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戡,中国台湾作家李敖之子。2010年高中毕业后出版《李戡戡乱记》抨击台湾教育体制,同年来到北大就读,因此备受两岸关注。面对父亲的盛名,他说自己并不打算逃避这种压力。惟有让自己做到更好,让父亲引以为傲。
《李戡戡乱记》
是三代人对教育的看法
许戈辉:你的《李戡戡乱记》引用了马克·吐温的那句话——“我从不因上学而妨碍我受教育”。你把上学和受教育分开了,还把全台湾的学生都惹毛了,心里有没有压力和负担?你在写书之前想到这一点了吗?
李戡:我能把它们分得很开,因为我不能像我爸爸那样休学一年,用中专学历去考大学。我以为这么认真地去做这些事可以以理服人,以为这本书可以在台湾引起巨大的影响。结果全台湾的学生和老师一看书名,一看第一页就在骂台湾,就把书扔到一边了。加上和我上北大的事结合在一起,我就变成他们攻击的目标了。
许戈辉:你这本书能在台湾出版,说明台湾社会还是有一定的自由度的。真正的审查可能是你爸爸在做吧?你的书是160页,他的导读占了40页。
李戡:我在写书的过程中他一个字也不看。他觉得太了不起了,才写了一篇很长的导读,还请了文茜阿姨写序。大陆有个书评写得非常好,说这是不同时期三代人对教育的看法。我爸爸经历的是两蒋政权的年代,他那时候的高中课本还有“青海青、黄河黄”。文茜阿姨是蒋经国执政的时代,那时候本土意识已经有点抬头了。到了我这一代就完全变味了,竟然把中国元素全部都移除了。所以我觉得这样子安排是有必要的。我爸爸之所以写这么多,可能是他特别感动吧。他写了40页,很大一部分都在写他过去的17岁,还有我的17岁。
许戈辉:不管你出书还是上北大,都非常受人关注。这和你是李敖的儿子是分不开的。爸爸的盛名对你来说是压力,还是动力?
李戡:一直以来都是动力。我的同学还有老师都晓得我父亲,可是他们根本不晓得他是做什么的。台湾一个综艺节目把他塑造成一个只会骂人的作家或是政客,但是爸爸在我心里是一个偶像。一直到现在上了大学,我还是一直不懈怠地学习。这都是跟我爸爸是李敖有关,让我不敢偷懒、不敢丢他的脸。
许戈辉:你爸爸对你的影响中,哪三条是你最喜欢的,哪三条是你不认同的?
李戡:第一条就是他的人格和他的正义感,以及他为社会做的贡献;第二条是他的学问;第三条就是他的口才,他讲话让你觉得很快乐,我也希望能学到这一点。不喜欢的是他太注重学校的规范,他把我的成绩看得太重了。他说时代不同了,他那个时代可以申请休学一年自己去考大学。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规定。他以前受了太多苦难,有一阵子生活非常潦倒,要骑单车送报纸赚钱。所以他自己总结了一套生活哲学,他希望用他那套来帮我排除一些我不应该再次经历的东西。
我和父亲
对大学教育都看得很重
许戈辉:在你成长的过程里,父亲很多时间不在你身边,是妈妈承担起抚养和教育你的责任。你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戡:我妈妈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她从小就管我跟我妹妹管得非常多。我们念小学的时候,每次期中考试前她都帮我复习。复习到不管多晚,隔天一早把我叫起来继续念。我妈妈想得太周全了,但因为想太多所以顾虑也太多。最近这几个月,她始终在意网络上对我的评论。尤其是我这本书把全台湾的大学生都惹毛了,所以他们在台湾的BBS上骂我。后来我听爸爸讲,我妈整天愁眉苦脸坐在电脑前就看这个BBS。我就打电话回去跟我妈大吵了一架。我自己都不管网上的评论,她竟然还为了这个不吃不喝。她希望我做个八面玲珑的人,在台湾、在香港、在大陆、在全世界都受欢迎。这不可能。
许戈辉:喜欢在北大的生活吗?我看到有媒体报道,你才去北大没几天就已经收到很多字条和信件?
李戡:我很喜欢,和预想的差不多。不过我原本以为上了大学可以不用交作业了,可是还是不少。是我自己习惯不好,我在高中养成了不交作业的坏习惯。我收到各种奇怪的信,我只拆了五封。有人要我帮他的书在台湾出版,还真的有情书。
许戈辉:有些记者问,你为什么上北大?你说我愿意到更大的地方去。你这样的思想情感,在台湾你的同龄人中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李戡:只能代表我一个,我从来不能代表台湾年轻人的想法。我虽然现在在北京,可其他在大陆读书的台湾人见到我就躲着。我不能代表台湾的学生。
许戈辉:以你现在的年龄和阅历,离真正做大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李戡:对。这也是我把大学教育看得很重的原因。很多人觉得不上大学才是真正的反叛,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就算大学在制度上有再大的问题,它仍然是获取真正学问的最好途径。因为你上大学不止是上课,也包括跟同学相处的过程,还有写论文做学问的一些方法。这些都是在大学才学得到的,这也是我选择来北大上学的原因。
凤凰名嘴谈李敖
鲁豫:听李敖讲故事像看一本大书一样,里面喜怒哀乐什么都有,特别有趣。
窦文涛:我并不是他的信徒,甚至我不见得同意他的许多观点,但是他的节目《李敖有话说》我看得最多,比我自己的节目还看得多,我是跟上课似的,我为什么这么说,我知道很多人讨厌他,但是对我来说,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曾经沧桑离乱,写了一百本书,被查禁96本,还坐过牢,这样一个人说他的体会,总是对我有教益的。
《李戡戡乱记》
是三代人对教育的看法
许戈辉:你的《李戡戡乱记》引用了马克·吐温的那句话——“我从不因上学而妨碍我受教育”。你把上学和受教育分开了,还把全台湾的学生都惹毛了,心里有没有压力和负担?你在写书之前想到这一点了吗?
李戡:我能把它们分得很开,因为我不能像我爸爸那样休学一年,用中专学历去考大学。我以为这么认真地去做这些事可以以理服人,以为这本书可以在台湾引起巨大的影响。结果全台湾的学生和老师一看书名,一看第一页就在骂台湾,就把书扔到一边了。加上和我上北大的事结合在一起,我就变成他们攻击的目标了。
许戈辉:你这本书能在台湾出版,说明台湾社会还是有一定的自由度的。真正的审查可能是你爸爸在做吧?你的书是160页,他的导读占了40页。
李戡:我在写书的过程中他一个字也不看。他觉得太了不起了,才写了一篇很长的导读,还请了文茜阿姨写序。大陆有个书评写得非常好,说这是不同时期三代人对教育的看法。我爸爸经历的是两蒋政权的年代,他那时候的高中课本还有“青海青、黄河黄”。文茜阿姨是蒋经国执政的时代,那时候本土意识已经有点抬头了。到了我这一代就完全变味了,竟然把中国元素全部都移除了。所以我觉得这样子安排是有必要的。我爸爸之所以写这么多,可能是他特别感动吧。他写了40页,很大一部分都在写他过去的17岁,还有我的17岁。
许戈辉:不管你出书还是上北大,都非常受人关注。这和你是李敖的儿子是分不开的。爸爸的盛名对你来说是压力,还是动力?
李戡:一直以来都是动力。我的同学还有老师都晓得我父亲,可是他们根本不晓得他是做什么的。台湾一个综艺节目把他塑造成一个只会骂人的作家或是政客,但是爸爸在我心里是一个偶像。一直到现在上了大学,我还是一直不懈怠地学习。这都是跟我爸爸是李敖有关,让我不敢偷懒、不敢丢他的脸。
许戈辉:你爸爸对你的影响中,哪三条是你最喜欢的,哪三条是你不认同的?
李戡:第一条就是他的人格和他的正义感,以及他为社会做的贡献;第二条是他的学问;第三条就是他的口才,他讲话让你觉得很快乐,我也希望能学到这一点。不喜欢的是他太注重学校的规范,他把我的成绩看得太重了。他说时代不同了,他那个时代可以申请休学一年自己去考大学。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规定。他以前受了太多苦难,有一阵子生活非常潦倒,要骑单车送报纸赚钱。所以他自己总结了一套生活哲学,他希望用他那套来帮我排除一些我不应该再次经历的东西。
我和父亲
对大学教育都看得很重
许戈辉:在你成长的过程里,父亲很多时间不在你身边,是妈妈承担起抚养和教育你的责任。你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戡:我妈妈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她从小就管我跟我妹妹管得非常多。我们念小学的时候,每次期中考试前她都帮我复习。复习到不管多晚,隔天一早把我叫起来继续念。我妈妈想得太周全了,但因为想太多所以顾虑也太多。最近这几个月,她始终在意网络上对我的评论。尤其是我这本书把全台湾的大学生都惹毛了,所以他们在台湾的BBS上骂我。后来我听爸爸讲,我妈整天愁眉苦脸坐在电脑前就看这个BBS。我就打电话回去跟我妈大吵了一架。我自己都不管网上的评论,她竟然还为了这个不吃不喝。她希望我做个八面玲珑的人,在台湾、在香港、在大陆、在全世界都受欢迎。这不可能。
许戈辉:喜欢在北大的生活吗?我看到有媒体报道,你才去北大没几天就已经收到很多字条和信件?
李戡:我很喜欢,和预想的差不多。不过我原本以为上了大学可以不用交作业了,可是还是不少。是我自己习惯不好,我在高中养成了不交作业的坏习惯。我收到各种奇怪的信,我只拆了五封。有人要我帮他的书在台湾出版,还真的有情书。
许戈辉:有些记者问,你为什么上北大?你说我愿意到更大的地方去。你这样的思想情感,在台湾你的同龄人中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李戡:只能代表我一个,我从来不能代表台湾年轻人的想法。我虽然现在在北京,可其他在大陆读书的台湾人见到我就躲着。我不能代表台湾的学生。
许戈辉:以你现在的年龄和阅历,离真正做大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李戡:对。这也是我把大学教育看得很重的原因。很多人觉得不上大学才是真正的反叛,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就算大学在制度上有再大的问题,它仍然是获取真正学问的最好途径。因为你上大学不止是上课,也包括跟同学相处的过程,还有写论文做学问的一些方法。这些都是在大学才学得到的,这也是我选择来北大上学的原因。
凤凰名嘴谈李敖
鲁豫:听李敖讲故事像看一本大书一样,里面喜怒哀乐什么都有,特别有趣。
窦文涛:我并不是他的信徒,甚至我不见得同意他的许多观点,但是他的节目《李敖有话说》我看得最多,比我自己的节目还看得多,我是跟上课似的,我为什么这么说,我知道很多人讨厌他,但是对我来说,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曾经沧桑离乱,写了一百本书,被查禁96本,还坐过牢,这样一个人说他的体会,总是对我有教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