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本精神以自由和发展为目标,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人类文明的根本价值与追求所在。大学语文教学作为高等院校人本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本精神的任务。针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本精神教育的现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引言
创新是一国家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缺乏创新意识和人本精神,最终会被这个世界淘汰。学校教育在提升本民族的创新意识和人本精神上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因此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必须加强人本精神的培养。由于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加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本精神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价值。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本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其是一个涵盖了人类所有的基本行为准则,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因此单纯去探讨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精神,难免有些浅显,但从大层面去分析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精神则现实针对性不够。因此,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从感性层次来讲,人本精神就是指人性,这种人性本初的善的一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人的接纳、尊重和爱护;其次,是从理性的上讲,就是科学理性,人本精神是指对真理的追求也就是广义的科学精神;最后,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就是超越性,是对人生存价值的探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三、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人本精神”培养的价值
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分享人类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自觉的作出贡献。
语文是工具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并且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语文学习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学习同时也是优秀文化学习。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丰富性,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广泛接触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和多元优秀文化,通过对人文内涵探索,提高自身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形成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健康的心灵。
四、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人本精神”的实现途径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束缚,大学语文教教学长期处在一种固定模式之下,因而使其失去了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的固定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促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被压制。因此,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情感,并以其为出发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其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中人本精神渗透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突出了名篇佳作的学习和欣赏,因此,教材內容更加注重人文内涵和人本精神导向。这样,就使以教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本精神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在课文讲析时,要注意充分挖掘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在潜移默化间实现对学生的启迪和熏陶。此外,对于一些名家名篇,不仅要作为学习语言的材料,还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认识,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迈进。
(三)重视教学情境的多元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人类文明史是多元文化并存发展和相互碰撞的历史。因此,大学语文课需要创设一个多元化的鉴赏情境,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对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本思想进行了解和鉴别,逐渐培养他们以开放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当然,大学语文教学中不能放松对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视,并利用其激发学生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毕竟,中华民族在文学艺术上的创造上是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
(四)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人本思考
优秀文学作品,始终是人类对人文主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后的文学体现,每一部优秀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主题的价值并不亚于其语言艺术特色。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关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主题,是学生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形成人文性的思考,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离骚》时,不仅要让学生欣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还应该使学生被作者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感染。通过学习进行人文思考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另一个角度是对作品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作者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对自由精神和个性发展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这也是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五)创新教学手段,渗透人本精神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依靠老师优美精炼的语言、工整美观的板书来阐发语文的神韵。但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学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以满足和适应大学语文渗透人本精神的教学要求。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大胆尝试和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手段为人本精神教育服务。例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诗歌教学。使大学语文课堂成为诗文、音乐、书画、语言创作相互融合的平台,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人文精神的陶冶,提高学生的人本精神素养。
五、结语
对大学生进行人本精神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不仅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民族复兴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审美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是高等教育中渗透人本精神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必须深入进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人本精神教育工作,才能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 ]李同.落实“人文性”,应着力于思维与审美 [J ].语文月刊,2010,(02).
[2 ]高菊梅.谈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J ].语文教学通讯,2012,(01).
[3 ]李猛.试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6).
一、引言
创新是一国家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缺乏创新意识和人本精神,最终会被这个世界淘汰。学校教育在提升本民族的创新意识和人本精神上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因此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必须加强人本精神的培养。由于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加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本精神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价值。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本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其是一个涵盖了人类所有的基本行为准则,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因此单纯去探讨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精神,难免有些浅显,但从大层面去分析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精神则现实针对性不够。因此,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从感性层次来讲,人本精神就是指人性,这种人性本初的善的一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人的接纳、尊重和爱护;其次,是从理性的上讲,就是科学理性,人本精神是指对真理的追求也就是广义的科学精神;最后,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就是超越性,是对人生存价值的探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三、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人本精神”培养的价值
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分享人类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自觉的作出贡献。
语文是工具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并且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语文学习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学习同时也是优秀文化学习。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丰富性,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广泛接触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和多元优秀文化,通过对人文内涵探索,提高自身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形成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健康的心灵。
四、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人本精神”的实现途径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束缚,大学语文教教学长期处在一种固定模式之下,因而使其失去了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的固定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促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被压制。因此,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情感,并以其为出发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其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中人本精神渗透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突出了名篇佳作的学习和欣赏,因此,教材內容更加注重人文内涵和人本精神导向。这样,就使以教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本精神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在课文讲析时,要注意充分挖掘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在潜移默化间实现对学生的启迪和熏陶。此外,对于一些名家名篇,不仅要作为学习语言的材料,还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认识,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迈进。
(三)重视教学情境的多元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人类文明史是多元文化并存发展和相互碰撞的历史。因此,大学语文课需要创设一个多元化的鉴赏情境,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对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本思想进行了解和鉴别,逐渐培养他们以开放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当然,大学语文教学中不能放松对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视,并利用其激发学生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毕竟,中华民族在文学艺术上的创造上是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
(四)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人本思考
优秀文学作品,始终是人类对人文主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后的文学体现,每一部优秀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主题的价值并不亚于其语言艺术特色。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关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主题,是学生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形成人文性的思考,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离骚》时,不仅要让学生欣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还应该使学生被作者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感染。通过学习进行人文思考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另一个角度是对作品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作者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对自由精神和个性发展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这也是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五)创新教学手段,渗透人本精神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依靠老师优美精炼的语言、工整美观的板书来阐发语文的神韵。但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学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以满足和适应大学语文渗透人本精神的教学要求。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大胆尝试和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手段为人本精神教育服务。例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诗歌教学。使大学语文课堂成为诗文、音乐、书画、语言创作相互融合的平台,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人文精神的陶冶,提高学生的人本精神素养。
五、结语
对大学生进行人本精神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不仅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民族复兴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审美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是高等教育中渗透人本精神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必须深入进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人本精神教育工作,才能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 ]李同.落实“人文性”,应着力于思维与审美 [J ].语文月刊,2010,(02).
[2 ]高菊梅.谈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J ].语文教学通讯,2012,(01).
[3 ]李猛.试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