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证实,与癌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遗传、行为和环境因素。其中2% -4%的肿瘤发生归因于遗传易感因素,绝大多数肿瘤是由行为(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引起的。而与癌症相关的行为和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慢性感染、吸烟、饮酒、职业、超重和肥胖等。其中慢性感染导致癌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感染了致癌微生物(包括病毒或细菌)。因此,阻止致癌微生物感染,就可以有效降低某些癌症的发生率。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属下国际癌症研究中心(CIRC)的一项报告指出,世界上约1/6癌症的罪魁祸首是细菌和病毒。其中最危险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卡波西肉瘤疱疹病毒(KSHV)、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EB病毒和幽门螺杆菌(HP)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乙型肝炎病毒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是三类主要引发人类癌症的病原体,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1.5%、28.6%和22.0%。
幽门螺杆菌(HP)
可能诱发的癌症:胃癌、胃淋巴瘤
传染途径:口对口传播、喷嚏传播
幽门螺杆菌感染非常普遍,据报道,全世界50%-60%的人胃中可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会发展成胃炎,15%-2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大量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和黏膜相关性淋巴瘤的风险较未感染人群增高了2-6倍,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达61%-77%。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在1994年已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第一致癌因子,也是预测胃癌患者生存的一项独立预后因素。目前,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法,首先就是根除幽门螺杆菌。
鉴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幽门螺杆菌附性人群有胃癌家族史、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或糜烂、早期胃癌已行内镜下切除或胃次全切除术、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计划长期服用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非甾体抗炎药、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等,均应接受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临床证实,有消化不良症状但胃镜检查没有发现异常者,其中一部分人在排除幽门螺杆菌后,症状也可得到改善。
肝炎病毒(HBV、HCV)
可能诱发的癌症:原发性肝细胞癌
传染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这已是定论。乙肝病毒感染率高的国家和地区,肝癌发病率也高发。研究发现,50%-90%的肝细胞癌是由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癌患者的血液中,95%的患者感染乙肝,有10%的患者感染丙肝,有部分患者同时感染了乙肝和丙肝,说明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大多数原发性肝癌都经历过乙肝或丙型病毒感染、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演变过程。长期慢性炎症导致的肝纤维化是肝癌的主要诱因。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可能诱发的癌症:宫颈癌、外阴癌、阴茎癌、肛门癌、口腔癌和口咽癌
主要传播途径:通过性接触传播
人乳头状瘤病毒家族约有200个成员,但并不是每一个型别的HPV都能引起人类疾病。根据HPV型别的致癌潜力,将其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HPV与宫颈癌及肛门、生殖器癌相关,低危型HPV主要引起生殖器疣和良性病变。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将HPV分为三组。第一组为致癌物(人类致癌物),第二组为A类致癌物(很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物质),第三组为B类致癌物(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物质)。有12个HPV型别属于第一组:HPV16、HPV18、HPV31、HPV33、HPV35、HPV39、HPV45、HPV51、HPV52、HPV56、HPV58和HPV59。HPV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较明确,宫颈鳞癌(SCCA)主要感染HPV16型,宫颈腺癌(Ac)主要感染HPV18型。HPV与外阴癌、阴茎癌、肛门癌、口腔癌和口咽癌等也有较强的相关性。
EB病毒(EBV)
可能诱发的癌症: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
传染途径:唾液传播
1964年,研究者在伯基特淋巴瘤细胞中观察到了一种疱疹病毒,这种病毒被命名为EB病毒,又叫人类疱疹病毒4型。EB病毒感染与经济条件有关。卫生条件较差、人群拥挤地区感染率较高。该病毒与多种癌症有关,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鼻咽癌等。曾有报道指出,在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病例中,EB病毒的检出率几乎是100%;在散发型伯基特淋巴瘤和免疫缺陷相关伯基特淋巴瘤中,EB病毒的检出率相对较低;40%-50%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与EB病毒相关。EB病毒与鼻咽癌也有密切相关性,90%鼻咽癌病人有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抗体(VCA-lgA抗体),且病情越重,抗体滴度越高。
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
可能诱发的癌症: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传染途径:通过乳汁的母婴传播、性传播和输血传播。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是一种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IV-1)感染相关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恶性肿瘤,1976年日本学者高月清首先报道。其临床特征为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浸润、间质性肺浸润及高钙血症。ATL是一种地方性疾病,继日本西南部发现本病之后,美国、加勒比海地区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陆续报道本病存在。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广西、新疆及江西等10多个省市曾发现HTLV-1感染患者,而且在福建和广东的局部地区曾出现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小规模流行。HTLV感染除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外,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T细胞性毛细胞白血病(THCI)、播散性混合性淋巴瘤(DMI)、艾滋病、某些慢性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与HTLV也有关联。
卡波西肉瘤疱疹病毒(KSHV)
卡波西肉瘤又名多發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临床少见,常见于艾滋病患者。1872年匈牙利皮肤科专家Kaposi首先报道。在非洲多见,并可形成地方性流行,且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人。近10年来,在欧美男性同性恋者中出现了暴发性流行。由于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出现在所有类型的卡波西肉瘤患者中,因此HHV-8又被称为卡波西肉瘤疱疹病毒(KSHV)。HHV-8与多种类型的淋巴细胞肿瘤、淋巴增殖性疾病以及其他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201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HHV-8列为一类致癌物,突出了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重要性。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属下国际癌症研究中心(CIRC)的一项报告指出,世界上约1/6癌症的罪魁祸首是细菌和病毒。其中最危险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卡波西肉瘤疱疹病毒(KSHV)、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EB病毒和幽门螺杆菌(HP)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乙型肝炎病毒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是三类主要引发人类癌症的病原体,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1.5%、28.6%和22.0%。
幽门螺杆菌(HP)
可能诱发的癌症:胃癌、胃淋巴瘤
传染途径:口对口传播、喷嚏传播
幽门螺杆菌感染非常普遍,据报道,全世界50%-60%的人胃中可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会发展成胃炎,15%-2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大量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和黏膜相关性淋巴瘤的风险较未感染人群增高了2-6倍,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达61%-77%。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在1994年已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第一致癌因子,也是预测胃癌患者生存的一项独立预后因素。目前,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法,首先就是根除幽门螺杆菌。
鉴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幽门螺杆菌附性人群有胃癌家族史、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或糜烂、早期胃癌已行内镜下切除或胃次全切除术、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计划长期服用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非甾体抗炎药、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等,均应接受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临床证实,有消化不良症状但胃镜检查没有发现异常者,其中一部分人在排除幽门螺杆菌后,症状也可得到改善。
肝炎病毒(HBV、HCV)
可能诱发的癌症:原发性肝细胞癌
传染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这已是定论。乙肝病毒感染率高的国家和地区,肝癌发病率也高发。研究发现,50%-90%的肝细胞癌是由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癌患者的血液中,95%的患者感染乙肝,有10%的患者感染丙肝,有部分患者同时感染了乙肝和丙肝,说明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大多数原发性肝癌都经历过乙肝或丙型病毒感染、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演变过程。长期慢性炎症导致的肝纤维化是肝癌的主要诱因。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可能诱发的癌症:宫颈癌、外阴癌、阴茎癌、肛门癌、口腔癌和口咽癌
主要传播途径:通过性接触传播
人乳头状瘤病毒家族约有200个成员,但并不是每一个型别的HPV都能引起人类疾病。根据HPV型别的致癌潜力,将其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HPV与宫颈癌及肛门、生殖器癌相关,低危型HPV主要引起生殖器疣和良性病变。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将HPV分为三组。第一组为致癌物(人类致癌物),第二组为A类致癌物(很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物质),第三组为B类致癌物(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物质)。有12个HPV型别属于第一组:HPV16、HPV18、HPV31、HPV33、HPV35、HPV39、HPV45、HPV51、HPV52、HPV56、HPV58和HPV59。HPV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较明确,宫颈鳞癌(SCCA)主要感染HPV16型,宫颈腺癌(Ac)主要感染HPV18型。HPV与外阴癌、阴茎癌、肛门癌、口腔癌和口咽癌等也有较强的相关性。
EB病毒(EBV)
可能诱发的癌症: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
传染途径:唾液传播
1964年,研究者在伯基特淋巴瘤细胞中观察到了一种疱疹病毒,这种病毒被命名为EB病毒,又叫人类疱疹病毒4型。EB病毒感染与经济条件有关。卫生条件较差、人群拥挤地区感染率较高。该病毒与多种癌症有关,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鼻咽癌等。曾有报道指出,在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病例中,EB病毒的检出率几乎是100%;在散发型伯基特淋巴瘤和免疫缺陷相关伯基特淋巴瘤中,EB病毒的检出率相对较低;40%-50%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与EB病毒相关。EB病毒与鼻咽癌也有密切相关性,90%鼻咽癌病人有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抗体(VCA-lgA抗体),且病情越重,抗体滴度越高。
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
可能诱发的癌症: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传染途径:通过乳汁的母婴传播、性传播和输血传播。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是一种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IV-1)感染相关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恶性肿瘤,1976年日本学者高月清首先报道。其临床特征为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浸润、间质性肺浸润及高钙血症。ATL是一种地方性疾病,继日本西南部发现本病之后,美国、加勒比海地区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陆续报道本病存在。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广西、新疆及江西等10多个省市曾发现HTLV-1感染患者,而且在福建和广东的局部地区曾出现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小规模流行。HTLV感染除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外,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T细胞性毛细胞白血病(THCI)、播散性混合性淋巴瘤(DMI)、艾滋病、某些慢性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与HTLV也有关联。
卡波西肉瘤疱疹病毒(KSHV)
卡波西肉瘤又名多發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临床少见,常见于艾滋病患者。1872年匈牙利皮肤科专家Kaposi首先报道。在非洲多见,并可形成地方性流行,且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人。近10年来,在欧美男性同性恋者中出现了暴发性流行。由于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出现在所有类型的卡波西肉瘤患者中,因此HHV-8又被称为卡波西肉瘤疱疹病毒(KSHV)。HHV-8与多种类型的淋巴细胞肿瘤、淋巴增殖性疾病以及其他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201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HHV-8列为一类致癌物,突出了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及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