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棒是小学生入学最先接触到的直观模型,也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的最多的学具,对低年级学生掌握加减算理,建立数的概念,同时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积累活动经验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曾问过本校学校的部分数学老师,结果发现大家知道学具有用却不喜欢去用。原因很简单,一是学生容易把学具当玩具;二是有学具和没学具的教学效果相差无几。看来,小棒怎么用最有效,教师需引起思考。我认为,只要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它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的最有力的工具。
《标准》说: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在低年级基础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小棒”在小学数学的低段教学中“出入频繁”。下面我就以课堂中的某些片段为例来阐述一下“小棒”的重要性。
片段一: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一开始,我总是让学生把口算方法,例如 ,“凑十法”、“一个一个的加或减”等掌握得非常熟练,但是学生实际口算时速度却很慢,并且经常出错。我深深地进行反思,最后,我终于有所感悟,原来自己忽略了低年级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方法:摆小棒。
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当一位小朋友用“摆小棒”演示24+9=33这个计算方法结束的时候,我顺势说:“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用摆小棒的方法将24+9=33的计算方法演示得那么好,你们也能像小老师这样边摆边说吗?看看谁比小老师做得还要好。”经此一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马上展露无疑。个个都埋头摆起了小棒。趁次机会,我观察了每组摆小棒的情况。发现孩子们都能比较准确的用摆小棒表达24+9=33的算法了。在交流时,有了小棒这个依托,孩子们理解得更透彻了。这时我说:“24+9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你也能用小棒摆一摆吗?”这时,孩子们兴趣更浓了。此时的小棒成了孩子们真正地需要,学具的使用也真正为数学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体现教材而走过场了。这次尝试,不仅使学生学得开心,而且学得扎实。无论是课堂上的互动交流,还是课后的作业反馈,都体现出学生已经理解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正如《标准》所说的: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片段二:教学《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退位减法》
在教学《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个位从十位借10后,个位要加10,十位要退1。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形象的观察到:个位上的数借来10以后,就多了一个10,所以要加上10;十位上的数借走一个10以后,就少了一个10,所以要退1。在学生有了直观的理解以后,再引导学生找出用竖式计算退位减法的规律:各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我们教师千万不要认为摆小棒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控制局面,可以省去这样的操作过程。也不要认为有些计算教学不教大部分学生也会,所以就不使用小棒了。其实不然,摆小棒,可以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特别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小学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计算方法,加深对算理的感悟理解。
片段三:教学《有余数的除法》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建立有余数的思想,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有些教师统一要求用13根摆三角形余1根,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按教师的指示办事,自己没去创新,看上去好像热热闹闹,学生都动手了,而实际上只动手没有动脑。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不作统一的规定,要求学生各自取出一些小棒,这样每个人取出的小棒数就各不相同了,然后让他们一个一个地摆三角形,摆的形式各有不同,大家都动起脑来,有的刚好把小棒摆完,有的还剩一、二根,这样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激起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寻求有余数的除法,就这样从特殊到一般地引出来了。
说到这里,为什么在一、二年级的计算课教材的编排上频繁地“摆小棒”,相信我们就一目了然了。摆小棒在低段教学中是動手实践的一种很好的体现。它的合理使用能使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化,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金箍棒”,它可以是降妖除魔的好工具,也可以是我们数学课堂上的好帮手。
《标准》说: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在低年级基础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小棒”在小学数学的低段教学中“出入频繁”。下面我就以课堂中的某些片段为例来阐述一下“小棒”的重要性。
片段一: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一开始,我总是让学生把口算方法,例如 ,“凑十法”、“一个一个的加或减”等掌握得非常熟练,但是学生实际口算时速度却很慢,并且经常出错。我深深地进行反思,最后,我终于有所感悟,原来自己忽略了低年级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方法:摆小棒。
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当一位小朋友用“摆小棒”演示24+9=33这个计算方法结束的时候,我顺势说:“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用摆小棒的方法将24+9=33的计算方法演示得那么好,你们也能像小老师这样边摆边说吗?看看谁比小老师做得还要好。”经此一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马上展露无疑。个个都埋头摆起了小棒。趁次机会,我观察了每组摆小棒的情况。发现孩子们都能比较准确的用摆小棒表达24+9=33的算法了。在交流时,有了小棒这个依托,孩子们理解得更透彻了。这时我说:“24+9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你也能用小棒摆一摆吗?”这时,孩子们兴趣更浓了。此时的小棒成了孩子们真正地需要,学具的使用也真正为数学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体现教材而走过场了。这次尝试,不仅使学生学得开心,而且学得扎实。无论是课堂上的互动交流,还是课后的作业反馈,都体现出学生已经理解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正如《标准》所说的: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片段二:教学《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退位减法》
在教学《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个位从十位借10后,个位要加10,十位要退1。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形象的观察到:个位上的数借来10以后,就多了一个10,所以要加上10;十位上的数借走一个10以后,就少了一个10,所以要退1。在学生有了直观的理解以后,再引导学生找出用竖式计算退位减法的规律:各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我们教师千万不要认为摆小棒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控制局面,可以省去这样的操作过程。也不要认为有些计算教学不教大部分学生也会,所以就不使用小棒了。其实不然,摆小棒,可以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特别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小学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计算方法,加深对算理的感悟理解。
片段三:教学《有余数的除法》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建立有余数的思想,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有些教师统一要求用13根摆三角形余1根,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按教师的指示办事,自己没去创新,看上去好像热热闹闹,学生都动手了,而实际上只动手没有动脑。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不作统一的规定,要求学生各自取出一些小棒,这样每个人取出的小棒数就各不相同了,然后让他们一个一个地摆三角形,摆的形式各有不同,大家都动起脑来,有的刚好把小棒摆完,有的还剩一、二根,这样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激起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寻求有余数的除法,就这样从特殊到一般地引出来了。
说到这里,为什么在一、二年级的计算课教材的编排上频繁地“摆小棒”,相信我们就一目了然了。摆小棒在低段教学中是動手实践的一种很好的体现。它的合理使用能使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化,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金箍棒”,它可以是降妖除魔的好工具,也可以是我们数学课堂上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