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研究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注意力代表着政府决策者对特定事务的关注,注意力的变化是政府决策选择变化的直接原因。环境治理注意力是环境治理进入议程设置,进而出台政策、实施治理的前提。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与精力投入的指挥棒,也是“政府将重视什么、哪些领域得到更多投入资源”的通知书和承诺书,它是政府注意力分配或者变化的重要载体。本文收集了30个省市地方政府自2006年到2015年共300份工作报告,通过文本分析方法,试图发现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呈现:①从时间轴上看,地方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注意力强度逐渐增加;②从地域轴上看,东、中、西部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差距并不明显,相比而言,中部处于一个稍低的位次;③从生态环境的范畴看,具体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中央与地方对环境具体事务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注意力的变化与决策环境和中央宏观政策有重要相关关系。尽管在某些时间点,某些地域存在离散点,但总体而言,在中央政府强调经济发展需要与当地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将注意力大幅转向民生事务和生态环境。鉴于地方领导人任期以及注意力本身的“易变性”,要保持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注意力的强度和持续性,①增加制度供给,使环境治理成为法治常项;②将环境治理在公共事务治理的排序中前置,将环境治理放在突出位置;③提升环境事件的信息强度,向地方政府传导积极的环境治理压力。
  关键词 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政府工作报告
  中图分类号 X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7)02-0028-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7.02.006
  经过30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领域,中国走出了令世界各国侧目的独特发展道路,被称之为“中国模式”。但是,“中国模式”饱受国内外质疑,认为中国的高速发展是以高资源和高环境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样的观点尽管有些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中国发展的痛处。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环境问题有越发严重化的趋势,环境污染已经造成了上千万的“环境难民”[1]。当前环境问题的显著特征是:环境问题涉及范围广,环境污染程度严重,无论政府领导人还是普通民众关注程度高。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化引发了环境规制政策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①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十八大之后,国家领导人多次多个场合就“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阐明观点。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讲话和批示超过60次[2]。可以说最高领导人将相当比例的注意力转向了生态环境建设。②绩效考核推动。地方政府是治理环境的重要主体,在GDP政绩观、财政分权、“晋升锦标赛”多种因素作用下,地方政府很难将注意力转向环境治理。目前,中央政府已经把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绩效纳入官员考核体系,环境监察机构法律地位逐步加强,地方环保迎来中央督察,党政“一把手”面临“约谈”窘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被提上日程[3]。在民众口碑和上级政府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开始主动谋求破解环境困局。③治理资金大量涌入。在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吸引下,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绿色金融支持等资金涌入环境产业[1]。 ④有效的制度推进。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的新《环保法》实施,同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颁布实施,2014年针对当年12月份全国大面积的雾霾围城,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应对水污染恶化问题,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推动土地生态修复,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量配套制度安排出台,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保证。在多项举措密集出台之后,环境拐点显现。
  显然,中国经济发展并没有沿承传统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高消耗”路径。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从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到普通公众普遍呼吁,从宏观环境政策到微观治理技术,可以说环境治理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如何看待中国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上从“忽视”到“重视”这种转变呢?本文通过引入“注意力”(attention)的概念,尝试运用注意力与政府决策相关理论来对近年来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注意力代表着政府决策者对特定事务的关注,按照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注意力也是稀缺性资源,政府决策者不可能同时用同样的强度关注所有公共事务[4]。政府决策者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注意力强度增加,意味着对其他公共事务注意力下降,生态环境治理有相对机会成本。
  政府工作报告是决策者在某特定时期注意力分配状况的直观呈现。基于此,本文拟收集东中西部共30个省市300份政府政府工作报告(2006—2015年),但由于2006年三亚市政府工作报告缺失,实际收集到的政府工作报告数为299份,通过报告的文本内容,来分析10年来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注意力分配及其变化情况。具体而言,本文拟回答如下三个问题:①在政府工作报告涉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注意力10年间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变化?②东中西部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注意力有没有显著的差距?③生态环境各个具体领域上所得到的注意力有什么样的变化?通过本文的研究,有理由认为注意力的测量与分析可以给我们一个观察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变迁的新视角。
  1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假设
  “注意力”最初是一个心理学概念。20世纪初就有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关注注意力问题,并将其视为“进入意识的一个过程”[5]。进入管理理论丛林时期,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1947)在《行政行为》一书中提出了“注意力”的概念,他认为注意力是“管理者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部分的过程”[6],并在随后的论述中,将注意力与决策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由于决策者很难具有需要决策所具有的全部信息、决策者的能力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等,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理性决策”模式。西蒙对于决策的贡献在于他强调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用“满意”的原则来代替“最优”原则,即解决问题的方式由寻找最优方案而转向为提供一些标准,进而寻找满足这些标准的方案。西蒙还进一步的指出,“信息并不是真正稀缺的因素,真正稀缺的是注意力”[7]。由于决策者时间、精力、成本的约束,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事务,因此,需要判断哪些信息、哪些事务是重要的或是紧急的。这个判断的过程就是注意力分配或者转移的过程,基于此,西蒙认为,“选择的巨大差别可能由于注意力的变动所导致”[8]。   当然,地方政府的注意力强度在生态环境上持续增加,并不必然导致相关政策制定或者治理行动,但至少稳定的注意力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条件。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政府决策者对该公共事务保持稳定而持续增长的注意力?首先,强化制度供给。尽管注意力理论的先期研究者假定人们的偏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事实上,政府领导人周期性更替已是常态,地方政府主要决策者更替更为频繁,相比于个人偏好的稳定性,“易变性”是地方政府注意力的典型特征。稳定的注意力必须来自于制度供给,比如“十八大”期间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些人大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期间提议,把建设生态文明和保障公民环境权益写入宪法。除此之外,需要加强地方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建设,完善环境某具体领域的单独立法等。其次,注意力除了因受到特殊事件的“刺激”变强外,信息的“强度”也是影响其变强的关键因素。信息的“强度”来自于媒体的渐次放大效应,也可能来自特殊群体通过特定渠道不断地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政府决策者。特殊事件具有不可控性,但在環境问题比较敏感的背景下,绝不会很少。因此在环境事件发生后,公众“围观”,专家“上书”,媒体聚焦,不断给予政府决策者以“刺激”,使其保持对生态环境的较强注意力。再次,环境治理成效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环境事务在政府处理的所有事务中“偏好顺序”的上升。中国有高度重视“顺序”的历史文化传统,排序在前面的,代表着较高的重要性、较高的优先等级。生态环境事务在众多公共事务中的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最终成效。基于以上判断,可以考虑将生态环境治理事务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尽量“前置”,在一些政府信息公开场合将环境事务以及在政府组成机构排名稍微靠后的环保部门“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17]。
  诚然,本文仅仅在外显层面(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基于决策者的注意力与政府政策的关系探讨了地方政府10年来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的分配及其变化,并未测量注意力与环境治理成效之间的关系。但不管怎样,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环境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接下来再将注意力内化为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把行动“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7]。有理由相信,美丽乡村、美丽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彩霞.环境规制拐点与政府环境治理思维调整[J]. 宏观经济研究, 2016(2):75-76. [WANG Caixia.The inflection poin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J]. Macroeconomics, 2016(2):75-76.]
  [2]陈二厚,董峻,王宇,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60多次谈生态文明[EB/OL]. (2015-03-10)[2016-09-08].http://news.china.com.cn/2015lianghui/2015-03/10/content_35006072_5.htm.[CHEN Erhou, DONG Jun, WANG Yu,et al. Xi Jinping spoke ab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ver 60 time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EB/OL].(2015-03-10)[2016-09-08]. http://news.china.com.cn/2015lianghui/2015-03/10/content_35006072_5.htm.]
  [3]张纪.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政绩观转变[J]. 中州学刊, 2014(7): 25.[ZHANG Ji.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achievements[J].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2014(7):25.]
  [4]张海柱.中国政府管理海洋事务的注意力及其变化——基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54-2015)的分析[J]. 太平洋学报, 2015(11): 2.[ZHANG Haizhu. An analysis of government’s attention toward marine affairs and its chang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s of the State Council(1954-2015)[J]. Pacific Journal, 2015(11):2.]
  [5]布赖恩·琼斯.再思民主政治中的决策制定:注意力、选择和公共政策[M].李丹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8. [JONES B D. Reconceiving decisionmaking in democratic politics attention, choice, and public policy[M]. Translated by LI Danyang.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10:58.]
  [6]刘景江, 王文星.管理者注意力研究: 一个最新综述[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2): 80. [LIU Jingjiang, WANG Wenxing. Research on managerial attention: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4(2):80.]   [7]SIMAN H A. Designing Organizations for an informationrich world[J].Martin greenberger computer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Johns,1971,70:37-72.
  [8]SIMON H A. Reason in Human Affairs[M]. Redwood city,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18.
  [9]王家峰.认真对待民主治理中的注意力——评《再思民主政治中的决策制定: 注意力、选择和公共政策》[J].公共行政评论,2013(5):144. [WANG Jiafeng.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attention in democratic governancecommenting on reconceiving decisionmaking in democratic politics attention, choice, and public Policy[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3(5):144.]
  [10]高鴻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4th ed.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81-82. [GAO Hongye. Economics (Micro)[M]. 4th ed.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7:81-82.]
  [11]JONES B D.再思民主政治中的决策制定:注意力、选择和公共政策[M].李丹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BRYAN D J. Reconceiving decisionmaking in democratic politics attention, choice, and public policy[M]. Translated by LI Danyang.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10:10.]
  [12]KATHLEEN M C. Extracting team mental models through textual analysi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1997,18(1): 533-558.
  [13]王莉方,周华丽.我国创业教育政策的价值结构叹息——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4):95. [WANG Lifang, ZHOU Huali. Analysis of value structur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olicy in China:based on policy texts analysi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29(4):95.]
  [14]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MA Zhong. Conspectus on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9:2.]
  [15]任希岩.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效果评估研究——以PM为例[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0:15-20.[REN Xiyan. Effect evaluation of air quality assurance measures for Beijing Olympic Games:taking PM as an example[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15-20.]
  [16]符淼.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拐点和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11):41.[FU Miao. Chines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shapes, turning points and responsible factors[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8(11):41.]
  [17]胡锦涛.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R].2012:1-20. [HU Jintao.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R]. 2012:1-20.]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群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宜居人居环境的重点地区,其人居环境发展状况备受关注。基于此,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从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人居环境质量计算模型和系统协调度模型,对其人居环境质量进行静态定量化评价和动态综合性评价。研究表明:①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与社会环境的
期刊
摘要在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地方政府利用其掌控的土地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其中工业用地出让成为其招商引资的法宝。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某些优势,它们有时甚至不惜降低引资质量底线,从而引来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并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论文利用工业用地协议出让把工业用地出让、引资质量底线竞争与环境污染三者联系起来,并运用2004—2013年全国252个地级市的土地出让数据、经济数据、
期刊
摘要:本文构建了多部门递归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考虑中国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现实情况,以征收40元/吨碳税且无税收返还为基准情景,分析了碳税对中国经济和碳强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六种税收返还情景(返还清洁能源部门部分碳税、返还服务业部分碳税、返还农村和城镇居民全部碳税、减免企业所得税、减免居民所得税、减免生产税) 对碳税负效应的缓解作用,同时探讨税收返还政策下碳税对中国经济增长、社会福利、
期刊
摘要城市化是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普遍规律的发展现象,我国多年来快速的城市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也积累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本研究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国内外研究出发,以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调整过的STIRPAT模型,分析这些城市2004—2013年工业SO2排放强度、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和工业烟(粉)尘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产业结构调整会
期刊
摘要 我国的煤炭资源开采大部分都是采取井下开采的方式,该种开采方式在进行过程中容易引起覆岩层的原始平衡状态遭受破坏,同时伴随冒落、断裂或者弯曲等移动变形的情况出现,并最终涉及地表。到目前为止,由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和地表开裂,已经导致了大量建筑物被破坏,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扰,减少了耕地,形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地区的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压煤村庄搬迁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完全信息的经典双寡头古诺模型,构建不完全信息——不同理性程度的动态三寡头博弈模型,对三个寡头企业作出异质性理性的假设:天真理性、有限理性和适应性预期的理性行为,将传统博弈理论和动力系统的分岔理论相结合,模拟排污权交易市场中的寡头厂商行为,在假设企业是通过在排污权交易市场购买额外的排污权治理污染的条件下,探究产量调整速度、边际治污成本和排污权价格对企业产量决策的影响,对纳什均衡的存在和稳
期刊
摘要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保障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区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核算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不仅为揭示区域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为完善限制开发区市县政府考核机制和离任审计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本文以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阿尔山市为例,运
期刊
摘要确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标准是建立和提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关键。本文对当前我国运用选择实验法对农田生态补偿标准估算多假设受访者同质性偏好的现状,运用潜在分类模型(Latent Class Model, LCM)研究武汉市不同类别特征的市民对农田生态服务价值的保有意愿情况,并进一步运用Gold Latent 软件测算基于市民支付意愿的武汉市农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发现:①93.5%的武汉市受访市民愿意为
期刊
摘要生态补偿的概念自提出便受到学界和政府决策者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近20年来生态保护的主要政策手段。虽然基于生态补偿的政策手段被大范围使用,但是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却处于发展与争论的阶段,该理论的适用性及对现实问题的剖析在实践过程中备受质疑。本文梳理了生态补偿理论发展及构建的过程,将其总结为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提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的建立、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市场机制的构建三个主要阶段。已有研究
期刊
摘要中国天然气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垄断程度较强,政府对天然气产业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价格管制。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CGE模型以期全面量化分析政府对天然气产业价格管制政策变动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构建的静态CGE模型,不仅刻画了天然气产业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还刻画了政府对天然气产业的价格管制行为。运用该模型,本文分别从消费侧以及供应侧的角度模拟了政府对天然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