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记忆里,2004年第一次走进文庙采访的情境,是我了解长春文庙前世今生的起点,之后的10年,我一点点看着它发展——文庙社区,国学大讲堂,文庙小学,孔子文化园……东二道街的荏变,标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和国学传承。
在此之前,路过那里数次——长春文庙,都是以车窗内流动着的视线看着它。身转过时,脑际里留下的只是一面绵长延展的红墙。待思绪稍一波动,那道视觉记忆便成了烟尘一般的红线飘拂开去,自觉难以把握,于是想到“除非真正走近”。
去之前,我怀念南京。怀念南京的夫子庙,夫子庙位于那秦淮河的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宋代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
秦淮河是古老南京的文化渊源之地,而长春文庙所毗邻的伊通河,亦为长春这座年轻城市的母亲河。在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长春文庙始建,从此,经历了坎坷的一百四十年……
长春文庙位于南关区头道街,是为了纪念孔子而修建的。据史料记载,昔日的长春文庙,门前古榆参天,花草满坛,泮池如新月,虹桥飞架其上。过泮桥后是高大壮观的棂星门,原为木结构,上刻“棂星门”、“取士”“必得”字样。棂星门前有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进入棂星门,东院为孟庙和文昌阁,西院为孔氏家庙,中院为文庙主体建筑大成门、大成殿。大成门也叫过殿,内悬大型钟、鼓,两侧有祭祀更衣室和休息室。大成殿富丽堂皇,殿内正中悬挂“至圣先师”横匾,匾下神龛内供奉孔子塑像,两旁供奉“四配”、“十二哲”的牌位。殿前露台宽敞,昔日祭孔时“八佾舞于庭”即于此地。出大成门可见大成殿及东西配殿。东西配殿供奉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及儒家历代先贤牌位。最后一层殿叫崇圣殿,是供奉孔子祖先牌位的地方……。
长春文庙最初是由当地乡绅朱琛捐资修建,公元1894年和1924年,由长春知府杨同桂、长春县知事赵鹏第主持,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解放后,因年久失修,损坏殆尽。2002年,由长春市人民政府出资恢复重建。
在文庙百余年历史变迁中,其院落内曾经喧嚣错落地出现过这样几组字眼——九十九中、头道街小学、民宅、汽车修配厂等,可以想见这里曾经有过的场景:回荡过夹杂在上下课铃声里的读书声,升起过日升日落里的人间袅袅炊烟……这点滴的历史片段,曾经深入地刻在了73岁的梁学老先生记忆里。梁学一家四代世居长春,1938年春,刚满五周岁的梁学,由叔叔领着前往现在的东二道街小学(原新京特别市国立文庙国民小学校旧址)报名上学,当时学校只有四个年级,属于初小。教学楼西面就是文庙,在楼里可清楚地看见一墙之隔的文庙内的一切。记得当年,在文庙朝南的大门口东西两边道上有两个石碑,一边是满文,一边是汉文,写的是“文武官员到此下马”。文庙地势相对于外面较高,便呈现出了坡度来,文庙大墙底下有很多小贩在那卖纸壳啪叽、糖果啊,价钱挺低的……那时,梁学和伙伴们经常进文庙里面去玩。梁学说自己的小学时代就是这么在文庙旁边度过的,并且当时学校里关于儒学的知识也学到不少。
文庙的一大盛事便是每年的祭孔,长春文庙在伪满时期,每年的春秋两季都举行祭孔活动,再加之其对面的关帝庙祭关岳(关公、岳飞),自是热闹非凡,所以那一带成为了很多老长春人童年的记忆场景。关于当年的祭孔场面,今年76岁的退休老教授李其颖记忆犹新,念小学的时候,他共参加过两次祭孔。“当时文庙前面的街道和现在的宽度差不多,我们只能站在门外,看见拥挤的人流沿街排开,穿着满清服装的政府官员、奏乐、跳舞的都在文庙院里,里面喊献爵时,被剃光了毛的猪、牛、羊,由十来个人抬着就进去了……”
梁学也好,李其颖也罢,曾经的老文庙成为他们人生记忆里永远不变的风景。时光如流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梁学遥想“同窗健在,却已都是古稀之年。文庙重修后去参观,得以到母校一窥,校园如昔,教室都已翻新。想入内,又恐打扰教学,脑海中再现儿时情景,默默祝福母校日臻昌盛。”
目前,文庙已成为长春市国学文化宣传、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
140年,从文庙到孔子文化园
1872年,长春乡绅朱琛捐资修建文庙。
1894年,长春知府杨同桂对长春文庙进行了第一次大修。
1924年,长春县知事赵鹏第主持文庙第二次修复工作。
1986年,长春文庙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长春市政府出资800万元,对文庙进行修缮。
2008年,长春文庙文昌阁竣工。
2012年9月28日,长春文庙修复扩建工程(即孔子文化园)竣工并对外开放,项目总投资1.9亿元,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历时两年工程正式竣工。长春文庙历史文化街区(孔子文化园区)包括东部以文庙小学为主体的教育区,中部以长春文庙核心建筑为主体的孔子文化展示区,西部以孔子广场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区。
在此之前,路过那里数次——长春文庙,都是以车窗内流动着的视线看着它。身转过时,脑际里留下的只是一面绵长延展的红墙。待思绪稍一波动,那道视觉记忆便成了烟尘一般的红线飘拂开去,自觉难以把握,于是想到“除非真正走近”。
去之前,我怀念南京。怀念南京的夫子庙,夫子庙位于那秦淮河的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宋代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
秦淮河是古老南京的文化渊源之地,而长春文庙所毗邻的伊通河,亦为长春这座年轻城市的母亲河。在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长春文庙始建,从此,经历了坎坷的一百四十年……
长春文庙位于南关区头道街,是为了纪念孔子而修建的。据史料记载,昔日的长春文庙,门前古榆参天,花草满坛,泮池如新月,虹桥飞架其上。过泮桥后是高大壮观的棂星门,原为木结构,上刻“棂星门”、“取士”“必得”字样。棂星门前有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进入棂星门,东院为孟庙和文昌阁,西院为孔氏家庙,中院为文庙主体建筑大成门、大成殿。大成门也叫过殿,内悬大型钟、鼓,两侧有祭祀更衣室和休息室。大成殿富丽堂皇,殿内正中悬挂“至圣先师”横匾,匾下神龛内供奉孔子塑像,两旁供奉“四配”、“十二哲”的牌位。殿前露台宽敞,昔日祭孔时“八佾舞于庭”即于此地。出大成门可见大成殿及东西配殿。东西配殿供奉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及儒家历代先贤牌位。最后一层殿叫崇圣殿,是供奉孔子祖先牌位的地方……。
长春文庙最初是由当地乡绅朱琛捐资修建,公元1894年和1924年,由长春知府杨同桂、长春县知事赵鹏第主持,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解放后,因年久失修,损坏殆尽。2002年,由长春市人民政府出资恢复重建。
在文庙百余年历史变迁中,其院落内曾经喧嚣错落地出现过这样几组字眼——九十九中、头道街小学、民宅、汽车修配厂等,可以想见这里曾经有过的场景:回荡过夹杂在上下课铃声里的读书声,升起过日升日落里的人间袅袅炊烟……这点滴的历史片段,曾经深入地刻在了73岁的梁学老先生记忆里。梁学一家四代世居长春,1938年春,刚满五周岁的梁学,由叔叔领着前往现在的东二道街小学(原新京特别市国立文庙国民小学校旧址)报名上学,当时学校只有四个年级,属于初小。教学楼西面就是文庙,在楼里可清楚地看见一墙之隔的文庙内的一切。记得当年,在文庙朝南的大门口东西两边道上有两个石碑,一边是满文,一边是汉文,写的是“文武官员到此下马”。文庙地势相对于外面较高,便呈现出了坡度来,文庙大墙底下有很多小贩在那卖纸壳啪叽、糖果啊,价钱挺低的……那时,梁学和伙伴们经常进文庙里面去玩。梁学说自己的小学时代就是这么在文庙旁边度过的,并且当时学校里关于儒学的知识也学到不少。
文庙的一大盛事便是每年的祭孔,长春文庙在伪满时期,每年的春秋两季都举行祭孔活动,再加之其对面的关帝庙祭关岳(关公、岳飞),自是热闹非凡,所以那一带成为了很多老长春人童年的记忆场景。关于当年的祭孔场面,今年76岁的退休老教授李其颖记忆犹新,念小学的时候,他共参加过两次祭孔。“当时文庙前面的街道和现在的宽度差不多,我们只能站在门外,看见拥挤的人流沿街排开,穿着满清服装的政府官员、奏乐、跳舞的都在文庙院里,里面喊献爵时,被剃光了毛的猪、牛、羊,由十来个人抬着就进去了……”
梁学也好,李其颖也罢,曾经的老文庙成为他们人生记忆里永远不变的风景。时光如流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梁学遥想“同窗健在,却已都是古稀之年。文庙重修后去参观,得以到母校一窥,校园如昔,教室都已翻新。想入内,又恐打扰教学,脑海中再现儿时情景,默默祝福母校日臻昌盛。”
目前,文庙已成为长春市国学文化宣传、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
140年,从文庙到孔子文化园
1872年,长春乡绅朱琛捐资修建文庙。
1894年,长春知府杨同桂对长春文庙进行了第一次大修。
1924年,长春县知事赵鹏第主持文庙第二次修复工作。
1986年,长春文庙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长春市政府出资800万元,对文庙进行修缮。
2008年,长春文庙文昌阁竣工。
2012年9月28日,长春文庙修复扩建工程(即孔子文化园)竣工并对外开放,项目总投资1.9亿元,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历时两年工程正式竣工。长春文庙历史文化街区(孔子文化园区)包括东部以文庙小学为主体的教育区,中部以长春文庙核心建筑为主体的孔子文化展示区,西部以孔子广场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