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公选”的三个创新及其再探索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ly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30年来,我省在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不断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紧紧围绕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这一主题,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干部选拔的制度形式、运行机制和方式方法。
  制度创新是我省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不断推进的基础。《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将统一考试(含笔试和面试)、组织考察、党委(党组)讨论决定视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基本程序。这一制度安排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干部选拔的科学化水平,但也导致“考试型干部”的产生和民主化程度淡薄的倾向。为此,我省积极创新公开选拔制度形式,在全国范围率先采用“公推公选”,将“民主推荐”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环节。2003年5月,宿迁市“公推竞选”党政正职、“公推差选”乡镇长、“差额直选”和“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在“宿迁模式”的基础上,从2003年9月到11月,我省先后组织了淮安市清河和淮阴两区“自荐公推竞选”区长候选人试点、金坛和沛县两县(市)公推公选县(市)长候选人试点以及南京市白下、雨花台两区(副厅级)“公推票决”区长候选人试点工作。2004年9-11月全省范围公推公选21名省管领导干部。更使这种崭新的干部选拔模式由最初的县市试点迅速推进到中心城市,由选“乡官”升格到选省管干部。此后,“公推竞岗”、“自荐公推”、“公推竞聘”、“公开招聘”、“双推双考”、“双测双推双考”、“双推双考双差双决”等干部选拔形式层出不穷,“公推公选”逐步成为我省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机制创新是我省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稳步发展的动力。尽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1995年)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组织考察、酝酿、讨论决定做了具体规定,但考察结果的封闭化倾向、党委讨论决定过程中的“一言堂”问题并未得到明显改观,因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干部选拔任用改革的力度。为此,我省在公开选拔的机制上不断寻求突破。1997年8月,宿迁市在全国首创“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解决了干部和群众在公开选拔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很快在全国得到全面推广。2003年,南京市对担任区县党政正职的拟任人选,采取了市委常委会提名,全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或书面征求市委全委会成员意见的方式。2004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对拟任无锡市委书记人选进行全委会票决,而按照惯例,这一职务应由省委常委会直接任命。全委会“票决制”有效抵御了干部选拔任用中的腐败现象,体现了集体领导原则,推动了党内民主建设。
  方法创新是我省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魅力频现的关键。具体而言,就是在综合能力测试上,探索建立干部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创造性地将测量技术、心理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能力测试之中,改变了传统笔试手段的单一化倾向;在面试的方法上。在广泛采用结构化面试方法的同时,创造性地运用演讲答辩、驻点调研、无领导小组等多种面试技术,从而实现了多方位、立体式考察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的目的;在民主推荐的方法上,创造性地将分层推荐、集中推荐、现场推荐等方法运用于干部选拔的过程之中,丰富了民主推荐的形式;在组织考查的方法上,创造性地将测量技术、心理技术、管理技术、绩效评估技术和统计技术等手段运用于干部的实际考察之中,不断提高组织考察的技术含量;在干部选拔的途径上,以公开选拔为导向,创造性地将干部选拔过程搬上电视,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不断提高公选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在新形势下,推进公选工作,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勇于突破“禁区”。
  其一,大胆尝试新型的干部选拔考评技术。目前。国外在中高级公务员选拔中广泛运用评价中心技术。这一技术将无领导小组讨论、文件筐练习、角色扮演、管理游戏、人格心理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职业兴趣测验、个人演讲、案例分析以及模拟操作等各种素质测评方法结合起来,通过情境模拟和倾向性诊断。观察被试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测量被试者的潜在的素质与能力,发现被测者的优点与不足,从而为官员的选拔提供技术支撑。我省应大胆尝试干部选拔的新形式、新方法,将现代官员遴选技术应用于公选工作之中,不断提高干部选拔的公信度和效率。
  其二,大胆改革公开选拔的工作机制。目前,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的并重发展和互通交流是我省干部选拔任用的主要特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种分类管理往往成为不同类别干部选拔、交流的壁垒和瓶颈。最近,梁保华书记在全省组工会议上强调:“应着力打通‘三支队伍’的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干部交流在优化干部配置、促进干部成长、推动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此,我省公开选拔工作应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从干部选拔的层面打造和贯通“三支队伍”,为我省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其三,大胆创新公开选拔的制度形式。从“封闭提拔”到“公开竞争”,体现了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的历史价值。但在目前的竞争性选拔干部过程中。事实上还存在“民主”形式并不充分,存在参与投票的人员较少、范围过窄、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色彩较浓、民众的话语权难以完全体现等缺陷,公开选拔工作与真正体现民智、民意尚有一定距离。因此,应逐步提升“竞选”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的含量和力度。更加强调群众的公认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刘卫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