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今年9月,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队参加了中国第一届全国传统项目学校武术比赛,10月,来自各省的120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校长参加了第二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校长培训班。这都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之间互相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本文就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与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国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发展 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44-01
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采用竞技体育体制初级训练形式,坚持“普及性、先进性、传统性”的原则,担负着专业性体育竞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任务,发挥了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水平、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作用,对发展体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使训练更加基础化、综合化和网络化,体育训练与管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再加上部分原役或中途退役的运动员不能找到合适的就业渠道,使得很多家庭不愿让子女参加训练,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如何提升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潜力呢?
一、提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
教练员优化学历结构、提高师资水平是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素质是业务能力的基础,先进的训练方法能使运动训练取得优异效果。中国教练员在训练经验、技术和细节把握方面与发达国家教练员没有明显差距,但在高学历体育专业人才方面却存在很大差距,很少有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真正投入运动训练指导工作,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今后,应该加强有针对性的硕士、博士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对口招聘工作。应该加强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教练员勤读书、定量完成阅读计划,多动笔、培养教科研能力,提高理论知识和联系实际的能力。应该组织教育教学评比或竞赛活动,验证教练员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安排教练员对内、对外开课,通过互学互比教学活动来锻炼教练员,使得他们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得到长足进步,提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
二、摆正青少年学生的训练目的
部分运动员为了升入大学参加课余训练,部分运动员为了成为专业运动员、为国争光而参加课余训练,部分运动员为了兴趣、强身健体参加课余训练。而训练目的则对训练效率与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因为,训练通常比较艰苦、训练形式单一,容易使运动员产生厌恶情绪。为此,要从训练伊始就摆正青少年学生的训练目的,在教学和训练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运动员的兴趣。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加深家长对训练的理解,使得参加训练的学生取得家长的鼎力支持。还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性的娱乐活动,例如春游、秋游、音乐晚会、篝火晚会等等,提高新运动员的融入感和归属感,让老运动员的身心也得到放松,从而为运动员训练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保证训练的有效实施。
三、重视校际间比赛的促进作用
运动竞赛是训练成效的检验,也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省市坚持每年举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部分项目的比赛,但总的来说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较少、校际比赛更少。体育部门应多举办体育比赛交流、体育干部管理培训、体育传统校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国家级体育传统校创造更多的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体育主管部门应分级别、分项目举办不同水平的比赛,可以设立系列赛、精英赛、邀请赛等,增加单项赛,促进单项技术水平提高,参赛资格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今年9月,中国第一届全国传统项目学校武术比赛开赛,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是赛训结合、以赛带练的重要经验。比赛交流能使体育传统项目运动队和运动员得到实战锻炼、积累比赛经验、发现训练成败、提高训练水平,而且,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励运动员的积极性、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训练行列之中,更好的达成为国家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应依靠社会各团体对体育竞赛进行支持,对有较大潜力的学校参赛寻求赞助。应适当发展弱势项目,达到锻炼运动队伍,提高运动竞技水平的目的。
四、加强学校训练的社会化程度
课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充足的经费投入是系统性训练的保证。有关部门要设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专项资金,根据其作用大小按比例投入扶植经费。学校使用扶持经费时要首先保障基本训练设施的完善与提升,保障训练员和教练员的营养与安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赞助、利用新闻媒体让社会各界关注其发展。逐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建立有偿培养、有偿输送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青少年体育短期培训班,依据自身的功能特性和向社会开放部分场馆设施,使学校能够依靠“自身造血”生存和发展。
五、 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空间
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及就业率较低,国家教育部加强了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素质要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人数,招生比例不超过本科招生总1%”。对于高考制度的变化,能够凭借优良的运动成绩进高校的学生只是少数。学校要根据项目特点,成立医学人员、教练员、专业科研人员组成的选材小组,科学、准确的对招收的学生进行选材,注重选材人才的业务培训,将有良好天赋和潜质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加强选材人才的考核,设立“新人奖”,促进师生双方的训练积极性。
六、 根据身心规律科学计划训练
根据选材人才的身心发展规律、机体承受负荷后的变化和项目特点,不断的调整、修改训练计划。教练员要安排较为细致频繁的训练监测和反馈,以便于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生理和机体反应,为科学合理地调整训练计划提供详实的依据,提高训练效益。要注意预防和治疗运动性损伤,加强损伤的恢复手段和措施保护。要重视运动员的各个层面的营养补给,保证他们在学习、生活和训练中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顾。要加强教练员的训练经验交流,只有将大家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训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吉泉.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2-114.
[2] 兰自力.海峡两岸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1):31-33.
作者简介
鄭玉光(1975,11—— ),男,汉,籍贯:山东陵县,学历:本科,讲师,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关键词]中国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发展 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44-01
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采用竞技体育体制初级训练形式,坚持“普及性、先进性、传统性”的原则,担负着专业性体育竞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任务,发挥了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水平、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作用,对发展体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使训练更加基础化、综合化和网络化,体育训练与管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再加上部分原役或中途退役的运动员不能找到合适的就业渠道,使得很多家庭不愿让子女参加训练,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如何提升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潜力呢?
一、提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
教练员优化学历结构、提高师资水平是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素质是业务能力的基础,先进的训练方法能使运动训练取得优异效果。中国教练员在训练经验、技术和细节把握方面与发达国家教练员没有明显差距,但在高学历体育专业人才方面却存在很大差距,很少有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真正投入运动训练指导工作,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今后,应该加强有针对性的硕士、博士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对口招聘工作。应该加强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教练员勤读书、定量完成阅读计划,多动笔、培养教科研能力,提高理论知识和联系实际的能力。应该组织教育教学评比或竞赛活动,验证教练员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安排教练员对内、对外开课,通过互学互比教学活动来锻炼教练员,使得他们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得到长足进步,提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
二、摆正青少年学生的训练目的
部分运动员为了升入大学参加课余训练,部分运动员为了成为专业运动员、为国争光而参加课余训练,部分运动员为了兴趣、强身健体参加课余训练。而训练目的则对训练效率与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因为,训练通常比较艰苦、训练形式单一,容易使运动员产生厌恶情绪。为此,要从训练伊始就摆正青少年学生的训练目的,在教学和训练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运动员的兴趣。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加深家长对训练的理解,使得参加训练的学生取得家长的鼎力支持。还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性的娱乐活动,例如春游、秋游、音乐晚会、篝火晚会等等,提高新运动员的融入感和归属感,让老运动员的身心也得到放松,从而为运动员训练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保证训练的有效实施。
三、重视校际间比赛的促进作用
运动竞赛是训练成效的检验,也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省市坚持每年举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部分项目的比赛,但总的来说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较少、校际比赛更少。体育部门应多举办体育比赛交流、体育干部管理培训、体育传统校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国家级体育传统校创造更多的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体育主管部门应分级别、分项目举办不同水平的比赛,可以设立系列赛、精英赛、邀请赛等,增加单项赛,促进单项技术水平提高,参赛资格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今年9月,中国第一届全国传统项目学校武术比赛开赛,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是赛训结合、以赛带练的重要经验。比赛交流能使体育传统项目运动队和运动员得到实战锻炼、积累比赛经验、发现训练成败、提高训练水平,而且,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励运动员的积极性、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训练行列之中,更好的达成为国家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应依靠社会各团体对体育竞赛进行支持,对有较大潜力的学校参赛寻求赞助。应适当发展弱势项目,达到锻炼运动队伍,提高运动竞技水平的目的。
四、加强学校训练的社会化程度
课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充足的经费投入是系统性训练的保证。有关部门要设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专项资金,根据其作用大小按比例投入扶植经费。学校使用扶持经费时要首先保障基本训练设施的完善与提升,保障训练员和教练员的营养与安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赞助、利用新闻媒体让社会各界关注其发展。逐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建立有偿培养、有偿输送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青少年体育短期培训班,依据自身的功能特性和向社会开放部分场馆设施,使学校能够依靠“自身造血”生存和发展。
五、 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空间
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及就业率较低,国家教育部加强了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素质要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人数,招生比例不超过本科招生总1%”。对于高考制度的变化,能够凭借优良的运动成绩进高校的学生只是少数。学校要根据项目特点,成立医学人员、教练员、专业科研人员组成的选材小组,科学、准确的对招收的学生进行选材,注重选材人才的业务培训,将有良好天赋和潜质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加强选材人才的考核,设立“新人奖”,促进师生双方的训练积极性。
六、 根据身心规律科学计划训练
根据选材人才的身心发展规律、机体承受负荷后的变化和项目特点,不断的调整、修改训练计划。教练员要安排较为细致频繁的训练监测和反馈,以便于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生理和机体反应,为科学合理地调整训练计划提供详实的依据,提高训练效益。要注意预防和治疗运动性损伤,加强损伤的恢复手段和措施保护。要重视运动员的各个层面的营养补给,保证他们在学习、生活和训练中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顾。要加强教练员的训练经验交流,只有将大家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训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吉泉.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2-114.
[2] 兰自力.海峡两岸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1):31-33.
作者简介
鄭玉光(1975,11—— ),男,汉,籍贯:山东陵县,学历:本科,讲师,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