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高职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浙江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主要有单考单招、五年一贯制及“3+2”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三种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特点,指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立“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实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3+2”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实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高效衔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衔接模式
一、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中高职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
根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进一步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扩大高职教育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到201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30%左右,高职专升本比例达到10%左右。同时,加强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浙江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已经显得十分迫切。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拉动中等职业教育,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可行性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同属职业教育范畴,是同源教育,因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职业教育鲜明特色是技术性和职业性。中高职业教育都强调以职业为导向建设专业,制订教学计划,确立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以培养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职业专门人才为中心任务。它们都十分注重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专业技术使用能力和职业技能运用能力培养。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并重。两者又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对象、教育层次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实现两种既有共性又各具特性的教育之间的合理衔接,不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学生个人发展、职业发展的必然。
二、现有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考察国内及我校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实践,目前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上主要有三种,即“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和单考单招模式。如图1所示。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特点
1.五年一贯制模式特点
招收参加统一的初中升高中考试的初中毕业生,学生基础比较统一;在课程上能够统筹设计五年的课程体系,避免了学习内容的重复性。但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其缺点。首先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体系,前三年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学生不能在第三年后实行部分淘汰和分流,培养周期较长,学生易因缺少竞争压力而产生惰性心理;其次,五年时间全由高职院校来举办,而学籍管理上是分段管理,加之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不适应高校的管理模式,由此造成管理难度的加大;第三,未能充分发挥高职学院和中职学校各自的办学优势。
图 1 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
2.“3+2”衔接模式特点
一是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整體设计,分段实施,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紧密的关联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 符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中高职院校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三是三年中职学业完成后,学生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有利于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但由于此种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是整体设计,需要组织对口专业联办学校共同研究。特别是中职阶段的课程, 既要达到升入高职学习的基本要求,也要考虑未升学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分段实施,需要联办学校间相互协调,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3.单考单招模式特点
该模式给中职学校毕业生开辟了一条继续升学的途径,使中职毕业生出路更加广泛。但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没有衔接,专业课程重复学习,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招收的中职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混合编班,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给高职教学和管理带来困难。
(三)三种衔接模式的分析
与五年一贯制和单考单招模式相比,“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并不是两所学校学制的简单衔接,而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涵式衔接,是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的衔接,避免了衔接过程中的损耗和学生在同一学校完成两种层次教育的缺点,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想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这也正是我们研究“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根本所在。而要实现内涵式衔接,应对其适合衔接的专业范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发挥此种衔接模式的优势,让学生既有学历,又有技能,真正做到中高级技能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实现真正意义的衔接,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架设“立交桥”。 三、采用“3+2”衔接模式,实现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
(一)“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中培养目标的衔接
培养目标的有效合理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源头,也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中、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應规范中去确定。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的差别。
1.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教育部2009年1月颁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定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比较两份原则意见,可以看出中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培养工作在第一线的应用性技能人才,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不同的是培养的层次——中职培养的初中级技能人才,高职培养的高级技能人才。高职目标的定位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高更新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要实现“3+2”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明确中职与高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其次,中等职业教育应充分体现“双目标性”,即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就业”目标外,还应该增加职业教育的“升学”任务。再次,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依据中职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功底,切实可行地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真正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对接。
(二)“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课程体系的衔接
课程衔接是“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对独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
1.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1)整体设计,分段实施。为保证衔接的有效进行,对接的中职与高职院校要共同努力,把教学计划进行整体设计,要在中高等职业教育各自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基础上,按照三年和两年分两个阶段,将五年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时数、课程学分、实践教学及其他活动等统一安排,既要保证两阶段各自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要体现相互衔接和相互分工。
(2)以两个阶段各自的培养目标为基本要求。中职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双目标性”,即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就业打下扎实的职业能力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为升学做好准备。高职的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依据中职学生的文化、专业能力功底,切实可行地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实现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
(3)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中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学历层次不同,但都为同一类型教育。在研究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时都应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根据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典型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设计的步骤
要做好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必须进行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重组,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界定好哪些内容应由中职完成,哪些内容应由高职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不断档、不遗漏,保证前后的续接。
(1)衔接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课程结构的设计可以按照中职校和高职校都在进行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的思路,课程体系结构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毕业实习四个部分。
公共基础课程是按照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保证中、高职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并为专业学习和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是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内容。专业拓展课程由学校根据学校专业特色、用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自行设置。课时数一般不超过总课时数的15%。
“3+2”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层次结构见图2。
图 2“3+2”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层次结构
(2)衔接课程内容的设计。“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是难点。
在公共基础课程的设计上,中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具体要求按照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规定执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时的确定,应考虑为升入高职学习打基础,原则上按照教育部新颁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上限要求实施。高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就业指导、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体育等学科,具体要求按照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规定执行,在坚持功能化的前提下应当注意适当的底蕴培养。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上,中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要以中职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形成为准则,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特别重视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的养成,在完成典型职业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应当以高职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形成为基础,适当考虑职业岗位拓展与跨专业学习的需求,在立足“点”的同时兼顾到“面”。在专业能力方面要侧重岗位技术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注意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的纵向衔接标准可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要求中相应的要求确定,例如初级要求对应基础层次,中级要求对应提高层次。
四、 结论与建议
“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和单考单招模式三种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中,“3+2” 衔接模式是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涵式衔接,是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的衔接,避免了衔接过程中的损耗和学生在同一学校完成两种层次教育的缺点,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现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合理途径。
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加强中高职合作学校间的沟通与交流, 形成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共同体。中高职合作院校要共同研究,开发“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保证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既统一又相互独立,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全面衔接,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培养。
作者简介:
杜江(1975—),男,工商管理硕士,工程师、讲师,现任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曾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公司运营实践,现从事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研究与教学。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衔接模式
一、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中高职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
根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进一步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扩大高职教育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到201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30%左右,高职专升本比例达到10%左右。同时,加强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浙江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已经显得十分迫切。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拉动中等职业教育,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可行性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同属职业教育范畴,是同源教育,因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职业教育鲜明特色是技术性和职业性。中高职业教育都强调以职业为导向建设专业,制订教学计划,确立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以培养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职业专门人才为中心任务。它们都十分注重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专业技术使用能力和职业技能运用能力培养。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并重。两者又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对象、教育层次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实现两种既有共性又各具特性的教育之间的合理衔接,不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学生个人发展、职业发展的必然。
二、现有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考察国内及我校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实践,目前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上主要有三种,即“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和单考单招模式。如图1所示。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特点
1.五年一贯制模式特点
招收参加统一的初中升高中考试的初中毕业生,学生基础比较统一;在课程上能够统筹设计五年的课程体系,避免了学习内容的重复性。但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其缺点。首先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体系,前三年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学生不能在第三年后实行部分淘汰和分流,培养周期较长,学生易因缺少竞争压力而产生惰性心理;其次,五年时间全由高职院校来举办,而学籍管理上是分段管理,加之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不适应高校的管理模式,由此造成管理难度的加大;第三,未能充分发挥高职学院和中职学校各自的办学优势。
图 1 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
2.“3+2”衔接模式特点
一是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整體设计,分段实施,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紧密的关联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 符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中高职院校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三是三年中职学业完成后,学生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有利于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但由于此种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是整体设计,需要组织对口专业联办学校共同研究。特别是中职阶段的课程, 既要达到升入高职学习的基本要求,也要考虑未升学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分段实施,需要联办学校间相互协调,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3.单考单招模式特点
该模式给中职学校毕业生开辟了一条继续升学的途径,使中职毕业生出路更加广泛。但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没有衔接,专业课程重复学习,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招收的中职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混合编班,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给高职教学和管理带来困难。
(三)三种衔接模式的分析
与五年一贯制和单考单招模式相比,“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并不是两所学校学制的简单衔接,而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涵式衔接,是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的衔接,避免了衔接过程中的损耗和学生在同一学校完成两种层次教育的缺点,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想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这也正是我们研究“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根本所在。而要实现内涵式衔接,应对其适合衔接的专业范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发挥此种衔接模式的优势,让学生既有学历,又有技能,真正做到中高级技能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实现真正意义的衔接,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架设“立交桥”。 三、采用“3+2”衔接模式,实现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
(一)“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中培养目标的衔接
培养目标的有效合理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源头,也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中、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應规范中去确定。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的差别。
1.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教育部2009年1月颁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定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比较两份原则意见,可以看出中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培养工作在第一线的应用性技能人才,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不同的是培养的层次——中职培养的初中级技能人才,高职培养的高级技能人才。高职目标的定位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高更新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要实现“3+2”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明确中职与高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其次,中等职业教育应充分体现“双目标性”,即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就业”目标外,还应该增加职业教育的“升学”任务。再次,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依据中职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功底,切实可行地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真正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对接。
(二)“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课程体系的衔接
课程衔接是“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对独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
1.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1)整体设计,分段实施。为保证衔接的有效进行,对接的中职与高职院校要共同努力,把教学计划进行整体设计,要在中高等职业教育各自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基础上,按照三年和两年分两个阶段,将五年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时数、课程学分、实践教学及其他活动等统一安排,既要保证两阶段各自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要体现相互衔接和相互分工。
(2)以两个阶段各自的培养目标为基本要求。中职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双目标性”,即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就业打下扎实的职业能力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为升学做好准备。高职的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依据中职学生的文化、专业能力功底,切实可行地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实现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
(3)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中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学历层次不同,但都为同一类型教育。在研究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时都应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根据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典型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设计的步骤
要做好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必须进行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重组,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界定好哪些内容应由中职完成,哪些内容应由高职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不断档、不遗漏,保证前后的续接。
(1)衔接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课程结构的设计可以按照中职校和高职校都在进行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的思路,课程体系结构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毕业实习四个部分。
公共基础课程是按照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保证中、高职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并为专业学习和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是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内容。专业拓展课程由学校根据学校专业特色、用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自行设置。课时数一般不超过总课时数的15%。
“3+2”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层次结构见图2。
图 2“3+2”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层次结构
(2)衔接课程内容的设计。“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是难点。
在公共基础课程的设计上,中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具体要求按照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规定执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时的确定,应考虑为升入高职学习打基础,原则上按照教育部新颁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上限要求实施。高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就业指导、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体育等学科,具体要求按照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规定执行,在坚持功能化的前提下应当注意适当的底蕴培养。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上,中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要以中职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形成为准则,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特别重视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的养成,在完成典型职业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应当以高职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形成为基础,适当考虑职业岗位拓展与跨专业学习的需求,在立足“点”的同时兼顾到“面”。在专业能力方面要侧重岗位技术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注意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的纵向衔接标准可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要求中相应的要求确定,例如初级要求对应基础层次,中级要求对应提高层次。
四、 结论与建议
“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和单考单招模式三种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中,“3+2” 衔接模式是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涵式衔接,是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的衔接,避免了衔接过程中的损耗和学生在同一学校完成两种层次教育的缺点,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现中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合理途径。
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加强中高职合作学校间的沟通与交流, 形成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共同体。中高职合作院校要共同研究,开发“3+2”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保证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既统一又相互独立,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全面衔接,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培养。
作者简介:
杜江(1975—),男,工商管理硕士,工程师、讲师,现任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曾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公司运营实践,现从事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研究与教学。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