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舞蹈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以不可撼动之势立足于舞蹈教学之林。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民族民间舞课程主要以“学院派”教材为主导,坚持元素教学法,以教学组合的形式组建课堂,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但创新性不足。本文立足综合性大学,以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为对象,以舞蹈即兴表演为切入点,分析舞蹈即兴表演在综合性大学民间舞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并对其实践渠道进行探讨,旨在开创综合性大学民间舞蹈课程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舞蹈即兴;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价值研究;实践渠道
即兴,顾名思义,就是意念情感思想的无预备无计划的突发表达。舞蹈即兴则是以肢体为媒介,通过动态的形式,完成这样一种表达方式。舞蹈即兴既是舞蹈思想信念的表现手段,也是编舞的手段和重要过程。即兴舞蹈是一种人类动作潜在价值的自发性探索,是在表演、仪式、社交、教育和治疗的舞蹈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一种人类在即时即刻用肢体动作来自由表现自己内在意志的舞蹈形式。它具有即时性、创造性与个性化的特点。人可以通过即兴舞蹈来开发身体多方面的潜能,培养创造力与协作能力,以及促进身心更为和谐地发展。[1]
1 舞蹈即兴表演在民间舞蹈课程中的价值体现
民间舞具有继承性、群众性、适应性、即兴性、自娱性和民族地域性的特点,而舞蹈即兴表演恰如其分地与民间舞本质特性达成吻合。舞蹈即兴表演的参与,既是给予学生自身思想和肢体的二次元创造的平台,更是为教师和学生对民间舞教学和学习提供再次思考机会。
即兴是民间舞蹈在现代视阈下的本体还原。民族民间舞本身就具有即兴性的艺术特点。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民族民间舞亦是如此。民族民间舞来源于民间,承载着大众对生活的憧憬和未来的希冀,是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外化形态,因此即兴本身就是对民族民间舞在现代视阈环境下的本体还原。即兴是民间舞从“学院派”教学课堂中的精神剥离。近半个世纪以来,民间舞一直立足于学院派的专业化教学阵地,教学手段一直沿用传统的“元素教学法”和“组合式教学法”。从元素——短句——组合,已经是业界约定俗成的教学范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舞进行了思维精神垄断。即兴课程的出现,是打破这种传统路径,使民间舞实现精神剥离的有效手段。即兴是将“舞蹈人”回归到“社会人”的催化剂。在教育行业中,解放天性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有人说即兴就是让学生解放天性,摆脱舞蹈的束缚,寻找最初的自己。言之有理,但不完全苟同。笔者认为,即兴是将长期带着标签的“舞蹈人”回归到“社会人”的过程。前面我们提到的解放天性,在笔者看来,是回归“自然人”的状态。即兴是综合性大学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桥头堡。检验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即兴演讲是一个重要渠道,同理,彰显一个人的舞蹈感悟能力,没有什么比即兴更有说服力了。舞蹈即兴是一门综合的课程,融音乐、文学、结构、舞蹈于一体,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对音乐的感知力;对文学的熟稔度;对结构空间的想象力;对舞蹈动态的控制力,而这些正是塑造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
2 即兴课程在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中的实践渠道
音乐即兴。以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为背景,在内容与形式极度自由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自我舞蹈体验的展示。同时以民间舞载歌载舞的特点为前提,让学生以唱跳合一的方式进行即兴表演,从视听双重角度,完成音乐舞蹈融合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增强节奏感,加强内心情感敏锐度,形成良好的舞蹈习惯。模拟即兴,通过对一些概念的具象性模仿提升学生刻画形象的能力。笔者看来,中国民族民间舞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丰富的角色设定。如山东鼓子秧歌中的伞、鼓、棒、花;胶州秧歌中的翠花、扇女、小嫚;安徽花鼓灯中的岔伞、鼓架、兰花等,都是带有强烈个性标签的角色。故此,在即兴课程中,可根据不同角色让我学生对特定角色、具象形态进行模拟性地舞蹈即兴。以海阳秧歌为例,众所周知,海阳秧歌主要由民间的13个舞蹈短句构成,其中金鸡报晓、彩蝶纷飞、丑婆拱花等短句,形象具体,在教授前,客让学生对“丑婆”这一角色进行模拟即兴,在模拟即兴过程中完成对丑婆这一形象的自我二度创作,增强学生对舞蹈角色的把握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舞蹈形象的刻画和表现。身体接触即兴。通过身体不同角度和程度的接触,探寻舞蹈身体的最大可能性。将学生自由分组,可个人、可双人,3 ~ 5人亦可。把握主动及被动关系。学生在接触即兴中,形成主动和被动的两种舞蹈关系即一方对另一方的积极接触,另一方对一方的接触接受,在不断变化这种关系中寻求更多的舞蹈可能性。道具即兴。如果说前三者即兴手法都有西渐中用的嫌疑,那么道具即兴就是我国民族民间舞的一枝独秀。善用道具是我国民族民间舞的特点之一,道具的运用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以不同的舞蹈道具为媒介,是将道具与民间舞进一步结合的渠道,更是提高道具使用可能性,增强学生舞蹈动态意识,达到人、道具、舞蹈三者合一的有力保障。以广西瑶族民间舞课教学为例。长鼓是瑶族民间舞中的惯用道具。在教授课堂内容前,让学生运用长鼓进行舞蹈即兴,学生通过打、抱、抛、接、绕等方式,与道具构成空间关系,产生情感联系,充分开发道具的运动手段,增强自身的舞蹈修养。
舞蹈即兴是舞者解放身心,培养良好的舞蹈心态,树立舞蹈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它既丰富舞蹈动态多维度造型,又提升舞蹈情感表达,并且极富个性特征,这与民族民间舞的特点相吻合。民族民间舞聚焦情感和内容,重在表达,突出个性。即兴舞蹈课程的参与是民族民间舞,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的利器,是让民间舞课程返璞归真,让舞蹈人向自然人回归,是综合性大学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即兴舞蹈与幼儿舞蹈教育[D].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付宜玲(1985—),女,江西宜春人,研究生,讲师,广西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与表演。
关键词:舞蹈即兴;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价值研究;实践渠道
即兴,顾名思义,就是意念情感思想的无预备无计划的突发表达。舞蹈即兴则是以肢体为媒介,通过动态的形式,完成这样一种表达方式。舞蹈即兴既是舞蹈思想信念的表现手段,也是编舞的手段和重要过程。即兴舞蹈是一种人类动作潜在价值的自发性探索,是在表演、仪式、社交、教育和治疗的舞蹈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一种人类在即时即刻用肢体动作来自由表现自己内在意志的舞蹈形式。它具有即时性、创造性与个性化的特点。人可以通过即兴舞蹈来开发身体多方面的潜能,培养创造力与协作能力,以及促进身心更为和谐地发展。[1]
1 舞蹈即兴表演在民间舞蹈课程中的价值体现
民间舞具有继承性、群众性、适应性、即兴性、自娱性和民族地域性的特点,而舞蹈即兴表演恰如其分地与民间舞本质特性达成吻合。舞蹈即兴表演的参与,既是给予学生自身思想和肢体的二次元创造的平台,更是为教师和学生对民间舞教学和学习提供再次思考机会。
即兴是民间舞蹈在现代视阈下的本体还原。民族民间舞本身就具有即兴性的艺术特点。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民族民间舞亦是如此。民族民间舞来源于民间,承载着大众对生活的憧憬和未来的希冀,是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外化形态,因此即兴本身就是对民族民间舞在现代视阈环境下的本体还原。即兴是民间舞从“学院派”教学课堂中的精神剥离。近半个世纪以来,民间舞一直立足于学院派的专业化教学阵地,教学手段一直沿用传统的“元素教学法”和“组合式教学法”。从元素——短句——组合,已经是业界约定俗成的教学范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舞进行了思维精神垄断。即兴课程的出现,是打破这种传统路径,使民间舞实现精神剥离的有效手段。即兴是将“舞蹈人”回归到“社会人”的催化剂。在教育行业中,解放天性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有人说即兴就是让学生解放天性,摆脱舞蹈的束缚,寻找最初的自己。言之有理,但不完全苟同。笔者认为,即兴是将长期带着标签的“舞蹈人”回归到“社会人”的过程。前面我们提到的解放天性,在笔者看来,是回归“自然人”的状态。即兴是综合性大学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桥头堡。检验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即兴演讲是一个重要渠道,同理,彰显一个人的舞蹈感悟能力,没有什么比即兴更有说服力了。舞蹈即兴是一门综合的课程,融音乐、文学、结构、舞蹈于一体,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对音乐的感知力;对文学的熟稔度;对结构空间的想象力;对舞蹈动态的控制力,而这些正是塑造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
2 即兴课程在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中的实践渠道
音乐即兴。以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为背景,在内容与形式极度自由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自我舞蹈体验的展示。同时以民间舞载歌载舞的特点为前提,让学生以唱跳合一的方式进行即兴表演,从视听双重角度,完成音乐舞蹈融合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增强节奏感,加强内心情感敏锐度,形成良好的舞蹈习惯。模拟即兴,通过对一些概念的具象性模仿提升学生刻画形象的能力。笔者看来,中国民族民间舞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其丰富的角色设定。如山东鼓子秧歌中的伞、鼓、棒、花;胶州秧歌中的翠花、扇女、小嫚;安徽花鼓灯中的岔伞、鼓架、兰花等,都是带有强烈个性标签的角色。故此,在即兴课程中,可根据不同角色让我学生对特定角色、具象形态进行模拟性地舞蹈即兴。以海阳秧歌为例,众所周知,海阳秧歌主要由民间的13个舞蹈短句构成,其中金鸡报晓、彩蝶纷飞、丑婆拱花等短句,形象具体,在教授前,客让学生对“丑婆”这一角色进行模拟即兴,在模拟即兴过程中完成对丑婆这一形象的自我二度创作,增强学生对舞蹈角色的把握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舞蹈形象的刻画和表现。身体接触即兴。通过身体不同角度和程度的接触,探寻舞蹈身体的最大可能性。将学生自由分组,可个人、可双人,3 ~ 5人亦可。把握主动及被动关系。学生在接触即兴中,形成主动和被动的两种舞蹈关系即一方对另一方的积极接触,另一方对一方的接触接受,在不断变化这种关系中寻求更多的舞蹈可能性。道具即兴。如果说前三者即兴手法都有西渐中用的嫌疑,那么道具即兴就是我国民族民间舞的一枝独秀。善用道具是我国民族民间舞的特点之一,道具的运用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以不同的舞蹈道具为媒介,是将道具与民间舞进一步结合的渠道,更是提高道具使用可能性,增强学生舞蹈动态意识,达到人、道具、舞蹈三者合一的有力保障。以广西瑶族民间舞课教学为例。长鼓是瑶族民间舞中的惯用道具。在教授课堂内容前,让学生运用长鼓进行舞蹈即兴,学生通过打、抱、抛、接、绕等方式,与道具构成空间关系,产生情感联系,充分开发道具的运动手段,增强自身的舞蹈修养。
舞蹈即兴是舞者解放身心,培养良好的舞蹈心态,树立舞蹈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它既丰富舞蹈动态多维度造型,又提升舞蹈情感表达,并且极富个性特征,这与民族民间舞的特点相吻合。民族民间舞聚焦情感和内容,重在表达,突出个性。即兴舞蹈课程的参与是民族民间舞,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的利器,是让民间舞课程返璞归真,让舞蹈人向自然人回归,是综合性大学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即兴舞蹈与幼儿舞蹈教育[D].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付宜玲(1985—),女,江西宜春人,研究生,讲师,广西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