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发病规律,预防措施,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预防性建议,以利于改善教学与训练条件,改进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方法,提高运动成绩,使体育锻炼更好地起到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损伤;分析;建议
在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伤害事故,给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敲想了警钟。随着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标准与训练大纲的新目标实施,树立“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已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尤其是近年来,在体育教学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发生的运动损伤、跌伤、碰伤等伤害事故,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和法律纠纷,严重地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与运动训练。对此更应该加强体育教学活动与运动训练中的健康安全教育,适时预防运动损伤发生,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消除体育教学活动与运动训练中存在的伤害隐患。针对这些原因,应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减少运动损伤病率,合理安排运动量,不断提高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使其更趋科学、合理。能否做好预防,必须了解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把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上不够重视。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或麻痹大意有关,他们多存在着某些片面认识,平时不重视安全教育。
2.技术动作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力学原理而造成损伤,这是初参加运动训练的人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例如,做前滚翻时,因头部不正而引起颈部扭伤,排球传接球时,因手形不正确而引起手指扭挫伤等。
3.准备活动组织
(1)准备活动不充分。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加大关节活动的幅度,使人体机能有准备地从相对安静状态转入紧张的活动状态。
(2)准备活动量过大。准备活动量过大,容易发生过度疲劳。当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机能不是处于良好运动训练状态,而是有所下降,也容易发生运动失误而致伤。
(3)未掌握好准备活动与运动项目的时间关系。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在正式教学训练或比赛中,身体机能充分发挥到最佳状态,准备活动时间过长,未严格按准备活动的顺序进行,当进行正式运动时,准备活动的作用已经消失,基本上等同于缺乏准备活动。
4.教学训练水平不够
教学训练包括一般身体训练,辅助训练,专项技术训练和计战术训练,教学训练内容不全面,是发生损伤或使损伤加重的重要原因,身体素质差,技术训练不够,动作要领掌握不好,技术动作不熟练或有错误。
5.教学训练原则
教学训练中应该遵守科学训练原则,有节奏、有系统地进行。依照循序渐进与系统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不急于求成,不过早做难度动作,违背教学训练原则。这样就不会影响新动作技术形成及练习,进最大限度的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6.教学组织涣散,管理混乱
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体育教师对课堂常规的要求不严,教学组织涣散,控制能力差,学生练习时,忽略相应保护和帮助措施。如:学生上课穿奇装异服、穿拖鞋、高跟鞋、牛仔裤;课堂练习时,个别学生不听从教师指挥,相互打闹;“一个哨子,一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这些都可成为运动损伤发生的隐性原因。
7.其他方面
(1)对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认识淡漠,这在有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学生或者运动员和体育运动参加者中,都可能存在。例如:有的认为运动损伤是小伤、小病,算不了什么,难以避免。青少年缺乏有关运动损伤的知识,好胜心强,好奇心大,脑子里缺乏预防损伤的意识。
(2)场地器材不良
场地器材不符合卫生要求,也是发生损伤的原因之一。如田径场地凹凸不平,有碎石杂物,跑道太硬,或坑内有杂物;器械固定不稳当,质量不好,或器械的大小、重量与训练者的年龄、性别不适应等,都可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3)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雨后场地湿滑,比赛时容易滑倒;暑夏气温过高,易发生疲劳和中暑;寒冬气温过低,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容易造成肌肉韧带的损伤或冻伤。潮湿闷热的天气,易出汗,影响体内水盐代谢,易发生抽筋。光线不足,影响视力;环境和空气污染,可以损害运动器官,尤其是损伤神经系统,使神经反应迟钝,当然还有学生自身方面的诸多因素等都是发生损伤的原因。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进行过健康安全教育的5所学校的1733名学生与2所未组织健康安全教育的61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对照,结果显示:这5所学校学生运动损伤及伤害发生率从51%下降到25%,这2所学校学生运动损伤及伤害发生率仍然为51%而举高不下。显然有必要不断地完善学校健康安全教育工作机制,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明确安全管理职责。
综上所述,在我们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与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作为每位体育教师或教练员都必须要高度重视,树立“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更好地建立良好的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训练,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合理运用教学与训练原则,加强教学与训练安全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训练水平,使学生或者运动员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争取在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准备活动要充分,组织要周密,动作要规范,基本技术动作要扎实。规范的教学常规,周密的组织教学,高度责任心是预防体育教学活动与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重要保障,这样才能保证提高教学质量,避免运动损伤发生,达到体育教学训练与健康安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原因调查与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3):94-95
[2]史清钊,等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损伤情况报告及病因学分析,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2):58-60
[3]竭晓安,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1):56-57
[4]曹淼孙,等,田径运动员下肢的损伤及预防,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3):89-90
[5]张学纲,等,不同健康教育方式下学生运动损伤发生情况的对比研究,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0(3):63-64
关键词:体育;损伤;分析;建议
在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伤害事故,给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敲想了警钟。随着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标准与训练大纲的新目标实施,树立“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已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尤其是近年来,在体育教学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发生的运动损伤、跌伤、碰伤等伤害事故,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和法律纠纷,严重地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与运动训练。对此更应该加强体育教学活动与运动训练中的健康安全教育,适时预防运动损伤发生,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消除体育教学活动与运动训练中存在的伤害隐患。针对这些原因,应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减少运动损伤病率,合理安排运动量,不断提高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使其更趋科学、合理。能否做好预防,必须了解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把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上不够重视。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或麻痹大意有关,他们多存在着某些片面认识,平时不重视安全教育。
2.技术动作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力学原理而造成损伤,这是初参加运动训练的人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例如,做前滚翻时,因头部不正而引起颈部扭伤,排球传接球时,因手形不正确而引起手指扭挫伤等。
3.准备活动组织
(1)准备活动不充分。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加大关节活动的幅度,使人体机能有准备地从相对安静状态转入紧张的活动状态。
(2)准备活动量过大。准备活动量过大,容易发生过度疲劳。当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机能不是处于良好运动训练状态,而是有所下降,也容易发生运动失误而致伤。
(3)未掌握好准备活动与运动项目的时间关系。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在正式教学训练或比赛中,身体机能充分发挥到最佳状态,准备活动时间过长,未严格按准备活动的顺序进行,当进行正式运动时,准备活动的作用已经消失,基本上等同于缺乏准备活动。
4.教学训练水平不够
教学训练包括一般身体训练,辅助训练,专项技术训练和计战术训练,教学训练内容不全面,是发生损伤或使损伤加重的重要原因,身体素质差,技术训练不够,动作要领掌握不好,技术动作不熟练或有错误。
5.教学训练原则
教学训练中应该遵守科学训练原则,有节奏、有系统地进行。依照循序渐进与系统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不急于求成,不过早做难度动作,违背教学训练原则。这样就不会影响新动作技术形成及练习,进最大限度的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6.教学组织涣散,管理混乱
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体育教师对课堂常规的要求不严,教学组织涣散,控制能力差,学生练习时,忽略相应保护和帮助措施。如:学生上课穿奇装异服、穿拖鞋、高跟鞋、牛仔裤;课堂练习时,个别学生不听从教师指挥,相互打闹;“一个哨子,一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这些都可成为运动损伤发生的隐性原因。
7.其他方面
(1)对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认识淡漠,这在有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学生或者运动员和体育运动参加者中,都可能存在。例如:有的认为运动损伤是小伤、小病,算不了什么,难以避免。青少年缺乏有关运动损伤的知识,好胜心强,好奇心大,脑子里缺乏预防损伤的意识。
(2)场地器材不良
场地器材不符合卫生要求,也是发生损伤的原因之一。如田径场地凹凸不平,有碎石杂物,跑道太硬,或坑内有杂物;器械固定不稳当,质量不好,或器械的大小、重量与训练者的年龄、性别不适应等,都可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3)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雨后场地湿滑,比赛时容易滑倒;暑夏气温过高,易发生疲劳和中暑;寒冬气温过低,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容易造成肌肉韧带的损伤或冻伤。潮湿闷热的天气,易出汗,影响体内水盐代谢,易发生抽筋。光线不足,影响视力;环境和空气污染,可以损害运动器官,尤其是损伤神经系统,使神经反应迟钝,当然还有学生自身方面的诸多因素等都是发生损伤的原因。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进行过健康安全教育的5所学校的1733名学生与2所未组织健康安全教育的61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对照,结果显示:这5所学校学生运动损伤及伤害发生率从51%下降到25%,这2所学校学生运动损伤及伤害发生率仍然为51%而举高不下。显然有必要不断地完善学校健康安全教育工作机制,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明确安全管理职责。
综上所述,在我们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与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作为每位体育教师或教练员都必须要高度重视,树立“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更好地建立良好的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训练,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合理运用教学与训练原则,加强教学与训练安全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训练水平,使学生或者运动员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争取在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准备活动要充分,组织要周密,动作要规范,基本技术动作要扎实。规范的教学常规,周密的组织教学,高度责任心是预防体育教学活动与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重要保障,这样才能保证提高教学质量,避免运动损伤发生,达到体育教学训练与健康安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原因调查与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3):94-95
[2]史清钊,等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损伤情况报告及病因学分析,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2):58-60
[3]竭晓安,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1):56-57
[4]曹淼孙,等,田径运动员下肢的损伤及预防,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3):89-90
[5]张学纲,等,不同健康教育方式下学生运动损伤发生情况的对比研究,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0(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