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企业“走出去”呈现出什么特点?
“走出去”对企业究竟有多少益处?
如何做才能一路走好?
协会秘书长邓勤民听到我想采访协会,马上就说,周会长可是个人物,太值得采访了。同事听说我要去采访周晓临,说,噢,周晓临上世纪80年代就是外经贸系统的风云人物。去采访的路途上,协会副秘书长胡晓南老师聊起周晓临,用十分钦佩的口吻说,他观念很新,开会从不准备讲稿,却出口成章。
先声夺人,周晓临在我眼前浮现出一个清晰的形象。
走进小会议室,看到周晓临,我不由得感到另一种惊讶:长得好英俊啊。
周会长微笑着侃侃而谈……
上海“走出去”规模日长夜大
记:上海企业“走出去”有什么特点?
周(笑):三个特点。第一,发展速度快,规模日益扩大;第二,“走出去”的企业多为上海支柱产业,如上海制造业、建筑业和上海隧道公司等,如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签了一个2. 3亿美元的大合同,是新加坡的隧道工程;第三,上海从事外经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队伍不断壮大。嗯,民营企业也加入“走出去”行列中来,如民营企业上海金源公司就承担了1亿美元的供应伊朗地铁车辆的项目。(满意地)由于有更多的企业参与了外经行业,所以上海外经行业的总量增加得比较快,2004年拿到17亿美元的新签合同。
记:“走出去”还有发展空间吗?
周:那当然喽。第一,现在“走出去”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国企,如建工集团、振华港机等,上海有“走出去”能力的大型企业还有很多,比如电气集团完全有能力去国际上拿数亿美元的项目,上海的冶金业、制造业、建材业和纺织业等,都具备很大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第二,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国际化的一些要素能够为“走出去”提供便利,如信息、资金、服务以及一些与工程建设相关联的管理、法律服务,上海还拥有拓展国际市场所需要的资源,如人才资源等。我们不必要到国际市场上去寻找这些资源,就地整合就行了,或者能很迅捷地到国际市场上去拿来。上海,利用自身优势,优先发展和国外合作,这是一种非常大的市场优势。
记:有意思,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也是一种独特优势。
周:对。第三,“走出去”对上海来说也是非常重要。上海是一个资源非常缺乏的城市,上海的发展需要依靠国内其他城市的支持,也需要到国外去开发项目。国家领导人考察上海时多次表示,希望上海成为“走出去”领头羊;上海市政府近年来制定了许多政策,支持不同经济所有制的企业“走出去”,鼓励上海企业和国外发达国家的著名企业合作。我想,进一步加强对“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走出去”的指导,调动更多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上海市“走出去”的规模应该更大,数量应该更多。
记(点头):上海“走出去”潜力真的还很大。
需要眼光,需要胆略
记:我想请你概括“走出去”对企业的益处。
周(比划着手势):那可多喽。通过“走出去”,把国产设备和技术打到国际市场上去,从而使企业迅速地长久地发展,振华港机厂通过“走出去”,占领了世界上该类产品半数以上份额,并把自身打造成著名品牌。通过“走出去”,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培养和聚集了相当一批人才,而人才是企业在国内和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保证。“走出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和资格的过程,国际市场上,企业要“走出去”需要国际经历,而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走出去”越早,积累的经验就早,就越多。
记:有些企业之所以没有“走出去”,因为国内的订单就不少啊。
周:尽管国内订单比较多,但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看到了国内市场总有一天要饱和的趋势。打比方说,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总会有个尽头,到那时,再想“走出去”就晚了。
记:“走出去”有风险,应该是不少企业的顾虑。
周(认同地):“走出去”确实有风险,既有经济风险,又有政治风险,有些国家会发生政变,又有反恐的风险。拿巴基斯坦来说,2004年中国公司受到了7次袭击,其中2次造成较大人员伤亡,不久前还发生了两位工程师被绑架的事件。尽管有风险,我认为,中国企业还是要坚定“走出去”的信念,不能为困难和风险所吓倒。风险愈大,机遇愈多。前几天我去巴基斯坦访问,感触就很深。在一个大项目的开工典礼上,巴基斯坦总理非常自豪地宣布2004年GDP预计增长6.8%,外债全部还清。噢,卡拉奇市有1500万人,可我走在街上几乎看不见西方人,能看到的外国人就是中国人。那么大的市场,西方公司退出后留下了巨大市场空间,这对中国公司来说不是巨大的商机吗?(略略提高声音)像这样大的市场我们如果不去的话,机会就丢掉了。
记:巴基斯坦风险很大啊。
周:现在巴基斯坦为了我们中国人安全,派出三个士兵保护一个中国人,大项目中国人较多,他们就用装甲车接送上班,巴基斯坦政府还投入了相当兵力围剿绑匪。(强调地)作为企业家要考虑各种风险,但更需要有眼光,要有胆略,当然也要制定安全措施。
记:不少有条件“走出去”的企业之所以没有“走出去”,他们的观念转变是当务之急。
周:对,转变观念对上海市很多企业的领导人来说也是一个极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上海一些大型国企,原来是从行政局转变过来的,从政府一个管理部门转变成一个大集团,他们头脑中计划经济的想法还比较多。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说,观念转换首先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
记:具体地说,哪些观念需要转换?
周:第一是市场观念,这最为重要。要看国内市场,也要看国际市场。要看眼前市场,还要看未来市场。原来不少企业任务饱满,皇帝女儿不愁嫁,中国加入WTO后,它们的效益就不行了。第二是价值观念。你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可以,你就认为行了,那不行,要知道企业价值在于打造一个真正的国际品牌,打造一个长远能够占领市场的品牌。第三是人才观念转变。“以人为本”是一个大概念,对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企业最大的优势和资源。要知道,过时的人才观念现在或多或少还妨碍一些国企的发展,必须要转变它,要转换机制,要把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留下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不仅如此,还要吸引社会上有用之才,还要吸引国外的优秀人才。
记:如何才能吸引人才?如何才能用好人才?
周:上海一家成功的企业有四句话非常好,我愿意借用它来回答你的问题。第一句,用能人;第二句,优胜劣汰;第三句,把合适的人才用在合适的岗位,管理人才未必是技术人才啊;第四句,要让人才和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这种人才观念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了。
如何才能一路走好?
记:“走出去”要“走”好的关键是什么?
周: 首先,我觉得应该围绕着上海自身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能源的开发。“走出去”项目,特别是涉及到资源性、能源性的项目,需要组织配套成一个整体,形成优势。作为外经协会,我们可以把上海市相关联的企业组织起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这是我们的功能,也是我们的目标。第二个目标,要进一步提高我们项目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我们现在少数项目技术含量比较高,在国际上形成品牌,而多数项目成交方式和技术含量,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管理水平相比有差距。差距带来的后果就是成交后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成本较高,管理效率较差。上海市应在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总承包方面,在承办项目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方面,率先走出去。
记:要实现这样的率先,最重要的是做什么?
周:建立上海市外经行业人才聚集高地,这是刻不容缓的。在外经行业的产业链中,我们要争取处于上游,占据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部份,例如总承包管理、EPC交钥匙工程,而把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力密集的部份尽可能分包出去。
记:有道理。
周:第三,上海市还可以通过资本经营方式“走出去”,实现超常规发展,通过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方式在外经行业上完全实现超常规发展。我们要学会收购,兼并国际上相关的企业,特别是掌握较多信息的企业,如咨询公司、设计院等,他们做的信息开发工作或是设计工作或可行性分析,恰恰是我们缺乏的,这种类型的企业由非常高素质的人员构成,我们要培育也一时跟不上。另外,我们可以和国际上著名公司建立合作合资关系,由原来单纯的竞争关系,变成合作竞争的关系,达到真正的双赢或多赢。
记:国外大公司有这种想法吗?
周:前不久,希拉克总统访华带来一大批企业家,其中一位法国著名银行国际部总经理对我说,他说他们已连续10年居于全世界银行发展前3位,今后再要保持前10位的位置,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而新的增长点就是和中国公司合作共同走向世界舞台。为什么呢?他说原来到中国只是想抢占中国市场,现在发现中国很多公司有实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很愿意通过和我们合作,以此扩大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市场份额。
(有人进来,问他好了没有,一个重要的会议在等他讲话:他说“马上就来”。)
记:在“走出去”中,你们协会有什么打算?
周: 我们首先要和国外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帮助中国企业寻找国际合作企业,开拓资本扩张的渠道,为他们拓展国际市场向政府献计献策,以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要为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进行咨询。(自信地概括道)一句话,我们外经协会要推动上海企业更快更好地进行国际化的合作,这是我们的功能,也是我们的目标。
“走出去”对企业究竟有多少益处?
如何做才能一路走好?
协会秘书长邓勤民听到我想采访协会,马上就说,周会长可是个人物,太值得采访了。同事听说我要去采访周晓临,说,噢,周晓临上世纪80年代就是外经贸系统的风云人物。去采访的路途上,协会副秘书长胡晓南老师聊起周晓临,用十分钦佩的口吻说,他观念很新,开会从不准备讲稿,却出口成章。
先声夺人,周晓临在我眼前浮现出一个清晰的形象。
走进小会议室,看到周晓临,我不由得感到另一种惊讶:长得好英俊啊。
周会长微笑着侃侃而谈……
上海“走出去”规模日长夜大
记:上海企业“走出去”有什么特点?
周(笑):三个特点。第一,发展速度快,规模日益扩大;第二,“走出去”的企业多为上海支柱产业,如上海制造业、建筑业和上海隧道公司等,如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签了一个2. 3亿美元的大合同,是新加坡的隧道工程;第三,上海从事外经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队伍不断壮大。嗯,民营企业也加入“走出去”行列中来,如民营企业上海金源公司就承担了1亿美元的供应伊朗地铁车辆的项目。(满意地)由于有更多的企业参与了外经行业,所以上海外经行业的总量增加得比较快,2004年拿到17亿美元的新签合同。
记:“走出去”还有发展空间吗?
周:那当然喽。第一,现在“走出去”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国企,如建工集团、振华港机等,上海有“走出去”能力的大型企业还有很多,比如电气集团完全有能力去国际上拿数亿美元的项目,上海的冶金业、制造业、建材业和纺织业等,都具备很大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第二,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国际化的一些要素能够为“走出去”提供便利,如信息、资金、服务以及一些与工程建设相关联的管理、法律服务,上海还拥有拓展国际市场所需要的资源,如人才资源等。我们不必要到国际市场上去寻找这些资源,就地整合就行了,或者能很迅捷地到国际市场上去拿来。上海,利用自身优势,优先发展和国外合作,这是一种非常大的市场优势。
记:有意思,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也是一种独特优势。
周:对。第三,“走出去”对上海来说也是非常重要。上海是一个资源非常缺乏的城市,上海的发展需要依靠国内其他城市的支持,也需要到国外去开发项目。国家领导人考察上海时多次表示,希望上海成为“走出去”领头羊;上海市政府近年来制定了许多政策,支持不同经济所有制的企业“走出去”,鼓励上海企业和国外发达国家的著名企业合作。我想,进一步加强对“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走出去”的指导,调动更多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上海市“走出去”的规模应该更大,数量应该更多。
记(点头):上海“走出去”潜力真的还很大。
需要眼光,需要胆略
记:我想请你概括“走出去”对企业的益处。
周(比划着手势):那可多喽。通过“走出去”,把国产设备和技术打到国际市场上去,从而使企业迅速地长久地发展,振华港机厂通过“走出去”,占领了世界上该类产品半数以上份额,并把自身打造成著名品牌。通过“走出去”,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培养和聚集了相当一批人才,而人才是企业在国内和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保证。“走出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和资格的过程,国际市场上,企业要“走出去”需要国际经历,而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走出去”越早,积累的经验就早,就越多。
记:有些企业之所以没有“走出去”,因为国内的订单就不少啊。
周:尽管国内订单比较多,但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看到了国内市场总有一天要饱和的趋势。打比方说,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总会有个尽头,到那时,再想“走出去”就晚了。
记:“走出去”有风险,应该是不少企业的顾虑。
周(认同地):“走出去”确实有风险,既有经济风险,又有政治风险,有些国家会发生政变,又有反恐的风险。拿巴基斯坦来说,2004年中国公司受到了7次袭击,其中2次造成较大人员伤亡,不久前还发生了两位工程师被绑架的事件。尽管有风险,我认为,中国企业还是要坚定“走出去”的信念,不能为困难和风险所吓倒。风险愈大,机遇愈多。前几天我去巴基斯坦访问,感触就很深。在一个大项目的开工典礼上,巴基斯坦总理非常自豪地宣布2004年GDP预计增长6.8%,外债全部还清。噢,卡拉奇市有1500万人,可我走在街上几乎看不见西方人,能看到的外国人就是中国人。那么大的市场,西方公司退出后留下了巨大市场空间,这对中国公司来说不是巨大的商机吗?(略略提高声音)像这样大的市场我们如果不去的话,机会就丢掉了。
记:巴基斯坦风险很大啊。
周:现在巴基斯坦为了我们中国人安全,派出三个士兵保护一个中国人,大项目中国人较多,他们就用装甲车接送上班,巴基斯坦政府还投入了相当兵力围剿绑匪。(强调地)作为企业家要考虑各种风险,但更需要有眼光,要有胆略,当然也要制定安全措施。
记:不少有条件“走出去”的企业之所以没有“走出去”,他们的观念转变是当务之急。
周:对,转变观念对上海市很多企业的领导人来说也是一个极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上海一些大型国企,原来是从行政局转变过来的,从政府一个管理部门转变成一个大集团,他们头脑中计划经济的想法还比较多。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说,观念转换首先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
记:具体地说,哪些观念需要转换?
周:第一是市场观念,这最为重要。要看国内市场,也要看国际市场。要看眼前市场,还要看未来市场。原来不少企业任务饱满,皇帝女儿不愁嫁,中国加入WTO后,它们的效益就不行了。第二是价值观念。你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可以,你就认为行了,那不行,要知道企业价值在于打造一个真正的国际品牌,打造一个长远能够占领市场的品牌。第三是人才观念转变。“以人为本”是一个大概念,对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企业最大的优势和资源。要知道,过时的人才观念现在或多或少还妨碍一些国企的发展,必须要转变它,要转换机制,要把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留下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不仅如此,还要吸引社会上有用之才,还要吸引国外的优秀人才。
记:如何才能吸引人才?如何才能用好人才?
周:上海一家成功的企业有四句话非常好,我愿意借用它来回答你的问题。第一句,用能人;第二句,优胜劣汰;第三句,把合适的人才用在合适的岗位,管理人才未必是技术人才啊;第四句,要让人才和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这种人才观念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了。
如何才能一路走好?
记:“走出去”要“走”好的关键是什么?
周: 首先,我觉得应该围绕着上海自身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能源的开发。“走出去”项目,特别是涉及到资源性、能源性的项目,需要组织配套成一个整体,形成优势。作为外经协会,我们可以把上海市相关联的企业组织起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这是我们的功能,也是我们的目标。第二个目标,要进一步提高我们项目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我们现在少数项目技术含量比较高,在国际上形成品牌,而多数项目成交方式和技术含量,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管理水平相比有差距。差距带来的后果就是成交后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成本较高,管理效率较差。上海市应在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总承包方面,在承办项目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方面,率先走出去。
记:要实现这样的率先,最重要的是做什么?
周:建立上海市外经行业人才聚集高地,这是刻不容缓的。在外经行业的产业链中,我们要争取处于上游,占据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部份,例如总承包管理、EPC交钥匙工程,而把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力密集的部份尽可能分包出去。
记:有道理。
周:第三,上海市还可以通过资本经营方式“走出去”,实现超常规发展,通过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方式在外经行业上完全实现超常规发展。我们要学会收购,兼并国际上相关的企业,特别是掌握较多信息的企业,如咨询公司、设计院等,他们做的信息开发工作或是设计工作或可行性分析,恰恰是我们缺乏的,这种类型的企业由非常高素质的人员构成,我们要培育也一时跟不上。另外,我们可以和国际上著名公司建立合作合资关系,由原来单纯的竞争关系,变成合作竞争的关系,达到真正的双赢或多赢。
记:国外大公司有这种想法吗?
周:前不久,希拉克总统访华带来一大批企业家,其中一位法国著名银行国际部总经理对我说,他说他们已连续10年居于全世界银行发展前3位,今后再要保持前10位的位置,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而新的增长点就是和中国公司合作共同走向世界舞台。为什么呢?他说原来到中国只是想抢占中国市场,现在发现中国很多公司有实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很愿意通过和我们合作,以此扩大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市场份额。
(有人进来,问他好了没有,一个重要的会议在等他讲话:他说“马上就来”。)
记:在“走出去”中,你们协会有什么打算?
周: 我们首先要和国外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帮助中国企业寻找国际合作企业,开拓资本扩张的渠道,为他们拓展国际市场向政府献计献策,以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要为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进行咨询。(自信地概括道)一句话,我们外经协会要推动上海企业更快更好地进行国际化的合作,这是我们的功能,也是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