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月的歌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情的风儿已牵去缕缕浮云的遮掩,清朗的月光洒向了大江南北。
  这一轮明月,走过魏晋,跨越唐宋,盈了又亏,亏了又盈。千百年来的坚守,是游子永远追寻的脚步,也是慈母手中织补的绵长丝线。月光的清辉,氤氲着浅淡的水墨,装帧成一幅温婉的千里画卷。千门万户,在桂枝婆娑的夜晚共享这一方皓月星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小的时候,由于家人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人教我念这些优美的诗句,再加上自己想象力贫乏,也没想过要把这一轮圆月呼作什么。反倒是奶奶讲的故事浸染了天上的明月,也浸染了儿时的我。
  八九月份,农村的夜晚是热闹的。人们把那张刚用过晚餐的条凳擦了一遍又一遍,等待着左邻右舍来闲话家常。而我和哥哥则总是缠着爷爷为我们在宽大的洗衣板石上支起蚊帐,铺上席子,然后拉着奶奶讲故事。讲得最多的便是“吴刚砍桂树”。我依稀记得故事的大概:天界有一个男子叫吴刚,也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被玉皇大帝发配到月宫中去砍伐不死神树——月桂树。每次,在吴刚快要砍倒桂树的时候,一只鸟就飞来啄食饭粒。于是吴刚丢下手中的斧头去赶鸟,可等他重新拿起斧头时,桂树已恢复如初了。吴刚不得不重新开始工作……每次听到这儿,我总会忍不住探出帐子,仰起小脑袋望着那一轮明月,不消一会儿,我就从它上面找到一团灰色的阴影,然后固执地认为那就是桂树,那棵砍了千百年依然不倒的桂树。
  只要是月圆之夜,我都会饶有兴致地观察一番。总感觉从遥远的天际隐隐传来“啪啪”的砍树声,伴随着的还有那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嘿呦——嘿呦——”声。恍惚间,怎么嗅到了带着夜色的桂花香味?哦,究竟是月光裹挟着桂花香一起走遍世间,还是这桂树不忍寂寞,想让花香乘着月光来沾染红尘烟火?
  这一轮明月在我幼时看来是那么神奇那么美妙!
  长大后,似乎越来越被另一个故事——“嫦娥奔月”所吸引。为了乡亲免受苦难,嫦娥不得已吞下即将被恶人逄蒙抢去的仙药,忍痛与丈夫后羿分离,那一轮高悬于夜幕下的圆月成了她最后的归宿。每夜凭栏远眺的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化作缕缕月光直直地倾泻向大地,希望总有一缕能叩开自家的轩窗,慰藉后羿的相思之苦。
  凄美的故事为这轮原本看似冷硬的明月注入了无限的柔情。
  记得二十岁时,常常于半夜爬起来陪母亲去工厂煮夜宵给职工吃。两辆自行车在乡间的水泥路上“咯吱咯吱”地前行,深夜晚风吹着,耳畔掠过几声稀稀落落的虫鸣,还有那时时如影相随的月亮,因而一丝的害怕都不曾有过,反倒是每次都坚持骑在后面,为胆小的母亲护航。总感觉这月光像落花一样轻,在时间静止的时候,也只有她依然高挂在天际,有情有义地醒着。
  儿时乡邻们围聚在明月下闲话家常的画面已不再有了,水泥板上的故事仍挂在故乡的桂枝上,清醒地摇曳着,而那覆有诗情的一段夜路也永远定格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我想,彼时彼刻,也只有头顶的这一轮圆月还清楚地记得。楼台窗下,阳台上,饮酒望月,细数着温馨的流年往事。月已渐圆,正好落在一株高大的梧桐树上,清朗的月色如霜雪一般涤荡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迷蒙——清白。在阳台上远眺,高高低低的建筑和里面所有的故事都蛰伏在清辉之下,静谧成一幅幅剪影,丝丝缕缕的记忆似乎从画中溢出,在月光下轻轻浅浅地浮动。
  灯光下,慈母那双手已渐渐苍老,颤抖着抚摸思念的长线,游子叩门的“笃笃”声已在门外轻轻响起。秋水般明凈的长风吹遍大街小巷,告诉那饮露的寒蝉,几番轮回后,你可依然要找寻到当年唱彻了夜晚的梧桐。一如桂花那轻盈的花瓣,虽然碾落在石阶上,但是它幽淡的芬芳已萦萦而起……
其他文献
目的 以ICU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护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并分析其对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入住本院ICU的66例已确诊为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患者,纳入时间为20
剧中人物  黄勇 41岁,车桥总装车间现场技术员。  丽芬 38岁,黄勇妻,鼻咽癌晚期,2016年10月28日去世。  黄母 68岁,农村妇女。  女儿 15岁,初三学生。  车间主任 48岁,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镜头扫视公司门口及公司办公楼,停留在刻有“至诚无息,博厚悠远”的蓝色背景墙上。  【推出片名字幕:男儿——大丈夫  第一幕??爱人已逝  [黄勇家,夜内,遗像两旁白烛闪烁]  【
期刊
目的 探讨扁桃体切除术术后护理效果分析.方法 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8例行扁桃体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
家乡,是一个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是一个人生长的地方。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只要不失去记忆,都会对家乡牵肠挂肚。这种感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空间的变化,越来越显得浓烈和凝重。我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是在农村长大成人的,所以对农村生活始终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  我的家乡在千灯。这里有我的根,有我的童年记忆。  小时候,我常常要到古镇看看、玩玩,那条光溜溜的石板街上留有我的影子。当时经济不发达,大家的生活都比
期刊
目的 评估消化内镜检查患者实施PDCA循环模式护理风险控制中及对患者满意度影响.方法 针对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90例本医院诊治的消化内镜检查患者纳入实验资料,以抽签法
因写一些资料需要配图,便决定到古镇上的北大街拍“永福桥”。同时想到北大街的“顾宅”成了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便想着去见识一下那神秘的地方。旅游开发十年来,总算在北大街找到了一处景点。  寒冬腊月的一天,天公不作美,下起了丝丝小雨,路面上湿漉漉的。背上相机,寒风中夹带着寒气,让人感觉到一丝冷意。生活在千灯镇上的人都知道,北大街的冷清,受横跨在尚书浦的公路大桥影响很大。  北大街是一条石板街,在导游们的
期刊
目的 研究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用于疼痛护理实践的价值.方法 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接诊疼痛病患200例,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对
“小白菜啊,地里黄啊,两三岁呀,没了娘啊……”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这首哀怨的小调唱的是“小白菜”。其实,这首歌也是我母亲艰辛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外祖父、外祖母在我母亲童年时先后撒手人寰。后来,母亲姐弟七人相依为命、不离不弃、共渡难关。当时母亲的大姑、二姑已出嫁,是三姑既当爹又当妈,艰辛地拉扯小舅和母亲这对龙凤胎兄妹。没爹没娘的孩子没饿死就算是福大命大了,所以母亲和小舅跟同龄人相比显得格外瘦小。
期刊
初夏,我路过河边见有人在河里打捞水草。尘封的记忆像打开闸门的水一般涌上心头。  小时候,为了养活我们姐妹四个,妈妈常去舅舅家弄点食物填饱肚子。我家与舅舅家看上去好像很近,望得见对方的村庄,但因两村中间隔了一条河,须绕到邻近的一个村庄兜个圈子,当地人称之为“近远路”,走路一个小时,摇船水路半个小时。  那是我第一次坐船,上船时先要走木跳板,跳板随着河水的流动而晃动。妈妈见状,把我扶到了船上。妈妈早已
期刊
爷爷走了。爷爷生前的点点滴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爷爷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江南水乡花桥镇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早年,爷爷为了生计打拼,仅仅进过学堂门,就辍学跟人家学了木工活儿。不识字的爷爷对木工活儿肯钻研,手艺学得不错。那年代,爷爷常带着我父亲坐船去上海做木工,父親学到了爷爷的木工手艺。  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爷爷的年纪也大了,不再外出做木匠。但爷爷是非常勤快的人,看准了农村的风俗,又钻研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