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数据审计是审计机关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大数据审计有助于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大数据审计内涵、时代发展要求,分析大数据审计发挥的作用,提出应用大数据审计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审计机关;科技强审;大数据审计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审计是审计机关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大数据审计有助于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胡泽君审计长表示,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坚持科技强审,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努力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介绍了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的应用,开展大数据审计,在提升审计对经济社会风险预警、发现重大违法违纪违规线索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手段,是审计推动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新形势下大数据审计内涵和必要性
(一)内涵
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大数据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大数据理念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和工具,利用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经济社会运行数据,开展的深入挖掘与分析,提升审计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自2014年以来,审计署先后出台了审计业务电子数据管理、电子数据远程联网管理、数据分析网等规定,明确了数据采集、管理、使用、安全等各环节要求,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备、规范的大数据审计体系。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也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构建大数据审计体系,取得较好成效。
(二)必要性
1. 审计内在发展需要
近年来,我国对大数据的发展、管理、利用和监督工作越来越重视。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首次将大数据审计列为审计工作重点。2015年8月,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从国家层面提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建设数据强国,提升国家竞争力。2015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2016年5月,国家审计署《“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创新审计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全面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也明确要求开展常态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和政务信息共享审计,探索政务信息系统审计的方式方法,加强对政务信息系统的审计,保障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2.外部环境变化需要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是发展大数据审计的根本,大数据审计旨在将“数据孤岛型、业务封闭型、模式单一型”向“数据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模式一体化”的方向推进发展。审计模式也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位,某个行业,某个地区,而是贯穿于纵横交错的各行各业。 大数据审计方法为多部门、多行业,多地区获取数据,互相比对、互为佐证,而现在各行业相关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缺乏整合,数据分散,数出多门,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因此,为了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数据的透明度、可用性和可靠性,需要政府或各行業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二、开展大数据审计的应用
推动审计组织方式和实施模式的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通过实施大数据采集计划、业务融合运用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来完善数据采集、分析、保密等各工作环节,实现线下审计和线上审计的融合,提高审计人员运用信息化技术核查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一)大数据采集计划打基础
1.加强大数据全方位归集。审计机关应建立由业务科室对口负责、计算机技术部门支持的数据采集长效机制,做好电子数据定期采集,与被审计单位建立定期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实现大数据定期采集全覆盖。
2.梳理大数据审计清单。按照分工衔接各对口部门、行业,根据审计需要获取各行业各类业务大数据,形成标准的大数据表格,计算机技术部门负责对大数据清单的验收和存档。
3.落实网络和大数据安全防护。加强审计人员安全教育,提升保密意识,通过组织审计人员系统学习有关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完善审计保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网络和大数据保密管理制度,完善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存档管理,全面做好大数据采集保密工作。
(二)业务融合运用计划作重点
1.树立大数据融合理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树立数据先行,现场跟进理念,审计前期通过审计财务数据,确立审计重点,掌握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及时获取相关业务大数据,建立大数据分析基础,对涉及的数据分布、数据结构、数据环境等进行认真研究,明确大数据审计项目的范围、内容、重点、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应对措施。
2.提出大数据审计思路。审计人员应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大数据审计思路,要有明确的数据需求、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支撑,搭建相关信息系统,组织学习有关数据库相关知识和理论,审计人员运用大数据审计软件,掌握基本的数据库分析技能,解决好“审什么”和“如何审”的问题。
2.实施大数据审计项目。重点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等领域,制定年度大数据审计项目计划,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部门、多维度数据的综合比对分析,及时总结提炼大数据审计工作经验和技术方法。
(三)人才培养计划强保障。
1.加强大数据审计培训。积极选派审计人员参加大数据审计专项培训,支持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安排参加大数据审计案例交流培训班。组织开展大数据审计业务特色培训,进行专业的数据库应用培训,沟通交流数据库操作方法和大数据分析思路,邀请计算机技术专家介绍前沿的技术方法、大数据软件运用、分析思路,开拓审计人员的视野。
2.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实施、运行以及到后期的维护和更新都需要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每位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业务,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通过招聘、引进或培训一定数量的具备大数据审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大数据审计可以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多维度、多层次审计工作,审计发现复杂性、隐蔽性的问题变得更为容易,使得有共性、趋势性问题得以预警并能采取预防手段,使得可视化领导层决策成为现实。适应大数据时代新形势,推动大数据审计发展,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星 牛艳芳 唐志豪.关于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16(5)
[2] 项文卫.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N].中国审计报.2018—04—18(006)
[3] 吴葵英 大数据对当前审计工作的影响与应对建议解析[J],经贸实践2016(1)
关键词:审计机关;科技强审;大数据审计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审计是审计机关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大数据审计有助于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胡泽君审计长表示,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坚持科技强审,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努力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介绍了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的应用,开展大数据审计,在提升审计对经济社会风险预警、发现重大违法违纪违规线索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手段,是审计推动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新形势下大数据审计内涵和必要性
(一)内涵
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大数据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大数据理念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和工具,利用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经济社会运行数据,开展的深入挖掘与分析,提升审计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自2014年以来,审计署先后出台了审计业务电子数据管理、电子数据远程联网管理、数据分析网等规定,明确了数据采集、管理、使用、安全等各环节要求,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备、规范的大数据审计体系。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也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构建大数据审计体系,取得较好成效。
(二)必要性
1. 审计内在发展需要
近年来,我国对大数据的发展、管理、利用和监督工作越来越重视。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首次将大数据审计列为审计工作重点。2015年8月,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从国家层面提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建设数据强国,提升国家竞争力。2015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2016年5月,国家审计署《“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创新审计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全面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也明确要求开展常态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和政务信息共享审计,探索政务信息系统审计的方式方法,加强对政务信息系统的审计,保障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2.外部环境变化需要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是发展大数据审计的根本,大数据审计旨在将“数据孤岛型、业务封闭型、模式单一型”向“数据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模式一体化”的方向推进发展。审计模式也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位,某个行业,某个地区,而是贯穿于纵横交错的各行各业。 大数据审计方法为多部门、多行业,多地区获取数据,互相比对、互为佐证,而现在各行业相关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缺乏整合,数据分散,数出多门,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因此,为了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数据的透明度、可用性和可靠性,需要政府或各行業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二、开展大数据审计的应用
推动审计组织方式和实施模式的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通过实施大数据采集计划、业务融合运用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来完善数据采集、分析、保密等各工作环节,实现线下审计和线上审计的融合,提高审计人员运用信息化技术核查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一)大数据采集计划打基础
1.加强大数据全方位归集。审计机关应建立由业务科室对口负责、计算机技术部门支持的数据采集长效机制,做好电子数据定期采集,与被审计单位建立定期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实现大数据定期采集全覆盖。
2.梳理大数据审计清单。按照分工衔接各对口部门、行业,根据审计需要获取各行业各类业务大数据,形成标准的大数据表格,计算机技术部门负责对大数据清单的验收和存档。
3.落实网络和大数据安全防护。加强审计人员安全教育,提升保密意识,通过组织审计人员系统学习有关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完善审计保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网络和大数据保密管理制度,完善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存档管理,全面做好大数据采集保密工作。
(二)业务融合运用计划作重点
1.树立大数据融合理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树立数据先行,现场跟进理念,审计前期通过审计财务数据,确立审计重点,掌握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及时获取相关业务大数据,建立大数据分析基础,对涉及的数据分布、数据结构、数据环境等进行认真研究,明确大数据审计项目的范围、内容、重点、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应对措施。
2.提出大数据审计思路。审计人员应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大数据审计思路,要有明确的数据需求、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支撑,搭建相关信息系统,组织学习有关数据库相关知识和理论,审计人员运用大数据审计软件,掌握基本的数据库分析技能,解决好“审什么”和“如何审”的问题。
2.实施大数据审计项目。重点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等领域,制定年度大数据审计项目计划,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部门、多维度数据的综合比对分析,及时总结提炼大数据审计工作经验和技术方法。
(三)人才培养计划强保障。
1.加强大数据审计培训。积极选派审计人员参加大数据审计专项培训,支持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安排参加大数据审计案例交流培训班。组织开展大数据审计业务特色培训,进行专业的数据库应用培训,沟通交流数据库操作方法和大数据分析思路,邀请计算机技术专家介绍前沿的技术方法、大数据软件运用、分析思路,开拓审计人员的视野。
2.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实施、运行以及到后期的维护和更新都需要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每位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业务,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通过招聘、引进或培训一定数量的具备大数据审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开展大数据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大数据审计可以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多维度、多层次审计工作,审计发现复杂性、隐蔽性的问题变得更为容易,使得有共性、趋势性问题得以预警并能采取预防手段,使得可视化领导层决策成为现实。适应大数据时代新形势,推动大数据审计发展,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星 牛艳芳 唐志豪.关于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16(5)
[2] 项文卫.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N].中国审计报.2018—04—18(006)
[3] 吴葵英 大数据对当前审计工作的影响与应对建议解析[J],经贸实践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