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是必然之路,但我国落后的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与之不相适应,带来了诸如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等问题。植保机械不同于其他的农业机械,发达的欧美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将植保机械列入特种农业机械行列,有专门管理部门和机构。文章根据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的现状,提出了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农产品安全的关键在于改变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严重落后的现实,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药;植保机械;施药技术;雾滴;农药飘失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是必然之路。众所周知,我国农药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我国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农药水平极不相称,落后于发达的欧美国家30年,已严重妨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带来了诸如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作物药害、操作者中毒等负面影响,,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良后果,到了非高度重视不可的时候了。植保机械不同于其他的农业机械,其质量和使用的好坏牵涉到环境、操作人员和农产品的安全。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达的欧美国家就将植保机械列入“特种农业机械”行列,有其专门管理部门和机构。在我国人世承诺中,植保机械被列入强制性产品(CCC)目录,但就如何改变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落后现状,至今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相关行业和部门应该改变观念,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植保机械产业严重落后农业部于2002年就我国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现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1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国产植保机械有20多个品种、80多个型号,其中80%左右处于发达国家20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尤其是年产量高达800~l 000万台(社会保有量1亿台)的各种手动喷雾器存在严重的“跑、冒、滴、漏”现象,每台机器在每年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6次以上。常用机具仍是单管喷雾器、压缩式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等老三样。这些老机具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植保机具及喷洒部件落后,型号品种单一,不能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害防治的需要
植保机具型号品种单一,用一种机型“防治各种作物的病虫草害,打遍百药”是造成农药用量过大、农药浪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作物药害、操作者中毒等的重要原因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达的欧美国家已经开始走“植保机械专业化、法律化”的道路,大田农作物有农作物专用喷雾机,苹果、梨等有果园专用喷雾机,啤酒花有啤酒花专用喷雾机,葡萄园有葡萄专用喷雾机,施药人员必须持“特证”上岗,等等。法律还规定:“植保机械必须像汽车一样,每2 年进行1次年检,年检合格,发放合格证书后方可进行喷雾作业”,而我国则没有这样的年检制度。
2 现有喷雾机器及喷洒部件不适合现代多元农药科学使用的要求
针对圆锥雾喷头不能均匀喷施农药的缺点,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已在喷洒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方面完成了用扇型喷头代替圆锥雾喷头的转变,开发出了防止农药飘失的反飘(AD喷头)和几乎无飘失(ID喷头)的喷头及其他各种专用扇型雾喷头,并将能实现均匀喷雾的扇形雾喷头应用于杀虫、杀菌剂的喷施,而我国目前95%以上的喷雾器上还是使用的圆锥雾喷头。近几年来虽然化学除草发展很快,但由于没有与之配套、质量好的扇型喷头使除草效果大大降低,单位面积上使用的除草剂剂量增加,飘失的除草剂还造成周围敏感作物的药害。
3 现有植保机械工效低,对暴发性病虫害缺乏应急防治能力。
我国单一的植保机械品种不能适应病虫害适时防治和应急防治,从而延误时机。近年来我国蝗虫连年暴发成灾,已经引起中央的严重关注。蝗虫大暴发与耕种制度的变化、虫情的迅速增长固然有关,但防治失控的最重要原因则是不能适时防治。如蝗虫在迁飞前的防治适期仅3~5 d,而暴发时正值农忙季节,且现有的机具90%以上是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工效太低,很难保证适时防治,在蝗虫起飞后造成大面积危害。由于同样的原因,其他病虫害如前几年大暴发的棉铃虫、麦蚜、白粉病、赤霉病等已大面积暴发或逐年加重并遍及各主要产区,上升为农田主要病虫害,连年造成重大损失。1985年江南稻区和1992年华北稻区稻飞虱的暴发、1993--1996年间的棉铃虫暴发成灾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植保机具工效太低,缺乏应急能力。国外发达国家采用先进高效专业植保机具,用水量200 L/hm2,而我国现有的植保机具用水量高达600—l 200 L/hm2。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消耗在施药作业上的劳动力达4—5亿个,消耗的水资源达2亿t,这和我国开发适合西部地区节水农业使用的新机器的战略极不相符。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实际情况,集约化规模经营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农生产方式仍将同时存在很长时间。在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现代化植保机械的同时,必须更多地研究解决分散的、适用小农的施药手段和施药技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由植保、农机主管部门共同负责,采取技术培训(逐级培训)、函授教育、文字和声像普及等多种办法,对农民展开有计划的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的职业培训教育,尽快提高农民的施药技术水平。这是杜绝因不正确地使用农药而造成的农药浪费、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事故的根本途径,应把此项工作列入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期规划中。
关键词:农药;植保机械;施药技术;雾滴;农药飘失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是必然之路。众所周知,我国农药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我国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农药水平极不相称,落后于发达的欧美国家30年,已严重妨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带来了诸如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作物药害、操作者中毒等负面影响,,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良后果,到了非高度重视不可的时候了。植保机械不同于其他的农业机械,其质量和使用的好坏牵涉到环境、操作人员和农产品的安全。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达的欧美国家就将植保机械列入“特种农业机械”行列,有其专门管理部门和机构。在我国人世承诺中,植保机械被列入强制性产品(CCC)目录,但就如何改变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落后现状,至今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相关行业和部门应该改变观念,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植保机械产业严重落后农业部于2002年就我国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现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1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国产植保机械有20多个品种、80多个型号,其中80%左右处于发达国家20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尤其是年产量高达800~l 000万台(社会保有量1亿台)的各种手动喷雾器存在严重的“跑、冒、滴、漏”现象,每台机器在每年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6次以上。常用机具仍是单管喷雾器、压缩式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等老三样。这些老机具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植保机具及喷洒部件落后,型号品种单一,不能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害防治的需要
植保机具型号品种单一,用一种机型“防治各种作物的病虫草害,打遍百药”是造成农药用量过大、农药浪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作物药害、操作者中毒等的重要原因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达的欧美国家已经开始走“植保机械专业化、法律化”的道路,大田农作物有农作物专用喷雾机,苹果、梨等有果园专用喷雾机,啤酒花有啤酒花专用喷雾机,葡萄园有葡萄专用喷雾机,施药人员必须持“特证”上岗,等等。法律还规定:“植保机械必须像汽车一样,每2 年进行1次年检,年检合格,发放合格证书后方可进行喷雾作业”,而我国则没有这样的年检制度。
2 现有喷雾机器及喷洒部件不适合现代多元农药科学使用的要求
针对圆锥雾喷头不能均匀喷施农药的缺点,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已在喷洒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方面完成了用扇型喷头代替圆锥雾喷头的转变,开发出了防止农药飘失的反飘(AD喷头)和几乎无飘失(ID喷头)的喷头及其他各种专用扇型雾喷头,并将能实现均匀喷雾的扇形雾喷头应用于杀虫、杀菌剂的喷施,而我国目前95%以上的喷雾器上还是使用的圆锥雾喷头。近几年来虽然化学除草发展很快,但由于没有与之配套、质量好的扇型喷头使除草效果大大降低,单位面积上使用的除草剂剂量增加,飘失的除草剂还造成周围敏感作物的药害。
3 现有植保机械工效低,对暴发性病虫害缺乏应急防治能力。
我国单一的植保机械品种不能适应病虫害适时防治和应急防治,从而延误时机。近年来我国蝗虫连年暴发成灾,已经引起中央的严重关注。蝗虫大暴发与耕种制度的变化、虫情的迅速增长固然有关,但防治失控的最重要原因则是不能适时防治。如蝗虫在迁飞前的防治适期仅3~5 d,而暴发时正值农忙季节,且现有的机具90%以上是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工效太低,很难保证适时防治,在蝗虫起飞后造成大面积危害。由于同样的原因,其他病虫害如前几年大暴发的棉铃虫、麦蚜、白粉病、赤霉病等已大面积暴发或逐年加重并遍及各主要产区,上升为农田主要病虫害,连年造成重大损失。1985年江南稻区和1992年华北稻区稻飞虱的暴发、1993--1996年间的棉铃虫暴发成灾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植保机具工效太低,缺乏应急能力。国外发达国家采用先进高效专业植保机具,用水量200 L/hm2,而我国现有的植保机具用水量高达600—l 200 L/hm2。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消耗在施药作业上的劳动力达4—5亿个,消耗的水资源达2亿t,这和我国开发适合西部地区节水农业使用的新机器的战略极不相符。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实际情况,集约化规模经营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农生产方式仍将同时存在很长时间。在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现代化植保机械的同时,必须更多地研究解决分散的、适用小农的施药手段和施药技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由植保、农机主管部门共同负责,采取技术培训(逐级培训)、函授教育、文字和声像普及等多种办法,对农民展开有计划的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的职业培训教育,尽快提高农民的施药技术水平。这是杜绝因不正确地使用农药而造成的农药浪费、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事故的根本途径,应把此项工作列入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期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