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教育规律决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对校本教研缺乏重视与理解,甚至出现形式上的“走马观花”,导致其有效性得不到保障。笔者着眼于焕发校本教研应有的生命活力,从活动形式创新入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 “咬定青山不放松”
校本教研“人本化”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必须把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这促使我们把教师的“个人专场”和“疑难会诊”作为每学期例行的活动,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
1.设立“个人专场”
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教师更是如此。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开设教师个人专场,它不同于教师论坛,类似于教师基本功培训,主讲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的特长给其他教师授课。主题由主讲教师自行决定,当然也可以按学校需求而展开。专场时间不在于多,一节课时间左右,而后教师间互动交流。上学期,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开展了教师朗读专场、板书专场、写作专场等,活动深受教师们欢迎,专场教师展示风采,听课教师兴致高涨。组内有这样一位教师,平时默默无闻,不善于沟通和交流,教学作文却有一套。她申报了写作专场,在专场中,她展示了自己的博客,不看不知道,一看令人惊叹,居然是个热门博客。里面的博文包罗万象,阅读心得、旅游日志、时事评论、摄影随笔……篇篇原创,展现了鲜活而细腻的精神世界。这一次的专场让同行由衷地钦佩,从此她工作的自信也明显增强。
坚持每月一次的教师专场,并使其成为例行的活动。个人专场的开设,不仅仅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工作的激情。当然,专场之后,怎样将专题内容延续和深化,是需要组织者深入思考与实践的。
2.会诊“教学疑难”
一学期举行两次的“教学疑难”会诊,是基于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困惑而开展的专题研讨。它为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共同参与,提升了解疑答惑的高度,对这种草根式的教研活动,起到了示范与指导作用,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作出更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对于部分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其他教师直面疑难症结,平等对话,归因分析。通过思维的碰撞,提出可行的教学策略,达成共识,促进教学水平共同提高。如语文组的一次活动中,一位二年级教师提出,班级学生差异性较大,不知该怎样布置家庭作业。教师就此问题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自己的宝贵经验。
何老师:学完课文,做配套性相关练习,根据学生特点准确定位,练习目标聚焦有效训练。
杨老师:培养自觉作业的习惯:预习,自编预习作业,按照要求完成;制定课外阅读时间表,引导制作课外阅读学习卡。
陈老师:分层次设计作业,分A,B两级。A级作业以阅读内容为主,积累词汇,学会表达。B级基础性作业,以积累、朗读为主。作业取舍要精当,练习确保训练有效。
……
活动之后,将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带回,日后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与研究。已经比较明朗的共识,条分缕析地梳理与反思,待实践的检验。总之,思维的碰撞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更需要“实践出真知”。坚持会诊教学疑难,长此以往相信教师的教学理念、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定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 “落霞与孤鹜齐飞”
有效的校本教研立足于教师积极性充分调动的基础之上,常态化的校本教研若是能持久地保持教师探究的热情,以深层次的合作来挖掘教师研讨的潜力,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1.运作“智囊团队”
组建智囊团,两组势均力敌,均有骨干教师、能力稍逊色的教师和需要培养的新教师。团长由能独当一面、领导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例举笔者学校加以说明:语文组共24名教师,将1~4年级教师均分为两个智囊团,每组8位教师,余下高段的8名教师属于中立派或称为仲裁组。各智囊团有需求可以请他们帮忙,但有原则,若有教师被其中一组请去,则不能再参与另外一组的活动,确保智囊团对抗的公平性。
每次教研活动,事先由教研组长将相同的课堂研讨任务分别布置给各组,在规定时间同时展示课堂教学。由于引进了激励竞赛机制,“同课异构”更显“货真而价实”。在一次第三册语文《日记两则》同课异构展示中,两组的教学设计各有千秋。独具匠心的设计,凝聚着每组教师的聪明才智,彰显了团队合作互助的良好精神面貌。在智囊团对抗之后,所有教师进行“四个一”的评课活动,即透过课堂教学的折射,挖掘一个亮点,提出一个问题,分享一个建议,完成一个主题性思考。最后选取两组教学之亮点,整合成为一堂高质量之课,参加区域内的比赛。
2.开创“接力教学”
所谓“接力教学”,我们把它定义为:两名教师各自截取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接力进行授课,共同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每人授课时间限定在20分钟,每位执教者的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片段接力教学,针对一位教师而言,授课内容精短,考虑该怎样上出实效,更利于打磨,当然也更利于发现问题。对于两位教师接力上课,则需要两位教师真正潜下心来钻研教材,共同把握单元和本课的知识点,协商如何选取教学内容,怎样进行分解片段,并且有机组合。此举考验同伴之间的合作程度,若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接力上课,可将同伴的引领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片段接力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检测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凝聚教师合作热情的纽带。随着同伴之间教学探讨次数的增多,以及探讨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也越走越稳健。
三、 “采得百花酿成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教研必然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局限,跨学校的教研方式越来越成为一种需要。开放性的校本教研,与外校融通,博采众长,盘活了教师资源,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兄弟学校的发展。
1.联谊“兄弟学校”
本着“共享、互动、发展”的理念,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兄弟学校之间的联谊,可实现学校之间理念的共享和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的发展。
联谊活动并不仅仅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评课而评课,而是具有主题性和序列性,讲求实效性。对于本校上课展示的教师和幕后的智囊团来说,是付出之后的一次检阅,是一次升华与积淀。对于观摩的教师而言,是透过窗户看外面别样的“美丽风景”。通过活动让参与的所有教师更能深刻地领悟教材处理的策略、方法和思路,理性地汲取他人之精华。当然,若能邀请到专家学者来参与,那联谊的效果会更加凸显。
2.挂靠“高校资源”
高校资源并不会凭空而来,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牵线搭桥,或校领导主动“出击”才行。邀请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进驻学校,或让学校成为高校的实验基地。专家的引领,给草根式的校本教研提高了理论层次,犹如打开了一扇窗,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教育教学元素和活力。笔者所在学校在教育局的帮助下与宁波大学联姻,宁波大学的专家蹲点学校,全面而深入地指导学科组教研。利用高校资源搭建的平台,使教师参与到了各个层面的研训、业务比赛之中,极大地促进了专业成长。此外,学校还可利用寒暑假,组织教研团队,到高校进行主题式的教研活动,短期的大容量习得,便于日后教学上的“反刍”。
一、 “咬定青山不放松”
校本教研“人本化”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必须把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这促使我们把教师的“个人专场”和“疑难会诊”作为每学期例行的活动,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
1.设立“个人专场”
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教师更是如此。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开设教师个人专场,它不同于教师论坛,类似于教师基本功培训,主讲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的特长给其他教师授课。主题由主讲教师自行决定,当然也可以按学校需求而展开。专场时间不在于多,一节课时间左右,而后教师间互动交流。上学期,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开展了教师朗读专场、板书专场、写作专场等,活动深受教师们欢迎,专场教师展示风采,听课教师兴致高涨。组内有这样一位教师,平时默默无闻,不善于沟通和交流,教学作文却有一套。她申报了写作专场,在专场中,她展示了自己的博客,不看不知道,一看令人惊叹,居然是个热门博客。里面的博文包罗万象,阅读心得、旅游日志、时事评论、摄影随笔……篇篇原创,展现了鲜活而细腻的精神世界。这一次的专场让同行由衷地钦佩,从此她工作的自信也明显增强。
坚持每月一次的教师专场,并使其成为例行的活动。个人专场的开设,不仅仅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工作的激情。当然,专场之后,怎样将专题内容延续和深化,是需要组织者深入思考与实践的。
2.会诊“教学疑难”
一学期举行两次的“教学疑难”会诊,是基于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困惑而开展的专题研讨。它为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共同参与,提升了解疑答惑的高度,对这种草根式的教研活动,起到了示范与指导作用,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作出更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对于部分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其他教师直面疑难症结,平等对话,归因分析。通过思维的碰撞,提出可行的教学策略,达成共识,促进教学水平共同提高。如语文组的一次活动中,一位二年级教师提出,班级学生差异性较大,不知该怎样布置家庭作业。教师就此问题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自己的宝贵经验。
何老师:学完课文,做配套性相关练习,根据学生特点准确定位,练习目标聚焦有效训练。
杨老师:培养自觉作业的习惯:预习,自编预习作业,按照要求完成;制定课外阅读时间表,引导制作课外阅读学习卡。
陈老师:分层次设计作业,分A,B两级。A级作业以阅读内容为主,积累词汇,学会表达。B级基础性作业,以积累、朗读为主。作业取舍要精当,练习确保训练有效。
……
活动之后,将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带回,日后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与研究。已经比较明朗的共识,条分缕析地梳理与反思,待实践的检验。总之,思维的碰撞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更需要“实践出真知”。坚持会诊教学疑难,长此以往相信教师的教学理念、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定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 “落霞与孤鹜齐飞”
有效的校本教研立足于教师积极性充分调动的基础之上,常态化的校本教研若是能持久地保持教师探究的热情,以深层次的合作来挖掘教师研讨的潜力,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1.运作“智囊团队”
组建智囊团,两组势均力敌,均有骨干教师、能力稍逊色的教师和需要培养的新教师。团长由能独当一面、领导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例举笔者学校加以说明:语文组共24名教师,将1~4年级教师均分为两个智囊团,每组8位教师,余下高段的8名教师属于中立派或称为仲裁组。各智囊团有需求可以请他们帮忙,但有原则,若有教师被其中一组请去,则不能再参与另外一组的活动,确保智囊团对抗的公平性。
每次教研活动,事先由教研组长将相同的课堂研讨任务分别布置给各组,在规定时间同时展示课堂教学。由于引进了激励竞赛机制,“同课异构”更显“货真而价实”。在一次第三册语文《日记两则》同课异构展示中,两组的教学设计各有千秋。独具匠心的设计,凝聚着每组教师的聪明才智,彰显了团队合作互助的良好精神面貌。在智囊团对抗之后,所有教师进行“四个一”的评课活动,即透过课堂教学的折射,挖掘一个亮点,提出一个问题,分享一个建议,完成一个主题性思考。最后选取两组教学之亮点,整合成为一堂高质量之课,参加区域内的比赛。
2.开创“接力教学”
所谓“接力教学”,我们把它定义为:两名教师各自截取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接力进行授课,共同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每人授课时间限定在20分钟,每位执教者的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片段接力教学,针对一位教师而言,授课内容精短,考虑该怎样上出实效,更利于打磨,当然也更利于发现问题。对于两位教师接力上课,则需要两位教师真正潜下心来钻研教材,共同把握单元和本课的知识点,协商如何选取教学内容,怎样进行分解片段,并且有机组合。此举考验同伴之间的合作程度,若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接力上课,可将同伴的引领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片段接力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检测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凝聚教师合作热情的纽带。随着同伴之间教学探讨次数的增多,以及探讨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也越走越稳健。
三、 “采得百花酿成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教研必然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局限,跨学校的教研方式越来越成为一种需要。开放性的校本教研,与外校融通,博采众长,盘活了教师资源,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兄弟学校的发展。
1.联谊“兄弟学校”
本着“共享、互动、发展”的理念,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兄弟学校之间的联谊,可实现学校之间理念的共享和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的发展。
联谊活动并不仅仅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评课而评课,而是具有主题性和序列性,讲求实效性。对于本校上课展示的教师和幕后的智囊团来说,是付出之后的一次检阅,是一次升华与积淀。对于观摩的教师而言,是透过窗户看外面别样的“美丽风景”。通过活动让参与的所有教师更能深刻地领悟教材处理的策略、方法和思路,理性地汲取他人之精华。当然,若能邀请到专家学者来参与,那联谊的效果会更加凸显。
2.挂靠“高校资源”
高校资源并不会凭空而来,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牵线搭桥,或校领导主动“出击”才行。邀请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进驻学校,或让学校成为高校的实验基地。专家的引领,给草根式的校本教研提高了理论层次,犹如打开了一扇窗,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教育教学元素和活力。笔者所在学校在教育局的帮助下与宁波大学联姻,宁波大学的专家蹲点学校,全面而深入地指导学科组教研。利用高校资源搭建的平台,使教师参与到了各个层面的研训、业务比赛之中,极大地促进了专业成长。此外,学校还可利用寒暑假,组织教研团队,到高校进行主题式的教研活动,短期的大容量习得,便于日后教学上的“反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