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霾下,尘肺村民的健身操

来源 :分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尘肺病是在长期的灰尘弥漫的恶劣工作环境中,因为吸入大量粉尘(灰尘),造成身体肺部变硬,失去呼吸能力的一种病。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因为大多工作环境恶劣,尘肺病,几乎成了农民工的专属病。
  在重庆市忠县拔山镇芋荷村,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早在2006年就有数十名尘肺病患者统计在册。到2011年,这个小小的村子有56名尘肺病人。残疾村民韩家兰的两个儿子竟然双双患上尘肺病!
  65岁的韩家兰在7岁时就失去了右臂。结婚后她有两个儿子汪秋红和汪秋华。韩家兰的丈夫汪朝坤1979年就在一次劳动中摔断了脊柱,从此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的拮据可想而知。
  1990年初,汪秋红和汪秋华两兄弟随着打工浪潮去深圳打工,一干就是12年。
  2002年3月,在外打工的汪秋红和汪秋华两兄弟突然回到重庆老家,不再外出打工。韩家兰发现两个原本年轻力壮的儿子竟然稍微干点体力活,就会累得气喘吁吁,她的心情一下子沉重了起来。
  原来,汪秋红和汪秋华两兄弟一直在深圳的一家陶瓷厂干活,虽然工资高但工作环境差,常常被生产车间里的尘末包裹全身。两年前,汪秋华因为感到呼吸困难,去医院检查,结果查出他已是尘肺病一期,更糟糕的是,哥哥汪秋红为了安心,也作了相关检查,没想到他也患上了和弟弟同样的病。因为手头紧,兄弟俩并没有及时治疗,而是选了另一家瓷厂继续打工。两年过去了,他们的病越来越严重,已经干不了重活,只好辞了工,回到老家。
  “这病能治好吗?怎么两年了不见好,还越来越严重?”从来没走出过县城的韩家兰,也没听说过尘肺病,心想应该不是什么绝症,可看着两个病怏怏的儿子,她的心一刻也得不到舒缓。两个儿子在家里,都出现了胸痛、咳痰,呼吸困难等病理反应。不能让儿子这样等死啊!
  韩家兰和两个儿子当然也想到了维权,找原来的厂家,但是,原来的厂家已经注销了,他们也拿不出劳动合同,根本无从维权。
  无奈的韩家兰带着儿子四处求医,最后医生都告知这种病国内外都没有办法根治,只能加强锻炼和调养,或许可以延缓病情发展,但最后结果都不理想。
  医生的话让韩家兰放弃了全部的幻想,只能想办法让儿子加强锻炼,多活一天算一天。
  从此以后,韩家兰根据农村的条件,每天清早就起床叫醒儿子,然后带着两个儿子一起沿着村子散步、慢跑,呼吸青山绿水中的清新空气。然而,这些在别人眼里再平常不过的锻炼方法,汪秋红和汪秋华却只坚持了两天就打起了退堂鼓。因为他们“太累”,喘不过气来。但是,韩家兰不放过他们,继续为他们鼓劲、加油。同时,在一日三餐上也为他们改善生活,补足营养。
  2002年7月,韩家兰带领儿子锻炼了三个月,两个儿子的精神面貌有一些好转。原来跑一会儿,两个儿子都会请求停下来歇息,而且不停地喘气。三个月后,儿子歇息的请示越来越少了,有时还会将韩家兰远远地甩在身后。这一切,让韩家兰看到了希望。
  这年10月,也许还是因为年轻,也许是因为他们的病情还不算最严重,汪秋红和汪秋华在经过母亲的贴心调养后,病情得到了控制,身体看起来也强壮了些。过了年,兄弟二人竟然又去了南方打工。
  两个儿子的病情得到控制,这件事让韩家兰对尘肺病产生了好奇。
  2006年5月,县里的自强残疾人服务站带着一个残疾人基金会,到芋荷村看望尘肺病人。本就对尘肺病非常关注的韩家兰忍不住向前来的工作人员打听情况,在得知小小的一个村庄竟有数十名记录在册的尘肺病人后,她惊呆了。看了这个名单,韩家兰明白了,村里那些打工归来,精神不振、气喘吁吁的村民,原来都得了尘肺病。
  从自己家两个儿子得尘肺病的遭遇来看,韩家兰知道,尘肺病人最可怕的就是内心的绝望和病中的孤单。韩家兰当即决定,将村里的所有尘肺病人团结在一起,让大家彼此温暖鼓励,感受亲人的关怀。
  一个月后,韩家兰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尘肺病人康复中心”,并在家门口挂上了招牌。这个条件简陋的“康复中心”没有任何治病的药物。
  为了说服这些尘肺病人走出家门接受治疗,韩家兰没有少下工夫。她在村广播里多次进行广播劝说,可是并不见效果。就算她逐个对病人上门劝说,很多患者也不愿到她的康复中心来。
  到2006年底,韩家兰说服了5名尘肺病人,开始带领他们进行初级锻炼。大家的病情参差不齐,韩家兰这才意识到这比当初治疗儿子难多了。可农村没有健身器材,大家又不能进行强度太大的运动,韩家兰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编一套康复操!
  然而,编操对于一个农妇来说并不容易。韩家兰先是到附近小学门口,看学生们课间做的广播体操,然后根据尘肺病人的特殊情况,删减一些高难度动作。然而,让一群身体虚弱的病人做广播体操,怎么看都不协调。韩家兰又做了一些改动,整套操做下来总算像模像样了,有病人打趣说这是韩氏太极,有村民则说这是农民瑜伽。不过,在韩家兰眼里,只要能锻炼,增强他们的体质,就算闹再多笑话也是值得的!
  村里的尘肺病人杨华林,刚满40岁就被检查出已经是尘肺病二期,家中上有体弱多病的父母,下有妻儿,全家的支出全靠他一人在外打工承担。2007年初,常年在浙江建筑工地从事打桩工作的他因为患尘肺病被迫返回家乡,并且单位没有给他任何赔偿。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的他却从来不肯向外人透露自己的病情,后来见村里的一些尘肺病人在韩家兰的指导调养下,病情有所缓和,他才鼓起勇气敲开了韩家兰的“康复中心”大门。
  相比起杨华林来,已经62岁的颜光虎算是村里“资历”较老的尘肺病人了,他因为在建筑工地上从事杂工,不幸感染上了尘肺病,而且病情已为晚期,每呼吸一口空气,都感到撕心裂肺般难受。2008年夏天,颜光虎来到了韩家兰的“康复中心”,表示愿意尝试她的治疗。随着一个个像颜光虎这样的老病号来到康复中心,这年底,到韩家兰康复中心疗养的尘肺病人竟然有三十多人。
  为了让这些病人得到最好的锻炼,只要不下雨每天早上都有任务,刚开始是韩家兰一个一个地通知。后来病人多了,韩家兰只好安装了一部电话。
  病人多了管理起来麻烦不说,韩家兰很快还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
  原来,一些病情较轻的病人往往在韩家兰的帮助下,接受一年半载的相关疗养后就能重拾生活的信心,有的病情得到控制后甚至再次出去打工。而像那些已经发展到晚期的尘肺病人,通常情绪很不稳定,而这不但可能让他们自己的病情恶化,他们的言行很容易影响到康复中心的其他病人。
  怎么办?总不能因此孤立这些晚期病人吧!韩家兰最终想出了一招,那就是帮助他们创业,恢复其自食其力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积极地生活。由于尘肺病人都不适合从事体力活,韩家兰和县里的相关单位商量,最终筛选了多种适合这些病人的技术培训,编织、畜牧养殖、刺绣技术等。
  韩家兰的努力没有白费,就如年岁已高的晚期病人颜光虎,在韩家兰的帮助之下,掌握了编织技能,靠着这门手艺一年也能挣2000多元,可以勉强应付在农村的生活开支,而且经过积极锻炼病情没有恶化,他觉得生活又充满了希望。病人杨华林也在康复中心学到了柑橘种植技术,种了大片的柑橘,全家人靠着柑橘收入也能解决温饱问题。还有更多的年轻尘肺病人,在韩家兰的康复中心里找到了自信和希望,重新回到了社会中。
  韩家兰身上常常携带一个笔记本,从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中可以看出,这几年里,来到康复中心的一共有56个尘肺病人,有三十多人重返沿海打工,另外十多人在老家就业。
  2011年8月初,韩家兰在忠县拔山镇政府举行的“十大标兵”颁奖大会上,荣获身残志坚标兵,年末又获得“十佳文明市民”称号。和这些荣誉比起来,韩家兰更关心的是那几十名尘肺病人。
  2011年11月,重庆忠县的天气喜怒无常,韩家兰好不容易抓住了一个艳阳天,赶紧打电话叫来村里的尘肺病人集合,在带领大家做完一段康复操后,她开始将近段时间对病人走访的情况公布出来,有受到表扬的病人,也有病人被批评。但不管言辞激烈与否,大家都表示虚心接受,因为韩家兰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鼓励和关怀……
  
  分忧链接:
  为生存冲进雾霭
  38岁的小陈,从1990年开始在一家铅锌矿场打工。此后的十多年,他一直在铅锌矿工作,直到2003年发觉身体不适,被迫离开铅锌矿。8年来他一直与尘肺病抗争着。
  小陈说他打工的地方是一个方圆20平方公里的大矿区。“在铅锌矿的13年,除了第一个月当学徒工,我一直干炮工。矿上用的都是干钻,打眼放炮粉尘很大,也没有风机,只要上班,就一直都在粉尘中工作。巷道内粉尘弥漫,十分呛人。两米长的钻杆,矿灯照不到打眼的地方。必须有工友的帮助,才能找准打眼的位置。一个班下来,身上一层厚厚的粉尘。当时觉得打眼放炮是技术活,比背矿石轻松,还能多挣钱。就这样,从一个月300元,到后来的2000元,他换了5个老板,工资涨了六七倍。直到2003年非典时期,他因咳嗽吐血才没去铅锌矿。
  接着,小陈在一家结核病医院当肺结核治疗了近两年。仅有的两万多积蓄全部花完,还借了亲戚姊妹的钱。2005年,开始变卖家里值钱的家当。“能卖的东西全部卖完,也没治好病”。
  2006年,父母双亡,独自一人生活而又失去劳动能力的小陈,每月靠25元低保勉强度日。后来,2008年增加到50元,2010年开始,可以拿到60元了。
  小陈患上尘肺病以后,实际已经完全致残,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极其困难,治疗费用更难以保障。
  像小陈这样正值青、壮年的农民,是中国百万井下矿工的主力军。煤矿井下的工种很多,而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采煤工和掘进工。采煤工的活是最脏的,掘进工是最累的。一个煤矿年产煤量,都是出自采煤工之手,只要是正常采煤的情况下,他们上井时都是黑黑的!只能看见两只眼睛在转。 而掘进工主要是在井下掘进巷道,井下四通八达的道路,皮带巷,轨道巷,进风,回风巷等等都是由掘进工一点点挖出来的。碰到煤层他们就会变黑,碰到岩层他们可能就变白了!在煤矿系统中,采煤工和掘进工都是和粉尘打交道最多的工种,是患尘肺病风险最高的工种。
  维权难上难
  刘全今年46岁,是一名采石工。采石场是高粉尘的工作环境,上班的时候,刘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连口罩都没有戴,有时觉得戴着口罩呼吸不畅,还不如不戴。一天下来,满身都是白的,真的是白须白眉。十多年来,刘全一直没改行,有的地方做几个月,有的地方做一年,有时候离开几年后又回去干一段。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单位,也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不知道换了多少个老板。
  2009年冬天,刘全因为高烧、流鼻涕、咳嗽,他以为是感冒,就按感冒治疗,但是一直没有好转。到县医院去做了全身检查,说是肺结核,医生让去结核病防治所,看了看片子,医生说吃药就行了,还给了6个月的免费药。
  谁知道,一年多过去了,仍不见好转。再检查,医生说患的是尘肺病,而且已经不能洗肺了,肺都让纤维包围了。
  刘全不知道自己该怎样维权?找哪个单位赔偿?维权无门,病情被耽误,他感到非常非常的无助。
  刘全现在相当痛苦,尘肺病的后期,即使是简单的一次呼吸,都很困难,无法平躺着睡觉,通常都采取跪着的姿势才能呼吸。
  面对这些状况,维权是唯一的选择,维权就是向夺去他们健康生命的用工方要求赔偿。但是,维权之路却充满艰辛,而且大多无果而返。
  尘肺病人要维权,就必须向权威卫生部门申请做职业病鉴定,得到职业病鉴定证明书。而卫生部门要做这个鉴定,又必须由劳动者提供和原供职单位的劳动合同,劳务关系证明。这几乎成了尘肺病维权的死穴。因为农民工工作单位常常不固定,很多用人单位又不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尘肺病也有近10年的潜伏期,等劳动者发现自己得了尘肺病时,很多用人单位都已经注销或易主,这些都导致他们维权几无可能。
  驱走阴霾
  这些年,编者经常在农村行走,亲眼看到了乡村的变化,农民住上了新房,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摩托等现代生活器件。但我们没想到,为了过上这种现代的生活,很多农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甚至是生命,包括尘肺病等职业病的威胁。在百度上,只输入尘肺病三个字,就跳出了上万个词条,各种尘肺病例让人触目惊心。
  尘肺病的罪魁是长期恶劣环境中的大量粉尘。患上尘肺病的人会感到胸闷、气短、咳痰,引起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严重的会因为呼吸衰竭而亡。我们最常看到的尘肺病有矽肺、煤工尘肺、水泥尘肺、陶工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我们国家早在1987年就颁发了《尘肺病防治条例》,但令人震惊的是,我国目前尘肺病人却有65万多,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很多因为拿不出劳动关系证明,确诊是尘肺却不能上报的病人。更加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群发性职业病事件屡有发生,如福建省仙游县、安徽省凤阳县、甘肃古浪县农民工尘肺病等事件,一次性造成几十人甚至百余人患病。
  尘肺病目前国内外都尚无特效治疗药及根治办法。主要是综合治疗,即在用药治疗的同时,预防并发症,增强营养,生活规律化,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确切疗效尚有待继续观察和评估。
  有效解决尘肺病的办法只有预防,只有最大限度防止有害粉尘的吸入。只要措施得当,尘肺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尘肺病的预防,只能通过改善农民工工作环境来实现。一方面,劳动监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监管义务,保护农民工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增加农民工的健康防病知识,拒绝在环境恶劣的企业工作。这是尘肺病最有效的预防办法。
  同时面对已经患上尘肺病的农民工,除了他们自己的努力,社会也应该向他们伸出援手,就像韩家兰一样,总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让我们大家一起伸出援助之手,共同驱散笼罩在农民工头上的尘肺病阴霾。
  (文章拒绝转载)
其他文献
1  2008年,我从武汉的一所著名大学毕业。同学们在工作逐渐安稳下来之后便纷纷寻求情感上的安定。从2010年开始,便不断有昔日好友同窗开始打算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大家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房子”问题。高得离谱的房价对于我们这类非富且不贵,自嘲为“穷二代”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只穷凶极恶的拦路虎。  2010年底,一位来自重庆偏远县城的同学和他的女朋友决定结束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携手
期刊
小区里的桂树,陆陆续续开了花儿,花香荡在空气里,恬淡娴静,与小区的名字相应,是真正的桂花居。  我坐在远远的石阶上,看着女儿与几个孩子在桂树下嬉戏。忽然听到一个稚嫩却恼怒的声音:不对,不对,这些树叫妈妈树,就叫妈妈树,我们家还有妈妈鸟呢,你根本不知道,根本不知道!  接着是女儿,飞快地跑到我面前,显然是被吓倒了,妈妈,这些树,分明就是桂花树,可是那个妹妹,一定要说它们叫妈妈树!我说不对,妹妹就冲我
期刊
一  从我小时候记事起,我就发现母亲是个胆小的人,她在我面前常常畏前畏后、提心吊胆,因为过于胆小,对很多事就总是唠唠叨叨叮嘱再三,常常弄得我特别烦恼。  我父亲在南昌工作,我与妹妹随母亲在四川老家生活。因为父亲不在家,母亲管教我们就更加严格,总害怕有什么闪失。  离我家一里多的地方,有一条小河,那个时候,河水还没被污染,非常清澈。一到夏天的傍晚,总是有很多人在那里游泳。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们班的很
期刊
1  做女儿的说他不着调,或许有点过分,可是,从某种程度上,他真的有点不着调。  爸爸让我发愁的事儿有两件,一是虚荣,二是说话太损。  爸爸是市场上的菜贩,走进市场,远远就能听到一个声音高亢地叫着:“新鲜的大白菜,清脆可口的小黄瓜,便宜卖喽。”  爸爸的声音几乎是市场最高的,他一直以自己嗓门力压整个菜场而自豪,有买菜的顾客夸一句,您这嗓门真豁亮,他能半天合不拢嘴,非要再给人家加两棵小青菜。天晓得他
期刊
1、非婚生子女可否随父亲落户?  问:我与张某未婚同居,生有一个孩子,现二人分手。张是农村户口,我是城市户口,孩子归我,想上城市户口,可医院的出生证明提示孩子随母落户?  答:《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孩子可以随你上户口。    2、合立遗嘱要反悔行吗?  问:我与后老伴结婚后,用共同的资金购买了住房。后老伴去世前,经她恳求我与她立
期刊
晚上约9时,女儿突然来电,说海东出事了,让我赶紧回去。  我吃了一惊。与海东离婚后,我一直未曾与他和女儿见过面。上个月女儿12岁生日,我想回去为女儿庆生,但被父女俩拒绝。海东到底出了什么事?女儿突然转变态度愿意和我见面了。  我立即张罗机票。这晚辗转反侧,不由想起和海东的种种过往。  1  与公婆同居一个屋檐下5年,才深刻体会“相爱容易相处难”。我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子。但靠工资吃饭的我和海东,不啃老
期刊
出走  林雪出走了。  留言条上写着寥寥数字:“旭东,对不起,我无法原谅自己。”我迅速反应过来,拨她手机,铃声在身后的茶几上尖锐响起。女儿妞妞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回家,进门就喊肚子饿,我一边瞒着她说妈妈出个短差,一边手忙脚乱给她煮泡面,脑子里却想着,林雪能去哪呢?  能去哪呢?  把女儿送到奶奶家,我开着车像一只无头苍蝇在街头瞎转。岳父母那里,她不会去,她的几个来往甚密的女友,我打遍电话无果,凌晨两点
期刊
那天,我禁不住冲女儿沙沙发了一通脾气。原因是这样的:晚上9点多钟,当我收拾好家务走进书房,问沙沙是否完成当天的作业时,她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糟了!作业还没写呢?  原来,她下午放学时向同学借了一本渴盼已久的漫画书,本来打算先看一会儿再写作业,结果看着看着就入了迷,直到快把那本漫画书看完。  那天因为白天在公司和一个难缠的客户发生了口角,我的情绪原本就不好。和许多任性、不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妈妈一样,
期刊
繁华都市里,人际关系疏远淡漠,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禁锢在钢筋水泥中的人们深感清冷、寂寞孤独。在广州花都区天景花园,邻里之间用“拼菜”来应对“城市冷漠症”,“拼”出了和谐“拼”出了美好,“拼”来了温暖与温情!    应对“城市冷漠症”,我们来拼菜  龚惠贞是广州市花都区人,退休前在当地一所幼儿园担任园长。2009年初,龚惠贞搬进了位于花都区新华镇的万科天景花园。这是一所新建的小区,树木郁郁葱葱
期刊
“我肯定心理变态!我竟然想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34岁的王凯告诉我,昨天晚上,他正在厨房手忙脚乱地做饭,5岁的儿子叫嚷着要吃汉堡包,他忍着性子哄劝几句,儿子竟然睡到地上耍赖。他怒火中烧,抓起案板上的菜刀……那一刹那,大脑中残存的理智提醒了他。他赶快跑到卫生间,用冷水冲头,强迫自己冷静。“虎毒不食子!我怎么有这样的想法?太可怕了!”王凯怀疑自己是不是心理变态。    单亲爸爸的苦恼  两年前,我有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