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初步实施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_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生活化是基于“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而要实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必须合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分别从时间、空间、认知和程度四个视角,提出和探讨“生活化”教学内容应当具备的“时效性”、“近距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等四大特征。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时效性 近距性 现实性针对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1]。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学生生活的联系。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200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2],教学要“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这表明“生活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江苏省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先行省份,笔者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落实这一理念,以期与新课程一同成长。那么如何让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更“生活化”呢?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在时间上突出“时效性”
  
  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然而思想政治教材往往滞后于时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和改造,要把源于社会生活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现象及时地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一般来说,时效性越强,即实际问题离某一教学内容的时间越近,则结合度越高。例如,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涉及党和政府有关知识点的时候,我们要把每年的“两会”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联系这一实际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就会热烈发言,争论不休,产生对政府职能、党的执政方式和党政关系等问题的兴趣。再如,笔者在“2006年镇江市教学质量效益年”展示课比赛中,上《经济生活》“经济全球化”一课时,恰逢圣诞节,笔者就从过圣诞节展开,讲圣诞节的由来、如何传到中国、中国的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等等,把本课的知识点剖析得淋漓尽致,学生也是过了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圣诞节。我想,这一节课对于学生来讲肯定是终生难忘的,因为它不仅时效性很强,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同样,这一节课也得到了听课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下面,笔者尝试就某一课题的教学,探讨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时间方面是如何注重突出“时效性”的。
  课题:《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3]
  教学目标:本课主要通过关注我国政府的表现,明确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从而做出了解政府、理解政府、相信政府,进而支持政府和监督政府的价值选择,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提高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政府观、公民观。
  做法一: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危难之中见‘公仆’本色”的情境,于是有些老师认为既然是教材提供的,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不加以充分利用呢?因此,教师花大功夫制作了flash动画《行进在无畏的行列中》,或上网下载当时的一些录像资料,试图再现当时的真实情景,从声音、图像等各个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这也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方式。然后结合政府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判断政府履行何种职能。
  做法二:列举生活中的典型实例,说明政府履行什么职能。特别凑巧的是上课时间与“两会”召开的时间相当,老师就可以列举《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来判断、体验和感悟。
  比较以上两种不同做法,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种做法要优于第一种,因为它的时效性较强。“非典”发生在2003年,现在的高一、高二学生当时在念小学三四年级,五六年的时间过去了,学生又会留下多少感性认识呢?有老师说,把它换成“猪流感”会新鲜一些。可是,就全国而言,出现“猪流感”的地方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地方的学生仅仅听说过,他们怎么能体验政府履行了何种职能呢?要说体验,或许只能体验到当时“非典”或“猪流感”的可怕,体验到政府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所以,这种对生活的体验可能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并非学生自己的、现在的真实生活,那是他人的、过去的生活。第二种做法至少有三个优点:第一,政府所做的一切,都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第二,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一条,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近一年的时政。第三,每年3月份都会召开“两会”,我们可以将内容不断地更新调整,这样时效性最强,更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在空间上凸显“近距性”
  
  思想政治教材列举的事例往往过于理想化、成人化,多以伟人、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为典型,不仅近距性差,学生缺乏新鲜感,也往往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觉得可信度差,难以产生共鸣。因此,要整理、筛选源于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典型事例,作为教材的补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一般来说,“近距性”越强,即选用的事例所发生的地点距学生越近,则结合度越高。例如,笔者在讲述《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知识点时,对教材中“传统文化面面观”只是简单一带而过,对“很多地区传统习俗的演变”、“北京菊儿胡同”进行了删减。但笔者利用业余时间拍摄镇江的“西津古渡”,上网查阅和走访相关专家,获取了丰富可靠的本土资料并运用于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对这些“本土”资料不仅兴趣盎然,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又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因此,如果把《文化生活》开发成各地的乡土教材,便将大大产生“近距性”效应。再比如,在2006年省级思想政治课会课评比中,一位溧阳的老师在无锡东林中学上《政治生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课时,把东林中学民主党派的老师挖了个遍,学生见提到了自己熟悉的老师,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就这样被调动起来。还有什么比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更亲切呢?
  
  三、在程度上彰显“现实性”
  
  从程度因素看,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努力思考、热烈讨论,这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一般来说,现实性越强,即与社会生活或学生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越贴近,则结合度越高。例如,这几年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等社会热点问题,与高一、高二、高三的一些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在学习有关内容时,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将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再例如,现在学生过生日送礼或请客现象比较普遍,笔者在上《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事先做了“生日与消费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再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教师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自然就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此外,调查表的设计也是精心设计的。从宏观上说,生日过度消费是当今中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调查表是选材于现实生活的,是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微观上说,调查表的每一个题目都应是服务于生活的,有的服务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的服务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去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焦点”问题。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简单、快速的适合基层实验室使用的测定水发食品中氨的方法.方法:在碱性溶液中氨与次氯酸盐生成一氯胺,在亚硝基铁氰化钠催化下,与酚生成蓝色物质,比色测定氨含量.
目的研究苦芪胶囊的降糖作用和对糖耐量的影响.方法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经口给予苦芪胶囊溶液1个月,分别观察其降糖作用和对糖尿病模型小鼠及正常小鼠的糖耐量影响.结果小鼠
【摘 要】 针对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种种矛盾,剖析了家校联系的现状,并阐述了如何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联系,让学校与家庭联手,共同完成育人任务。  【关键词】 学校 家长 学生 家校联系    众所周知,未成年人的教育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构成的,三方教育的一致性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其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两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加
学校是对学生开展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环保教育。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松树金龟子》时,我是这样给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  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生活在青海可可西里高原的藏羚羊10年前还有几十万只,现在已不足7万只,并且每年还要被猎杀两万只左右
目的:了解进口奶制品阪崎肠杆菌的污染分布情况,为奶制品进口把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N/T1632.1-2005方法,对经汕头口岸进口的奶制品共220份样品进行阪崎肠杆菌检验,并对检验
雪峰山西侧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雪峰山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带,目前对该区下古生界有效烃源岩的研究主要基于有限的地质及钻井资料,认识程度不高。为此,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