这是“制器”教育,而非“育人”;是“半人”教育,而非“完人”教育。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下,学生会迷失自我,离美的职业生活本质渐行渐远;学校会走向发展的死胡同。所以摒弃狭隘的就业导向观,不仅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3、“敬业”——职业教育的第三境界
“敬业”指对职业的敬重、自信、荣誉感、责任感,是一种在职业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职业道德情感,是尊重职业和尊重自己的统一。“敬业”教育克服了单纯的就业教育的见物不见人的倾向,较好的体现了育人的社会功能,是职业教育实现学生在职业生活中自我成长的功能,是职业教育的第三境界。
“敬业”作为职业与个人审美关系中第三阶段——伦理关系的体现,其产生及要求符合审美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职业者之间人与人的关系,调节凝结成为了超生物意义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意志,“团结他人,服务群众”成为人与人的关系体现;劳动本身也超越了满足人为需要的目的,“勤劳”、“忠诚”、“自信”、“精益求精”凝结成的职业与人之间的社会伦理尺度。
“敬业”作为具有道德倾向性的评价力量,会使自己在做错事后感到悔恨、自责,从而进一步明辨是非、善恶、荣辱。在职业教育中,敬业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职业观教育、职业规范纪律教育、职业事业心教育等环节。对于学生而言,“敬业”是寻求职业生活中更高的善。
4、“乐业”——职业教育的第四境界
“乐业”即职业已成为快乐的源泉,成为创造、体验、享受生活美好、生命美好、自然美好的源泉,是职业教育帮助学生自我超越的功能的体现,是职业教育的第四境界。
“乐业” 是一种至善,至善便是美。是职业与人生在审美关系上的体现,是职业生活美学本质的最高的和最终的展示。马克思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这一命题,意思是说:人在职业生活中创造着美的事物(产品),同时也创造越来越回鉴赏美的自己,这本质上就是“乐业”境界的实现。在乐业中,职业对于人不仅是生存、规范的意义,已上升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心灵的体验,不仅发现了自我,而且实现了自我超越。
职业教育“四境界”是职业教育美学本质美育功能的外化“四境界”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美学本质美育功能的现实化,职业生活的真、善、美本质得以全部实现。“四境界’教育不仅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教育的统一,而且是社会本位教育与人本本位教育的统一,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职业与人的发展中寻求二者最佳的关系状态:一方面实现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全面发展,使人的职业化;一方面实现职业在按照人的目的性发展,实现职业的人化;并最终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与共赢,实现和谐统一。
总之,我们论述美学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本质,意义不仅是在美学与职业教育学之间做跨学科的研究,而是用美学的原理使职业教育与美育结合,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因为审美教育--教育富有美感的人——是人应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全面复归”的历史任务。这里的“人的全面复归”内在的包含在职业生活中的“复归”;因此美育中“全面复归’与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