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等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导作用。
【关键词】注重;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9.21
现在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时代的脚步越来越快。同样地,在常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己远远地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熱爱学习是教师们所义不容辞的。那么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呢?笔者归纳如下: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
虽然进行了课程改革,但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课本上,教学参考书是主要的教学素材。我们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也不要过多地责怪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要反思我们传统的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的诱导作用,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清醒地认识到不仅要考虑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学生学习,要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法指导和要求,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要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和要求,以退为进,循序渐进分阶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考试分数要求;强化课堂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诱导学生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掌握生物学的图形要求学生做到位置、结构、名称、功能四统一;笔记与教材结合,不要求详记,笔记为总纲,教材内容为细目,提纲契领,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和茫然:作业和评价检测以小单元课内完成为主。课外多以加强社会实践和探究为主,还学生生物知识于自然世界。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随教学进度设计一些相关活动:如实验室探究、采集制作标本、参观访问、动植物普查、生态环境调查等等,并主动与当地的一些疾病预防、食品卫生宣传、科普宣传、人口普查、环保行动等部门加强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参加他们的一些活动。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难题带回到课堂研究讨论,才能融会贯通。
二、致力于学生基本素养培养。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认为中学生应具备生物和谐观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命观以及爱国主义观点等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并不一定都是专题的、系统的,它渗透到了整个教材体系当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将这些初步知识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点滴强化,潜移默化,逐步渗透到中学生的思想里,形成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
例如,讲植物和动物的相关内容时,要告诉学生物种多样性的重大意义,要保护濒危物种,要让学生保护青蛙,保护鸟类,保护珍稀哺乳动物;做实验时,要尽量节约材料,将成活的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讲到人在生物圈的义务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到生.物与环境时强调生态意识、关注世界人口问题、关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培养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的良好生活习惯等等。
三、搭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学》这个学科,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活动中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才能增进和保持生物学科课堂的活力。活动由于受教学时数的限制,可以整合,但不可以没有。而且活动应张弛有度,应该回归到可观察、可评价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上来。及时评价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可让各活动组组长、科代表发挥更大的作用,设专门记录本,记录课堂活动和当场评价及违纪等情况,并与期末总评挂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四、引发学生深层的思维活动
一节课如果学习内容,知识是肤浅的,学生的思维是处于低层次的,即使表面热热闹闹,师生、生生交流不断,这种所谓“互动”的课堂教学显然缺乏实效。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知识的认识规律,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从许多个别的生物现象到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从知识经验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有价值,有思考性问题的呈现,引导学生深入的思维。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教学中,我让各学习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生态瓶,并交流设计方案及实施情况。经过各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有的小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长,有的小组生态瓶中的生物很快就死了。根据这种情况马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不同的生态瓶中生物的存活情况不一样?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生物现象去找本质”。在学生得出“生物的生活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生态瓶中生物能存活较长时间?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运用知识经验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就是本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在今后的生物学教学中,本人将会更加努力地致力于生物教研活动。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自觉地、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育研究,2002(4)。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注重;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9.21
现在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时代的脚步越来越快。同样地,在常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己远远地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熱爱学习是教师们所义不容辞的。那么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呢?笔者归纳如下: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
虽然进行了课程改革,但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课本上,教学参考书是主要的教学素材。我们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也不要过多地责怪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要反思我们传统的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的诱导作用,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清醒地认识到不仅要考虑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学生学习,要给学生以具体、简单、易行的学法指导和要求,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要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和要求,以退为进,循序渐进分阶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考试分数要求;强化课堂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诱导学生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掌握生物学的图形要求学生做到位置、结构、名称、功能四统一;笔记与教材结合,不要求详记,笔记为总纲,教材内容为细目,提纲契领,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和茫然:作业和评价检测以小单元课内完成为主。课外多以加强社会实践和探究为主,还学生生物知识于自然世界。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随教学进度设计一些相关活动:如实验室探究、采集制作标本、参观访问、动植物普查、生态环境调查等等,并主动与当地的一些疾病预防、食品卫生宣传、科普宣传、人口普查、环保行动等部门加强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参加他们的一些活动。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难题带回到课堂研究讨论,才能融会贯通。
二、致力于学生基本素养培养。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认为中学生应具备生物和谐观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命观以及爱国主义观点等等。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并不一定都是专题的、系统的,它渗透到了整个教材体系当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将这些初步知识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点滴强化,潜移默化,逐步渗透到中学生的思想里,形成学生生物学基本素养。
例如,讲植物和动物的相关内容时,要告诉学生物种多样性的重大意义,要保护濒危物种,要让学生保护青蛙,保护鸟类,保护珍稀哺乳动物;做实验时,要尽量节约材料,将成活的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讲到人在生物圈的义务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讲到生.物与环境时强调生态意识、关注世界人口问题、关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培养学生节水、节电、节粮的良好生活习惯等等。
三、搭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学》这个学科,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活动中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才能增进和保持生物学科课堂的活力。活动由于受教学时数的限制,可以整合,但不可以没有。而且活动应张弛有度,应该回归到可观察、可评价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上来。及时评价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可让各活动组组长、科代表发挥更大的作用,设专门记录本,记录课堂活动和当场评价及违纪等情况,并与期末总评挂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四、引发学生深层的思维活动
一节课如果学习内容,知识是肤浅的,学生的思维是处于低层次的,即使表面热热闹闹,师生、生生交流不断,这种所谓“互动”的课堂教学显然缺乏实效。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知识的认识规律,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从许多个别的生物现象到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从知识经验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有价值,有思考性问题的呈现,引导学生深入的思维。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教学中,我让各学习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生态瓶,并交流设计方案及实施情况。经过各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有的小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长,有的小组生态瓶中的生物很快就死了。根据这种情况马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不同的生态瓶中生物的存活情况不一样?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生物现象去找本质”。在学生得出“生物的生活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生态瓶中生物能存活较长时间?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运用知识经验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就是本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在今后的生物学教学中,本人将会更加努力地致力于生物教研活动。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自觉地、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育研究,2002(4)。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