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EPA网站资源进行“酸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_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择“酸雨”这一课题,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学习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学会协作学习。
  关键词:EPA;酸雨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7-003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EPA网站作为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官方网站,内容丰富。在网站的导航处有14个大的栏目。其中,Educational Resources(教学资源)和For Kids(儿童环保俱乐部)是很有特色的两个栏目。尤其是For Kids这个栏目完全是与其它栏目截然不同的儿童风格,用相当醒目的漂亮的图文吸引孩子们浏览,并提供了丰富的适合青少年学习的内容。
  在http://www.epa.gov/airmarkets/acidrain/网页上,酸雨的教学资源共有:
  Acid Rain Home(主页)
  What is Acid Rain?(什么是酸雨)
  Where You Live(你的所在地区)
  Measuring Acid Rain(测量酸雨)
  Effects of Acid Rain(酸雨的影响)
  Reducing Acid Rain(防止酸雨)
  Educational Resources(教学资源)
  Related Links(友情链接)
  Glossary(专业术语)
  For Students(学生网站)
  在“教学资源”栏目中,有两个子栏目“Learning Activities(学习活动)”和“Science Experiments(科学实验)”。
  在学习活动中,提出了有关酸雨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
  在科学实验中, 首先提供了“如何用pH试纸测量pH值”、 “实验室的安全事项”、 “如何观察实验结果”等实验操作要点。接下来提供了9个实验:
  Experiment 1--Measuring pH(测量pH值)
  Experiment 2--Determining pH of Common Substances(决定pH值的一般物质)
  Experiment 3--Making a Natural pH Indicator(制作天然的酸碱指示剂)
  Experiment 4--Measuring the pH of Natural Water(测量自然界中水的pH值)
  Experiment 5--Measuring Soil pH(测量土壤的pH值)
  Experiment 6--Soil Buffering(测量土壤对酸雨的缓冲能力)
  Experiment 7--Observing the Influence of Acid Rain on Plant Growth(观察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Experiment 8--Observing Buffers in lakes, Ponds, and Streams(观察湖泊、池塘和小溪对酸雨的缓冲影响)
  Experiment 9--Looking at Acid Effects on Metals(酸雨对金属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酸雨近年来已成为危害我国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化学教学的热点之一。所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的学习资源,改变学习方式,积极进行化学实验,开展与酸雨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安排学生大部分学习活动在课外进行。只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作品展示和相互交流评价。
  教学实施过程
  (1)学生在学校计算机房浏览EPA网站酸雨教学资源相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翻译并学习实验操作要点,尤其是强调了实验安全要点。
  (2)高一(5)班45名学生自由组合,分成了9个小组,按各自兴趣,并相互协商后,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实验和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实验7,其次是实验9。
  (3)教师为条件不足的学生打印了相关的网页资料。每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利用课外时间开始翻译资料,拟定化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方案。
  (4)教师在检查各小组的翻译资料和拟定方案后,批准学生开始实验,有的是家庭实验,有的要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时,为了安全,教师均在场指导。同时,学生利用“五一”长假的时间,进行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撰写了社会实践报告。
  (5)各小组相继完成任务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在课堂教学时间展示成果,并相互进行评价,学生及教师投票评定了各小组作品的奖次。所有作品在学校橱窗展出。学生制作了有关酸雨的宣传展板在学校向同学们宣传环保知识。最优秀的作品代表学校参加了武汉市的特色活动“创新素质实践行”。在经过激烈竞争后,被专家评为二等奖。
  教学后的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突破了传统化学教学“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的教学模式。以“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学生很少接触到的英文自然科学教学资源,创设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布鲁纳所提出的“发现式”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将作品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全校展示,在学校进行有关酸雨的环保宣传。很好地主动地将学科知识结合在社会热点问题中。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尤其是因为要利用英文的化学学习资源,学生自然认识到学好了英文,就能够获取到更多的有价值的资源,间接促进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各小组的作品展示非常出色。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用数码相机拍下的像片,有一个小组甚至在课堂上展示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用DV拍下的视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家热情高涨,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用这种方式进行化学教学,具有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1)利用英文网站学习资源,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英文基础。虽然这次利用的英文教学资源的对象是中小学生,化学专业词语量不大,难度也不大,但一些学生的英文水平较低,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吃力,直接影响了学习热情。
  (2)利用英文网站学习资源,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因为地域、文化传统、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部分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例如:a.实验中有时要求用“garden soil pH testing kit(土壤pH值测试装置)”,实际上在我国中学阶段根本不用这种装置,学生对其很陌生。b.在Experiment 7--Observing the Influence of Acid Rain on Plant Growth(观察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个实验中,出现了philodendron(喜林芋)、begonia(秋海棠)这样的在学生较少接触到的植物。在Experiment 3--Making a Natural pH Indicator(制作天然的酸碱指示剂)这个实验中,出现了red cabbage(红卷心菜),因为不知此为何物,学生的实验一度陷入困境。后来,该生上网找到这种卷心菜的图片,打印下来后去菜市场、超市寻找,后来发现,就是本地人俗称的“紫包菜”。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加强指导,多关注学生的活动进程。帮助学生及时修改实验方案。使其“本土化”。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美国环境保护署网站:www.epa.gov.
  [3]刘广宏.“酸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学,2005(12):12-34.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评述了07年、08年高考化学物质制备类试题的特点:考核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分布重点突出;取材于教材,联系典型物质的制备,能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应用,体现化学学科价值;体现制备过程内在的生产原则。并对09年高考物质制备类试题的备考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物质制备;建议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1-0060-03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B    物质制备类试题
摘要:介绍美国Prentice Hall利用生物知识导出化学知识,生物知识作为化学知识的拓展,化学知识作为生物知识的背景以三种方式将化学知识与生物知识合理、自然地融合。  关键词:生物;化学;学科交叉;综合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2-0051-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生物学与化学是最为相近的学科,生物与化学都属于自然学科范畴,二者有各自的学科发展空
摘要: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新教育时代,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思考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激发兴趣;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9-0015  小学科学教育主
摘要:分析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的内容体系,发现教材从情境创设、活动设计、问题设置等多角度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增强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优化了核心知识的教与学。  关键词:化学教材;微粒观;核心知识;情景设置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8–002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宋心琦教授认为,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
(一)  吉陶乐是一个带宝宝机器人。  他的工作就是帮忙带宝宝。带宝宝可是很麻烦的一件事。宝宝总是喜欢被抱在怀里,宝宝两三个小时就得喂一次奶,宝宝太小了,一没看住就会出危险……  最最麻烦的是,宝宝还不会说话,只会“哇——哇——哇——”大哭。你也不知道他们是为什么哭,是肚子饿还是肚子痛?是该换尿布还是该哄睡了……  每个新手爸妈都为了宝宝忙得焦头烂额,睡也睡不好,如果白天还有工作,那就更头疼了。在
对于生活在17世纪的欧洲人来说,“大海的尽头究竟有什么”永远是一个值得探求的命题。因此,成为航海家是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鲁滨逊·克罗伊茨内就是其中的一位。出生于上流社会家庭的他没有遵从父命成为律师,却在朋友的怂恿下登上一艘开往伦敦的航船……假设你就是鲁滨逊,快和他一起開始惊险刺激的冒险之旅吧!
摘要: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以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为研究主题,以“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金属性递变规律”课例为载体,从师生互动类型及时间分布、引发互动的问题目标指向和互动的参与度三个维度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了观察和研讨,探索了研究师生互动的课堂观察方法,促进了教师对师生互动内涵的理解,凸现了课例研究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等方面的价值,提炼了课例研究的基本模式和
摘要: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必须努力渗透科学素质的养育,体现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要抓住重点,以有关的化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基础要素和化学学科观念等作为课堂中科学素质养育的核心内容。用问题驱动学生化学主动学习,避免简单的知识灌输;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学,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地实行师生互动、促进生生互动等,是有效的渗透学科核心素质养育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科学素质;学科核心素质养育;元素