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推送服务在数字图书馆中的系统应用探讨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信息推送服务在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的研究背景及信息推送技术原理,详细论述了信息推送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功能特点及技术实现,明确了信息推送系统在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息推送 信息推送系统 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3-0088-02
  
  一、信息推送服务在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的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且多样化,高校用户群的信息需求不仅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专门化,而且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同时,资源多维互动、智能化管理技术也为数字图书馆开展服务创新展现了宽广的可操作平台。
  信息推送服务作为一种主动性和个性化较强的信息服务方式,一方面具有新颖、及时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不要求读者有专门的技术,普遍适用于一般用户。该服务方式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实现不仅能够满足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及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而且可以大大减轻高校用户群的学习负担,便于图书馆服务的大众化及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推送服务有多种方式,例如特色数据库服务、在线咨询服务、定题服务等等。但是,所有服务方式的有效开展都是基于信息推送系统的技术实现,因此,本文谨对信息推送技术在系统应用层面做以下探讨,具体服务内容不再赘述。
  
  二、信息推送技术
  
  信息推送技术,其基本思想就是用户通过用户界面定制所需信息,服务器根据信息源提供的信息将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推送到用户计算机上,用户可以随时去查看信息。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信息推送技术是一种信息发布技术,是图书馆通过一定的协议,从服务器上的信息源或信息提供商那里获取信息,再通过固定的频道向用户发布信息的技术。
  1.信息推送的工作原理
  从理论上讲,推送技术是指服务方“不需要”客户方的请求即可主动地把数据送至客户端,但实际应用中,这种服务的主动性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即在用户许可的范围内提供主动服务。信息推送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2.时间驱动推送和事件触发推送技术原理
  
  用户管理子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有效地址收集,以及用户需求的获取、分析。
  以本馆信息推送系统为例,系统采用B/S架构。用户管理子系统与本馆OPAC无缝结合,系统合法用户无需安装额外客户端程序,亦不需要注册,即可在任何网络连接的计算机上使用浏览器直接登录系统。用户在自愿的前提下,提交有效的信息接收方式,在需求与信息推送之间建立连接。系统将实时刷新页面,显示用户提交的地址。团体用户可以集体提交地址列表通过后台程序批式导入。
  该子系统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即为用户需求行为提供触发环境,并将所有用户行为报告给处理子系统。系统触发环境由具有个性化服务功能的不同的系统控件体现。这些控件则由系统后台相应的应用程序实现。所有程序可通过后台参数实现个性化配置,满足系统管理员的动态调用。以上配置均在Solaris中实现,通过VI编译调试。
  从用户的直观体验来讲,在该子系统中,可以随时提交接收推送信息的有效地址,表示愿意接受数字图书馆的推送信息。另外,每当用户在数字图书馆的行为需求触发了相应的条件之后,读者就会收到信息推送系统发送的提醒通知或其他定制信息。例如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随时对感兴趣的数字资源或者相关单册进行预约、预约修改或者预约取消。
  2.后台处理子系统
  该模块主要负责用户地址有效性筛选,用户特征数据库的建立,并将用户需求分类分批转发给服务子系统。
  通过筛选程序先自动过滤读者提交的地址,对内容空白或者不合法的地址字段进行筛选形成带有合法有效地址的用户列表,建立用户特征数据库。接着,当上述地址列表中的校内合法用户在数字图书馆系统提交需求之后,或者其行为触发了推送条件之后,后台处理系统就其行为进行条件判断,生成不同的服务请求列表,并将这些任务发送到服务子系统相应的程序模块等待执行。
  例如,用户提交地址,并预约某单册之后,处理子系统得到用户管理子系统的报告。首先,系统判断用户此次触发行为属何种类型,确定为预约之后就将该事件移交给预约处理程序。然后,预约程序检查该用户是否属于合法用户,若为合法用户,再检查其是否具有预约权限,若有权限再检查用户特征数据库中是否有该用户的合法地址,若地址合法,则将该读者地址发往预约确定程序的地址列表中等待处理。
  3.服务子系统
  服务子系统负责处理前一子系统移交过来的任务。该系统由不同的程序模块组成,各模块按照不同定义响应处理子系统移交的任务。接口程序通过SHELL脚本检查待推送信息内容的文件及待发送对象的地址列表文件,按照JOB_LIST的定义,在每天系统负荷较轻的时间段定时发送相应信息至用户提交的有效地址列表。例如,根据JOB_LIST定义,服务子系统于每天凌晨12点钟发送预约成功信息,凌晨12∶30发送预约取消信息。
  4.系统优势
  信息推送系统需要有明确的需求分析和大量的后台技术处理,它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但系统功能的实现与运行会从多方面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首先,能大大减轻高校用户群的学习负担。可以实现到期单册提前一周自动催还、预约单册到馆通知、新书通报定时发送等方便快捷的信息推送服务;其次,能大大提高图书馆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本科生、教师或者科研人员等不同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实现分类分批自动推送;第三,馆员能够从大量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更深层次的服务拓展中去;最后,成熟的推送系统对系统管理员也是一种解放,使得很多事务性、临时性的系统工作常规化、自动化。系统不仅可以将工作量统计等信息推送给相关人员,而且针对系统管理员这一特定用户,也可以实时推送日志等系统安全相关信息。综上所述,信息推送系统从各个层面切实加深了数字图书馆工作。
  四、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有助于整个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形成学校自己经过整合的信息环境与信息系统。因此,图书馆采用信息推送技术建立适合本馆的信息推送系统,不仅能将新技术对图书馆的威胁转变为机遇,而且能使图书馆更新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模式,全方位多层次的为学校科研、教学和管理服务,促进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采杰.RSS技术发展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6):83-85.
  [2]杨九龙.基于The Shifted User 的图书馆个性信息推送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08(12):139-141.
  [3]楼晶.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系统[J].图书馆学研究,2008(4):49-53.
  [4]Duchêne Anne.The legal and technological battle in the music industry:Information-push versus information-pull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其他文献
摘 要: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我军军语工作已形成了有利于汇聚力量、协同攻关、打造精品的组织模式。文章阐述了这一组织模式的基本内容和标志性要素,提出了新体制下调整、完善军语工作组织模式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军语,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C04;E139;H0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3.003  Thoughts on Improvin
十六年前,四川雅安青年罗红创建了好利来,六年前,在集团高速发展的时候,他把集团交给他的团队,转身投入到摄影和慈善事业当中。  从一个青年摄影师转行糕点行业,再由一个全国性的糕点集团老总“甩手”去玩摄影,罗红的十六年在外人看来颇有些奇幻色彩,而罗红本人也成为了好利来最好的商业形象。    从摄影青年到糕点店老板    “万能者”——罗红如此形容创业之初的自己。  十六年前,在母亲退休后的第一个生日,
锚杆自动扭花机代替人工手动扭花工艺,提高了劳动效率,实现了标准化作业,同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是麻花金属锚杆生产工艺的一项突破.
摘 要:现代汉语“标识”具有术语词和通用词双重身份,文章结合案例介绍了它的分类、定义和用法。术语“标识”不是“标志”的异形词,二者在用法上存在交集,使用时要仔细辨别。建议加强通用词语规范与术语规范的协调配合,密切关注术语对通用词语的影响。  关键词:术语规范,词汇规范,标识,《现代汉语词典》,异形词  中图分类号:C04;H0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
统观北美和日本地区坚持短壁式采煤工艺所带来的成就,回顾以往的房柱式采煤工艺,如果配以先进的支护技术和落煤技术,将会再现房柱式采煤工艺的优势.这是极具长、短期效益的一
摘 要:中国有组织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百余年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采取的组织方法既有继承又各有特点。新时期要认真研究百余年来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在现时的客观条件下,以组织方法创新为基本手段,推动审定工作向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名词,审定,编订,编审,组织方法  中图分类号:N04;DF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
文章从外部、内部分析了高等院校信息化潜在动力的来源,论述了如何通过设计面向应用的信息化标杆评价体系,激发内部和外部动力,形成高等院校信息化持续改进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