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办展的欧洲艺术品,其中不乏代表法国雕塑最高成就的作品,又是如何在私人藏家这里流转的呢?
《国家宝藏》热播,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思考——当我们的稀世绝品在几大知名国有博物馆里珍藏的时候,西方又是如何收藏属于他们的国家宝藏的呢?
去年夏天,“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于沪上开展之际,《新民周刊》做过一期封面报道。在法航从巴黎飞上海的航班上,旅法华人第三代吴静女士正巧从空姐处得到一本此封面的《新民周刊》。当时,她恰巧看到了拙作《大国之大,在于博物馆之气度》。巧合的是,她这次回国的目的,正是在杭州筹办一个“欧洲艺术馆”。因为报道中有部分篇章吸引到了吴女士,让她深有同感,由此导致她约我一叙。之后,在去年秋天,“杭州图书馆·欧洲艺术馆”开幕之际,我特为前往一观。
几番探究,特别是通过她与法国卢浮宫、罗丹博物馆,美国费城博物馆等一些博物馆机构的专业人士接触,我感到,欧洲和美国对于国家宝藏的处理方式,与中国是有所不同的。这里,没有孰是孰非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属于中国的国家宝藏,许多是遗世独立的绝品。中西方国宝在收藏展示上,在某些方面没有可比性。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获悉西方对于文物流传的一些方式方法。
同时,面对西方一些博物馆出现的困境,正在方兴未艾之际的中国博物馆界,理当未雨绸缪。
吴静本是浙江温州人氏。因祖辈去法国谋生,她在年轻的时候也去了法国。在法国,她长期从事古董手表鉴定工作。后来,她与夫君共同在法经营房地产,由此有了踏入收藏界的第一桶金。
“买什么艺术品,在初入收藏界的时候,确实是我深度思考的问题。”吴静跟我说。后来,她选择了收藏雕塑作品。
“介入收藏之初,我不懂油画,对于其他欧洲艺术品也知之不多。当我了解了法国的一些雕塑作品后,就喜欢上了。”吴静说。
我看过吴静在杭州图书馆展示的所藏。诸如朱塞佩·克罗夫(Giuseppe Croff)的作品《戴面纱的修女》,让我一眼就联想到华盛顿美国国家艺术馆中由威廉姆·科克伦收藏的著名的《戴面纱的修女》。吴静告诉我,“华盛顿美国国家艺术馆所展示的那尊雕塑,虽然称为‘戴面纱的修女’,但其实这个女人并不是修女。”果然两者源流一模一样,而两尊作品的区别在于——吴静收藏的这尊雕像的眼睛是闭着的,在1853年的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展出过,是带有艺术家签名的,而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中的雕像并没有签名,另外二者的发型也略有不同。
仔细探看,吴静所藏这些雕塑作品确实非常细腻。比如让·巴普蒂斯特·卡波(Jean-Baptiste Carpeaux)的《王子和他的爱犬尼禄》,其衣领的针脚等细节都雕刻得惟妙惟肖。作为法兰西更为知名的雕塑家罗丹的老师,卡波的作品在圈内是颇受重视的,其妙处就在细节。譬如欧洲艺术馆中另一作品《渔童》:一个年轻小男孩赤裸着身体蹲在地上,戴着渔民帽,手里拿着一个贝壳贴近耳边,笑着听着贝壳里的回声,准备再次起身奔跑。人物柔软的肌肉、浓密的卷发和迷人的微笑跃然石上,活灵活现。
“即使是外行,我想,面对如此细腻的作品,也会被深深感动。”吴静说。
无疑,吴静所藏中,有几件堪称法国国宝之物。在“杭州图书馆·欧洲艺术馆”开幕时,法国总理爱德华·菲利普发来贺信,其中写道:“祝贺中国第一个展示西方古老艺术的公益艺术馆开幕,祝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杭州。”到场的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参赞费保罗直言:“欧洲艺术馆的开幕体现了法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流合作日深。”
然而,我一直有一个疑问——这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办展的欧洲艺术品,其中不乏代表法国雕塑最高成就的作品,又是如何在私人藏家这里流转的呢?
来到杭州的卢浮宫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西里尔·玛利·帕特里克表示:“假如卢浮宫收藏了一位名家的某一件代表作,那么类似的其他作品,就不是卢浮宫首先追求的藏品了。在法国来说,就允许市场上有交易。”
当然,如果是孤品、绝品、无上妙品,则绝无轻易辗转他人的可能性。谁能相信卢浮宫会把《蒙娜丽莎》送到拍卖行去呢?即便法国国家破产,或者遭遇亡国之难,这《蒙娜丽莎》也绝不会轻易脱手的。
美国一些博物馆馆藏的欧洲艺术精品,大多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在市场上表现出高超价值时,正是20世纪前中期,此时,美国国力鼎盛,百万富翁附庸风雅者不少。但假若通过合法手段,也无非拍卖场上竞争或者从藏家处购买两种途径。此两种途径,也只能买到可流通的精品。比如无论是费城还是纽约,各大博物馆多见印象派画家马奈、莫奈的作品,甚至畫幅巨大者有之。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降诸如巴洛克、古典主义、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作品,在美国的博物馆里都是偏少的。
在欧美,个人或者基金会等机构若想购进真正的国宝级艺术品,更是困难重重。比如位于费城的巴恩斯基金会,洒尽美金收来的,也大多是一些印象派的作品。印象派画家中,有不少是生前就已经进入市场或者为市场作画的商业画家,尽管有着在当年来说较为前卫的艺术理念,但总体上看,印象派作品中堪称国宝的,也就那么几幅。比如莫奈的《日出·印象》,藏于法国巴黎马尔莫坦美术馆。
美国与欧洲文化同源,并且美国并没有军事入侵西欧国家的经历,很难通过各种非正规手段获得西方大国的国宝级艺术品。而在市场上,早期作品中的国宝级藏品早就名花有主,被老牌帝国主义们瓜分干净,轮不到后起之秀美利坚分一杯羹了。
《国家宝藏》热播,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思考——当我们的稀世绝品在几大知名国有博物馆里珍藏的时候,西方又是如何收藏属于他们的国家宝藏的呢?
去年夏天,“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于沪上开展之际,《新民周刊》做过一期封面报道。在法航从巴黎飞上海的航班上,旅法华人第三代吴静女士正巧从空姐处得到一本此封面的《新民周刊》。当时,她恰巧看到了拙作《大国之大,在于博物馆之气度》。巧合的是,她这次回国的目的,正是在杭州筹办一个“欧洲艺术馆”。因为报道中有部分篇章吸引到了吴女士,让她深有同感,由此导致她约我一叙。之后,在去年秋天,“杭州图书馆·欧洲艺术馆”开幕之际,我特为前往一观。
几番探究,特别是通过她与法国卢浮宫、罗丹博物馆,美国费城博物馆等一些博物馆机构的专业人士接触,我感到,欧洲和美国对于国家宝藏的处理方式,与中国是有所不同的。这里,没有孰是孰非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属于中国的国家宝藏,许多是遗世独立的绝品。中西方国宝在收藏展示上,在某些方面没有可比性。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获悉西方对于文物流传的一些方式方法。
同时,面对西方一些博物馆出现的困境,正在方兴未艾之际的中国博物馆界,理当未雨绸缪。
个人可买进优秀作品
吴静本是浙江温州人氏。因祖辈去法国谋生,她在年轻的时候也去了法国。在法国,她长期从事古董手表鉴定工作。后来,她与夫君共同在法经营房地产,由此有了踏入收藏界的第一桶金。
“买什么艺术品,在初入收藏界的时候,确实是我深度思考的问题。”吴静跟我说。后来,她选择了收藏雕塑作品。
“介入收藏之初,我不懂油画,对于其他欧洲艺术品也知之不多。当我了解了法国的一些雕塑作品后,就喜欢上了。”吴静说。
我看过吴静在杭州图书馆展示的所藏。诸如朱塞佩·克罗夫(Giuseppe Croff)的作品《戴面纱的修女》,让我一眼就联想到华盛顿美国国家艺术馆中由威廉姆·科克伦收藏的著名的《戴面纱的修女》。吴静告诉我,“华盛顿美国国家艺术馆所展示的那尊雕塑,虽然称为‘戴面纱的修女’,但其实这个女人并不是修女。”果然两者源流一模一样,而两尊作品的区别在于——吴静收藏的这尊雕像的眼睛是闭着的,在1853年的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展出过,是带有艺术家签名的,而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中的雕像并没有签名,另外二者的发型也略有不同。
仔细探看,吴静所藏这些雕塑作品确实非常细腻。比如让·巴普蒂斯特·卡波(Jean-Baptiste Carpeaux)的《王子和他的爱犬尼禄》,其衣领的针脚等细节都雕刻得惟妙惟肖。作为法兰西更为知名的雕塑家罗丹的老师,卡波的作品在圈内是颇受重视的,其妙处就在细节。譬如欧洲艺术馆中另一作品《渔童》:一个年轻小男孩赤裸着身体蹲在地上,戴着渔民帽,手里拿着一个贝壳贴近耳边,笑着听着贝壳里的回声,准备再次起身奔跑。人物柔软的肌肉、浓密的卷发和迷人的微笑跃然石上,活灵活现。
“即使是外行,我想,面对如此细腻的作品,也会被深深感动。”吴静说。
无疑,吴静所藏中,有几件堪称法国国宝之物。在“杭州图书馆·欧洲艺术馆”开幕时,法国总理爱德华·菲利普发来贺信,其中写道:“祝贺中国第一个展示西方古老艺术的公益艺术馆开幕,祝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杭州。”到场的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参赞费保罗直言:“欧洲艺术馆的开幕体现了法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流合作日深。”
然而,我一直有一个疑问——这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办展的欧洲艺术品,其中不乏代表法国雕塑最高成就的作品,又是如何在私人藏家这里流转的呢?
来到杭州的卢浮宫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西里尔·玛利·帕特里克表示:“假如卢浮宫收藏了一位名家的某一件代表作,那么类似的其他作品,就不是卢浮宫首先追求的藏品了。在法国来说,就允许市场上有交易。”
当然,如果是孤品、绝品、无上妙品,则绝无轻易辗转他人的可能性。谁能相信卢浮宫会把《蒙娜丽莎》送到拍卖行去呢?即便法国国家破产,或者遭遇亡国之难,这《蒙娜丽莎》也绝不会轻易脱手的。
美国一些博物馆馆藏的欧洲艺术精品,大多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在市场上表现出高超价值时,正是20世纪前中期,此时,美国国力鼎盛,百万富翁附庸风雅者不少。但假若通过合法手段,也无非拍卖场上竞争或者从藏家处购买两种途径。此两种途径,也只能买到可流通的精品。比如无论是费城还是纽约,各大博物馆多见印象派画家马奈、莫奈的作品,甚至畫幅巨大者有之。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降诸如巴洛克、古典主义、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作品,在美国的博物馆里都是偏少的。
在欧美,个人或者基金会等机构若想购进真正的国宝级艺术品,更是困难重重。比如位于费城的巴恩斯基金会,洒尽美金收来的,也大多是一些印象派的作品。印象派画家中,有不少是生前就已经进入市场或者为市场作画的商业画家,尽管有着在当年来说较为前卫的艺术理念,但总体上看,印象派作品中堪称国宝的,也就那么几幅。比如莫奈的《日出·印象》,藏于法国巴黎马尔莫坦美术馆。
美国与欧洲文化同源,并且美国并没有军事入侵西欧国家的经历,很难通过各种非正规手段获得西方大国的国宝级艺术品。而在市场上,早期作品中的国宝级藏品早就名花有主,被老牌帝国主义们瓜分干净,轮不到后起之秀美利坚分一杯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