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学环境;学习习惯;观察探究;化学用语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34-01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学习
作为毕业班的学生,在一年时间内既要学完九年级的七门必考科目,同时还要面对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这时,作为起始学科的化学,就需要教师从“引路”、“指导”、“习惯”、“兴趣”等方面人手,为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学习。“引路”就是要在大方向上多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从诸多方面关心学生,引导学生遵循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其学习起来有动力;“指导”就是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教师多在原理和方法上解说,在同类问题上归类,让学生能自觉地走上“知识的高速公路”;“习惯”即教师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在课堂上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就是通过教师的鼓励、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想学、会学。
二、培养学生六大学习习惯,让其能够自觉学习和自主探讨
1 严守程序的习惯。即让学生按照“程序”去思维,按照“程序”去学习。比如,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程中,教师设计制定“复习巩固→情境导人→展示目标→阅读内容与思考问题→交流讨论→结果评价→总结→当堂训练”等一系列程序后,让学生按此程序去思维和学习。
2 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海上一新内容之前,教师都应让学生进行预习,以求做到有的放矢。在预习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带着疑问去学习,以提高听课的效率。
3 记录笔记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复习,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其上课“走神”。在记录课堂笔记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听清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井在每章节学完后主动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梳理,将其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积极练习的习惯。在课堂练习时,教师可将上黑板练与课桌上练相结合,再用“兵阅兵”的方式解决对与错的评阅问题,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练习的好习惯。
5 自觉阅读的习惯。对学生的课堂阅读应有两点规定,即规定阅读的内容和带问题阅读的时间(这个时间包括讨论时间和作业时间),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6 主动思考的习惯。即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勇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和动手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观察是一切实践和理论的基础”。对于初学化学的同学而言,教师应首先让其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要求将看到的化学现象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叙述出来,然后再慢慢地总结观察实验的规律。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去关注社会、透视热点、捕捉生活中的化学,从而增强其学习化学的动力。如学过“分子”、“原子”的概念后,让学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去解释为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以及“煤堆在墙角时间长了,墙也会变黑”的原因。
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众多的化学概念、定律以及性质都来源于化学实验。而实验对初学者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是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应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弄清、记熟。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有着良好的效果。
四、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知识,让学生拿到化学之门的关键钥匙
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主要分散在第四章以后,宜采取分散记忆和不间断地强化练习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进行学习。如对元素符号的学习,从学生学习化学伊始,教师就应规定其每天至少记两三个元素符号,掌握到一定数量时再进行归纳分类,强化记忆,以弱化记忆的难度。而对于化学式、分子、原子、离子符号以及元素化合价等,则应在学生记忆的过程中辅之一定量的训练,以及时反馈他们对化学用语的掌握情况,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和校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34-01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学习
作为毕业班的学生,在一年时间内既要学完九年级的七门必考科目,同时还要面对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这时,作为起始学科的化学,就需要教师从“引路”、“指导”、“习惯”、“兴趣”等方面人手,为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学习。“引路”就是要在大方向上多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从诸多方面关心学生,引导学生遵循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其学习起来有动力;“指导”就是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教师多在原理和方法上解说,在同类问题上归类,让学生能自觉地走上“知识的高速公路”;“习惯”即教师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在课堂上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就是通过教师的鼓励、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想学、会学。
二、培养学生六大学习习惯,让其能够自觉学习和自主探讨
1 严守程序的习惯。即让学生按照“程序”去思维,按照“程序”去学习。比如,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程中,教师设计制定“复习巩固→情境导人→展示目标→阅读内容与思考问题→交流讨论→结果评价→总结→当堂训练”等一系列程序后,让学生按此程序去思维和学习。
2 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海上一新内容之前,教师都应让学生进行预习,以求做到有的放矢。在预习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带着疑问去学习,以提高听课的效率。
3 记录笔记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复习,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其上课“走神”。在记录课堂笔记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听清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井在每章节学完后主动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梳理,将其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积极练习的习惯。在课堂练习时,教师可将上黑板练与课桌上练相结合,再用“兵阅兵”的方式解决对与错的评阅问题,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练习的好习惯。
5 自觉阅读的习惯。对学生的课堂阅读应有两点规定,即规定阅读的内容和带问题阅读的时间(这个时间包括讨论时间和作业时间),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6 主动思考的习惯。即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勇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和动手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观察是一切实践和理论的基础”。对于初学化学的同学而言,教师应首先让其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要求将看到的化学现象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叙述出来,然后再慢慢地总结观察实验的规律。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去关注社会、透视热点、捕捉生活中的化学,从而增强其学习化学的动力。如学过“分子”、“原子”的概念后,让学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去解释为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以及“煤堆在墙角时间长了,墙也会变黑”的原因。
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众多的化学概念、定律以及性质都来源于化学实验。而实验对初学者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是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应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弄清、记熟。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有着良好的效果。
四、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知识,让学生拿到化学之门的关键钥匙
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主要分散在第四章以后,宜采取分散记忆和不间断地强化练习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进行学习。如对元素符号的学习,从学生学习化学伊始,教师就应规定其每天至少记两三个元素符号,掌握到一定数量时再进行归纳分类,强化记忆,以弱化记忆的难度。而对于化学式、分子、原子、离子符号以及元素化合价等,则应在学生记忆的过程中辅之一定量的训练,以及时反馈他们对化学用语的掌握情况,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