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部编版《道德与法治》非常重視自身与小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一种对话关系模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利于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自由、愉悦的氛围。本文紧紧围绕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以构建教材与学生对话关系模型为切入点,对课堂教学实践策略进行探讨,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目前,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教材的更换带来了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留足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采取“显隐结合、多维展开、螺旋上升式”的编写体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活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视角转变
1.由浅入深的梯度内容,在成长中涵养生活智慧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思维逻辑注重遵循学生的成长轨迹,让学生在成长中涵养生活智慧。教材以学生自我心理发展与年龄增长为梯度,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智发展水平螺旋式推进,从而使教材内容与学生自身相协调适应,进而引导其在成长中融入生活与管理自我生活。其中,低年级教材设计的重点是学生自我生活习惯的培养,中年级侧重于学生学习习惯与安全意识的指导,高年级则重在引导学生认识与发展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化关系。
2.由“我”及“他”的逻辑线索,理解与建立共在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视野的开阔,学生会逐步扩大生活场域并与外在世界建立联系。因此,教材的重点不仅在于学生自我品德的形成,还要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旨在超越狭隘的功利思维与工具主义倾向,打破“唯我为主”的极端个人主义,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形式,重在告诉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探索于自身有益的价值与智慧。同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与建立走向共在的关系性,使学生能够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既能逐步回到“历史”,铭记文化起源与精神基点;并关注“当下”,树立热爱自然的主人翁意识;也能逐步看向“未来”,秉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等可持续发展目标。
3.“变客为主”的主体转换,以多元视角丰富个体经验
统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教育立场与视角的转变,这体现了“去末归本”“变客为主”的教育思想。编写者尝试以学生的立场而非教育者的立场来呈现教材内容,以不同学生视域下的多元视角,而非“应该怎样”的视角引导学生领悟道德和生活智慧。其“超越单一的‘知’的素养,进入到以广泛的知识、切身的‘感受’以及明智的‘决断’为基础的‘做’,从而使这一综合课程发展成为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融合的、广域的综合课程。”
4.回归并超越生活的编排,凸显实践智慧的获得
随着心理年龄增长与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学生会逐步扩充自我的感性意识与理性认知,而生活实践中充溢着发展因子与启蒙契机。如果学生能够在诸多日常事件中进行理解、选择与评价,并对自我与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将有助于其形成自我的道德体系。
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开放性转变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资源,“教材是一个综合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教材并不是专指教科书,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德育具有开放性,《道德与法治》教学同样体现了开放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不只是以抽象的道德概念和理论体系为基本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很多案例也是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典型范例,并以“生活事件”的图片、绘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不能只局限于教科书,更不能“照本宣科”。在教育教学中要发挥出更大的德育作用,就要充分地理解教材与学习者的“对话”关系,课本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对话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教材的使用一定要理解把握课本中呈现的图片所隐含的意图,不能只看图片中的“人”,需要读懂教材中折射出来的生活中的“人”。小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通过课文的范例为教师指明了学生真实的道德需求和道德困惑,需要从教材活动的场景案例引发教师的思考:在生活中、学校里儿童的生活现状是怎样的?他们的需求又是什么?如何引导他们创造更好的未来?
只有走进教材、走近生活,用活教材,才不会导致教材的使用机械化、片面化,最终造成缺乏教学的实效性。
三、《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趣味性转变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每册分四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内容都紧扣单元主题,每一课内容的设置都有固定的栏目,一目了然,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学生对这本教材内容的兴趣极为浓厚,甚至每当我的女儿看到我带回家的教材,都会津津有味地看上好一会儿,还经常和我探讨教材中的内容。是什么如此吸引孩子的兴趣呢?通过观察,我发现是教材中所设计的内容和活动都非常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尤其是活动栏目中的内容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再来学一招》中“我来教你叠衣服”,课堂上我带领学生们通过教材上呈现的口诀,联系叠上衣“伸伸手,抱一抱,弯弯腰”的小招数,让学生边说边做动作,口诀内容简单,在叠好衣服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梁松成.浅述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新编教材特征[J].新课程·小学,2019(4):106.
[2]张悦,张新颜.以“我”为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08):12-14+11.
[3]任燕妮,贺增霞.我国小学低段法治教育内容的存在问题及完善策略——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速读(下旬),2019(8):127-128.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目前,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教材的更换带来了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留足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采取“显隐结合、多维展开、螺旋上升式”的编写体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活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视角转变
1.由浅入深的梯度内容,在成长中涵养生活智慧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思维逻辑注重遵循学生的成长轨迹,让学生在成长中涵养生活智慧。教材以学生自我心理发展与年龄增长为梯度,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智发展水平螺旋式推进,从而使教材内容与学生自身相协调适应,进而引导其在成长中融入生活与管理自我生活。其中,低年级教材设计的重点是学生自我生活习惯的培养,中年级侧重于学生学习习惯与安全意识的指导,高年级则重在引导学生认识与发展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化关系。
2.由“我”及“他”的逻辑线索,理解与建立共在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视野的开阔,学生会逐步扩大生活场域并与外在世界建立联系。因此,教材的重点不仅在于学生自我品德的形成,还要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旨在超越狭隘的功利思维与工具主义倾向,打破“唯我为主”的极端个人主义,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形式,重在告诉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探索于自身有益的价值与智慧。同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与建立走向共在的关系性,使学生能够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既能逐步回到“历史”,铭记文化起源与精神基点;并关注“当下”,树立热爱自然的主人翁意识;也能逐步看向“未来”,秉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等可持续发展目标。
3.“变客为主”的主体转换,以多元视角丰富个体经验
统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教育立场与视角的转变,这体现了“去末归本”“变客为主”的教育思想。编写者尝试以学生的立场而非教育者的立场来呈现教材内容,以不同学生视域下的多元视角,而非“应该怎样”的视角引导学生领悟道德和生活智慧。其“超越单一的‘知’的素养,进入到以广泛的知识、切身的‘感受’以及明智的‘决断’为基础的‘做’,从而使这一综合课程发展成为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融合的、广域的综合课程。”
4.回归并超越生活的编排,凸显实践智慧的获得
随着心理年龄增长与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学生会逐步扩充自我的感性意识与理性认知,而生活实践中充溢着发展因子与启蒙契机。如果学生能够在诸多日常事件中进行理解、选择与评价,并对自我与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将有助于其形成自我的道德体系。
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开放性转变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资源,“教材是一个综合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教材并不是专指教科书,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德育具有开放性,《道德与法治》教学同样体现了开放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不只是以抽象的道德概念和理论体系为基本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很多案例也是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典型范例,并以“生活事件”的图片、绘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不能只局限于教科书,更不能“照本宣科”。在教育教学中要发挥出更大的德育作用,就要充分地理解教材与学习者的“对话”关系,课本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对话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教材的使用一定要理解把握课本中呈现的图片所隐含的意图,不能只看图片中的“人”,需要读懂教材中折射出来的生活中的“人”。小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通过课文的范例为教师指明了学生真实的道德需求和道德困惑,需要从教材活动的场景案例引发教师的思考:在生活中、学校里儿童的生活现状是怎样的?他们的需求又是什么?如何引导他们创造更好的未来?
只有走进教材、走近生活,用活教材,才不会导致教材的使用机械化、片面化,最终造成缺乏教学的实效性。
三、《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趣味性转变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每册分四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内容都紧扣单元主题,每一课内容的设置都有固定的栏目,一目了然,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学生对这本教材内容的兴趣极为浓厚,甚至每当我的女儿看到我带回家的教材,都会津津有味地看上好一会儿,还经常和我探讨教材中的内容。是什么如此吸引孩子的兴趣呢?通过观察,我发现是教材中所设计的内容和活动都非常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尤其是活动栏目中的内容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再来学一招》中“我来教你叠衣服”,课堂上我带领学生们通过教材上呈现的口诀,联系叠上衣“伸伸手,抱一抱,弯弯腰”的小招数,让学生边说边做动作,口诀内容简单,在叠好衣服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梁松成.浅述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新编教材特征[J].新课程·小学,2019(4):106.
[2]张悦,张新颜.以“我”为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08):12-14+11.
[3]任燕妮,贺增霞.我国小学低段法治教育内容的存在问题及完善策略——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速读(下旬),2019(8):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